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50条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高考哲学常识题中的谚语典故归类(3)41、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
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否则,再高手艺的匠人也“朽木难雕”。
42、水滴石穿。
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
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同属一理。
4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
有益的事,应持之以恒,促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的转化。
44、适可而止。
体现了适度的原则。
由于两便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
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说的是要坚持适度原则。
4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这就要求我们在顺利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困难;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又如,“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也包含了这一原理。
47、瞎子摸象。
比喻只认识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未认识事物的本质。
现象与本质,二者不同。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48、万变不离其宗。
是说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现象无论怎样变化,它都是本质的表现。
49、声东击西。
谚语典故话哲理:唯物论部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4.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5.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6.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7.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
8.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9.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0.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12.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4.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15.因风吹火;顺藤摸瓜;顺水推舟;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
16.揠苗助长;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17.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
18.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强不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谚语典故话哲理:认识论部分1.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凡事要好,须问“三老”;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2.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客观性;科学认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
3.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屠龙妙术;纸上谈兵——割裂实践和认识、理论和实际的辩证关系,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2024年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总结2024年,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尽管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涌现,但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智慧的重要性。
谚语作为一种经验总结和智慧的传承,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2024年的哲学常识中,许多谚语的典故仍然被广泛引用和借鉴。
1.磨刀不误砍柴工(典故:《庄子·外物》)这是一句流传已久的谚语,意思是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后续的工作。
典故源自《庄子·外物》,讲述了一个砍柴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工作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典故:《史记·范雎传》)这句谚语强调了人在事物中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指出了人力的有限性。
《史记·范雎传》中的典故讲述了范雎帮助项羽策划攻破秦国的故事。
尽管范雎在谋划事情时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受到了天意的影响。
3.宁可鸡蛋碰石头,也不让石头碰鸡蛋(典故:《汉书·董仲舒传》)这是一句讲述了选择和权衡的谚语。
典故来源于《汉书·董仲舒传》,讲述了董仲舒不愿意答应武帝的要求,而宁愿承担后果的故事。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在面临困难和决策时,有时候我们需要做出艰难的选择。
4.熟能生巧(典故:《论语·子路》)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努力,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典故来源于《论语·子路》,讲述了子路问学习的道路问题,孔子回答说只要勤奋努力,就能够达到熟练的程度。
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典故:《孙子兵法》)这句谚语是在战争中指导作战策略和战略思维的重要原则。
来源于《孙子兵法》,讲述了在战争中必须全面了解敌方和自己的情况,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战略。
6.能者多劳(典故:《左传·襄公十二年》)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能力强的人应该承担更多的工作和责任。
典故来源于《左传·襄公十二年》,讲述了晋国的公子重耳在万里长城修筑时自愿承担劳累的事情。
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总结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梦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表达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开展角度看,史学家那么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开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开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那么神存,形谢那么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别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那么花明,眼闭那么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
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12、刻舟求,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
哲学部分俗语、谚语整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转载,请联系并注明原出处。
(马上点标题下“高中政治”关注可获取更多文章,每日两篇学习干货,与你不见不散)哲学部分俗语、谚语整理“一.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②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④无其器则无其道⑤气者,理之依也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人是机器,思想史人脑的特性3.辩证唯物主义: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②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二.唯心主义”l 主观唯心主义【我,心,思,人】1.存在就是被感知2.孟子:“万物皆备于我”3.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4.笛卡尔:“我思故我在”5.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6.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7.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8.事物是感觉的集合9.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10.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11.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l 客观唯心主义【天,道,理】1.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2.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历年是世界的本原3.黑格尔人为世界的本原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4.上帝、老天爷、女娲5.事物是理念的影子6.万物都只在概念中运动7.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8.未有这事,先有这理9.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0.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三.唯物论”心之官则思——强调思维离不开物质器官,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倾向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静者静动,非不动也——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拔苗助长——违背规律的客观性胸有成竹——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以意识代替客观实际刻舟求剑——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的美化扑鼻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刮骨疗毒,壮士断腕——主观能动性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规律的客观性“四.认识论”v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实践的决定作用v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
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
16、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17、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18、量力而行。
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强要做的事,使主观违背客观。
1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指客观事物不断地变化、发展,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就必须破除旧观念,破除迷信盲从;实事求是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按规律办事。
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了。
20、相反相成。
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
又如,“相辅相成”与此同理。
2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
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2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23、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
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同属此类。
24、对症下药。
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物无相异”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25、对牛弹琴。
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又如,“张冠李戴”、“照办照抄”、“一刀切”、“一风吹”等同属此类。
26、画龙点睛。
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哲学中的常识典故一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
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1、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2、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组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行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7、不入虎穴,耶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9、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的玩弄概念的诡辩论13、画龙点睛:做事物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一起质变16、近朱者赤,近朱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1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18、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的。
任意地歪曲它。
19、掩耳盗铃:认为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的主观唯心主义是荒谬的。
20、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21、凿壁偷光;事情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2、舍本求末;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23、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情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25、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26、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情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户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谚语典故话哲理:唯物论部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4.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5.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6.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7.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
8.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9.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0.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12.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4.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15.因风吹火;顺藤摸瓜;顺水推舟;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
16.揠苗助长;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17.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
18.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强不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谚语典故话哲理:认识论部分1.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凡事要好,须问“三老”;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2.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客观性;科学认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
3.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屠龙妙术;纸上谈兵——割裂实践和认识、理论和实际的辩证关系,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谚语典故中的哲理谚语典故中的哲理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入山问樵,入水问渔樵夫熟悉山中的情况,渔民了解水的习性,故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这句俗语说明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自己知道什么就说什么,不了解什么就承认不了解什么,这样的态度才识明智的。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作客观事物来把握,从自己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自己。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
1、“水是一切的始基”(古希腊泰勒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2、“磁石有灵魂,因为它有灵魂” (古希腊泰勒斯)——“物活论”思想3、“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此话是对辨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一切都变化,无物常住的朴素辩证法思想5、“道是永恒地存在着,万物都根据这个道而产生”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6、“飞矢不动”(古希腊芝诺)——否认运动的连续性。
7、“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古希腊芝诺)——企图否定运动的可能性8、“所谓学习的人只不过是在回想,而学习不过是回忆罢了”(柏拉图)——否认了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从感觉经验抽象概括出来的,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思想。
9、“有些人具有统治的能力而适于统治人,而农夫和手艺人是用于被统治的” (柏拉图)——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唯心史观10、“要命令自然都必须服从自然”(英国培根)——要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11、“知识就是存在的映象” (英国培根)——知识是客观实际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重要原理。
12、“运动是连续地离开一个位置,又获得另一个位置”(英国霍布斯)——把运动归结为简单的机械运动。
13、“在人的本性中,我们发现社会发生争执的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是竞争,第二是猜疑,第三是荣誉。
竞争使人求利,猜疑使人求安,荣誉使人求名”(英国霍布斯)——把竞争、猜疑、荣誉看做是社会冲突的基础,抹杀了三者后面的社会物质原因和经济原因,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
14、“所谓实体,我们只能看作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法国笛卡尔)——物质与精神是并列存在的,属二元论思想。
15、“全宇宙中并没有真正静止的点”(笛卡尔)——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恩格斯说这是“辩证法的卓越代表”16、“物体不能限制思想,思想也不能限制物体”(荷兰斯宾诺莎)——心物平行论观点,属二元论思想。
2024年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总结2024年的哲学常识中,谚语典故总结1. 指鹿为马(指的是明明知道实情,却故意颠倒黑白)典故源于汉朝末年,当时权臣赵高欺帝极端,他把一头明明是鹿但故意说成是马,并要求其他人也称之为马。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当权力滥用、信息被操控时,人们必须保持理智,不被表面欺骗,不被权威捆绑思考。
2. 孔方兄弟(指亲密无间的朋友)这个典故出自战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政治家孔子。
孔方兄弟意指孔子与他的学生鲐鲁亲密无间,彼此扶助,相互拜访。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相互尊重、扶持和信任的基础上的。
3. 投石问路(指以小见大,从细微之事可以推测整体趋势)典故源于战国时期,背景是商鞅变法时期,当时魏国人民对新政策不理解,纷纷投石敲击官府的墙壁,以表达对政府的不满。
此举被商鞅看到后,他没有处罚他们,而是迎接他们并解释政策的原因。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有时候看待事物的细节和数量会帮助我们理解整体趋势。
4. 狐假虎威(指借势欺压他人)典故源于西汉时期,背景是赟县的狐狸夺取了老虎的兽穴并假装是老虎来吓唬其他动物。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有时候权力并非来自实力,而是来自利用其他人的恐惧和弱点。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警惕,不被虚张声势所迷惑。
5. 哑巴吃黄连(指被迫忍受不公,但无法发声)典故源于唐代,当时有一个哑巴被人告发偷牛,虽然他无法发声自辩,但他用黄连表示自己无辜。
最终真相大白,他被释放。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有时候正义可能并不会立即显现,但我们要相信真理最终会赢得胜利。
6. 守株待兔(指被动等待机会而不主动追求)典故源于战国时期,背景是有个农夫守株待兔,等待兔子撞到株上而被捕获。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成功需要主动追求,而不是被动等待,良机往往需要积极争取和努力奋斗。
7. 亡羊补牢(指事情出了差错之后赶紧补救)这个典故出自《战国策·魏策三》,时代背景是战国时期。
典故中描述了一个农夫发现自己的一只羊走失后,他立即补上了围栏,以免其他羊也走失。
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解析1.“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这句话说明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2.“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原理。
3.“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2)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3)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5.“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这一首古诗体现了(1)联系的观点;(2)矛盾的观点;(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7.“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8.刻舟求剑: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
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9.“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10.“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
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富有哲理的谚语及其解释富有哲理的谚语及其解释_俗语100条1、【木匠要巧,郎中要老】(谚)郎中:医生。
指木匠的手艺越巧,越能制作出精美的成品;医生的年龄越大,临床的经验越多,治病越有把握。
2、【猪八戒啃地梨——什么仙人给什么果】(歇)地梨: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茎像荸荠,可以吃;也指荸荠。
指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待遇。
3、【身正影不斜】(谚)身子端正,身影就不会歪斜。
指人的行为正大光明,就不怕别人飞短流长,说三道四。
也作身正不怕影子斜。
身子立得正,不怕影子斜。
4、【吃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见“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5、【调书担】见“掉书袋”。
6、蜀道上青天——难上难7、【伸头一刀,缩头一刀】(谚)该杀头时,伸长脖子挨一刀,缩起脖子也得挨一刀。
指结果都是死,就没必要躲躲闪闪。
也作“伸颈是一刀,缩颈也是一刀”。
8、【身在蕾营心在汉】关云长在曹操营中时,心里总想回到刘备那儿去。
借指表面上为一方工作,实际上为另一方着想。
古华《浮屠岭》:“富滩虽说是你娘家,可你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三国里的话你懂不懂?”9、【甜瓜嘴,苦瓜心】谓一片苦心,好言相劝。
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大伙说你这人是甜瓜嘴儿,苦瓜心。
”10、【人老易松,树老易空】(谚)指人老了,来日不长,心劲容易松动,就像树老了容易空心一样。
也作人老怕松,树老怕空。
树老易空,人老易松。
11、【说出一朵花儿来花】话谐音。
话说得好得不得了。
成语:天花乱坠。
刘云若《红杏出墙记》:“便是说出一朵花来,也掩不住女人的口,枉落得自己吃亏,众人笑话。
”12、【牙齿打掉朝肚里闷】见“打落牙齿向肚中咽”。
13、星期天上午,爷爷带我去街上玩。
半路上,我对爷爷说肚子饿,爷爷便给我买了一个冰棒。
他一边递给我,一边对我说别把这事跟爸爸妈妈讲。
我点了点头。
但是,有一天我无意中把这事对爸爸说了。
爷爷知道后,自言自语地说:“小孩的嘴里存不住话呀!”(安徽·安庆)14、星期天的上午,爸爸去楼下打篮球,我也连忙跟着去。
成语、谚语、俗语、古诗词中的哲学观点1.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2.守株待兔: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遵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行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9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13画龙点睛: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条件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1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1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18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
19掩耳盗铃:认为主现感觉决定客观存在,是荒谬的主现唯心主义。
20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21凿壁偷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
22舍本求未: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23庖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4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25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26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知。
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归类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
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
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50条,公文写作用的上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
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12、刻舟求剑。
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
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13、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
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
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14、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
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
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
“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沈括)15、揠苗助长。
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
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16、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17、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18、量力而行。
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强要做的事,使主观违背客观。
1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指客观事物不断地变化、发展,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就必须破除旧观念,破除迷信盲从;实事求是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按规律办事。
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了。
20、相反相成。
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
又如,“相辅相成”与此同理。
2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
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2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23、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
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同属此类。
24、对症下药。
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物无相异”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25、对牛弹琴。
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又如,“张冠李戴”、“照办照抄”、“一刀切”、“一风吹”等同属此类。
26、画龙点睛。
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
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27、荷花虽好,也要绿叶相扶。
比喻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又如,“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等亦属同理。
28、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违背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
不分主次,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
又如,“眉毛胡子一把抓”,亦属此类。
29、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
毛泽东同志常常以此来比喻成绩与错误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
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决定,所以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分清主流与支流,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
30、本末倒置。
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
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31、抓好典型,兼顾一般。
符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和关键。
又如,“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等都是这一道理。
32、唇亡齿寒。
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
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33、竭泽而渔。
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
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34、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
局部离不开整体,否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
又如,“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等,同属此理。
35、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顾全大局,也不可忽视局部联系对整体的影响作用。
否则,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
又如,“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也是这个意思。
36、看相知命。
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
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37、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这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又如,“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以及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都包含了发展的观点。
38、故步自封。
违背了发展的观点。
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
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及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都属于静止的观点。
39、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说明事物遗传中的一种必然联系,即规律性。
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又如,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也是说明这个道理。
4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又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哥们义气害死人”等都说明了外因的作用。
41、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
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否则,再高手艺的匠人也“朽木难雕”。
42、水滴石穿。
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
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同属一理。
4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
有益的事,应持之以恒,促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的转化。
44、适可而止。
体现了适度的原则。
由于两便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
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说的是要坚持适度原则。
4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这就要求我们在顺利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困难;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又如,“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也包含了这一原理。
47、瞎子摸象。
比喻只认识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未认识事物的本质。
现象与本质,二者不同。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48、万变不离其宗。
是说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现象无论怎样变化,它都是本质的表现。
49、声东击西。
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
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同属此理。
50、买椟还珠。
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人,看到装珍珠的盒子精美,于是出高价买了盒子,而把宝贵的珍珠却还给了卖者。
比喻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又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亦属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