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随堂练习(五)故乡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97.91 KB
- 文档页数:7
课时跟踪检测(五)故乡一、基础巩固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炽.热/整饬.应.用文/应.有尽有歆.慕/薪.火相传B.慰藉./狼藉.习字帖./俯首帖.耳给.予/掎.角之势C.匝.道/扎.实供.给制/供.认不讳永葆./饱.经风霜D.标识./什.物露.马脚/崭露.头角模.样/摩.肩接踵解析:选D A项,读音依次为:chì/chì,yìng/yīng,xīn/xīn;B项,读音依次为:jiè/jí,tiè/tiē,jǐ/jǐ;C项,读音依次为:zā/zhā,gōng/gòng,bǎo/bǎo;D项,读音依次为:zhì/shí,lòu/Iù,mú/mó。
2.以下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两百年前当诗人写下这首《故乡》的时候,“故乡”在他心中究竟有着如何的寄寓,这关于我来讲恐怕是很难明白得的。
B.航母有可能在中国三大舰队辖属海域连番进行模拟训练,从北到南游戈休整,“四海为家”,航母母港建设趋于完善后再慢慢拥有固定驻舶点。
C.选举仿佛过山车,一旦启动,很难停下来,一会儿冲上云宵,一会儿跌入谷底,惹得人们或欢呼喝彩,或扼腕叹息。
D.个人史是汇入正史河流的涓涓细流。
哪怕只是一个青年只言偏语的钩沉,也是重建被遗忘与被损坏的历史的一砖一瓦。
解析:选A B项,“游戈”应为“游弋”;C项,“云宵”应为“云霄”;D项,“只言偏语”应为“只言片语”。
3.依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适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诗人老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只是含蓄地址拨,言在此而意在彼,________说明着什么,________隐喻着什么。
②待在那个无电、无路而又十分闭塞的,处处是牛粪、猪粪、狗粪、鸡粪的小山村里十多天,________要把人憋死了。
③昔时日本入侵者疯狂地________咱们的家园,激起了中国人民强烈的仇恨和招架。
《故乡》阅读答案《故乡》阅读答案现如今,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乡》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故乡》阅读答案1谢冕《消失的故乡》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
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分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
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
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
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 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
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
【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
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
我们亲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
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
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
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荫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
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
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
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故乡》习题与参考答案反思《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故乡》习题与参考答案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能对您的生活工作得到帮助。
《故乡》习题一、下列各组加线的字解释有错的一项是()A.寓所(住房)易主(改换)阴晦(昏暗)B.无端(缘故)恣睢(放纵)鄙夷(轻视)C.萧索(冷落)谋食(谋求)景况(情况)D.熟识(熟悉)心绪(心情)感化(用行动影响或善意劝导,使人变好)二、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园月,下边是海边的砂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B.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枝起一个大竹匾,洒下枇谷,看鸟雀来吃厖C.他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文,却全然不动,仿佛石象一般。
D.这是我们养鸡的器具,鸡可以伸进胫子去啄,狗却不能。
三、下边句子的甲、乙、丙、丁处依次填入的标点符号恰当的一项是()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醒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我应声说:(甲)这好极(乙)他(丙)怎样(丁)A.“,,?”B.“。
,!?”C.“!??”D.“!,——?……”四、填空1.本文选自(),出自该作品的我们还学过(),作者(),原名(),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和()。
2.本文以()为线索,以()、()、()的顺序组织材料,通过()的变化,描绘了()的悲惨景象,揭示了()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愿望。
五、阅读理解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1.这节文字从()、()、()、()、()五个方面对闰土的肖像作了描写,说明闰土()的生活境遇。
故乡练习题及答案故乡练习题及答案【篇一:《故乡》复习题及答案】初步赏析文学作品,感受其中形象,赏析精彩的语言。
2、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一、读课文84——86节,回下面的问题:1、这是课文《故乡》中“我”离开故乡时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当时怎样复杂的思想情绪?(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
(3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 ____________ 3、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4、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
对此,你有何看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二、读课文55——61节,回下面的问题: 1.选段出自《故乡》,这篇文章选自小说集《》,作者是鲁迅,原名浙江绍兴人。
(2分) 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认为“厚障壁”指什么?请结合文意回答。
故乡》练习题一:基础巩固题基础巩固题1、给下列字注音晦()楞檐()捏()猹()胯()祀()弶()毡()匾()秕()鹁鸪()獾()讯()髀()愕()嗤()瑟()颧()噤()黛()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打折腿恐吓行走折断惊吓商行商品打折3、解释加点的字阴晦寓所愕然苏生嗤笑瑟索隔膜惶恐寒噤恣睢4、作家作品填空鲁迅,原名________ ,字________ 。
_____ 年9月25日生于_____ 省绍兴县城的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卒于 ____________ 。
中国现代文学杰出的奠基人,现代著名的 ________ 、______ 和_____ 。
中国新文化战线的光辉旗帜。
1918年5 月,他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在《_________ 》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新文学创作。
从1918 年到1926 年,鲁迅先后创作出版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两个小说集,《野草》、《 ____________ 》等抒情叙事散文集和杂文专集多本。
这些作品显示了新文学运动的实绩,奠定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基石。
5、填空:小说以时间为序,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三_ 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6、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在黑暗中寻觅到的光明,是永远不会黯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在贫瘠中创造出的丰饶,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强化提高题阅读下面《故乡》片段,完成7—10 题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窗前晨景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创.伤(chuānɡ)撇.下(piē)模棱.两可(lénɡ) 削.足适履(xiāo)B.精髓.(suǐ) 沮.丧(jǔ)请君入瓮.(wònɡ) 奸佞.小人(nìnɡ)C.晕.车(yùn) 拮据.(jū)呱.呱坠地(ɡū) 鼓足干劲.(jìn)D.纰.漏(pī) 许诺.(nuò)攻城略.地(lüè) 叨.陪鲤对(dāo)解析:选C A项,“削”应读“xuē”;B项,“瓮”应读“wènɡ”;D项,“叨”应读“tā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报负逗留徇职压榨B.发芽践踏扭曲棕色C.范畴肄业妇儒蓝图D.陷井恬淡授与姣好解析:选C A项,“报”应为“抱”,“徇”应为“殉”。
B项,无误。
C项,“儒”应为“孺”。
D项,“井”应为“阱”,“与”应为“予”。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古往今来,生来死去的人何止________?真正的大诗人和大艺术家却是在一口气里就可以数得完的。
②________的书籍,博大精深的文化,值得终身努力去学习。
哪怕只是触到冰山一角,都会令人受益匪浅。
③老百姓痛恨官府催粮催捐。
苛捐杂税________,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
A.多如牛毛恒河沙数浩如烟海B.恒河沙数浩如烟海多如牛毛C.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恒河沙数D.恒河沙数多如牛毛浩如烟海解析:选B多如牛毛:形容极多。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恒河沙数:形容数量极多,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
4.(2015·全国卷Ⅱ)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B.“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故乡作家作品课文全析全解及随堂练习含答案故乡鲁迅作者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创作过程(《(呐“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作者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喊)自序》)。
1919年12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
从《鲁迅日记》中可以了解这次回乡的经过:1919年9月,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添了些钱,买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弯宅第。
11月修葺完毕,21日“上午与二弟眷属俱移入八道弯宅”。
26日鲁迅“上书请归省”。
12月1日,由北京动身回老家,4日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在家乡处理搬迁事务,大约住了二十来天。
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
29日中午抵达北京,“下午俱到家”。
往返大约29天。
《故乡》的故事情节便是根据这段生活经历演绎而来。
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英国乡村一、基础巩固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恣.情(zì)嫣.然(yān)喧嚣.(xiāo)旖旎..(yǐ nǐ)B.瞥.见(piē) 潜.心(qiǎn)竭蹶.(jué) 龌龊..(wò chuò)C。
贫瘠.(jǐ) 尘寰.(huán)疲惫.(bèi)涟漪..(lián yī)D.林薮.(sǒu) 椽.子(yuán)敛.藏(liǎn) 绸缪..(chóu móu)解析:选A B项,“潜”应读“qián”;C项,“瘠”应读“jí”;D项,“椽”应读“chuán”.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囿于瞻谒富庶会悟B.恬静隔膜和霭蓊郁C.葱茏艳羡绚烂迥然D.纡回绮丽温馨嫣然解析:选C A项,“悟"应为“晤”;B项,“霭”应为“蔼”;D项,“纡”应为“迂”.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他们寻访过她那幽邃隐秘的居处,研究过她那________无定的深情。
②总之,这些随处可见的寻常景观都给人以一种________宁静、安全无虞之感,同时也是淳朴之风与乡土之情赖以世代相传的不绝渊源.③在家庭浓厚的美术氛围的________下,小林也深深地爱上了绘画.A。
变换淡泊熏染B。
变幻淡泊熏陶C。
变幻淡薄熏染D.变换淡薄熏陶解析:选B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
变幻:不规则地改变。
淡泊:不追求名利。
淡薄:(云雾等)密度小;(味道)不浓;(感情、兴趣等)不浓厚;(印象)因淡忘而模糊.熏染: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坏的)。
熏陶: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好的)。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其中最使我艳羡不置的则是英人那种善于把许多平淡之极的普通住处点缀入妙的独.具匠心....B.所有这一切确曾煞费意匠心血,但同时又丝毫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之前那画师的奇绝而浑成的点睛之笔。
《故乡》同步练习一、基础攻坚1.对下列句子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有条不紊地写了所见、所闻、所感、所忆。
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样的景色烘托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主要是因为已是冬天,触景生情。
C.文中“闰土”的着墨最多,因为“闰土”的命运就是当时广大贫苦劳动人民的命运,他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
D.文中多用对比的写作方法,使形象更为生动饱满。
答案:B解析:分析各个选项,B项中“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样的景色烘托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不仅仅是因为冬天这个自然环境因素,文章更侧重的是社会环境的因素,即作者的心境悲凉。
故选B。
点评:这道题涉及到了文章的线索、景物描写的作用、人物形象以及写法,需要学生对文章整体上深入理解。
2.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交流会上,李教授通过一系列贴切的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又耐人寻味。
B.他填报志愿时,想报北大,又想报复旦,真是见异思迁。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那是一张两人合影,左边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答案: A解析:分析各项的词语。
A深入浅出: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运用的是正确的。
B见异思迁: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
运用在这里不合适。
C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
运用不正确。
D莘莘学子。
指众多的学生。
运用在这里也不正确。
故选A。
点评:首先是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再就是考虑成语感情色彩,然后是考虑语境的意思,这样容易判断出运用的是否正确。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A.近日,备受关注的“萧山十景”评选活动正式开场。
B.告诉我,哪一个才是我的故乡?我是从故乡走出,还是向故乡回归?C.考生如拿到印刷不完整,套色错位,有破损污染的答题卡,应立即找监考老师更换。
故乡积累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潮汛(xìn)祭祀(sì)装琼(jiàng)阴晦(huì)B.髀间(bì)愕然(è)鄙夷(bǐ)萧索(xiāo)C.妇孺(yú)恣雎(suī)伶仃(lín)嗤笑(chī)D.秕谷(pǐ)瓦愣(léng)胯下(kuà)惘然(wǎng)2.结合语境解释句中“辛苦”的不同含义正确的一项是()“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②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睢而生活。
”A.①辛勤劳苦;②奔波,劳碌;③挖空心思,处心积虑。
B.①奔波,劳碌;②挖空心思,处心积虑;③辛勤劳苦。
C.①奔波,劳碌;②辛勤劳苦;③挖空心思,处心积虑。
D.①挖空心思,处心积虑;②奔波,劳碌;③辛勤劳苦。
3.与下面文字衔接起来最为连贯的一个句子是()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在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但父亲终于带他走了。
B.但他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
C.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D.但他终于随他父亲走了。
4.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A.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B.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C.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像是松树皮了。
D.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5.景物描写中感觉角度不同类的一项是()A.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
B.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
C.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
D.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6.不能表现农村萧条败落的一项是()A.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B.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C.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精细的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课时跟踪检测(五)故乡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炽.热/整饬.应.用文/应.有尽有歆.慕/薪.火相传B.慰藉./狼藉.习字帖./俯首帖.耳给.予/掎.角之势C.匝.道/扎.实供.给制/供.认不讳永葆./饱.经风霜D.标识./什.物露.马脚/崭露.头角模.样/摩.肩接踵解析:选D A项,读音依次为:chì/chì,yìng/yīng,xīn/xīn;B项,读音依次为:jiè/jí,tiè/tiē,jǐ/jǐ;C项,读音依次为:zā/zhā,gōng/gòng,bǎo/bǎo;D项,读音依次为:zhì/shí,lòu/Iù,mú/mó。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两百年前当诗人写下这首《故乡》的时候,“故乡”在他心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寄寓,这对于我来说恐怕是很难理解的。
B.航母有可能在中国三大舰队辖属海域轮番进行模拟训练,从北到南游戈休整,“四海为家”,航母母港建设趋于完善后再逐步拥有固定驻舶点。
C.选举好像过山车,一旦启动,很难停下来,一会儿冲上云宵,一会儿跌入谷底,惹得人们或欢呼喝彩,或扼腕叹息。
D.个人史是汇入正史河流的涓涓细流。
哪怕只是一个少年只言偏语的钩沉,也是重建被遗忘与被毁坏的历史的一砖一瓦。
解析:选A B项,“游戈”应为“游弋”;C项,“云宵”应为“云霄”;D项,“只言偏语”应为“只言片语”。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只是含蓄地点拨,言在此而意在彼,________说明着什么,________隐喻着什么。
②待在那个无电、无路而又十分闭塞的,到处是牛粪、猪粪、狗粪、鸡粪的小山村里十多天,________要把人憋死了。
③当年日本侵略者疯狂地________我们的家园,激起了中国人民强烈的仇恨和反抗。
A.不仅/而且简直蹂躏B.不仅/而且几乎践踏C.不是/而是简直践踏D.不是/而是几乎蹂躏解析:选C“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
“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
“几乎”表示相差很微小,语气较轻。
“简直”也表示相差很小或非常接近,语气比“几乎”强,并带有夸张性。
从夸张角度看,选“简直”恰当。
“践踏”侧重于暴力的、单纯的欺压。
“蹂躏”侧重于使人受侮辱、折磨的意思。
选“践踏”妥当。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本书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具文化魅力的立体阅读空间。
B.当今时代的主角应是勇于实现梦想的年轻人,政府为他们解开了束缚手脚的政策,投资人和创业服务机构给他们备足了“弹药”。
C. 在本报对104国道沧县段黑加油点乱象报道后,引起了沧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沧县政府经研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集中整治行动。
D.2015年春晚凸显“中国元素”,以“中国情”打动人心,以“中国魂”凝聚人心,以“中国梦”鼓舞人心,处处体现“中国味”。
解析:选D A项,“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一句句式杂糅,可改为“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并且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
B项,搭配不当,“解开……政策”搭配不当,把“解开”改成“取消”或把“政策”改成“绳索”。
C项,主语残缺,“引起”没有主语,应删去“在……后”中的“在”和“后”,并在“报道”前加“的”。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在有“诗魔”之称的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看来,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①“诗意地活着”不但是一个诗人的生命与美学实践,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存境界与精神内涵的表现②如以世俗眼光来看,这些时期也许是他们生命中、事业中最黯淡的岁月③今天是一个需要诗的时代,因为这个世界太物质,太缺乏价值感、美感④而诗人以优雅而真诚的语言,忠实地呈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最高的使命是“希望”⑤但他们却活得有境界、有品位、有尊严,他们寂寞的生命点燃了历史上千万人心灵的光和热⑥比如,陶渊明罢官之后“采菊东篱下”,王维晚年隐居终南山麓,杜甫因安史之乱流落成都A.①⑥②⑤③④B.③④①⑥②⑤C.③①④⑥②⑤D.①③④②⑤⑥解析:选B此段文字的逻辑是先谈这是需要诗的时代及其原因,即③,紧接着谈诗人的使命,即④,注意“因为”和“而”的衔接。
然后谈诗人“诗意地活着”的意义,即①,接着举例,即⑥,而②⑤都是对⑥的分析,根据“也许是”和“但”的逻辑关系,可知先②后⑤。
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8题。
柯尔庄园的野天鹅[英]叶芝树林里一片秋天的美景,林中的小径很干燥,十月的黄昏笼罩的流水,把寂静的天空映照;盈盈的流水间隔着石头,五十九只天鹅浮游。
自从我最初为它们计数,这是第十九个秋天,我发现,计数还不曾结束,猛一下飞上了天边,大声地拍打着翅膀盘旋,勾画出大而碎的圆圈。
我见过这群光辉的天鹅,如今却叫我真痛心,全变了,自从第一次在池边,也是个黄昏的时分,我听见头上翅膀拍打声,我那时脚步还轻盈。
还没有厌倦,一对对情侣,在冷水中友好行进,或者向天空奋力的飞升,它们的心灵还算年轻,也不管它们上哪儿浮行,总有着激情和雄心。
它们在静寂的水上浮游,何等的神秘和美丽!有一天醒来,它们已飞去,在哪个芦苇丛筑居?哪一个池边,哪一个湖滨,取悦于人们的眼睛?1916年6.诗人回忆了十九年前的天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如今却叫我真痛心”中的“如今”是解答的切入点,由此也可以判断出其中使用的手法。
参考答案:诗人十九年前欣赏野天鹅的美好回忆更反衬出“痛心”之真切,运用反衬的手法比正面描写更加真切感人。
7.本文最后一节用了一个感叹句,两个疑问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注意标点符号前面的内容,叹号之前是“何等的神秘和美丽”,很明显是赞美之情;问号之前有“哪个”,很明显有牵挂和留恋之情。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极度地赞美、无限的眷恋与思念之情,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8.简要分析本诗的艺术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可以从语言、构思等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本诗以秋天宁静的黄昏场景开场,以流水作为衬托,天鹅在游动飞升后留下的水面圆圈,均造成画面的动与静的视听效果;语言明丽流畅,富于音乐性和象征暗示;结尾对天鹅命运的思索表现出想象的魅力。
三、表达交流9.请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0字)在蒂宾根神学院学习期间,荷尔德林开始创作诗歌,早期作品受克洛普施托克和席勒的影响,洋溢着革命热情,多以古典颂歌体的形式讴歌自由、和谐、友谊和大自然。
后来的诗歌中,把人道主义思想和对祖国的爱交织在一起,逐渐转向古希腊的诗歌和自由韵律的形式,艺术上臻于完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段主要说的是荷尔德林“早期”和“后来”诗歌的不同特点,由此可以进行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荷尔德林诗歌创作前后期艺术形式不同。
10.(2015·重庆高考)阅读下边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在遥远的山谷里,有一处高数千尺的断崖,①崖上有一株小小的百合,小百合长得和野草一②模一样,但它知道自己并不是野草。
它心里有一个内在的念头:“我是百合,不是野草。
唯一能证明这一点的,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百合深深地扎根,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终于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很高兴,周围的杂草却很不屑,⑤七嘴八舌地嘲讽道:“你别费力气能开花,在这偏僻的荒郊野外,不也是没人欣赏吗?”了,即使你真的百合说:“我会开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一天,百合终于开花了,那洁白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1)请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要求:①既能回应野草的嘲讽,又能表现百合坚定的信念;②不少于20字,不多于2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