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元升提汤治疗胃下 垂1 2例 疗效观察0
- 格式:pdf
- 大小:41.42 KB
- 文档页数:1
举元煎,顶起元气的方子!胃下垂6厘米,用它治好了,医案要细看(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说一张方子,叫做举元煎。
举元煎,你听听,多大气的名字。
按照我的理解,举,指的是“举起”。
元,指的是“元气”。
这张方子,就是用来托举元气的。
当然,这个元气,更确切地讲,指代的是脾胃之气。
闲言少叙,我们还是从医案说起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49岁,医案记载姓杨。
这个人,最初的时候,胃脘胀痛。
他曾经问过当地的私人诊所。
大夫一听,说你这是胃炎无疑。
但是按照胃炎治疗,无效。
后来,他就发现,自己在劳累的时候,或者吃饭以后,胃部胀痛就明显,而且有下坠之感。
不舒服怎么办呢?他就躺下来平卧。
另外,一旦深深吸气,感觉也会好一点。
这个时候,他怕自己得了什么不好的病,于是到医院做了详细检查。
这一查,发现他有胃下垂,“胃下垂6厘米”。
怎么办?经过权衡,此人去看中医。
刻诊,见患者脉象细弱,舌淡苔白。
细问得知,患者长期以来便溏,拉稀,小便清长,而且平时偶尔有头晕气短的现象。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就给开了一张方子。
我们来看看吧——黄芪30克,党参15克,炒白术、炙甘草、炒枳壳各10克,升麻、柴胡各8克,陈皮6克,大枣10枚。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10剂以后,胃部坠痛发胀的感觉就大大缓解。
医家嘱咐,乘胜追击,继续用。
就这样,患者连用46剂,身体一切不适症状全都消失。
这个时候,再做一次检查,发现胃下垂已经消失。
这张验案,记载于1984年的《黑龙江中医药》上。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现在,我来说说这背后的道理。
上面这个患者的问题,中医视角看,属于中气下陷。
所谓中气,就是脾胃之气。
脾胃之气,在出现异常的时候,往往先有一个所谓“脾虚”的状态。
脾虚日久,再往下发展,就是“下陷”。
陆启滨效方治验——固元升提汤第 2288 期作者 / 陆启滨江苏省中医院编辑 / 刘刚⊙ 校对 / 张芊芊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
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
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
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
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1固元升提汤组成:党参20g,炙黄芪20g,炒白芍15g,炒白术10g,柴胡10g,升麻10g,枳壳10g,当归10g,续断10g,杜仲10g,炙甘草5g。
功效:健脾补肾,固元升提。
主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脾肾两虚、中气下陷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方解:方中重用黄芪、党参为君药,甘温补气健脾、益肾固元;白术、甘草、续断、杜仲助参芪健脾补肾,共为臣药;当归、白芍养血补血,使气有所附、气有所载、脏器归元,为佐药;柴胡、升麻理气升阳举陷,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补肾、固元升提之效。
加减:脘腹作胀者,加佛手;便秘者,加肉苁蓉、火麻仁;尿频或失禁者,加芡实、覆盆子、桑螵蛸、乌药;便溏者,加煨木香、砂仁;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畏寒肢冷者,加桂枝、淫羊藿;腰酸膝软甚者,加牛膝、狗脊。
2验案举隅王某某,女,73岁。
初诊日期:2020年6月12日。
主诉:自觉阴道有物下垂1年余。
妇检发现阴道前壁膨出,子宫萎缩,Ⅱ度脱垂。
既往有高血压病和慢性胃炎病史。
绝经25年,生育史:3-0-2-3。
患者高龄,素有胃疾,脾胃素弱,年轻时有多次生育、流产、引产、上环取环史,绝经后又长期操持家务,并帮助抚养孙辈,繁忙劳累,致年老时脾肾两虚,中气下陷,出现盆底松弛,阴道前壁膨出,子宫中度脱垂,前来我处就诊,要求中药保守治疗。
“升胃丸”治疗胃下垂
组成人参30克,黄芪100克,炒枳壳60克,鸡内金40克,升麻60克,防风20克,炙甘草18克。
功能益气补胃,升举清阳。
主治适用于胃下垂属中气下陷所致者。
症见脘腹胀满,隐隐作痛,体倦乏力,饮食无味,或大便坠胀,消瘦等。
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用法共研细末,蜂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次服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方解胃下垂的发生,多与中气下陷关系密切,故治疗以升阳举陷为常法。
本方取人参、黄芪、炙甘草、升麻、防风补胃气,升脾阳;炒枳壳、鸡内金宽中益胃,以助升提,共奏益气补胃,升阳举陷之功效。
本方补而不温,滋而不腻,补不滞邪,通不伤正,故久服也无不良反应。
由于本病病程长,见效慢,故临床用丸药治疗比汤药效果好。
加减兼肝郁者加柴胡、白芍疏肝解郁;疼痛甚者加九香虫、延胡索行气止痛;食欲不振者加炒白术、扁豆健脾益气。
临床运用胃下垂临床以气虚下陷最为多见,但虚可夹实,虚实兼杂并不少见,临证当结合病人体质、病程、症状,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
本方适用于以气虚为主,脾阳不升的病人,服药期间如有外感、饮食积滞、湿热内停等,当暂停服用本药,待其他实证症状清除后,再服本方。
个人医案(一)胃下垂的中医治疗
病案:张某,男,52岁,胃脘部下坠感3年加重半月来诊。
患者3年来,经常感觉到饭后胃脘部下坠感,在医院做钡餐透视显示胃下垂,在外院不间断的治疗,但是疗效不显,现患者食欲不振,形体消瘦,疲乏无力,眠一般,小便可,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脉虚。
病机分析:脾主运化,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失于运化水谷,则食欲不振;气血生化不足,则形体消瘦,疲乏无力;失于运化水液,则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大便稀溏。
脾主升清,脾胃虚弱,则升举无力,故胃脘部下坠不适。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45g当归10g党参20g炒白术10g柴胡6g升麻6g陈皮3g 金樱子10g枳实10g鸡内金15g生麦芽15g白扁豆10g
结果:
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患者服用5剂后,胃脘部下坠感减轻,食欲较前好转,但仍感疲乏无力。
效不更方,上方去陈皮、白扁豆、枳实,加砂仁6g、仙鹤草45g、枳壳10g、醋莪术15g。
患者再服用7付,胃脘部下坠感消失,纳食正常,乏力感明显减轻。
患者不愿意继续服用汤剂,以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善后。
按语:
1、补中益气汤是治疗中气下陷引起的脏器下垂的效方,但在临床上常常需要化裁;
2、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证明,金樱子、枳壳具有收缩平滑肌的作用,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参考现代中药药理学会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3、仙鹤草很多人单纯认为它是一味收敛止血药,其实它也是一味非常好的补虚药,尤其擅于补气;
4、醋莪术,具有活血化瘀,消食除积的作用,我在临床上常常用这味药来消食,而且其消食的效果要优于一般的消食药。
中医泰斗张锡纯始创【升陷汤】加减治疗胃下垂验方【胃下垂】多为瘦长体型人发病,主要表现为腹胀(食后加重,平卧减轻)、恶心、嗳气、胃痛(无周期性及节律性,疼痛性质与程度变化很大),偶有便秘、腹泻或交替性腹泻及便秘,可伴有眩晕、乏力、心悸和直立性低血压等全身症状。
体格检查时上腹部可扪到强烈的主动脉搏动,可同时伴有其他内脏下垂(如肾下垂、肝下垂)的体征。
通过胃肠钡餐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西医治疗以调整饮食、腹肌锻炼及放置胃托为主,必要时用促胃肠动力药。
【胃下垂】多属于中医"胃胀"范畴,一般认为由于中气下陷所致。
常用方为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至民国张锡纯始创【升陷汤】,本为大气下陷所立,使用本方加味治疗胃下垂效果显著。
【升陷汤】加味:生黄芪30克,人参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知母10克,桔梗6克,枳壳30克,炙甘草6克。
【加减】脘腹胀满者,加木香6克,佛手12克,香橼6克;大便溏薄,加山药15克,扁豆15克,莲子肉12克;恶心呕吐者,合旋覆代赭汤;寒象明显,加制附子6克,肉桂6克;兼有热痰,加竹茹6克,胆南星6克,黄连6克;消化不良,加鸡内金12克,焦山楂12克,炒麦芽15克,神曲12克;胃阴不足者,去人参,加石斛12克,麦门冬6克,沙参9克。
(1)根据《江苏中医》,1999,(8):36,陆机报道:运用【升陷汤】加味治疗胃下垂疗效显著。
其对于辨证属于脾胃气虚,大气下陷者用升陷汤加味治疗,【处方】:炙黄芪30克,潞党参15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延胡索10克,桔梗5克,知母5克,炙甘草5克,生姜3片,红枣5枚。
水煎服,每日1剂。
作者认为本方补脾胃,使清气向上,浊气向下,气机通畅,疾病自愈。
(2)根据《北京中医》,1998,(4):26,吴金龙报道:运用【升陷汤】加味治疗胃下垂效果显著。
26例患者中,治疗后症状消失,复查脏器回纳原位为治愈,计19例。
症状消失,未经复查,或自动终止治疗者为好转,计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