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勃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时目标:⒈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⒉感受少年王勃的“奇”。
体会“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美丽景色,初步体悟诗句的美妙。
⒊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学会用适当的方式理解古诗文。
教学过程:一、品味诗句之妙1.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初唐四杰之首”的诗人——王勃,这一节我们就深入了解他(齐读课题)《少年王勃》,王勃给我们留下了著名的诗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⒉学习第三段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自己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这两句话的意思。
①出示: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指读指导:天连着水,水连着天,这样的水面一定怎样?宽阔,读出辽阔的感觉。
指导:“缓缓地飞翔,轻轻地飘荡”:能够更缓更轻吗?②配乐朗读这段话。
你读得真美,你就像在朗诵一首诗啊,这段文字就像一首诗。
出示: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范读;指名读。
读出了如诗如画的美景!我们来合作朗诵吧。
③看图试着背诵。
好一派迷人的秋景啊!能看着这美丽的景色把这段话背出来吗?自己先试试。
指名背。
⒊诗句、课文对照灿烂的云霞、孤单的野鸭、一望无际的天空、浩淼无边的江水,这迷人的秋景在王勃笔下汇成一句诗:“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从上面的这段话中你能理解王勃写的诗句吗?你理解了什么词?请你再读读这句诗。
(你读出了诗的节奏)读着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把课文中的描写顺序变一变)(把自己设想成王勃,加上适当的内容)这样的景色让你觉得怎样?(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这句诗)诗句描写的景色真美,一千多年来人们特别欣赏它。
你能感受王勃哪里写得好?特别是和课文中的描写比起来你又觉得有哪儿写得特别妙的?(读出你的理解)这句诗写得真是太妙了!不同的人读到这14个字就像同学们一样有着许多感悟,同学们可以查找资料,也可以留着以后慢慢品味,不管怎样,这样的诗句都会让大家感叹王勃是个——?(板书:奇才)二、领会“奇才”之“奇”过渡:从课文的哪里可以读出王勃是个奇才呢?请同学们再快速地浏览课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少年王勃第二课时9篇少年王勃第二课时 1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赣江“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壮观、秀美的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过程:一、导入:1、齐读课题2、师:同学们,王勃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生交流3、师:我们可不可以再次认真读读《少年王勃》这篇课文之后来讨论王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快速浏览课文,然后试用几个字来说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才气)4、师:将才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激动人心的是课文的第几段?(第四自然段)二、精读第四自然段师:仔细地大声朗读这一段,看看才气在什么地方展现?1、交流:“奇才,真是奇才!”(1)都督是怎么说的?指名读(2)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生交流(3)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都督对王勃的赞赏,但是当初都督一开始可不是这样想的,这里还有个故事,课文没有写,现在我讲给大家听听。
(讲故事)有一年,一位姓阎的都督在整修一新的滕王阁内举行宴会,邀请了许多有名的文人参加。
王勃路过此地,也被宴请来参加。
他人小年纪也不大,因而被安排在后面的座位。
其实,都督早已叫他的女婿做了一篇《滕王阁序》,打算在宴会上大显身手,显示自己的才能,也让他这做岳父的脸上有光,有面子。
宴会开始了,客人们喝酒祝贺,很热闹。
这时,都督站了起来,得意洋洋地对客人们说:“今天我们能够相聚在一起,实在是非常得开心,你们都是大文人,希望能为这滕王阁作一篇文章留作纪念。
”说完,就装模作样地请宾客们做文章。
(4)听完故事,你有何感想?生交流(5)请读——“奇才,真是奇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生交流(王勃不光让都督不敢小看他,而且还非常佩服和欣赏他,他真了不起!)(6)王勃让都督从自以为是到很欣赏他,靠的是什么?(才气)2、这才气在文中也有详细精彩的描写,谁来读读这一段?生交流(1)“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生交流(2)“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由来还有个故事呢?北宋有个画家叫文与可。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篇)《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少年忘勃的非凡才华,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重难点1.重点: 背诵三、四自然段2.难点:感受王勃登上滕王阁观看到的美景与他写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学习生字1.分析字形2.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督:监督别人要用眼睛, 所以下面是个目。
宴:上中下结构, 写得应紧凑些。
序:田野的野右半部分, 不能多撇。
二、初读课文1.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少年王勃》, 谁能说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板书: 有才气)2.其实全文处处都能体现出王勃是一个有才气的人, 请大家默读课文, 仔细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一个奇才?(一)交流以上问题: 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很有才气?1、学习第一节:出示:听说王勃很有才气, 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说明王勃的才气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了。
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节:出示: 在座的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谁也不敢答应。
a、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在这样的一个场合, 都督会请些什么样的人?b、这么多有才学的人为什么都不敢答应呢?这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3.学习第四节:出示: 王勃边看边想, 突然回转身来, 胸有成竹地说: “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 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 “奇才!真是奇才!”王勃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写的文章令都督都拍案叫绝, 认为是难得的一个人才。
由此可以看出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才智过人。
从都督惊讶的语气中也可体会到他是一个奇才。
指导朗读。
4.学习第五节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 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千古传诵”说明王勃写的文章影响广泛深远, 不愧为是一个奇才。
9、少年王勃(第2课时)三年级语文教案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忘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重难点1.重点:背诵三、四自然段2.难点:感受王勃登上滕王阁观看到的美景与他写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学习生字1、分析字形2、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督:监督别人要用眼睛,所以下面是个目。
宴:上中下结构,写得应紧凑些。
序:田野的野右半部分,不能多撇。
二、初读课文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王勃》,谁能说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板书:有才气)2、其实全文处处都能体现出王勃是一个有才气的人,请大家默读课文,仔细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一个奇才?(一)交流以上问题: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很有才气?1、学习第一节:出示: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说明王勃的才气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了。
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节:出示: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a、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一个场合,都督会请些什么样的人?b、这么多有才学的人为什么都不敢答应呢?这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3、学习第四节:出示: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王勃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写的文章令都督都拍案叫绝,认为是难得的一个人才。
由此可以看出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才智过人。
从都督惊讶的语气中也可体会到他是一个奇才。
指导朗读。
4、学习第五节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千古传诵”说明王勃写的文章影响广泛深远,不愧为是一个奇才。
指导朗读。
(二)王勃胸有成竹的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他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呢?1、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画的是怎样的情景?王勃用那一句诗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的?2、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谁愿意读一读?3、你知道这句诗的意思么?文章有一节描述的就是这句诗的景色,谁能找出来读一读?(出示第三节)4、你知道“落霞与孤鹜齐飞”描写的什么样的景色?你能找到“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什么意思的句子么?5、老师读诗句,学生读意思。
9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9课,一起来读一下课题。
(多媒体出示词语)屏幕中的这些词语,你还认识吗?指名朗读;齐读。
2.谁能用上其中的一些词语简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王勃是个这样的少年 (板书:才气)二、领略江景之美,感受王勃之奇。
1.过渡:当时还只是少年的王勃,就已经因为他的才气而受到都督的邀请,来参加滕王阁的宴会。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王勃去参加这一次宴会。
2.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本,自己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第二自然段)预设:a参加宴会的人很多.b写庆贺文章时,谁也不敢答应。
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什么? (写文章有一定难度)3.第三小节(1)当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时,王勃正在干什么?(课件出示:“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解析“凝望”,为什么会“凝望”?(2)是怎样的景色把王勃给迷住了?指名读(课件出示:“远处……”)(3)闭上眼睛,听录音,边听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引导“云霞”因“落日的余晖”而“灿烂”的绚丽之美;引导“一只野鸭”所带来的宁静之美;△引导“水天一色”带来的壮丽之感,结合《美丽的南沙群岛》中的“水天相连”△引导“缓缓地”“轻轻地”体会出一种悠闲自在(4)指名读,齐读,读出秋之宁静、秋之壮美、秋之深远4.第四小节(1)王勃站在窗前就是为了欣赏江上美丽的景色吗?(引导“边看边想”)(2)这时的王勃表现出了他特有的才气,请小朋友们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圈画出描写王勃的才气的词语(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3)“胸有成竹”的意思: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考虑。
①谁能胸有成竹地说说王勃的话,指名读②王勃虽然已经胸有成竹,但在他的话语中还能让你体会出什么? (谦虚,有礼貌)你再来读一读。
(4)正因为王勃想好了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该怎样写,所以提起笔来的时候才会怎么样?(文思如泉、笔走如飞)①这两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②从这里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王勃的才气,谁能够读好这两个词?(指名读)(5)你还能从哪里体会到王勃的才气 (出示"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①"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②谁来读读这让都督拍案叫绝的诗③谁能够读得让小朋友的眼前出现这优美的画面,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5.少年王勃可真有本领,能用一句诗就把这些美景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了。
9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9课,一起来读一下课题。
(多媒体出示词语)屏幕中的这些词语,你还认识吗?指名朗读;齐读。
2.谁能用上其中的一些词语简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王勃是个这样的少年 (板书:才气)二、领略江景之美,感受王勃之奇。
1.过渡:当时还只是少年的王勃,就已经因为他的才气而受到都督的邀请,来参加滕王阁的宴会。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王勃去参加这一次宴会。
2.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本,自己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第二自然段)预设:a参加宴会的人很多.b写庆贺文章时,谁也不敢答应。
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什么? (写文章有一定难度)3.第三小节(1)当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时,王勃正在干什么?(课件出示:“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解析“凝望”,为什么会“凝望”?(2)是怎样的景色把王勃给迷住了?指名读(课件出示:“远处……”)(3)闭上眼睛,听录音,边听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引导“云霞”因“落日的余晖”而“灿烂”的绚丽之美;引导“一只野鸭”所带来的宁静之美;△引导“水天一色”带来的壮丽之感,结合《美丽的南沙群岛》中的“水天相连”△引导“缓缓地”“轻轻地”体会出一种悠闲自在(4)指名读,齐读,读出秋之宁静、秋之壮美、秋之深远4.第四小节(1)王勃站在窗前就是为了欣赏江上美丽的景色吗?(引导“边看边想”)(2)这时的王勃表现出了他特有的才气,请小朋友们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圈画出描写王勃的才气的词语(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3)“胸有成竹”的意思: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考虑。
①谁能胸有成竹地说说王勃的话,指名读②王勃虽然已经胸有成竹,但在他的话语中还能让你体会出什么? (谦虚,有礼貌)你再来读一读。
(4)正因为王勃想好了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该怎样写,所以提起笔来的时候才会怎么样?(文思如泉、笔走如飞)①这两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②从这里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王勃的才气,谁能够读好这两个词?(指名读)(5)你还能从哪里体会到王勃的才气 (出示"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①"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②谁来读读这让都督拍案叫绝的诗③谁能够读得让小朋友的眼前出现这优美的画面,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5.少年王勃可真有本领,能用一句诗就把这些美景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了。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少年王勃》这篇文言文课文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地了解王勃这位文学家的生平和作品,同时也能够对唐代文学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王勃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理解《少年王勃》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写作背景。
2.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对唐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王勃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介绍。
2. 《少年王勃》文言文课文分析。
3. 文言文阅读方法讲解。
4. 唐代文学概况简述。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王勃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介绍,文言文课文分析。
2. 教学难点: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以及对唐代文学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展示,引入王勃这位文学家的相关信息。
2. 学习内容呈现:介绍王勃的生平和代表作品,重点解读《少年王勃》这篇文章的内容和写作背景。
3. 文言文阅读讲解:针对文言文的特点,详细讲解阅读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难题。
4. 唐代文学概况介绍:简略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唐代文学。
5. 课堂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问,加深对课文和文学知识的理解。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是写作任务,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设备,辅助展示相关信息。
2. 课件:准备精美的课件,呈现清晰的文字和图片。
3. 互动环节:设计各种形式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方式1.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成绩评价: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等进行成绩评定。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相信学生们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少年王勃》这篇文章,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也为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切入正题1.初读了课文,你觉得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2.从大家的交流中,我们不难看出,王勃的确是个很有才气的人,的确是一个奇才!师相机板书“奇才”。
(二)精读全文,感悟奇才1.围绕“很有才气”精读课文:⑴其实全文处处都能体现出王勃是一个有才气的人,请大家默读课文,仔细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一个奇才?⑵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写王勃很有才气的句子。
⑶交流,相机精读全文。
①一位姓阎的都督……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王勃是山西人,从“听说”可见名气远扬,王勃的才气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了。
▲理解“都督”一词。
在交流讨论中,明白都督不是一般的官,是古代掌管军事的大官,他举行的宴会不是一般的宴会,而是盛宴,邀请的客人也不是一般的人,而王勃被邀请,说明他不是等闲之辈。
②重阳节那天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想想看,会有哪些人?▲有这么多的人,可当都督要求他们写庆贺问章时却——引读“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联系王勃的表现,你体会到什么?③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文思如泉——才华横溢,笔走如飞——写作速度非常快,就像事先写好背出来的一样。
▲指名表演,师生评价▲大家来夸一夸王勃。
(可以用这样的句式:王勃,你真——)▲师:同学们,要想让自己变得像王勃一样的聪明,我们平时就要做到:多观察、勤思考、敢创作!④“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什么叫“拍案叫绝”?你能用动作表演出来吗?指名表演后,全班边读边表演。
▲现场模拟采访:假如你就是那位都督,我指着一位,问:“这位都督,你为什么要拍案叫绝?”▲插叙:原本这位都督的女婿,也是一位学士,事先准备了一篇文章,打算在这次宴会上展示一下的,让别人写也只是客套话,这么短的时间,写出一篇好文章,确实很难,哪想,少年王勃不但写成了,还写得特别好,难怪都督要拍案叫绝。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美丽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奇".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9课,一起来读一下课题.(多媒体出示词语)屏幕中的这些词语,你还认识吗指名朗读.齐读.2,谁能用上其中的一些词语简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王勃是个这样的少年(板书:才气)二,领略江景之美,感受王勃之奇.1,过渡:当时还只是少年的王勃,就已经因为他的才气而受到都督的邀请,来参加滕王阁的宴会.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王勃去参加这一次宴会.2,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本,自己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出示第二自然段)预设:a参加宴会的人很多.b写庆贺文章时,谁也不敢答应.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什么(写文章有一定难度)3,大家都陷入了沉思,这时的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这里的"凝望"是什么意思(目不转睛地看)王勃不仅在看,而且还在思考.这是怎样迷人的秋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4,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出示第三自然段)(紧扣"水天一色","缓缓地","灿烂","轻轻地"指导朗读.)王勃看到的美景仅仅是这些吗小朋友想想看,江面上,江边还会有些什么景物让我们一起捧起书本,再次感受一下这江上迷人的秋景.5,过渡:这么美的景色把王勃深深地吸引住了,在他的眼中仿佛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时的王勃表现出了他特有的才气,请小朋友们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可以圈圈画画有关的词语.(出示第四自然段)这段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王勃的才气(板书: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1)"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你能读好这个词语吗谁能胸有成竹地说说王勃的话.王勃虽然已经胸有成竹,但在他的话语中还能让你体会出什么(谦虚,有礼貌)你再来读一读.(2)王勃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小朋友,这两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是啊,从这里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王勃的才气.谁能够读好这两个词5,谁能抓住这些关键词语把王勃的才华读出来谁愿意把这句话读好指读"王勃边看边想……一会儿就写成了."少年王勃真是才华横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6,小朋友们,你还能从哪里体会到王勃的才气(出示"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谁来读读这让都督拍案叫绝的诗谁能够读得让小朋友的眼前出现这优美的画面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7,少年王勃可真有本领,能用一句诗就把这些美景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江上迷人的秋景.(出示诗句及段落)多么美的诗句呀,怪不得都督读到这句时竟忍不住拍案叫绝.(出示:"奇才!真是奇才!")齐读.8,今天,我们跟随着王勃来到滕王阁,欣赏了江上迷人的秋景,领略了这绝美的诗句.同学们都是来参加宴会的宾客,此时的我们想对王勃说什么呢让我们拿起书,再来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再次欣赏一下王勃奇特的才能.四,总结全文,积累运用.1,通过刚才同学的积极动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少年奇才——王勃!我们确实感受到了少年王勃的罕见才气.王勃所写的《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而滕王阁也因王勃的文章扬名天下.我们写作文时往往觉得没东西可写,学了这一课,我们知道了要在写作文时能像王勃那样"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就要学会多观察,多思考,只要大家坚持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也能写出像王勃那样好的文章.2,王勃还写了很多有名的诗,老师选了几首,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出示古诗)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1,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2,"自古英雄出少年!"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少年奇才.比如:神童骆宾王,巧称大象的曹冲,砸缸救人的司马光等.课后找一找他们的故事读一读.板书:9少年王勃胸有成竹才气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回顾。
1.听写生词:宴.会探.望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都督.
2.集体讲评,改错。
(二)围绕“才气”,精读课文。
1.文中出现了一篇古文,王勃写的《滕王阁序》,有没有谁读过?(如有学生读过,能读懂吗?肯定其好学,多读书你一定能成为大学问家)大多同学不熟悉这篇文章,对于你们来说也比较难以读懂。
老师也是到了读初中的时候才读过这篇文章。
(1)课文中有一句话介绍了这篇文章,是哪一句?
(2)“千古传诵”你是怎样理解的?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给留下了许多精彩,这些精彩可以都是千古传诵。
就像:
——一过节,我们就会常念叨某句诗,那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句诗让我们想起了一个了不起的诗人——(王维)
——看到孟子,我想大家一定不会忘记一句贤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吟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身影肯定会在我们的头脑中盘旋。
——所以,一提到滕王阁,一来到滕王阁旅游,人们就会想起一个人——(王勃);就会想起一篇名文——(滕王阁序)
这就是——千古传诵;读读这个词语;再读读这句话。
(3)你有没有了解“滕王阁”?谁来介绍一下。
看看插图,(出示教师搜集的一段话)读读老师搜集这段话,你觉得大家来滕王阁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抓“最早天下扬名”领略王勃的才气)
2.想象画面,以演助读,精读一、二段,感知侧面描写。
(1)指名读读一、二段话,我们看看王勃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篇名文的?
找找描写王勃的句子,说说是在什么情况下?(探望父亲、路过南昌、被邀请参加宴会)
(2)这两段话中还写了其他的人的表现。
我们来读读。
①出示:
——“邀请”可以换成什么词?和“请”“让”有什么不同?(更体现对被请人的重视)
这是一位都督,挺大的官了,当时的王勃才14岁,都督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他会怎样邀请王勃呢?请展开想象,说一说,或者演一演。
(鼓励学生来根据人物身份表演这个场景)
②还写了一些人,出示:
——写一篇庆贺文章,为什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呢?你猜猜。
(难度大等)
可能会是一些什么人?(猜想)难道前来参加宴会的都不会写文章吗?(激起疑团)
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老师来讲一讲:
出示文字,教师讲述:
——明白别人为什么不写了吧?(害怕都督;知道他的用意)
——这段话应该怎样读?要读出在场的都督和其他人不同的心理。
(3)课文明明在写少年王勃,第一、二段为什么更多的在写其他人呢?尤其是第二段话,还把“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写得那么具体。
(学生可能有难度;此处可以留下疑问,待学习下文都督的另一处句子时,联系上下文就可明白侧面描写的衬托用意)
3.想象画面,感受壮观,评赏佳句,领略才华。
学习直接描写的生动。
(1)感知都督变化,感受王勃写得成功,初步学习间接描写。
①都督生气了,没有能够显显自己女婿的本领,王勃却写出来了。
默读三、四段,还有一句写都督的话,你会发现都督的态度变了。
读读这句话,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这几个词都要好好读读:
——“竟”字什么意思?(没有想到)
——“忍不住”忍了没有?为什么没有忍住?
③你知道当时的情景吗?刚才的故事还没有讲完呢——(出示文字,教师组织继续讲)
看看红色的字,看看都督不断地在“变”是因为什么?你看忍了没有?为什么没有忍住?
④没有忍住的表现是“拍案叫绝”——你知道什么意思吗?“绝”什么意思?读读他说的话。
⑤什么是“奇才”?读读他说的原话来看看:“此子落笔若有神助,真天才也,当垂不朽!”这就是都督说的奇才。
再来读他说的话,注意两个感叹号表达
⑥写都督的话虽然只有一句,我们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什么?(王勃很有才气;写得很精彩)
(2)细读直接描写王勃的语言,展开想象,感知壮观,感受佳句之妙。
①王勃究竟写得有多好呢?又是怎样写的呢?谁来读读直接描写王勃的语句。
②从直接描写王勃的语句中,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他很有才气?画出关键的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默读自学。
③交流预设: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你理解它们的意思吗?学生交流发言。
“文思如泉、笔走如飞”这两个词语采用了一种什么写法?(比喻)表现了什么?
为什么王勃写文章能“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呢?(因为胸有成竹)
胸有成竹——关于这个成语还有一个成语故事,有没有谁读过?(可以教师讲述)
你看一个成语还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多读书,还是很有趣的。
④王勃是怎样做到胸有成竹的呢?再读这句话你能找出原因: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边看边想)默读第三段,我们看看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才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默读思考)
⑤交流: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到底好在哪里呢?请大家继续读这篇课文,看看能否先用课文的话解释这两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生再读课文]
——你知道什么是“落霞”与“孤鹜”?那“秋水”、“长天”呢?那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展开想象,听听老师来读第三段(配乐朗读)你能感受什么?用什么词语来描写你看到的景象?(美丽、迷人)
——你在这幅画面中由远及近、由天到地看到了什么?
有动有静看到了什么?
黄昏时分,还看到了哪些丰富的色彩?
——看,就是“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14个字就写出这些内容,“落霞”与“孤鹜”齐动,“秋水”共“长天”相连,一下子就把当时滕王阁的美景写出来了。
一起诵读这种美景: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读了这两段文章,你觉得王勃是“奇才”吗?说说你的看法。
2.王勃凝望江上秋景,怎样就能做到胸有成竹了呢?(引导明确:不仅靠这一刻的观察,还靠自幼聪慧好学的读书积累)
3.背诵三、四段话,我们也像王勃一样多读多积累。
(背诵)
4.你知道吗?王勃很年轻就因为溺水而亡,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章齐名,称“初唐四杰”。
他写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是千古名句,我们一起读一读,课下背一背。
六、板书设计
9 少年王勃
听说邀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拍案叫绝(间接描写)才气(才华横溢)→边看边想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直接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