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17
河南省2013届高三试题语 文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百舸.(kě) 倔.强(juè) 慰藉.(jí) 商榷.(què) B .遏.止(é) 给.予(jí) 青荇.(xìng ) 须臾.(yú) C .墓冢.(zhǒng ) 瓦菲.(fēi ) 劲.敌(jìng ) 颓圮.(pǐ)D .犄.角(jī) 偌.大(nuò) 火钵.(bō) 狭隘.(ài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苍茫 凄惋 彳亍 万户侯B .愁怅 冷漠 浮藻 激浊扬清C .笙萧 典押 凌侮 鱼翔浅底D .榆阴 青苔 辗转 风华正茂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高________的诗歌作品的。
②艾青把这个深厚的感情________在他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演讲时一定要摈弃________的心理。
A .品位 灌注 忸怩B .品位 贯注 扭捏C .品味 灌注 忸怩D .品味 贯注 扭捏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句是( )A .“天宫” 一号的顺利升空,正是这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军人无私奉献的结果。
B .他虽然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的峥嵘岁月....,但出狱后仍然恶习不改,继续作恶乡里。
C .所谓领军人物,不仅需要“逆水行舟”的冒险精神,也要有挥斥方遒....的王者霸气,更应是一个团队的战略家和指挥者。
D .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意气风发....,我们将紧紧抓住“十二五”这一战略机遇,同心同德加快推进我国的改革发展。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诗人毛泽东》一书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来表现毛泽东诗词的巨大成就,使读者全面了解毛泽东思想艺术。
第Ⅰ卷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at subject are the two speakers talking about?A.The advantages of city life.B.The advantages of country life.C.City life and country life.2.On which day will the man probably see Professor Kent?A.Next Tuesday.B.Next Wednesday.C.Next Thursday.3.What does the man ask the woman to do?A.Pack their clothes.B.Call a taxi.C.Lock the suitcase.4.Who was injured?A.George.B.George’s wife.C.George’s father-in-law.5.Why is Mary worried?A.Because John will get angry.B.Because John has been working hard.C.Because the roof needs repairing.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每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盛同学校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答题卷左侧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的“和”字,应当说与《论语·学而》篇中“礼之用,和为贵”的“和”涵义相同。
翻检相关经学文献,“和而不同”的“和”也与周代基于礼原则的“和顺”“协和”“和睦”等意思相近,没有多少异议。
朱熹《论语集注》谓“和者,无乖戾之心”,把“和”与“乖戾”对举,也能说明这一点。
至于《国语·郑话》中史伯讲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则是指自然事物诸元素之间的“调和”,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和”不是一回事儿。
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与史伯说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两个不同的命题,适用的领域也不一样。
前者适用于社会领域,主要是讲人际关系的;后者适用于自然领域,主要是讲不同物质的配合或共同作用的,因此,作为概念而不是语词,这两个“和”是不能等同的,也是不能互换的、另外一中庸里有“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说法,然而子思之学已开始向心性之学转化,因此对“和”字的理解还当“以孔解孔”。
先秦文献中讲的“同”,很多情况下可以理解为“共同点”或“相同的目标”。
就人际关系而言,“同”与“和”不是对立关系.并且常常是有着正向联系的,孔子本人就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话。
他所反对的“同而不和”的“同”.只是指那种无原则的、不辨是非曲直的“苟同”.这一点是应当明确的。
“和而不同”的“不同”.仔细分析起来,应该包括“非原则性的不同”与“原则性的不同”。
对于非原则性的不同,容易通过“求同存异”而达到“和”。
而对于原则性的不同.则不易做到“求同存异”,要达到“和”就比较困难。
2013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 语文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只适合……比喻来形容”说法过于绝对) 2.D(“书写汉语的终结”说法过于绝对,“已经无法挽回”无中生有) 3.B(曲解了文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C(属:委托,交付。
) 5.D(①表明程信督战果敢;③表明程信恪尽职守;⑤表明程信想做事而不能如愿) 6.D(D项“守备重臣应当非常谨慎”理解错误;“所以谨非常”意为“是用来防备意外事件的”) 7.(1)倘若有警报,马匹不充足,谁能承担这个过失? 4分;译出大意给2分;“脱”(“倘若,如果”等)、“咎”(“罪过,过失”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刑罚奖赏,是君主的大权,不得已而授予别人。
有幸事情集于我一身,总是自己专断,这不是人臣所应该做的。
6分;译出大意给3分;判断句、“假”(“授予、交给、交付”等)、“辄”(“总是,就”“动不动就”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对比,“寒涧”与“翠楼”,一个荒寒一个繁华形成鲜明对比(3分,如果只答手法,没有解释,只给2分;如果没有明确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具体分析中,且解说适当,也可给3分);突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以及“松”与“翠楼人”之间地位、境遇的巨大差别,暗示卖松人向翠楼人卖松求利不合时宜,为规劝卖松人做铺垫。
(作用2分;四个要点,答出一个给1分,答出任意两个、意思对即可) 或: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代,以寒涧树比喻(象征)贫寒之士,以“翠楼人”代权贵之人;[3分,如果只答手法(“比喻”、“借代”各占1分),没有解释,只给2分;如果没有明确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具体分析中,且解说适当,也可给3分]把贫寒之士比喻为“寒涧树”,形象地表现了其地位的卑微、境遇的凄凉;而想把“寒涧树”卖给“翠楼人”,委婉地表达了贫寒之士希望得到权贵赏识重用之意。
盛同学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3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S:H—1 C—12 0-16 S-32 Na-23 Mg-24 Cu-64 Ba—137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毎小题6分,共78分。
在毎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和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细胞的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都会含有叶绿体B. 细胞内的五碳糖和六碳糖都是单糖C. 乳酸菌和硝化细菌都是原核生物,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D.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2. 下图表示某种哺乳动物细胞分别在正常培养和药物处理培养时,所測得的细胞中DNA含量与细胞数的变化。
推測该药物的作用是A. 通过抑制DNA的复制,抑制细胞分裂B. 通过促进DNA的复制,促进细胞分裂C. 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抑制细胞分裂D. 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促进细胞分裂3. 某地区天气晴朗时,中午12时的光照最强烈,测得大田小麦植株上部叶片光合作用在上午11时左右时速率最商,而下部叶片在中午12时左右时速率最高。
以下对限制小麦光合作用的主要外部因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11时之前,光照是全部叶片的限制因紫B. 11时至12时之间,上部叶片的限制因索是光照,下部的是二氧化碳C. 12时之后,光照将成为下部叶片的限制因素D. 12时,上部叶片的限制因素是二氣化碳4.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下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B. 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 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D. 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5.下图为人体特异性免疫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的B细胞和T细胞都是由骨储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成,并在骨髓中发育成熟B. ①、②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⑤过程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C该免疫过程有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参与,因此属于细胞免疫过程D.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可在短时间内发生⑤反应,因为③过程可迅速完成6.用两个圆形南瓜做杂交实验,子一代均为扁盘状南瓜。
河南省郑州盛同学校2011-2012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39)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多音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刹.那/古刹.阻塞./边塞.处.心积虑/处.世原则B、湖泊./血泊.阿.附/阿.谀罪大恶.极/深恶.痛绝C、蹊.跷/蹊.径殷.红/殷.实安步当.车/螳臂当.车D、偏裨./裨.益复辟./开辟.细嚼.慢咽/咬文嚼.字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艰苦倍尝人才辈出崭露头角挖墙脚B.安排部署布置妥当赤膊上阵泊来品C.额首称庆措手不及一诺千金金榜题名D.计日程功开诚布公遮天蔽日弃如敝屣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陈水扁之流通过“公投立宪"的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这是行不通的。
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极大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③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发现疯牛病,但有关部门已加强了措施。
A.妄图激励防治B.企图激励防范C.企图激发防治D.妄图激发防范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古人清明踏青往往还举行体育活动:踢球呀、射柳呀、放风筝呀、荡秋千呀……其中荡秋千最受人们喜爱。
B.大幕徐徐拉开了,琴声——这饱含情韵,畅快倾诉的心语悠扬地飞翔在剧场中,萦绕在每个人的耳畔.C.《说文解字》解释“读"的含义时指出:“读,诵也。
”也就是说,读,是出声地阅读和背诵.D.王充的学说吸收了道家的思想,其“虽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论衡·自然》)超过了同时代思想家的水平。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人们普遍担心,迟早要出现的克隆人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数百万年的两性生殖方式,使人类在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遭遇巨大挑战。
B.目前,集市上出现了少数人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甚至殴打工商管理人员,严重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整顿集市秩序是当务之急.C.权威人士强调:国内接连发生特大煤矿爆炸事件,各级各类主管部门必须加强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河南省六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之前,汉字书写以朱砂书、漆书、墨书并举,所用的研磨器,虽无典籍与系统的考古发掘实物可考,但据推测,其形制基本延续史前。
从史前直至夏商周秦四代,人们就地取材,选择自然、适用的石块充当研磨器,没有在原石基础上进行磨制加工或刻制纹饰。
因此,根据目前所知的文字资料与考古发现,只能认定汉以前的砚或研尚处于萌发期,尽管其历史年代远远长于砚的成熟期。
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中的有关记载表明,西汉时,通常意义上的砚已经完全形成。
砚之形成与命名,乃为砚之性质所定。
汉末训诂学家刘熙于《释名》(卷六)中将砚之性质概括为:“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
”无论以研石压研抑或直接以墨条研磨,形式不同,其结果均以“研”之外力推动,使墨“和濡也”。
刘熙此话言明研墨之工具与行为,于汉时已成定制。
汉代班固在《汉书·薛宣传》中说:“(薛宣)下至财用笔砚,皆为设方略,利用之,省费,吏民称之。
”汉代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正月砚冻释,命童幼入小学篇章。
十一月砚冻,幼童读孝经论语。
”从上述典籍可以看到,砚在汉时已为日常所用。
汉人制砚不仅在完全意义上完善了砚的整体功能,而且在前人研磨器所具有的使用功能和“下意识”利用美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让砚具有美的欣赏功能。
汉砚已由过去单纯实用及就地取材、随形而用,步入工艺制造行列。
这是个质的飞跃。
从形状上看,汉砚有两种类型。
一是饼形砚,即由汉代之前的自然扁平形研磨器变为磨制较为规范的圆饼形砚,上附研石。
个别砚立面还雕刻有纹饰,有的砚底有字款。
二是板砚,即以长方形薄石板做底,再配以石研钮或陶研钮。
东汉时期,饼形砚发展为砚上配圆雕盖、砚身雕三只附足的砚形。
汉三足砚乃为有足砚之发端。
西汉时,墨锭尚未出现,墨呈颗粒状或饼状、丸状,研墨时将墨丸置于砚中,以研石压磨碾碎,因而西汉石砚沿袭先秦,多带有研石。
河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期末语文试卷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
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们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
《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讯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作“文化影响衰减”现象。
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
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
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
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
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
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
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
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
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
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独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
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
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丰富了儒家经学。
2012——2013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答案一、1、D(A.高丽.(lí)发横.(hèng)财 B、晕.(yùn)车 C.珐.(fà)琅)2. B (A. 亲和力洋洋洒洒攻城略地 C. 赋予分庭抗礼 D、奉为圭臬)3、D(D长袖善舞:多用来形容有财有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取巧。
A项,从长计议:放宽时间慢慢商量考虑,指不急于作决定,也指慢慢设法解决。
应改为“从长远考虑”。
B项,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
C项,不绝如缕:形容局面危急或者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4.C (A、第二个“?”改为“,” B、“两高一资” (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消耗型) 行业D、以“回到……”为题)5.B(A赘余,去掉“因为”;C表意不明,“这”指代不明,造成歧义;D搭配不当,把“加强”改为“扩大”。
)二、6.B(B项中的“莫言获奖缓解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说法与文章表述“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
)7.C(C项中的“莫言获奖证明了……”的说法不符合原文,原文“文学要关心、关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并非是莫言获奖证明了这句话。
)8.D(D项中的“文学必将不会走入读者的内心世界”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导致文学难以走入……”)三、A(特,只,仅仅)9.C(均表示承接。
A项因为,以致;B项趁着,通过;D项原来是,表转折)11. A (③是宋太祖劝解兵权的委婉之词⑥是说赵普善用《论语》治政)12. A(错在“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应为“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
)13..(1)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向南北(方向)征讨,现在正是时候。
(2)(石、王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这种程度,这就是所说的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刑法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
14.(1)比喻、夸张、想象。
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1卷l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诗、画中的美学趣味也在变化。
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无我之境”便逐渐在向“有我之境”迁移变异,这与占画坛统治地位的院体画派的作风有重要关系。
以愉悦帝王为目的,甚至皇帝也亲自参加创作的北宋宫廷画院,把追求细节的忠实写实’发展到了顶峰,对细节真实的追求成了院体画的重要审美标准。
于是,柔细纤纤的工笔花鸟很自然地成了这一标准的最好体现和独步一时的艺坛冠冕。
尽管已开始有与此相对抗的所谓文人墨戏,但整个说来,上行下效,从院内到院外,追求细节真实日益成为画坛的重要趋向。
与细节真实并行而更值得重视的院体画的另一审美趣味,是对诗意的极力提倡。
虽然以诗情入画并非由此开始.但作为一种高级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自觉提倡,并日益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标准,都要从这里算起。
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为中国山水画的自觉要求。
但院体画不是从现实生活中而主要是从书面诗词中去寻求诗意,这是一种虽优雅却纤细的趣味。
这种审美趣味在北宋后期即已形成,到南宋院体画中达到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从而创造了与北宋前期山水画很不相同的另一种类型的艺术意境。
如果看一下南宋画家马远、夏硅以及其他人的许多小品,这一特色便极鲜明。
它们大都是在颇为工致精细的、极有选择的有限场景、对象、题材和布局中,传达出抒情性非常浓厚的某一特定的诗情画意来。
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与北宋前期那种整体而多义、丰满而不细致的情况很不一样,不再是北宋那种气势雄浑邈远的客观山水。
南宋山水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引向更为明确的观念或主题,这就是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二种艺术意境。
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
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因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
但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
诗意的追求和情感的抒发,尽管比北宋山水已远为自觉和突出,但基本仍从属于对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这一前提之下,所以,它处在“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渡行程之中,是厚重的院体画而决非意气的文人画,基本仍应属“无我之境”。
而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三种艺术意境——“有我之境”,则要由元代文人画来确立。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1.下列有关“院体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诗意的极力提倡是院体画更值得重视的一种审美趣味。
但院体画不是从现实生活中而主要是从书面诗词中去寻求诗意的,这是一种虽优雅却纤细的趣味。
B.南宋院体画将北宋后期即已形成的追求诗意的审美趣味发展到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从而创造了与北宋前期山水画很不相同的另一种类型的艺术意境。
C.院体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引向更为明确的观念或主题,这是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二种艺术意境。
D.以诗情人画并非由院体画开始,但作为一种高级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自觉提倡,并日益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标准,则是从院体画开始。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诗、画中的美学趣味从“无我之境”逐渐向“有我之境”迁移变异,这与占画坛统治地位的院体画派的作风有重要关系。
B.宋元山水画的发展经历了三种艺术意境:北宋前期的“无我之境”,南宋时“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渡,元朝文入画的“有我之境”。
C.马远、夏珪等人的作品都是在颇为工致精细的、极有选择的有限场景、对象、题材和布局中,传达出抒情性非常浓厚的某一特定的诗情画意来。
D.南宋山水画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基本上仍以对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为前提。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工笔花鸟成为独步一时的艺坛冠冕,追求细节真实也因上行下效而日益成为画坛的重要趋向,这说明画中美学趣味的变化与社会的崇尚有很大关系。
B.北宋山水是那种气势雄浑邈远的客观山水,具有整体而多义、丰满而不细致的特点;而南宋山水只注重艺术家主观情感观念的直接表露,不注重客观写实。
C.文中所提到的院体画分为两类:工笔花鸟画和山水画。
前者主要体现的是追求细节真实这一美学标准,后者主要体现的是对画面的诗意追求这一美学标准。
D.南宋山水画虽然比北宋山水画在诗意的追求和情感的抒发上已远为自觉和突出,但仍属于厚重的院体画,而决非意气的文人画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
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
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
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堪:忍受B、拜住袖.其疏入谏袖:藏在袖里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拜访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少:稍微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
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
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5分)译:(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5分)译:(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8.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4分)9.请从“情”和“景”交融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7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出下面各句的空缺部分。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兰亭集序》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陈情表》3)嘈嘈切切错杂弹,。
《琵琶行》4),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论语·学而》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面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25分)千叶瓶刘心武①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场买来的。
造型一般,素白,底部连瓷窑标志都没有。
花瓶陪伴他度过整个青壮年时期。
见证了他娶妻生子,也接受了他“哎,我退休啦!”的招呼。
花瓶随他搬了两次家,在家里的位置多次变易,近些年则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
花瓶插过鲜花、干花和假花。
最后所插的是三根孔雀翎。
②退休以后,他试图圆多年来写回忆录的梦。
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个精美的十六开簿册,还准备了一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
为什么要选择绿色?完全是下意识驱使。
在出售文化用品的货架前,他本是要拿黑色签字笔,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绿色的,好奇地抽出一支,在店里提供的试用纸上画了画,笔尖滑动的感觉和呈现的绿色都让他愉快,于是买了下来。
③但是,翻开簿册,拿起绿笔,郑重地宣布:“别打扰.我,我要开笔啦!”却愣在那里,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
好不容易写出了几行,却实在不能满意,狠心用左手撕下那一页,却不料纸张一剐,反弹力使他握笔的右手杵到花瓶,花瓶一斜,忙去扶正,结果签字笔笔尖就在瓶体上画出了一个弯线。
拿抹布擦,去不掉,又找来去污粉,还是没用,涂上衣领净再擦再用水冲,那道绿痕似乎更加分明。
④传来了妻子的声音:“你把弄脏的一面朝墙,不就结了吗?”又传来正好回娘家的闺女的声音:“爸’又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您干吗着那么大急?还是写您的回忆录吧,写出来,我给您录入电脑……”他望着破了相的花瓶,只是发愣。
⑤第二天他用绿色签字笔,把那涂不掉的一个弯道,勾勒成了一小片绿叶,看上去,顺眼点。
但瓶体和那么小一片绿叶,在比例上实在不相称,于是,他决定从那片绿叶开始,再连续勾勒出更多的、形态并不雷同、而又凹凸锯齿互补的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