表象非象
- 格式:pdf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2
第四节表象人们在记忆中常会伴有感性的直观形象——表象,这些直观形象成为人们在记忆过程中的感性支柱,有助于人们的记忆,并推动心理活动向高级形式发展。
一、什么是表象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
表象是记忆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
根据研究的数据推测,在人的记忆中语言信息量与形象信息量的比例是1:1000。
由此可见,表象的信息量在记忆信息总量中占了极大的部分。
表象是通过对现实对象或现象的知觉过程而获得的。
表象与知觉密切联系,知觉映像越丰富,表象越多样,但与知觉映像又有本质的区别。
知觉映像是由事物本身直接引起的,而表象往往是由其他的事物,特别是在有关词语的作用下引起的。
例如,每个人在头脑里可以呈现出父母的形象、自己房间的布局及各种用品的模样。
一个老朋友在远方工作,当收到和阅读他的来信时,就会在头脑中出现老朋友的形象和在一起学习的情景等。
这些都是表象。
二、表象的种类(一)视觉、听觉、动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表象根据表象来源的感觉通道,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触觉表象等。
视觉表象是比较鲜明、最常发生的表象形式。
由于人们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各种表象形式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侧重。
一般而言,画家具有较发达的视觉表象,音乐家的听觉表象较发达,而体操运动员的动觉表象较为丰富。
值得注意的是,各种表象形式往往是综合起作用的。
例如,钢琴演奏既需要听觉表象,又需要动觉表象;完成体操动作既需要动觉表象,又需要听觉表象。
(二)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根据对象范围和概括程度,可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
对某一具体事物(如六和塔)的表象称为个别表象;对于某一类事物(如宝塔)的表象称为一般表象。
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有着密切联系,个别表象是一般表象的基础,而一般表象具有更高的概括性。
(三)遗觉象在刺激停止作用后,脑中继续保持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称为遗觉象。
遗觉象是记忆表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几乎与感知形象一样鲜明和生动,似乎是介于知觉和幻觉之间的状态。
《白杨礼赞》英译中美学表象要素与非表象要素举隅作者:李晓彤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4年第09期摘要: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比较矛盾先生的著名散文《白杨礼赞》和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通过实例分析,探讨美学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如何在原文和译文中达到艺术的统一和共鸣。
关键词:翻译美学;表象要素;非表象要素;散文风格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144-002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散文传统深厚的国度,散文的成就不下于诗歌。
散文因其形式灵活、意向丰富而享有美文之誉。
矛盾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白杨礼赞》是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一篇著名抒情散文。
散文是中国文学的精髓,承载了中国的文化,是可译更是值得译的。
鲜明的风格是散文的生命,翻译的关键是风格的再现。
译者不仅要从微观上剖析遣词用句的灵活安排和句法结构的巧妙组合,更要从宏观上准确把握原文的风格,深入理解和体会原文的总体艺术效果,才能让读者对于散文的理解寓之语句而感知于心。
张培基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散文的翻译,他的作品一直是译界备受推崇的精品佳译,《白杨礼赞》的英译就是典型的成功之作。
本文通过具体实例,从美学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两个层面探讨《白杨礼赞》英译文的艺术成就。
二、《白杨礼赞》原文和译文比较分析解读张培基先生对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认为翻译应遵循忠实(faithfulness)和通顺(smoothness)原则。
“忠实”作为核心评价标准强调译文不仅应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还应该再现包括民族性、时代特点、语言变体及作者行文特征等在内,的原文风格,同时语言要通顺流畅、可读性强。
因此,散文翻译必须是内容的重构、风格的再现和审美的传递。
翻译美学是运用现代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包括对翻译的审美客体(原文)、审美主体(译者)和审美客体与接受者(读者)关系的研究,对翻译中审美体验一般规律的研究等。
《涛动周期论》读书笔记⼈⽣就是⼀场康波----2016.3.16“康波周期”,实际上它是全球经济运动的决定⼒量(点评:甲⼦,60年的循环)⼀⽣中,理论上只有3次,如果抓住其中⼀个机会,你就⾄少能够成为中产阶级(点评:包含3次房地产周期,⾄少应该抓住1次)康波周期,60年⼀循环(甲⼦),分为回升、繁荣、衰退、萧条(点评:⼀个康波,包含两个海尔周期,所谓“30年河东,30年河西”)(点评:查了百度,好像海尔周期是20年左右,包含两个11年的太阳⿊⼦周期)2017年中期或三季度以后,中国和美国的资产价格全线回落,2019年将出现最终低点,那个低点可能远⽐⼤家想象的低(点评:现在正在进⾏中,还没进⼊主跌段)供给侧改⾰是全球进⼊萧条的标志2008年之前是世界经济在本次康波的黄⾦阶段2004--2015年,是本次康波的衰退期,衰退期就是虽然经济增长不怎么样,但是我们还能够从资产价格中获得很⼤的收益(点评:衰退期,地产还在涨,⼀线城市⾼点在2016年,⼆线城市⾼点在2017年)2015年是全球经济及资产价格的重要拐点要应对好2017--2019年可能发⽣的流动性危机2015之后应该进⼊全球康波的萧条阶段(点评:萧条阶段,资产价格下跌,消灭现⾦)互联⽹+,就是本次康波的技术创新、信息技术的最后成熟阶段2016--2017是⼀次滞胀,流动性差的资产没⼈要了,然后进⼊货币消灭机制,就是这些资产的价格将下跌(点评:警惕创新泡沫,微投算不算?)到2025年,都是第5次康波的萧条阶段(点评:萧条的末期,有哪些机会?)⼈⽣的财富不是靠⼯资,⽽是靠你对于资产价格的投资⼀个⼈60年的⼈⽣主要阶段,其中30年参与经济⽣活,30年中康波给予你的财富机会只有3次40岁以上的⼈,第⼀次机会在2008年,第2次机会在2019年,最后⼀次机会在2030年附近(点评:这⾥说的应该是资产的底部机会,间隔11年,上⼀次低点在1999年,按照推理,上⼀个低点应该在1997年。
康德关于现象与本体的区分[1]兼论康德对形而上学的贡献作者:张志伟始发/来源:中国现象学网本文的主题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现象与本体的区分,意在讨论这一区分对于形而上学的贡献。
所谓“贡献”并非一定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批判性的。
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澄清了许多问题,当然是对形而上学的贡献,更何况康德对于形而上学也有建设性的贡献。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现象与本体这一对概念与一系列概念密切相关。
我们首先通过显象与物自体、现象与本体这两对概念的对比,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物自体(物)――显象(感性直观)――现象(感性直观+知性范畴)――本体(思想)”相互关联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本体与先验对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异同,以期说明康德为了形而上学的缘故实施了两个“转换”:第一个转换是从物自体到本体,第二个转换是从本体到自由。
最后,我们将围绕本体概念讨论康德对形而上学的贡献。
鉴于本体概念的复杂性以及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我们在讨论过程中对本体概念的关注将比对现象概念的关注更多一些。
康普·斯密出于其对形而上学的立场,对康德关于现象与本体的区分不太重视,他称之为“半批判的”。
[2]不过在我看来,这一区分在康德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一区分是康德批判形而上学的重要依据之一,澄清了一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其次,本体概念是康德从理论理性到实践理性过渡的“中介”。
在某种意义上说,康德一方面以本体概念限制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则试图通过本体概念为形而上学谋求一条生路,而无论如何这一区分都可看作是形而上学史上的重要转折,其中涉及到了许多形而上学的重要理论问题。
一康德对于现象与本体的区分集中在《纯粹理性批判》“所有一般对象区分为现象和本体的根据”这一部分,相关的内容在第一版和第二版(包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32、33和34节)中有比较大的改动。
这部分重复性的内容比较多,康德纠缠于划分现象与本体的根据,其目的并不是讨论现象和本体的含义,而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划分现象与本体。
张志伟:康德关于现象与本体的区分[1]——兼论康德对形而上学的贡献● 张志伟(进入专栏)本文的主题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现象与本体的区分,意在讨论这一区分对于形而上学的贡献。
所谓“贡献”并非一定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批判性的。
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澄清了许多问题,当然是对形而上学的贡献,更何况康德对于形而上学也有建设性的贡献。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现象与本体这一对概念与一系列概念密切相关。
我们首先通过显象与物自体、现象与本体这两对概念的对比,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物自体(物)――显象(感性直观)――现象(感性直观+知性范畴)――本体(思想)”相互关联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本体与先验对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异同,以期说明康德为了形而上学的缘故实施了两个“转换”:第一个转换是从物自体到本体,第二个转换是从本体到自由。
最后,我们将围绕本体概念讨论康德对形而上学的贡献。
鉴于本体概念的复杂性以及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我们在讨论过程中对本体概念的关注将比对现象概念的关注更多一些。
康普•斯密出于其对形而上学的立场,对康德关于现象与本体的区分不太重视,他称之为“半批判的”。
[2]不过在我看来,这一区分在康德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一区分是康德批判形而上学的重要依据之一,澄清了一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其次,本体概念是康德从理论理性到实践理性过渡的“中介”。
在某种意义上说,康德一方面以本体概念限制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则试图通过本体概念为形而上学谋求一条生路,而无论如何这一区分都可看作是形而上学史上的重要转折,其中涉及到了许多形而上学的重要理论问题。
一康德对于现象与本体的区分集中在《纯粹理性批判》“所有一般对象区分为现象和本体的根据”这一部分,相关的内容在第一版和第二版(包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32、33和34节)中有比较大的改动。
这部分重复性的内容比较多,康德纠缠于划分现象与本体的根据,其目的并不是讨论现象和本体的含义,而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划分现象与本体。
表象的概括性名词解释表象是我们对于外在世界所见所感的映射和描述。
它是我们感知和理解事物的第一步,也是我们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基础。
表象的概括性名词解释即是对于这一概念的深入解剖和探讨,探寻其中的内涵和外延。
一、表象的本质和特征表象作为对外界现象的反映,具有三个关键特征:非实体性、相对性和易变性。
首先,表象并非实际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实体,而是人类主观认知和感知的产物。
其次,表象的存在是相对而言的,取决于个体的感知能力、经验和背景。
最后,表象具有一定的易变性,受到时间、空间、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会因为不同的角度和条件而呈现不同的形态。
二、表象的形成原因和机制表象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首先,物理感知是表象形成的基础。
我们通过五种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获得外界信息,这些感觉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经过感知、加工和综合,最终形成我们对事物的表象。
其次,经验和社会文化对表象的建构起着重要作用。
每个个体的经历和背景不同,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也会有所差异。
人们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共同的认识框架,这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表象。
最后,个体的价值观和情感认知也会对表象产生影响。
价值观是人们对善恶、美丑、重要与否等方面的判断和取舍,而情感认知则是人们基于感情和体验对事物的评价和看法。
三、表象的作用和局限性表象在我们的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让我们能够对外界进行感知和辨别。
通过表象,我们能够了解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等特征,从而对其进行分类和识别。
其次,表象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事物的意义和内涵。
人们基于对表象的理解,能够赋予事物各种象征和意义。
再次,表象是我们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基础。
在语言、图像等符号系统中,表象扮演着传递信息和共享意义的重要角色。
然而,表象也存在着局限性。
首先,表象是主观的,容易受到个体的先入为主和偏见的影响。
不同的人可能会对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表象,这导致了交流和理解上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