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的谚语典故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6
高考哲学常识题中的谚语典故归类(3)41、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
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否则,再高手艺的匠人也“朽木难雕”。
42、水滴石穿。
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
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同属一理。
4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
有益的事,应持之以恒,促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的转化。
44、适可而止。
体现了适度的原则。
由于两便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
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说的是要坚持适度原则。
4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这就要求我们在顺利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困难;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又如,“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也包含了这一原理。
47、瞎子摸象。
比喻只认识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未认识事物的本质。
现象与本质,二者不同。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48、万变不离其宗。
是说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现象无论怎样变化,它都是本质的表现。
49、声东击西。
中国谚语故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其中不乏许多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谚语。
这些谚语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更是一种民族智慧的传承和延续。
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一些关于中国谚语的故事。
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相传,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孔子的先哲,他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孔子小时候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明才智,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立志要成为一名有德行有才能的君子。
他告诉自己的学生,一个人要想实现伟大的目标,就要从脚下的每一步开始,脚下每一步都是通向伟大目标的起点。
2.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相传,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韩信的将军,他是汉代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韩信年轻的时候曾经在一家商店当过伙计,有一天,他看到一位客人买了一匹布,但由于商店老板疏忽,没有给客人找零钱,客人不耐烦地离开了。
韩信看到这个机会,立刻拿起了客人的零钱追了出去,成功地将客人找回来,并且赢得了客人的信任。
后来,韩信在政治和军事上也是机智过人,因为他懂得把握时机,不失时机。
3.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相传,古代中国有一位老人,他养了一匹马。
有一天,这匹马不小心跑丢了,邻居听说后都来安慰他,但老人却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果不其然,过了几天,这匹马带回了一匹更好的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事难料,有时候看似不幸的事情,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运。
4.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相传,古代中国有一位农夫,他在自家的果园里种了各种各样的果树,结果果园里来了各种各样的鸟。
有的鸟吃果实,有的鸟吃虫子,有的鸟在树上筑巢。
农夫看到这个情景,感慨万千,他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之大,容纳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我们要学会包容和接纳。
5.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相传,古代中国有一位慈祥的老人,他经常在河边教人们捕鱼。
有一次,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直接分鱼给大家吃,老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24年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总结2024年,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尽管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涌现,但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智慧的重要性。
谚语作为一种经验总结和智慧的传承,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2024年的哲学常识中,许多谚语的典故仍然被广泛引用和借鉴。
1.磨刀不误砍柴工(典故:《庄子·外物》)这是一句流传已久的谚语,意思是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后续的工作。
典故源自《庄子·外物》,讲述了一个砍柴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工作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典故:《史记·范雎传》)这句谚语强调了人在事物中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指出了人力的有限性。
《史记·范雎传》中的典故讲述了范雎帮助项羽策划攻破秦国的故事。
尽管范雎在谋划事情时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受到了天意的影响。
3.宁可鸡蛋碰石头,也不让石头碰鸡蛋(典故:《汉书·董仲舒传》)这是一句讲述了选择和权衡的谚语。
典故来源于《汉书·董仲舒传》,讲述了董仲舒不愿意答应武帝的要求,而宁愿承担后果的故事。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在面临困难和决策时,有时候我们需要做出艰难的选择。
4.熟能生巧(典故:《论语·子路》)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努力,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典故来源于《论语·子路》,讲述了子路问学习的道路问题,孔子回答说只要勤奋努力,就能够达到熟练的程度。
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典故:《孙子兵法》)这句谚语是在战争中指导作战策略和战略思维的重要原则。
来源于《孙子兵法》,讲述了在战争中必须全面了解敌方和自己的情况,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战略。
6.能者多劳(典故:《左传·襄公十二年》)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能力强的人应该承担更多的工作和责任。
典故来源于《左传·襄公十二年》,讲述了晋国的公子重耳在万里长城修筑时自愿承担劳累的事情。
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总结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梦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表达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开展角度看,史学家那么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开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开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那么神存,形谢那么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别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那么花明,眼闭那么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
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12、刻舟求,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
哲学寓意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
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中国哲学成语故事及其哲学原理1.“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指将秧苗拔高,帮助其生长。
然而,这样做反而会让秧苗枯萎。
这个成语的哲学原理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
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惩罚。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源自《庄子》,讲述了一个农夫因偶然在树下捡到一只兔子而不再耕种,结果再未捡到兔子的故事。
这个成语的哲学原理是: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意指在船上刻下记号,寻找丢失的剑。
这个成语的哲学原理是: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种下什么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果实。
它强调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遵重客观规律,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个成语出自毛泽东的《矛盾论》,形容只看到局部而忽视了整体或全部。
它揭示了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7.“白马非马”这个成语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表示白马并不是马,揭示了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8.“画龙点睛”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条件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0.“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物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变化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IL“实事求是”这个成语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意指在做事和研究中,要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不夸大不缩小,真实地反映情况。
这个成语的哲学原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通过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认识和把握。
12.“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意指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别人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闭目塞听。
这个成语的哲学原理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和外部联系。
谚语的哲理小故事关于谚语的哲理小故事导语: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多是一些通俗易懂的短语或韵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谚语的哲理小故事,欢迎大家参考!1、说曹操曹操就到汉献帝在李催与郭汜火拼时曾一度脱离险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后继续追拿汉献帝,有人献计推荐曹操,说他平剿青州黄巾军有功、可以救驾,然而信使未出时联军以杀到,眼看走投无路之际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军“保驾”成功,后将李郭联军击溃,曹操被加封官爵。
故有“说曹操,曹操到”之说。
2、吃力勿讨好,阿旺炒年糕宁波谚语。
喻卖力干活,但得不到赞赏。
宁波的男子名字中多“旺”,凡名字中有“旺”者,小名就被叫作“阿旺”。
传统的宁波习俗中,保持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习惯,即男子不做家务。
炒年糕须用慢火,心急而又不善于家务的男子不懂炒年糕的窍门,会以旺火炒年糕,年糕肯定会炒焦。
他出了力气不但得不到表扬,还会遭到妻子的臭骂。
由于“火旺”和“阿旺”谐音,于是原“火旺炒年糕”就讲作“阿旺炒年糕”。
3、孟母三迁孟子三岁丧父,由其母亲抚养成人。
小时候住山东邹县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远有一片墓地,出殡的'人群常从孟子家门口经过,於是孟子就模仿送殡的人,孟母看见了,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把家搬到城国北部的庙户营。
可是这裏街上相当繁华,东部住一个杀猪屠户,孟子就学屠户的样子,整天嬉戏。
孟母感到这裏也不宜培养孩子,便又移居於「学宫之院」,即县城南门外子思书院旁。
从此,孟子被琅琅的读书声所吸引,孟母甚喜,就把孟子送进了这所学宫读书,他勤奋读书,终成大儒。
4、头悬梁,锥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2024年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总结范文引言:自古以来,谚语作为智慧的结晶,流传至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____年,哲学界涌现出众多的新谚语,这些谚语不仅承载着当代人对于生活、人际关系、问题解决等方面的思考,还融入了哲学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将通过对____年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进行总结,探讨其涵义和背后的哲学原则。
一、虚无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对立新谚语:“人生如梦,你是打破梦幻的一击”____年,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成为哲学界的热词。
虚无主义认为人类生活本质上是毫无意义的,没有任何目标和价值;而存在主义则主张人类是自由的存在,需要通过个体自身的选择和行为来赋予生活以意义。
新谚语“人生如梦,你是打破梦幻的一击”体现了这两种哲学观的对立。
这句谚语意味着人的生活就像一个幻梦般虚无,没有真实的存在感。
然而,通过个体自身的努力和选择,人们可以打破这种虚无,赋予自己的生活以真实的存在感和意义。
二、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论辩新谚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理,但不是每个人的真理都是真相”在____年,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对立成为哲学界广泛讨论的话题。
相对主义认为真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而绝对主义则主张某些真理是绝对存在的,独立于人的观念。
这句谚语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真理,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真理都是真相。
相对主义认为真理的多样性是一种优点,但绝对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
只有通过辩证的思考和相互的讨论,才能接近真正的真理。
三、智者与愚者的境界新谚语:“智者不言而知,愚者耐心解释。
”在____年的哲学界,智者和愚者的境界被重新思考和定义。
传统上,智者被认为拥有很高的智慧,能够通过沉默的方式传达思想,而愚者则被认为需要不断解释才能被理解。
这句谚语强调了智者的默契和愚者的耐心。
智者通过沉默的方式让人们自行思考和领悟,而愚者则需要耐心地解释和表达。
这并不意味着愚者比智者笨,相反,愚者通过不断解释和表达,可能会引发更多的思考和共鸣。
2024年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总结2024年的哲学常识中,谚语典故总结1. 指鹿为马(指的是明明知道实情,却故意颠倒黑白)典故源于汉朝末年,当时权臣赵高欺帝极端,他把一头明明是鹿但故意说成是马,并要求其他人也称之为马。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当权力滥用、信息被操控时,人们必须保持理智,不被表面欺骗,不被权威捆绑思考。
2. 孔方兄弟(指亲密无间的朋友)这个典故出自战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政治家孔子。
孔方兄弟意指孔子与他的学生鲐鲁亲密无间,彼此扶助,相互拜访。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相互尊重、扶持和信任的基础上的。
3. 投石问路(指以小见大,从细微之事可以推测整体趋势)典故源于战国时期,背景是商鞅变法时期,当时魏国人民对新政策不理解,纷纷投石敲击官府的墙壁,以表达对政府的不满。
此举被商鞅看到后,他没有处罚他们,而是迎接他们并解释政策的原因。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有时候看待事物的细节和数量会帮助我们理解整体趋势。
4. 狐假虎威(指借势欺压他人)典故源于西汉时期,背景是赟县的狐狸夺取了老虎的兽穴并假装是老虎来吓唬其他动物。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有时候权力并非来自实力,而是来自利用其他人的恐惧和弱点。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警惕,不被虚张声势所迷惑。
5. 哑巴吃黄连(指被迫忍受不公,但无法发声)典故源于唐代,当时有一个哑巴被人告发偷牛,虽然他无法发声自辩,但他用黄连表示自己无辜。
最终真相大白,他被释放。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有时候正义可能并不会立即显现,但我们要相信真理最终会赢得胜利。
6. 守株待兔(指被动等待机会而不主动追求)典故源于战国时期,背景是有个农夫守株待兔,等待兔子撞到株上而被捕获。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成功需要主动追求,而不是被动等待,良机往往需要积极争取和努力奋斗。
7. 亡羊补牢(指事情出了差错之后赶紧补救)这个典故出自《战国策·魏策三》,时代背景是战国时期。
典故中描述了一个农夫发现自己的一只羊走失后,他立即补上了围栏,以免其他羊也走失。
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解析1.“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这句话说明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2.“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原理。
3.“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2)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3)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5.“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这一首古诗体现了(1)联系的观点;(2)矛盾的观点;(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7.“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8.刻舟求剑: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
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9.“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10.“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
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富有哲理的谚语及其解释富有哲理的谚语及其解释_俗语100条1、【木匠要巧,郎中要老】(谚)郎中:医生。
指木匠的手艺越巧,越能制作出精美的成品;医生的年龄越大,临床的经验越多,治病越有把握。
2、【猪八戒啃地梨——什么仙人给什么果】(歇)地梨: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茎像荸荠,可以吃;也指荸荠。
指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待遇。
3、【身正影不斜】(谚)身子端正,身影就不会歪斜。
指人的行为正大光明,就不怕别人飞短流长,说三道四。
也作身正不怕影子斜。
身子立得正,不怕影子斜。
4、【吃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见“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5、【调书担】见“掉书袋”。
6、蜀道上青天——难上难7、【伸头一刀,缩头一刀】(谚)该杀头时,伸长脖子挨一刀,缩起脖子也得挨一刀。
指结果都是死,就没必要躲躲闪闪。
也作“伸颈是一刀,缩颈也是一刀”。
8、【身在蕾营心在汉】关云长在曹操营中时,心里总想回到刘备那儿去。
借指表面上为一方工作,实际上为另一方着想。
古华《浮屠岭》:“富滩虽说是你娘家,可你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三国里的话你懂不懂?”9、【甜瓜嘴,苦瓜心】谓一片苦心,好言相劝。
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大伙说你这人是甜瓜嘴儿,苦瓜心。
”10、【人老易松,树老易空】(谚)指人老了,来日不长,心劲容易松动,就像树老了容易空心一样。
也作人老怕松,树老怕空。
树老易空,人老易松。
11、【说出一朵花儿来花】话谐音。
话说得好得不得了。
成语:天花乱坠。
刘云若《红杏出墙记》:“便是说出一朵花来,也掩不住女人的口,枉落得自己吃亏,众人笑话。
”12、【牙齿打掉朝肚里闷】见“打落牙齿向肚中咽”。
13、星期天上午,爷爷带我去街上玩。
半路上,我对爷爷说肚子饿,爷爷便给我买了一个冰棒。
他一边递给我,一边对我说别把这事跟爸爸妈妈讲。
我点了点头。
但是,有一天我无意中把这事对爸爸说了。
爷爷知道后,自言自语地说:“小孩的嘴里存不住话呀!”(安徽·安庆)14、星期天的上午,爸爸去楼下打篮球,我也连忙跟着去。
30个俗语揭示的马克思哲学原理很多俗语常常被用来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少考生感觉有难,文都考研小编建议大家不妨平时多多积累,多多总结。
以免考试的时候乱了手脚。
下面请跟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2、知人知面要知心解析:这个成语比喻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认识。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4、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
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等同属此类。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解析:这个成语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6、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7、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解析:这个谚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现象与本质的这一对范畴。
8、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解析:这个谚语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9、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解析:这个成语所体现的哲理是:①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
10、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等成语也是这个道理。
1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解析:这句话说明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解析:这句话都强调了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哲学常考的名言、成语、谚语、诗句(1)古名言1、“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解析:这句话把“天”看成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形而上学的典型句子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白马非马”、“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飞矢不动”等。
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解析:这是一种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3、“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析:王充的这句话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解析:前一句是辩证法观点,后一句是诡辩论观点。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一句的意思是在人第一次踏入河水中的时候,人与河水相对静止,人是踏入了同一条河流中;而河水是处于绝对运动的状态当中,因此当人再次踏入河中,河水已经流动,人是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的。
这句话承认了绝对运动,也承认了相对静止,因而属于辩证论。
第二句话意思是说河水永远在流动,随着人的“踏入”,河水依然不断流淌,人永远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句话认识到了河水的绝对运动,却没有认识到人在第一次踏入河流中,人与河水的相对静止关系。
这种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诡辩论。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例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等都是这个道理。
5、“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解析:这句话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6、“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解析:荀子认为,如果不欲动心的功能,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学点哲学】谚语俗语中的哲学智慧【学点哲学】谚语俗语中的哲学智慧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谚语、俗语,我们至今口口相传,不只是因为它们通俗易懂,简单好记,还因为它们蕴含着人民群众实践中沉淀下来的智慧和经验,我们一定要记下传承这些谚语俗语,以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生活。
1.依葫芦画瓢【解析】这个俗语的错误在于:①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②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照猫画虎”也是犯了这种错误。
2.盲人骑瞎马【解析】这个俗语比喻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
因为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它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3.欲速则不达【解析】这个成语体现的哲学原理有:①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5.知人知面要知心【解析】这个俗语比喻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认识。
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解析】这个俗语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7.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解析】这个俗语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
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等同属此类。
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解析】这个俗语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9.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解析】这个俗语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
成语、谚语、俗语、古诗词中的哲学观点1.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2.守株待兔: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遵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行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9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13画龙点睛: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条件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1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1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18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
19掩耳盗铃:认为主现感觉决定客观存在,是荒谬的主现唯心主义。
20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21凿壁偷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
22舍本求未: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23庖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4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25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26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知。
2023年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总结(____字)引言:谚语是一种简洁、生动和易记的言辞形式,它们往往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在2023年的哲学常识中,谚语常常被引用和讨论,用以表达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洞察力。
本文将总结2023年哲学常识中的一些重要谚语典故,以展示其中的哲理和智慧。
一、人生谚语1. 衣食住行:这是一个常见的谚语,指的是人们的基本需求。
在2023年的哲学常识中,人们对于基本需求的追求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认为只有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人们才能够发展其更高级、更具有意义的层面。
2. 紧箍咒:紧箍咒来自中国小说《西游记》,用来形容束缚人思想和行为的束缚和约束。
在2023年的哲学常识中,人们对于社会和制度中存在的束缚和约束进行了深入思考,呼吁解放思想,追求真实的自由。
3. 泰山不转,送君千里之外:这是一个形容人们对于困境和难题的应对策略。
在2023年的哲学常识中,人们认为面对困境和难题,人们应该保持冷静,灵活应变,寻找解决问题的路线,而不是一味地坚持原有的观点和方法。
4. 休养生息:这是一个关于休息和调整的谚语。
在2023年的哲学常识中,人们认为休息和调整是人们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定期进行休息和调整,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和幸福感。
二、道德谚语1. 行为胜于言辞:这是一个强调行动的谚语。
在2023年的哲学常识中,人们认为人们的行动比言辞更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真实内涵。
人们不仅要说好的话,更要做好的事。
2. 知行合一:这是一个关于知识和行为的谚语。
在2023年的哲学常识中,人们认为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知识的力量和作用。
人们不仅要追求知识,还要将所学到的知识付诸行动。
3. 个人行为决定社会形态:这是一个强调个人行为对社会影响的谚语。
在2023年的哲学常识中,人们认为个人的行为和选择对社会的发展和形态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人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以积极的行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70则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
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12、刻舟求剑——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
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13、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
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14、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
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
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15、揠苗助长——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
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16、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17、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18、量力而行——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强要做的事,使主观违背客观。
1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指客观事物不断地变化、发展,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就必须破除旧观念,破除迷信盲从;实事求是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按规律办事。
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了。
20、相反相成——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
又如,“相辅相成”与此同理。
2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
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2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23、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
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同属此类。
24、对症下药——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物无相异”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25、对牛弹琴——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又如,“张冠李戴”、“照办照抄”、“一刀切”、“一风吹”等同属此类。
26、画龙点睛——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
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27、荷花虽好,也要绿叶相扶——比喻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又如,“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等亦属同理。
28、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违背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
不分主次,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
又如,“眉毛胡子一把抓”,亦属此类。
29、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毛泽东同志常常以此来比喻成绩与错误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
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决定,所以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分清主流与支流,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
30、本末倒置——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
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31、抓好典型,兼顾一般——符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和关键。
又如,“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等都是这一道理。
32、唇亡齿寒——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
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33、竭泽而渔——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
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34、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
局部离不开整体,否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
又如,“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等,同属此理。
35、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是说全局与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顾全大局,也不可忽视局部联系对整体的影响作用。
否则,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
又如,“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也是这个意思。
36、看相知命——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
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37、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这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又如,“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以及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都包含了发展的观点。
38、故步自封——违背了发展的观点。
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
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及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都属于静止的观点。
39、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事物遗传中的一种必然联系,即规律性。
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又如,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也是说明这个道理。
4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又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哥们义气害死人”等都说明了外因的作用。
41、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否则,再高手艺的匠人也“朽木难雕”。
42、水滴石穿——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
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同属一理。
4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
有益的事,应持之以恒,促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的转化。
44、适可而止——体现了适度的原则。
由于两便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
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说的是要坚持适度原则。
4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这就要求我们在顺利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困难;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又如,“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也包含了这一原理。
47、瞎子摸象——比喻只认识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未认识事物的本质。
现象与本质,二者不同。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48、万变不离其宗——是说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现象无论怎样变化,它都是本质的表现。
49、声东击西——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
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同属此理。
50、买椟还珠——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人,看到装珍珠的盒子精美,于是出高价买了盒子,而把宝贵的珍珠却还给了卖者。
比喻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又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亦属同理。
51、知人知面要知心——比喻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