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及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8.84 KB
- 文档页数:1
《题破山寺后禅院》文章解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甫的一首诗作。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从诗的意境、表达手法以及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诗的意境《题破山寺后禅院》描绘了作者在游山玩水之后,意犹未尽时,进入禅院内继续寻觅心灵的宁静与慰藉的情景。
全诗情感深沉,通过对自然山水与禅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内心追求的渴望与无尽的向往之情。
二、表达手法1. 自然描写诗中描绘了山水胜景,通过对山寺、禅院的细腻描绘,勾勒出一幅宁静优美的自然风光。
比如“空濛无物亦自宽”、“白云生处有人家”等句子,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氛围。
2. 对比手法诗中以山寺与禅院为对比,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山寺作为外在的存在,象征浮华尘世;而禅院则代表内心的净土,具有超脱尘俗、追求心灵宁静之意。
这种对比愈发突出了禅院具有的独特魅力。
3. 借景抒怀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体验。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借景抒怀,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间浮华的回避。
诗句“破山寺后禅院,夕阳西下”,通过景物与时光的流转,营造出岁月静好、心境安宁的美好意境。
三、艺术特点1. 感慨抒发《题破山寺后禅院》通过写景抒发作者对于内心寻求宁静的期待与向往。
通过对禅境的描绘,表达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与感慨。
诗句“万径人踪灭,不学无人传”,集中表达了作者对于内心归零、超越尘世的渴望。
2. 音乐性诗作运用了平仄和韵律等手法,具有较强的音乐性。
这种音乐性使得整首诗的表达更加生动,增强了诗中情感的冲击力。
整首诗折中韵,行云流水般的节奏感使得诗人的思绪似乎自然而然地流淌下来。
3. 内容丰富诗中通过对山寺、禅院和自然景物的描述,展示了作者对于生活、人生和内心追求的思考。
通过多层次的描写,实现了内容的丰富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更多的联想和思考。
四、结尾总结《题破山寺后禅院》作为一首杰出的诗作,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禅境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于内心宁静与心灵自由的追求。
题破山寺后禅院(通用14篇)题破山寺后禅院篇1(唐)常建【自学指导】1. 熟读和背诵这首诗。
2. 理解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3. 正确理解诗人盼望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感情。
【正音正字】籁lài磬qìng【朗读课文】早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课文简析】此诗抒写早晨游寺后禅院的感受,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景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本诗题咏佛寺禅院,却抒发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观赏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会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予自己遁世无悔的情怀。
开头两句,写诗人早晨登山入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显露对佛宇的礼赞之情。
三四句,写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觉后院花丛树林深处的唱经禅房。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赞叹,沉醉,忘情地观赏起来。
“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致,令人如临其景,而在与能够唤起身经其景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
五六句,写他举目远眺寺后的青山绿水。
只见鸟儿自由拘束地飞鸣欢唱,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杂念立刻涤除。
此时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佛门怡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拘束、无忧无虑。
“山光”两句,造语警拔,寓意深长,旨在发人深思。
诗人着力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
七八句,写好像大自然和人世间全部其它声音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洁怡悦的境界。
这是律诗,但笔调似古体,格律变通:首联流水对,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
这首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
这首诗表现了常建诗歌的特点:构思奇妙,擅长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景,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
古诗赏析(七年级下)1.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早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 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的环境2.与“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为哪一项A.须晴天,看红装素裹,格外妖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答案分析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颔联是最能表现禅寺后院环境特点的一联。
其意为一条波折的小道通向清静的远方,那边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依据诗句意思,再联合“幽 " 和“深”两个重点词,能够得出幽静沉寂的特点2“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意为此时此刻万物都缄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前句写万物静寂无声,后句写钟磬之声,此处是以动写静的反衬手法。
四个选项中,只有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切合这个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 1 幽静沉寂 2.C2.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边对这首诗歌理解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这首诗向来被誉为歌唱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睁开,热忱赞叹了泰山的高大宏伟的气概和奇特艳丽的风景。
B. 这首诗写景富裕层次,从近望到眺望,到细望。
写出泰山的高大宏伟,神气艳丽,抒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C.“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 " 是实写,虚实相生,写出泰山的高大宏伟,奇特艳丽。
D.“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一句运用了衬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衬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矗立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剖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答案分析1.本题考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
本诗一共四联,据其内容可知,第一联为眺望,第二联为近望。
第为细望,最后一联为梦想。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2、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2分)3.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4.“曲径通幽处” 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编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3分)5.“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3分)6•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7.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1万籁俱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2、答:“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
3、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4、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5、答:不矛盾。
它是用了舛互的修辞手法。
用禅院的寂静衬托当时钟声入耳的清晰与作者自然的感受。
6、答:“诗眼”分别是“悦” “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7、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王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题壁诗作,曾入选《唐诗三百首》。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一、作品原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2、注释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曲径:一作“竹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指钟、磬之声。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三、创作背景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始建于南朝,到唐代已属古寺。
常建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
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诗题,《唐诗三百首》作破山寺后禅院。
曲,一作竹或作一。
照,一作朗或作耀或作明;通,一作遇;花,一作草;俱,一作都或作皆;惟闻,一作惟馀或作但馀。
文译:大清早就进入古寺,初升的太阳才照到树林的高处。
弯弯曲曲的路通向幽邃的地方,禅房藏在花木深处。
照在山上的阳光使得鸟儿性情喜悦,水潭的倒影使人们心情空明。
此时此地所有的声音都寂静了,唯独听到寺里敲响起钟磬的声音。
欣赏:首联,不用对而对仗,为流水对。
清晨、古寺是主题,全诗就写清晨古寺见闻,二句就抓写景象细节,类似抓拍。
初日写清晨,高林含古寺,全句写清晨古寺。
颔联,一笔写下去,流水似的,称十字句。
若是对,称十字对或流水对。
应对没对,被首联提前对了,为偷春体。
曲、幽、深写古寺到位,不露痕迹,难怪欧阳修激赏。
颈联,写山水。
实写山和鸟,通过鸟悦来写,鸟悦则鸣,暗含清晨鸟叫声音。
虚写水和人,一虚潭影,二虚人心,三虚空字。
通过曲径,已到后禅院,所以很多人读出禅意。
尾联,前面都是所见,此写所闻。
似乎矛盾,七句写没声音,八句写钟磬音。
其实前诗句悦鸟性,我理解为是有声音的,后来没声音了,就到了万籁俱寂,后又有了钟磬音,这样解读就没有矛盾,中间有一停顿的无声世界。
细释:本诗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为偷春体(又名偷春格或换柱对格)。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偷春体。
其法颔联虽不拘对偶,疑非声律;然破题已的对矣。
谓之偷春格,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
清吴乔《围炉诗话》:律诗所谓偷春格者,首联对,次联不对也。
本诗颔联为蜂腰体(格)。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蜂腰体。
颔联亦无对偶,然是十字叙一事,而意贯上二句,及颈联,方对偶分明。
谓之蜂腰格,言若已断而复续也。
清吴乔《围炉诗话》:沈括《笔谈》以次联不对者为蜂腰。
本诗颔联为十字句,即流水句。
宋严羽《沧浪诗话》和魏庆之《诗人玉屑》:有十字句(常建“一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等是也)。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作品原文:破山寺后禅院作者: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注:此处“曲、竹”、“俱、都”和“但余、惟闻”是两种版本,请大家不要无谓的更改!词句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白话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品鉴赏: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
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这两句诗可谓是达到了“平淡天然”之境了。
颔联:采手用移步换景手法写禅房的幽景。
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这一联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淡泊情怀。
颈联:写诗人在后禅院所见。
在这红日高照,百花繁茂之中,连那鸟儿也怡然自乐起来。
其实,这哪里是鸟儿之乐啊,这是诗人之乐啊!此时此刻,诗人早已把自己那强烈的主观感受寄寓于那无知无情的鸟儿,这种“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描写,别有情趣。
如果说这句是从侧面写诗人之乐的话,那么,“潭影空人心”则是正面写诗人在这特定环境之下的感受。
这山光水色使人杂念顿消,心纯若空。
这便有了“禅悟”的味道。
因为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作者受到佛教的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这一句恰好写出了诗人在看了僧人们那清静无扰的生活之后心中所产生的那种强烈的隐世之感。
尾联:“万籁此都寂”句紧承上句“潭影空人心”,诗人杂念消净,达到了一个“心与境静”的境界。
但仅此还不足以造出静境和静趣来,诗人深知“静处有音”的道理,所以最后诗人说“但余钟磬音”,这可算是作者的“意静之中的意动”,于寂静处有妙音了。
这“钟磬音”也许就是一种召唤,一种发自诗人内心的召唤。
诗人在现实社会里屡屡碰壁之后,已经心生归隐之意。
这在他的另一首诗《宿王昌龄隐居》中已经表现出来。
如诗中的“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表现了自己意欲以鸾鹤为侣,隐逸终生的情怀。
自学思考题答案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寄情与山水的隐逸情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篇(一):唐诗三百首之《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载于《全唐诗》卷一四四,并入选《唐诗三百首》。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破山寺后禅院》押侵韵作者: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注:此处“曲、竹”、“俱、都”和“但余、惟闻”是两种版本,请大家不要无谓的更改!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指日出前的一段时间。
入。
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自兴建至盛唐时期已有百年以上,所以称古寺。
初日:初升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意思是旭日照在高树的梢头。
○旭日下,古寺在高林丛中,气氛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径:竹林丛中的小路。
通:通往,通向。
幽处:幽静之处。
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二句写禅房幽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光:山的景色。
悦:用作动词,使。
欢悦。
鸟性:禽鸟的习性。
潭影:清激潭水中的倒影。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
空。
○观赏山光水色,触发了出世的情思。
万籁(1ài)此俱寂,但馀钟磬(qìng)音。
万籁:一切声音。
籁:空穴里发出的声。
这里泛指声音。
此:在此。
即在后禅院。
俱:副词。
全都。
寂:沉寂,听不到。
但:只。
馀:剩下。
钟磬音:敲击钟磐所发出的声音。
磐:佛教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钵,铜铁铸成。
寺院诵经、斋供时以钟磐之声为号,发动用钟,止歌用磐。
○以钟磐音结束全篇,更加突现古寺之幽。
1、[古寺]:本初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
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前言】《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载于《全唐诗》卷一四四,并入选《唐诗三百首》。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清楚,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快乐。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翻译】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快乐,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赏析】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荣,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洁怡悦。
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三、四句写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怎样的特点:清幽(或清静、幽静)。第
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悦(或宁静、安详、空灵等意思均可)的心情。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3)“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4)本诗的两组对偶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
(5)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
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6)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
的心静,抒发了诗人: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或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
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
(7)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
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8)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
答: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
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
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9)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
答:使人心空灵,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使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