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表达效果
- 格式:ppt
- 大小:69.02 KB
- 文档页数:17
中考阅读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1. 通过对比: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强调事物之间的差异,使读者更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例如:“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我却总是垫底。
”这句话通过对比两个人物的成绩,突显了他们在学业上的差距。
2. 使用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排比等,可以使句子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语言的美感。
例如:“夜幕降临,大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黑色面纱。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夜幕比喻为黑色面纱,赋予了夜晚神秘的氛围。
3. 设问句:通过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学习呢?”这句话以设问的形式提出了一个问题,引导读者思考学习的意义。
4. 反问句:通过反问的方式,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时间吗?”这个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珍惜时间的强烈呼吁。
5. 引用名言警句: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诗词,可以使句子更具权威性,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引用了古人的名言,强调了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6. 使用排比句:通过列举一系列相似的词语或短语,可以使句子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我们要努力学习,努力进步,努力拼搏。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句,强调了我们要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7. 使用比喻: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可以使句子更具形象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例如:“他的心就像一块石头一样坚硬。
”这句话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坚定的意志。
8. 使用象征意义:通过对某个具体事物的描绘,暗示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例如:“那一片金黄的麦田象征着希望。
”这句话通过象征意义,表达了麦田代表着希望的深层含义。
惜春小札李国文春天是不知不觉来的,她走的时候,也是悄没声儿地离去。
既不像秋天落下那么多的黄叶,“无边落木萧萧下”,造下满天声势;也不像冬天,一阵烂雪,一阵冻雨。
典型的春天,应该在长江以南度过。
没有阴霾的天气、泥泞的道路、苍绿的苔痕、淅沥的雨声,能叫春天吗?没有随后的无淡风轻、煦阳照人、莺歌燕舞、花团锦簇,能叫春天吗?只有在雨丝风缕、春色迷人的江南,在秧田返青、菜花黄遍的水乡,在牡童短笛、渔歌唱晚的情景之中,那才是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中的缠绵的春天、撩人的春天。
然而,在北方,严格意义的一年四季,春天,是最不明显的,或许也可以说并不存在的。
“五九六九,沿河插柳”,这是地气已经转暖的南方写照。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而在北方,河里的冰,才刚刚解冻。
等到它完全融化的日子,春天也差不多过去大半了。
春天里有未褪尽的冬天,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人们管这种天气现象叫做“倒春寒”。
于是,本来不典型、不明显的春天,又被冷风苦雨的肃杀景象笼罩。
北京的颐和园里,有一座知春亭。
但知春亭是否“知春”呢?好像也未必。
通常都是到了“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的那一会,才在昆明湖的绿水上垂下几许可怜巴巴的柳枝,令北京人兴奋雀跃不已,大呼春天来了,其实,“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承德的避暑山庄里,有一幢烟雨楼。
不过名为烟雨楼,但至少在春天里,是没有烟雨的。
“烟雨”二字,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在高寒地带,只在塞外的干燥风和蒙古吹过来的沙尘,决不会有那“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烟雨葱茏的风景。
看来,北方的春天,就像朱自清那篇《踪迹》里写的那样,她“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
因此,捉住春天,把握春天,然后,充分地享受春天。
虽然李商隐告诫过,“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但春天,是唤醒心灵的季节,是情感萌发的季节,也是思绪涌动的季节,更是人的生命力勃兴旺盛的季节。
人的生物钟,如果能够耳闻的话,可以相信,在这个季节里,响动的准是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之声。
表达效果指称词表达效果是指作者通过文字、语言、符号、图像等媒介,运用各种表达技巧,传达信息、情感、观点等,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感知、理解和启示。
以下将对一些常见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进行详细描述。
一、叙述叙述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技巧,通过讲述事件、人物、情节等,传递信息、展现观点、表达情感。
叙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顺叙、倒叙、插叙等,以及不同的叙述视角,如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等。
1.顺叙2.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从事件的起因、经过、发展到结局进行线性叙述。
顺叙的表达效果是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易于理解和接受。
3.倒叙4.倒叙是指将事件的结局或高潮部分放在前面进行叙述,然后再回到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的表达效果是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读者更加投入地阅读整个故事。
5.插叙6.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插入其他相关的事件或情节,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事件的发生背景或人物关系。
插叙的表达效果是能够丰富故事的内容,增加情节的曲折性,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情节。
7.第一人称叙述8.第一人称叙述是指以“我”的视角进行叙述,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和人物关系。
第一人称叙述的表达效果是能够增强读者的代入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9.第二人称叙述10.第二人称叙述是指以“你”的视角进行叙述,使读者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和人物关系。
第二人称叙述的表达效果是能够拉近读者与主人公之间的距离,增强情感共鸣和互动。
11.第三人称叙述12.第三人称叙述是指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进行叙述,不涉及任何个人情感和人物关系。
第三人称叙述的表达效果是能够客观地呈现事件和人物,不受个人情感干扰,使读者能够更加客观地了解故事情节。
13.二、描写14.描写是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情节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和刻画,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和氛围。
表达效果题解题指导考题解说在中考中,根据文体的不同,“表达效果”题的考查主要分两类:一是在记叙文中,对某个词语、某个句子“表达效果”的考查;二是在说明文中,分析某种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其基本设问方式有: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语境,说说句子中加点词语不能删去的理由。
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解题点拨(一)词语的表达效果1. 答题格式“××”本意是……,这里指……,体现了/表达了……(如果词语的词性或者感情色彩发生变化,一定要指出)。
2. 举例(1)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013年山东淄博中考题)①她使我空荡的大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
②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
分析:此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词语类型多为动词、形容词或副词。
动词主要考查词语的准确性、生动性;形容词主要考查词语的生动性、形象性;副词则考查词语的准确性、周密性、逻辑性。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词语的词性和感情色彩,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分析作用。
本题的两句话都与人物描写有关,则要分析加点词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形象。
分析“骤然”一词,可从“我”的感受这一角度入手,分析“滚落”一词,则要从对她的肖像描写角度入手。
答案:①“骤然”写出了“她”的美丽在瞬间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②“滚落”写出了卷发的生动和俏皮,富有动态美,烘托了“她”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
(2)请从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角度,指出文段⑤中加点词语“肆无忌惮”的用法及其表达效果。
(2013年湖北宜昌中考题)那里的天是“碧云天”,地是“黄叶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有多情的词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多情至望穿秋水的境地;有浪漫的词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浪漫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在这包含各种滋味的宋词中,你总能体会到古人所饱受过的各种心境。
在阅读训练中对作品语言表达效果的正确思考我们在与阅读训练中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作品中说的是什么?作品中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说有什么好处?的确,这是在阅读中经常需要思考的问题。
前者是对语言含义的思考,后者是对语言功能、表达效果的思考。
这两方面的思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但它们所涉及的又确实有很大的区别。
思考语言所表达的概念、判断的含义,这是属于逻辑范畴;思考语言的表达效果,这是属于表现范畴。
两者有联系,但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鲁迅先生的《祝福》开头这样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如果仅就逻辑意义而言,那么可以说这几句所说的是一个乡村雪夜的过年祝福情况,但如果从表达效果上体会,则就会感受到一组镜头:先是远处低暗的晚云,隐约的钝响,震耳的大音、幽微的火药香;然后是近处梅花的雪花乱舞的特写。
这明显让我们感觉到一种极端的沉重、压抑的氛围。
由此,我们不难看到,在阅读中,特别是在文艺作品的阅读中,我们不仅应当善于运用逻辑范畴进行思考,而且还必须善于运用表现范畴进行思考。
作品语言中那些奔涌的情感、含蓄的韵味、智慧的闪光、丰富的蕴含,倘若离开了对语言表达效果的正确思考,显然这是难以充分感受到的。
而作为一名高中生,他的语言修养能否在阅读训练中得到有效的提高,也显然与是否善于进行这样的思考关系很大。
对语言表达效果的思考,需要以有关语言的知识为基础,需要词汇、句式、修辞方法、各种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知识。
但仅仅掌握了这些知识,或能运用这些知识去识别作品中用了何种句式、用了那种修辞,这还不等于善于思考语言的表达效果。
一、表达方式的作用
1、记叙:使读者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各方面。
2、描写:渲染气氛。
描写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表达抒发作者情感,深化文章主旨。
4、议论: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5、说明: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环境、状物的细节。
二、表达效果
1、拟人:使要说明的内容更生动、形象。
2、比喻: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使事物生动形象。
3、对偶:结构整齐,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4、排比:壮阔了文章的气势,也使内容层层深入,读起来朗朗上口。
5、反问:表现出强烈的情感。
6、反复:起强调作用。
7、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三、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
1、比喻手法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了……特点,表现作者……之情。
2、拟人手法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将……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动作,富有,表达作者……感情。
3、人物描写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采用了……描写方法,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情态,表现了人物……心理,揭示了人物……感情(或品质)。
4、设问手法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文学类文本阅读表达效果题文学类文本阅读表达效果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重要题型之一,它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表达效果题通常涉及到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主题思想、语言表达、细节描写、意象意境、叙事风格等方面。
下面将对每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1.人物塑造人物塑造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好的人物塑造可以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人物塑造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外貌等方面入手,通过描写人物的细节和情节的发展来塑造人物形象。
2.情节结构情节结构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构成故事的基本框架和情节发展的线索。
情节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整体效果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考生需要理解情节结构的基本类型和特点,掌握分析情节结构的方法和技巧。
3.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
考生需要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并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思想观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4.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是作者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好的语言表达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考生需要理解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方法,掌握分析语言的方法和技巧。
5.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它是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方式。
好的细节描写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并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考生需要理解细节描写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分析细节描写的能力。
6.意象意境意象意境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它是作者通过意象和意境的描写来表现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好的意象意境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并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考生需要理解意象意境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分析意象意境的能力。
7.叙事风格叙事风格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它是作者通过叙事的方式来表现作品的方式。
记叙文阅读之四——表达效果记叙文阅读之四——表达效果在记叙文阅读中,常常会遇到要求体会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的题。
应对这类题只有找准角度,就可以顺利过关。
一、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1)在对文中的词语进行分析时,一定要注意词语蕴含的丰富内涵,运用换一换、比一比的方法,体会词义的妙处。
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的“偷偷地”与“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长势,写出了不经意间,小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而换成“长”字就表达不出这层意思。
(2)从词语的感情色彩或语言风格上分析有的语言运用反语或贬词褒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出特殊的情感。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3)化无形为有形,或化抽象为具体例子:“有了鸟的树就格外生动。
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他们在树枝上舞蹈。
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
”题目:仔细品味第③句中的“弹性”一词,说说它好在哪里。
分析:“弹性”一词用得生动传神。
把无形的冬天的风写得具体可感,赋予它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也表达了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意思对即可。
(4)化静为动例子一:山坡上卧着点雪例子二:仿佛像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5)圈点词语,如果没有使用任何表现手法或者技法,任何分析答题格式:本义+语境义(引申义或者语境义)+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人物或者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子一:“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请品味这句话中“浸”的妙处。
分析:“浸”字既再现了月光的晶莹透明、无处不在,也写出了作者的深深套子之情。
意思对即可。
二、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1)写景的句子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赏析一般的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写了什么,表达或表现了什么)常见修辞及作用:①比喻:或化抽象为具体,语言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