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老虎》(高二选修)
- 格式:doc
- 大小:2.79 KB
- 文档页数:1
【诗歌鉴赏】老虎_诗歌鉴赏老虎[英国]布莱克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燃烧着的煌煌的火光,人生格言,就是怎样的神手或天眼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你炯炯的两眼中的火燃烧在多远的天空或深渊?他乘着怎样的翅膀拳击?用怎样的手夺来火焰?又就是怎样的膂力,怎样的技巧,把你的心脏的筋肉捏成?当你的心脏已经开始心室时,使用怎样猛的手腕和脚胫?就是怎样的槌?怎样的链子?在怎样的熔炉中炼成你的脑筋?就是怎样的铁砧?怎样的铁臂敢于捉着这可怖的凶神?群星抛出了他们的投枪,用它们的眼泪润湿了穹苍。
他与否微笑着观赏他的作品?他创造了你,也创造了羔羊?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燃烧着的煌煌的火光,就是怎样的神手或天眼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郭沫若译作)【赏析】威廉布莱克生前文名孤独,且被人称作“疯子”。
这与他终生被幻觉荡漾有关。
据传这种幻觉能够达至相当猛烈的程度,以至于并使他一时竟难以辨别想象与真的之间的区别。
但批评家们表示,正是这种非凡的幻觉力并使他以求反射日常经验的帷幕,将它与史前时代黑暗而浑沌的完整经验合为一体,从而缔造出来一个具备深沉的历史感和救赎力量的寓意世界,沦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先知”和“预言家”。
《老虎》是布莱克抒情短诗中的名篇,选自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
这部诗集的主旨,如诗人在副标题中所揭示的,是为了展示“人类心灵的两种对立状态”——天真与经验。
在《天真之歌》中,诗人以“羔羊”为中心意象,组成了一个欢乐、善良、和谐的农业文明图景:牧童吹着欢乐的短笛,歌声荡漾在青草地上;孩子在荒野中迷了路,上帝就化身为父亲将他送回家去;小蚂蚁迷了路,萤火虫打着灯笼送它回家;羔羊在吃草,狮子在羊栏边徘徊了一阵,留下了“金色的眼泪”,终于躺下来和它睡在一起……而在《经验之歌》中,诗人则以“老虎”为中心意象,展现出一幅正在生长中的痛苦、邪恶、分裂的现代工业文明图景:田野一片荒芜,道路长满荆棘;孩子们沦落街头,挨家挨户扫烟囱;士兵们在流血叹息,妓女们在夜半的街头诅咒;街道和河流“专利”化,“残酷、妒忌、恐怖和隐秘”代替了“爱、仁慈、怜悯与和平”。
通过对诗人所运用的阳韵、头韵、典故、象征和修辞疑问句等修辞艺术的分析,来阐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老虎》一诗中的修辞效果。
阳韵与头韵给人铁砧般的音乐美,从字里行间捶击出强有力的猛虎意象;典故与象征暗示了老虎威武堂堂、活力四射的反叛者与革命者的意象;修辞疑问句的重复使用勾画出与羔羊对立的凶神意象。
威廉·布莱克(1757-1827) 被二十世纪的评论界捧为“重要的预言家”,他预言了浪漫主义运动,被誉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是一位具有天分的抒情诗人,他打破了十八世纪古典主义的传统,强调本能、激情和想象力,表达了诗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精神之特点,是“最能表现精神的艺术家”;布莱克也是一位革命诗人,是“他的时代的孤独的孩子”,他一反十八世纪的清规戒律,在诗中表达了强烈的革命激情和反叛精神;布莱克还是一位象征主义者和神秘主义者,他的诗歌充满意象,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浓厚,诗句晦涩难懂。
《老虎》是布莱克早期的重要抒情诗歌之一,收集在他的代表作品《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1794)里。
布莱克的老虎意象威武堂堂,活力四射,有着火焰般光芒四射的眼睛,令人毛骨悚然的匀称的身躯,强有力的心跳,饱经锤炼的大脑。
老虎的意象给人一种威慑力的美,含有一股令人恐惧的破坏力和自然的暴力,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诗人主要通过对韵格的精心的策划、典故与象征的巧妙运用和大胆地重复使用修辞性问句等修辞艺术手法塑造了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老虎意象。
一韵格的运用创造了老虎令人毛骨悚然的威慑力量的气氛。
首先,阳韵(masculine rhyme)的修辞艺术效果。
阳韵读起来铿锵有力,回音持久,震耳不绝,充分表达出了这首诗铁砧般的音乐美。
全诗采用aabb韵,共24行,有21行运用了单音节词汇作为脚韵(end rhyme),如“bright”,“night”,“art”,“heart”,“beat”,“feet”,“grasp”,“clasp”等,单音节词尾构成了阳韵,给人坚定有力的听觉意象。
人教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老虎》(人教版高二选修)1 老虎赏析指导《老虎》是诗人布莱克的一首名作,具有极强的表现力,集中体现了诗歌独特的形式魅力。
对这首诗的讲解,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探究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二是探究“老虎”这一形象的多重内涵。
在语言、形式方面,此诗最突出的特点,首先是通过相同句式(“什么样……”)的重叠使用,形成强劲的语言节奏,一行一行诗,像锤子一下一下打在铁锭上,铿锵有力,震撼人心。
阅读此诗,即便抛开诗歌的意义,这种节奏本身,就可让读者感受到老虎威猛的气势。
其次,全诗以疑问句为主,基本上没有使用描摹、叙述的手段,但在强劲的节奏之外,也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我们仿佛真的见到一只老虎,正活灵活现地跃出纸面。
这点与布莱克同时也是个画家不无关系。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绘老虎的形象,但诗人一连串的追问,也像画笔或刻刀一样,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在读者的想像中刻画出了虎的铁掌、眼睛、体形。
这种绘画性,也表现在诗人对色彩、环境的反差的把握上,譬如,在诗的开始,“黑夜的森林和草莽”,是诗人营造的整体氛围,它黑暗、神秘又无比宽广。
正是在这一背景中,“老虎!老虎!”两个词的突然出现,才有先声夺人之效:老虎鲜艳的皮毛,“火一样辉煌”,在无边的黑夜与熊熊的火焰之间,一种充满张力的画面感,得以强烈地凸现。
从结构上说,全诗共分六节,前面四节一气呵成,可以说节奏越来越急骤,对虎的渲染也不断加强,但到了第五节“到临了,星星扔下了金枪”一句,节奏却一下子慢了下来,色彩的对比也变得柔和起来,诗人也将笔触从暗夜中的老虎,转向了缀满星斗的夜空(将星星比做“千万滴银泪”)。
如果说,前面四节诗行追问的是造物主的创造过程,那么在这一节,诗人呈现的是“创造”之后的平静:“完工了再看看,他可会笑笑?”这个“他”,指的应该就是“老虎”的创造者。
在这短暂的平静之后,最后一节又回到雷霆万钧的句式,与第一节首尾呼应,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此诗虽短,却张弛有度。
老虎-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课程背景本教案是根据人教版选修课程《外国文学选读》中的单元“动物的震撼”,以老虎为主要阅读对象,选取了与老虎有关的几篇外国诗歌和散文。
通过与学生共读、分析和背诵这些文本,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老虎,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拓宽视野,提高语感。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老虎在世界各大文化传统中所扮演的角色,认识它的形象与特点。
2.能够理解和解读选取文本中的基本语言、风格和意义,进而在阅读和写作中运用所学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情感理解能力,增强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诗歌部分1. 《老虎》-威廉·布莱克老虎!老虎!闪耀的可怕!前腿像棍子,后腿像弯刀。
闪着楚楚动人的火光,发射出短暂的繁荣的死亡之爱。
2. 《猎虎》-威廉·桑德斯·斯考特猎虎者!这是一只火车!这是一只搭在两扇栅门上,它的骸骨已经被磨得光滑如银!它已经驾到了这列小车的前面!散文部分3. 《为了蓝眼睁着的老虎》-伊莎贝尔·阿列克谢耶芙娜4. 《最后一只老虎》-比尔·布莱森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探究式和综合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具体包括:1.通过语音分享方式,对诗歌进行语音朗读,并分析抒情、修辞、意象等,让学生感受作者情感和表现力。
2.学生阅读《为了蓝眼睁着的老虎》时,采取读后讨论的方式,围绕老虎保护问题展开话题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意义并思考热点问题。
3.通过阅读《最后一只老虎》,采用语音录制反复朗读、小组合作、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老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鼓励其体验和感受文本所蕴含的生动情感。
教学评价教师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学生的评价:1.通过听读评价,考察学生的语音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2.采取写作、听说评价等方法,考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3.对学生的表现、参与活动、讲解和表演等进行综合评价。
1.老虎-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案背景本教案为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程中的一节课,课程内容为《老虎》。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与象征手法,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通过词汇语句解读全诗,理解全诗的主题与情感;2.能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老虎”与“兽性”等的意义;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老虎的形象,理解作者对老虎的态度;4.能根据诗歌欣赏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1 诗歌鉴赏2. 教学方法2.1 观察法四、教学步骤1. 教学步骤一1.引入课堂,介绍诗歌题目与作者;2.阅读全诗,理解诗歌的意境;3.词汇与句子解析,理解全诗的主题与情感。
2. 教学步骤二1.分组完成老虎的描写,将自己的观察记录在文本中;2.“老虎”的象征意义分析。
3. 教学步骤三1.向学生介绍诗歌创作背景;2.与学生一起探讨作者写作的动机和目的。
五、教学效果评估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实时反馈和调整,可以利用类似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 问答交流通过问答交流的方式,观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技法掌握情况。
2. 文本分析对学生的观察记录进行分析,看学生对老虎的情感表达和对象征意义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教学效果评估,分析学生的优劣势和改进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诗歌的“内涵”,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练习文本进行分享,让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升。
《老虎》是诗人布莱克的一首名作,具有极强的表现力,集中体现了诗歌独特的形式魅力。
对这首诗的讲解,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探究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二是探究“老虎”这一形象的多重内涵。
“老虎”的形象本身,也包含了多重的意蕴。
在诗中吟咏动物,在“咏物诗”的传统中是一种常见的类型,老虎也是古今中外很多文学家钟爱的对象。
然而,布莱克书写的与其说是一只真实的老虎,毋宁说是一只不存在的老虎,它直接从诗人的想像中跳出,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的化身。
因而,这首诗一方面在听觉、视觉上充满了具体的感性,在内涵上还是有些抽象的,不只是简单地描摹一只猛兽。
是“虎”又非“虎”,这也为我们的理解带来了丰富的可能。
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期,布莱克本人也是这场革命热烈的支持者。
一种解释,就是着眼于它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内涵,将“老虎”看作是革命力量的象征,它摧毁了“黑暗森林”一样的旧制度,诗人赞颂的正是这种摧枯拉朽、创造新世界的革命力量。
这种解释当然很有道理,但设想一下,如果一个读者对上述时代背景一无所知,也仍然能被诗歌中的节奏和力量所感染,对“老虎”的理解,似乎也不必如此实在"Tiger" is a poet when he is a masterpiece of black, with a strong expressive force, embodied the unique charm in the form of poetry.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em, can be viewed from two aspects: one is to explore the aspect of language, form; The second is to explore the multiple connotations of "tiger" this image."Tiger" of the image itself, but also contains multiple implication. Perpetual animals in the poem, in the tradition of the "singing from poetry" is a common type, the tiger is also a lot of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writers favorite objects. However, writing is not so much a real black tiger, rather a tiger does not exist, it is directly from the imagination of the poet jumped out of a kind of spirit, a kind of the embodiment of strength. Therefore, on the one hand this poem on the auditory, visual, filled with the concrete perceptual, or some abstract on the connotation, not simply depict a beast of prey. Is "tiger" and the "tiger", it also brought rich may for our understanding.S the poem writing, it is the period of French revolution, Blackburn are also enthusiastic supporters of the revolution. One explanation, is the era background 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 focuses on it will be a symbol of "tiger" as the revolutionary forces, it destroyed the old system of "black forest", the poet sings of the revolutionary forces it is this, create a new world and it was devastating. The explanation makes sense, of course, but imagine, if a reader know nothing about the time background, and still can be infected by the rhythm of poetry and power, the understanding of "tiger", seem to also don't have to be so honest。
1 老虎
赏析指导
《老虎》是诗人布莱克的一首名作,具有极强的表现力,集中体现了诗歌独特的形式魅力。
对这首诗的讲解,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探究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二是探究“老虎”这一形象的多重内涵。
在语言、形式方面,此诗最突出的特点,首先是通过相同句式(“什么样……”)的重叠使用,形成强劲的语言节奏,一行一行诗,像锤子一下一下打在铁锭上,铿锵有力,震撼人心。
阅读此诗,即便抛开诗歌的意义,这种节奏本身,就可让读者感受到老虎威猛的气势。
其次,全诗以疑问句为主,基本上没有使用描摹、叙述的手段,但在强劲的节奏之外,也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我们仿佛真的见到一只老虎,正活灵活现地跃出纸面。
这点与布莱克同时也是个画家不无关系。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绘老虎的形象,但诗人一连串的追问,也像画笔或刻刀一样,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在读者的想像中刻画出了虎的铁掌、眼睛、体形。
这种绘画性,也表现在诗人对色彩、环境的反差的把握上,譬如,在诗的开始,“黑夜的森林和草莽”,是诗人营造的整体氛围,它黑暗、神秘又无比宽广。
正是在这一背景中,“老虎!老虎!”两个词的突然出现,才有先声夺人之效:老虎鲜艳的皮毛,“火一样辉煌”,在无边的黑夜与熊熊的火焰之间,一种充满张力的画面感,得以强烈地凸现。
从结构上说,全诗共分六节,前面四节一气呵成,可以说节奏越来越急骤,对虎的渲染也不断加强,但到了第五节“到临了,星星扔下了金枪”一句,节奏却一下子慢了下来,色彩的对比也变得柔和起来,诗人也将笔触从暗夜中的老虎,转向了缀满星斗的夜空(将星星比做“千万滴银泪”)。
如果说,前面四节诗行追问的是造物主的创造过程,那么在这一节,诗人呈现的是“创造”之后的平静:“完工了再看看,他可会笑笑?”这个“他”,指的应该就是“老虎”的创造者。
在这短暂的平静之后,最后一节又回到雷霆万钧的句式,与第一节首尾呼应,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此诗虽短,却张弛有度。
“老虎”的形象本身,也包含了多重的意蕴。
在诗中吟咏动物,在“咏物诗”的传统中是一种常见的类型,老虎也是古今中外很多文学家钟爱的对象。
然而,布莱克书写的与其说是一只真实的老虎,毋宁说是一只不存在的老虎,它直接从诗人的想像中跳出,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的化身。
因而,这首诗一方面在听觉、视觉上充满了具体的感性,在内涵上还是有些抽象的,不只是简单地描摹一只猛兽。
是“虎”又非“虎”,这也为我们的理解带来了丰富的可能。
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期,布莱克本人也是这场革命热烈的支持者。
一种解释,就是着眼于它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内涵,将“老虎”看作是革命力量的象征,它摧毁了“黑暗森林”一样的旧制度,诗人赞颂的正是这种摧枯拉朽、创造新世界的革命力量。
这种解释当然很有道理,但设想一下,如果一个读者对上述时代背景一无所知,也仍然能被诗歌中的节奏和力量所感染,对“老虎”的理解,似乎也不必如此实在。
上面说到,布莱克不仅是个诗人,还是一个画家,同时还可以看作是一个哲学家,他的很多诗作都包含着神秘的哲理,譬如《天真的预示》中的名句“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就因含义隽永而脍炙人口。
这首咏叹老虎的诗作,其实也可从宗教的、哲学的层面理解。
“什么样”的力量创造了老虎,对自然伟力的追问背后,依托的正是基督教的创世神话,上帝创造了万物,创造了老虎,也创造了羔羊。
作为一种幻象出现的“老虎”,由此也可看作是一种神秘的象征,代表了一切生命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