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游山西村》、《题西林壁》
- 格式:ppt
- 大小:7.40 MB
- 文档页数:31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了解古诗的格律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古诗;(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培养审美能力;(3)学会通过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自然美,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2)体验古诗中的家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3)理解古诗中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了解古诗的格律知识。
难点:(1)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运用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和陆游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的题目,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诗的格律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意象和情感;(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培养审美能力;(2)学生尝试通过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古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 写一篇关于《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的赏析文章;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试着仿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在欣赏感悟环节的表现;4.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与《游山西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古诗,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意境美,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诗人面对自然、生活时的情感表达,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题西林壁》: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内涵,感受苏轼豁达的人生观。
2. 《游山西村》:解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智慧,体会陆游对生活的热爱和坚韧精神。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含两首古诗的原文、注释、译文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古诗配乐朗诵音频或视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诗歌韵律。
3. 准备相关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工具,便于学生直观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色和情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庐山和山西村的美景图片,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行阅读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 互动解析: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品析诗句,讲解字词含义,梳理诗歌脉络,深入理解诗意。
4. 配乐朗诵:播放古诗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韵之美中进一步体悟诗歌的意境。
5. 小组讨论:分组探讨两首诗的主题思想以及诗人所寓含的人生哲理,分享各自的理解感悟。
6. 总结提炼:师生共同总结两首诗的艺术特点和人文内涵,深化对主题的认识。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后作业,如制作诗配画作品,或者尝试创作一首描绘家乡景色的小诗,以此加深对古诗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题西林壁》与《游山西村》两首诗中的深刻哲理和生活智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借鉴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坚韧意志,不断探索前行。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题西林壁》授课目的: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真谛:观察角度不同样,观察收效不同样;3、培养学生互帮学习的能力;授课重、难点:背诵古诗,理解诗中所含真谛。
授课准备:风景画、实物投影仪、授课过程:一、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师:同学们说了很多,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师:看了今后,你感觉庐山怎么样?三、讲解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3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特别优异的,能不能够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若是能注意一下逗留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逗留,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逗留,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依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逗留处用“/作”上标记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逗留。
生齐读古诗(配乐)1、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谈论诗句的意思。
若是碰到了难题能够向老师,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讲解诗时会不知道怎样下手;解决方法:讲学法,我们在讲解古诗时,平时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讲解,尔后将这些讲解联系起来。
同时你还必定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讲解,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依照本质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
西林寺。
)播放庐山风景。
2、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就。
生报告。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帮解疑。
3、牢固师:我们再来领悟一下庐山的风光。
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与《游山西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古诗《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理解诗词的基本含义,掌握重点字词的释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诵读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领悟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其独立分析诗词意境的能力,初步了解借景抒情、寓理于诗等古代诗歌创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题西林壁》:苏轼以庐山为背景,表达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哲理,让学生理解事物多角度观察的重要性。
2. 《游山西村》:陆游描绘了乡村淳朴的风光和村民的热情好客,揭示了在困境中坚持前行终将看到希望的主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包括古诗原文、注释、译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以及拓展资料等;预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如地图、实物模型等辅助讲解。
2. 学生准备:预习古诗,查阅作者信息,尝试自行理解诗词大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苏轼与陆游的故事及时代背景,引发学生对两位诗人及其作品的兴趣。
2. 基础学习:教师领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然后分句解读,明确字词含义,梳理诗词大意。
3. 深度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象征和蕴含的哲理,通过讨论交流,深化对诗词主题的理解。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或情景剧表演,以直观的方式展现诗词意境。
5. 思维延伸:对比两首诗的不同之处,探讨古人如何借助自然景色寄寓人生哲理。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外作业,如:- 选取其中一首诗,画出你心目中的诗意画卷;- 查找更多苏轼或陆游的诗词,比较他们的写作风格和主题特点。
**六、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所包含的人生哲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面对困难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题西林壁》教学目的: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理解诗中所含哲理。
教学准备:风景画、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三、讲解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3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1、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诗句的意思。
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
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
西林寺。
)播放庐山风景。
2、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3、巩固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
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说课(精选17篇)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说课篇1一、说教材教材简析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因为这一课包含有两首古诗,需要两课时进行教学,所以,我在这儿,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只能简单谈谈《题西林壁》这一首古诗的说课。
大家都知道《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这里的幽,是幽谷的幽)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现在,我再来说说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在语文课程标准里边儿明确指出,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有十分清楚的要求:即,在某一阶段,有些汉字只要求会认,不要求会写,而且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也就是要保证一个最基本的底线,上不封顶。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柳暗花明又一村。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主要作品:《惠崇〈春江晓景〉》《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其诗歌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
主要作品:《示儿》《书愤》《卜算子•咏梅》《诉衷情》等。
1.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2.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
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
“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海 豚hǎi tún腊(là nà )酒 浑( hún hùn )水摸鱼 莫( mò mè )笑 海豚( tún tén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教学内容:《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题西林壁》。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哲理。
3.感受祖国山水的壮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理解诗句中蕴含的哲理,体会诗情画意。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山河壮丽,文化底蕴深厚。
历代文人墨客都在用自己手中的笔、心中的情,描绘着大好河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大诗人的诗中,去欣赏他们笔下美丽的庐山和山西村。
(板书课题)2.检查预习情况: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两首古诗,谁来读一读?学生互相纠正字音,小组读、齐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习《题西林壁》:(1)请大家认真听范读,然后自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标出停顿和节奏。
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齐读。
学生画出停顿和节奏,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质疑: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互相解答。
(4)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横看——侧看——不识——远近——各不同——此——”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并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精妙。
(5)通过朗读古诗,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板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6)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形态各异,而且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你能试着说一说吗?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庐山,它的形状、大小、高低、厚薄等都会有所不同。
如果只站在一个角度观察,就不能全面地认识庐山的全貌。
这正说明了一个道理:观察事物要全面、多角度地进行观察;处理问题时也要多角度思考,全面分析问题。
绝不能像盲人摸象一样只摸到一部分就以为看到了全部。
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学习上。
5古诗两首教学内容: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和陆游的《游山西村》教学总目标:1、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2、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题西林壁(苏轼)教学目标:1、借助字典弄清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相关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课件)(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讲解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3、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