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液体复苏与积极液体复苏救治多发伤的效果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多发伤早期休克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多发伤早期休克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护理。
方法:对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收治的60例多发伤伴休克患者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依据液体复苏方式的不同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30例患者实施积极液体复苏,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比两组患者在治愈率、死亡率和发生并发症上的差异。
结果: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的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实施积极液体复苏的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多发伤早期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能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治愈效果,值得临床引用推广。
【关键词】护理;多发伤早期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3-0299-02近年来,多发伤患者在临床上日益增多,由于其存在多部位损伤,使得患者往往伤情较重伴随大量出血而合并创伤性休克,而创伤性休克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成为多发伤的主要死亡原因。
液体复苏作为治疗创伤休克的主要手段[1],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
限制性液体复苏由传统的液复苏经临床实践发展而来,在创伤性失血休克上已经有一定应用[2],本文以60例多发伤早期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和积极液体复苏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量化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出多发伤早期休克患者合理的救护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收治的多发伤患者60例(均已合并颅脑损伤的患者)均复合休克诊断标准,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14~68周岁,平均年龄(37.2±6.4)周岁;患者中交通伤49例,坠落伤8例,机器伤3例;损伤部位2~6处。
在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将依次入院患者依据随机数表分别编入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30例积极液体复苏,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多发伤原因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李春萌【摘要】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方法。
方法将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80例根据休克复苏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 A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 B组)各40例。
比较液体复苏45、90、135min后2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血清乳酸含量、凝血功能情况;比较液体复苏135min后2组肝肾功能、肿瘤坏死因子α、心肌酶谱、血细胞比容,总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结果B组氧分压、pH值、碱剩余明显高于A组同时间点,二氧化碳分压、血清乳酸明显低于A组同时间点(P﹤0.05);B组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A组同时间点(P﹤0.05)。
复苏135min后,B组肝肾功能、肿瘤坏死因子α、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血细胞比容明显低于A组(P﹤0.05),总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明显少于A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率及病死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中可获得良好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气分析、凝血功能等指标,减少输血量,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
【期刊名称】《河北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4页(P822-825)【关键词】休克,出血性;多处损伤;补液疗法【作者】李春萌【作者单位】河北省宁晋县医院胸外科,河北宁晋0555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64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发伤呈逐年上升趋势。
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危重症,其中失血性休克是多发伤死亡的主要原因。
多发伤导致休克以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为主,其可在极短时间内造成机体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器官组织灌流不足,进而引发严重的全身性伤害[1-2]。
一些学者提出对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其主要机制是寻求一个复苏的平衡点,既可通过液体复苏适当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多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3]。
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应用目的探讨不用液体复苏方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随机选择进行生命抢救的80例病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进行抢救,对照组采用积极液体复苏方式进行抢救。
对比分析两组液体复苏方式的临床治疗情况,总结不同复苏方式的优缺点。
结果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进行抢救的研究组总输液量为(1798±325)ml,采用积极液体复苏进行抢救的对照组总输液量为(2812±500)ml。
两组输液量对比存在较大差异。
抢救后研究组的治愈率和病死率分别为85%(68例)和15%(12例)。
对照组的治愈率和病死率分别为68.75%(55例)和31.25%(25例)。
两组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相比于积极液体复苏方式而言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效果更为显著,治愈率更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标签:液体复苏方式;休克;创伤性;应用我国每年死于创伤的人数约10 余万人,其中以多发伤为主,伤数达百万人之多,创伤已成为继心脏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之后的第4 例死亡原因[1],而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高死亡率的危重症,治疗该疾病的首要措施就是尽快止血和补血,液体复苏在维持患者生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液体复苏方式有较多种,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复苏方法是临床医生必须要慎重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讨积极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两种复苏方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进入我院重症医学科进行生命抢救的80例病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80例患者中疾病产生原因有:车祸44例(55%),坠落19例(23.75%),器械伤10例(12.5%),其他7例(8.75%)。
随机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严重多发伤导致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严重多发伤导致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我院在2014年4月~2015年12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导致失血性休克患者中,选择具有可比性的6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情况、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水平、观察组患者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存活率、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严重多发伤导致失血性休克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各项实验室指标,提高患者存活率以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的推广及应用。
标签:限制性液体复苏;严重多发伤导致失血性休克;应用效果随着近年来事故导致的创伤事件频发,严重多发伤导致失血性休克已成为常见的临床疾病,其患者具有创伤严重、失血量大以及死亡率高等临床特点,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1]。
早期液体复苏是治疗严重多发伤导致失血性休克的主要非手术急救手段,通过及时的输液、输血,保证患者的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正常血液灌注[2],但在临床救治中发现,补液的输入速度过快或补液量的过多,均有可能导致患者的机体代偿机制及内环境紊乱,引起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增加,不利于患者的预后。
有研究报道称[3],早期给予严重多发伤导致失血性休克患者补液时通过控制补液速度及补液量,可以明显改善上述出现的问题,有效的保证了患者预后。
本次研究为了提高我院严重多发伤导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就我院收治的66例患者分别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及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发现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现有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4年4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6例严重多发伤导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有患者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在17~60岁,平均年龄(37.5±8.2)岁。
限制性液体复苏与积极液体复苏救治多发伤的效果比较目的:分析比较积极液体复苏(AFR)与限制性液体复苏(LFR)救治多发伤的效果。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4例多发伤患者随机分成AFR组与LFR组,每组62例。
AFR组采取快速、早期与足量补液方法,有效维持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处于70 mm Hg左右;LFR组患者MAP上升到50~60 mm Hg 时,就减慢输液的速度,对液体入量进行限制,让MAP处于50 mm Hg左右。
比较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与临床资料。
结果:LFR组院前输液量低于AFR组(P<0.01);LFR组术前输液量低于AFR组(P<0.01);LFR组患者病死率低于AFR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剩余碱、血小板计数与凝血酶原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多发伤救治方面,限制性液体复苏LFR方法的治疗效果优于积极液体复苏ARF方法。
标签:限制性液体复苏;液体复苏;多发伤在现代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下,多发伤急危症患者不断增多,在救治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比较高,当前国内外医学学者多趋向应用限制液体复苏(LFR)的方法来治疗该病,可让机体中的液体复苏与代偿机制均得到有效发挥,以改善预后状况[1]。
选取2009年2月-2013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多发伤的创伤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限制液体复苏(LFR)法与积极液体复苏(AFR)法进行救治,通过比较认为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的治疗效果优于积极液体复苏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2月-2013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多发伤的创伤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4例,女50例;年龄14~80岁,平均37.2岁。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4例多发伤患者随机分成AFR组与LFR组,每组62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限制性液体复苏(LFR)在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LFR)在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
方法随机抽选我院收治的76例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n=37例,采用积极液体复苏(AFR)抢救休克)和观察组(n=39例,应用LFR抢救失血性休克),比较两组患者输液量、乳酸值、并发症、死亡率及(PT、APTT、Hb、HCT、BE)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患者复苏后PT、APTT、Hb、HCT、BE等实验室指标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复苏开始1h乳酸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输液量、(DIC、ARDS、MODS)并发率以及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多发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救治中显著优于早期大量液体复苏。
标签:多发伤创伤;液体复苏;乳酸值;失血性休克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是临床常见的危急综合征,随着近代全球交通业及工业的发展,每年大约有20%的创伤患者因未及时予以救治而死亡[1]。
传统对HTS的抢救治疗,多主张予以积极、大量的液体复苏模式,使患者的有效循环血容量快速恢复,但是此类复苏模式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几率及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随着近年来对休克病理、生理、防治以及组织、体液、氧代谢的不断深入研究,提出了LFR的新概念[2]。
本研究现抽选76例多发伤HTS患者,观察采用AFR抢救和应用LFR抢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选我院在2011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76例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皆符合创伤评分AIS-85标准,损伤AIS评分均>3分,从受伤至复苏抢救时间为9 min~5.5 h,根据复苏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37例)和观察组(n=39例)。
对照组:男23例,女14例,年龄15~66岁,平均(39.35±15.27)岁;致伤原因: 坠落伤6例、车祸事故伤15例、挤压伤5例、刀伤11例;多发伤以肝、脾破裂为主者11例,以骨折为主者9例,以胸部创伤为主者17例;休克程度:轻度12例、中度19例、重度6例。
限制性液体复苏与积极液体复苏救治多发伤的效果比较
作者:赵红亮牛东升范丰兵张芸华沈海斌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3年第33期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积极液体复苏(AFR)与限制性液体复苏(LFR)救治多发伤的效果。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4例多发伤患者随机分成AFR组与LFR组,每组62例。
AFR组采取快速、早期与足量补液方法,有效维持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处于70 mm Hg左右;LFR组患者MAP上升到50~60 mm Hg时,就减慢输液的速度,对液体入量进行限制,让MAP处于50 mm Hg左右。
比较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与临床资料。
结果:LFR组院前输液量低于AFR组(P
【关键词】限制性液体复苏;液体复苏;多发伤
中图分类号 R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3-0016-02
在现代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下,多发伤急危症患者不断增多,在救治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比较高,当前国内外医学学者多趋向应用限制液体复苏(LFR)的方法来治疗该病,可让机体中的液体复苏与代偿机制均得到有效发挥,以改善预后状况[1]。
选取2009年2月-2013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多发伤的创伤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限制液体复苏(LFR)法与积极液体复苏(AFR)法进行救治,通过比较认为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的治疗效果优于积极液体复苏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2013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多发伤的创伤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4例,女50例;年龄14~80岁,平均37.2岁。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4例多发伤患者随机分成AFR组与LFR组,每组62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救治方法
全部患者开通两条静脉的通道,其中一条静脉为深静脉,对中心静脉压CVP、凝血功能与动脉血气等进行监测。
传统积极液体复苏AFR组采取快速、早期与足量补液方法,有效维持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处于70 mm Hg左右。
而限制液体复苏LFR组患者MAP上升到50~60 mm Hg时,就减慢输液的速度,对液体入量进行限制,让MAP处于50 mm Hg左右,比较
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与临床资料。
另外,两组患者均要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若有必要,可实施机械通气与气管插管,对伤口进行包扎止血,并应用心肺复苏、胸腔闭式引流与骨折固定等方法进行抢救。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AFR组与LFR组患者的实验室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与剩余碱(B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输液量、病死率与平均动脉压比较
LFR组院前输液量低于AFR组(P
表2 两组患者输液量、病死率与平均动脉压
组别输液量(ml)病死率(%)平均动脉压(mm Hg)
院前手术前
LFR组(n=62) 234±213 329±308 12.9 50±11
AFR组(n=62) 830±536 1902±1338 27.4 70±10
P值
3 讨论
多发伤创伤作为常见急危重症,其病死率较高,实施正确液体复苏为救治多发创伤的关键,尤其是失血性的休克患者。
在传统液体复苏方法认为救治需要积极输液,充分实施液体复苏,让患者有效血容量与血压恢复,确保脏器组织的充分灌注。
不过近些年来,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及试验表明:活动性的出血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前,对患者实施液体复苏,可能会加大血液流失,引发稀释性的凝血功能阻碍,降低了组织的氧供量,进而引发酸中毒,并且大量的积极输液还会影响患者的血管收缩,出现血栓移位状况,使病死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
笔者所在医院对AFR组给予积极液体复苏处理,患者血压恢复到较高水平,AFR组患者病死率
27.4%,而LFR组患者病死率12.9%,与LFR组相比,AFR组的病死率要高出许多。
笔者认为为了降低患者病死率,可采取限制液体复苏LFR方法来救治多发伤创伤患者。
积极液体复苏AFR救治方法会引发酸中毒,增加病死率与并发症发生率。
为了降低患者病死率,应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也就是对于活动性的出血患者彻底实施止血钳,不输入大量液体,而是限制性地输入液体,血压处于短期允许范围中,能够维持患者的重要脏器氧供与灌注即可,进而防止积极液体复苏AFR所造成的副反应。
限制性液体复苏法实施的主要目的是:经限制性液体速度输入,让血压尽量维持于较低水平范围,机体中的保护代偿功能充分调动,确保患者脑、心及肾等脏器官能血流灌注,并减轻患者血液稀释过度,降低酸中毒概率,避免机体凝血机制的破坏,降低病死率,加强患者的预后改善。
在笔者所在医院LFR组救治中,患者术前输液量(329±308)ml,而AFR组(1902±1338)ml,LFR组低于AFR组(P
综上所述,在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由于该病病情复杂多变,所以救治过程中患者的输液速度与输液量不可千篇一律,应寻求患者复苏的平衡点,在液体复苏当中,恰当恢复器官组织的血流灌注,尽量少干扰患者机体的内环境与代偿机制等,并且在复苏当中要密切监测中心静脉血压CAP、血压与心率等方面的状况,从而恰当调节液体输入量、速度与控制时间等。
笔者所在医院124例患者的研究结果提示LFR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AFR组,病死率低于AFR组。
因此,在多发伤创伤患者救治中,选择限制性液体复苏(LFR)方法更为合理,与积极液体复苏(ARF)方法相比,LFR方法的治疗效果更优,这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春.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抢救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18(35):39.
[2]彭艳,彭雪刚,王俊英.两种液体复苏方式在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研究[J].四川医学,2011,32(8):1263-1264.
(收稿日期:2013-06-19)(编辑:朱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