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第六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笔算除法第6课时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6) 1.根据试商的情况,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商小了B.商正好C.商大了2.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548÷69= 189÷24= 367÷52= 634÷68=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改正:改正:()()4.你能根据数量关系把下表填写完整吗?品名总价/元单价/元数量/件(双)衬衫546 78袜子216 24短裤368 465.水果超市。
(1)水果店要运走400千克水果,如果每筐装58千克,可以装多少个筐?还剩多少千克没装?(2)水果店要运走一批水果,每筐可以装58千克,装满6筐后,还有52千克没有装完。
水果店要运走多少千克的水果?6.在□内填入合适的数字,使竖式成立。
第6课时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6)1.C B A B解析34×7= 238,238>235,所以第一道题商大了。
按此方法可以验证其他算式的商。
2.548÷69=7......65 189÷24=7 (21)367÷52=7......3 634÷68=9 (22)解析先选择正确的方法试商,再按照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依次计算。
3.×改正:×改正:解析第一道题中,余数49大于除数34,商小了,应改商9;第二道题中,余数应等于被除数减去除数与商的积,减法运算计算错误。
4. 7 9 8解析由“总价=单价×数量”可知,数量=总价÷单价,衬衫的数量= 546÷78=7(件);短裤的数量= 368÷46=8(件);由单价=总价÷数量可知,袜子的单价=216÷24=9(元)。
5.(1)400÷58=6(个)……52(千克)答:可以装6个筐,还剩52千克没装。
(2)58×6+52=348+52=400(千克)答:水果店要运走400千克的水果。
2014年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名师教案之大数的认识教案第六课时求近似数第六课时求近似数(P15 例6 练习二4、5、8)教学目标:1、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通过观察,让学生体会近似数产生的过程,加深对近似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建议:本课是教学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教材运用拟人的形式,通过太阳与地球的对话,呈现有关地球、太阳知识,让学生了解地球和太阳的直径,太阳与地球的大小关系。
并且结合具体数介绍“四舍五入”法。
在具体教学时,可以先出示一条信息,如:三峡水库最终蓄水393亿立方米,26台机组年均发电量将达到847亿千瓦时,为修建三峡水库,120余万人从这里迁移到其他地方。
请大家看看,哪些是近似数。
最后说明:393亿和120余万,这些数所在统计时根据实际情况不同程度地舍弃了尾数,这些是近似数,26台是准确数。
再出示教材中太阳和地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收集并交流图中提供的信息,描述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再让学生读出太阳和地球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并说一说怎样能很快看出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使学生感到直接说出这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较困难,从而启发学生想到,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显得方便。
进而引出怎样将“非整万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从而介绍“四舍五入”法和如何用“四舍五入”将非整万数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在学生掌握了“四舍五入”法后,应该根据具体例子让学生讨论:取近似数为什么用“≈”,改写与取近似数有什么不同。
练习二第4题,下面画线部分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通过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对比区分练习,使学生体会到什么情况下使用准确数,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近似数,进一步理解近似数的含义和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第七课时数的产生(P19、P20 练习三1、2)教学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数的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以及数的产生和发展是因为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需要,理解自然数概念的含义和特点。
第六单元第6课时商的变化规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在上一课时,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法算式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商的变化规律,这是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六单元第6课时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第100页至第102页。
我们将学习商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商的变化规律的概念。
2. 学习在除法算式中,如何通过调整被除数和除数的大小,使商保持不变。
3. 学习如何利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应找回的零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商的变化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
2. 能够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商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保持不变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商的变化规律。
2. 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 彩色粉笔,用于板书设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通过一个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小明去超市买了360克糖果,每袋糖果重30克,他一共可以买多少袋糖果?”在学生解答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想知道450克糖果可以分成多少袋,我们可以怎么计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商的变化规律。
2. 讲解:我使用PPT课件,详细讲解商的变化规律。
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明白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保持不变的原理。
3. 练习:我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计算。
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我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被除数除数商360 30 12450 30 15在板书的左侧,我列出被除数和除数,右侧列出对应的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06课时_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一个课时。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学会从高位开始试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笔算除法的过程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在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法运算,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除法运算,特别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辅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教学难点:试商的技巧,以及如何判断商的位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运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笔算过程。
3.利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运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尝试解决导入问题,总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3.演示与讲解:教师通过直观演示和讲解,让学生明确笔算过程和试商的技巧。
4.练习与交流:学生进行笔算练习,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纠正和指导。
5.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试商的技巧。
可以采用流程图、步骤图等形式,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6课时秋游(2)一、教学目标1.能听写出本课的生词和课文;2.回答与课文有关的问题,理解文章内涵,并能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阅读;3.能够识别句子成分并用正确书写形式进行书写;4.能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数学运算,并能理解运算的步骤及结果;5.能够了解并学习生物和自然科学中爬行动物的知识;6.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扮演游戏进行合作学习,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获取信息;2.掌握数学运算,尤其是加减法;3.了解与秋游和爬行动物相关的知识。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2.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生词语音与拼音教学。
老师先念,让学生听读,然后由学生分组交替朗读。
2.课文阅读与理解。
老师逐个问题进行提问,带着学生一起读课文。
3.数学口算。
老师出题,根据学生口算速度给予不同的难度。
4.游戏学习。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学生扮演家长与孩子、游客等角色,感受秋游的快乐,探讨爬行动物的种类和习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引入老师和学生相互问候,打招呼,拉近师生关系。
第二步:学习生词1.老师介绍本课生词,并请学生读音和拼音。
2.学生分组交替朗读生词。
3.老师检查并纠正学生读音错误。
第三步:课文阅读与理解1.老师先念一遍课文,并让学生跟读。
2.老师逐个问题进行提问,由学生回答。
3.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章背景、人物情感和事件发展。
第四步:数学口算1.老师出示口算题目。
2.学生用笔写下运算步骤并得出结果。
3.老师检查答案,纠正错误并给予评价。
4.更换题目,再次练习口算。
第五步:游戏学习1.老师介绍秋游的主题,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家长、孩子、导游和游客等等。
2.在游戏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知识小结。
例如,了解爬行动物的种类和习性,解释不同的名词等。
第六步:总结老师与学生互动,回顾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复习课文,增强记忆。
2022年春季黄冈小状元作业本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课时综合练习一、填空题。
1.5.07立方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5920毫升=( )升( )毫升2.圆柱的体积是75cm3,高是15cm,底面积是()cm2。
3.一个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都是4cm,它的体积是()75cm3,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是()75cm3。
4.把一个圆柱体木头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削去部分的体积是16dm3,则这个圆锥的体积是()dm3。
5.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高不变,则底面周长扩大()倍,体积扩大()倍。
6.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9 dm3,圆柱的体积是()dm3。
7.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相等,体积也相等。
已知圆锥的高是3.6dm,圆柱的高是()dm。
8.一个圆锥的底面周长是12.56cm,高8cm,从顶点沿高把它切成相等的两半,表面积增加了( )cm2。
9.沿一个圆柱体底面的一条直径垂直向下切开,截面为一个边长6cm 的正方形,它的体积是()cm3,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是()cm3。
10.把一根3米长的木头截成4段,(每段仍是圆柱形),表面积比原来增加30.48平方分米,这根圆柱体木头的体积是()dm3。
二、判断题。
(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1.一个圆柱体状的杯子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2.以三角形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一定可以得到一个圆锥体。
()3.圆锥体的体积总是圆柱体体积的1/3。
()4.求圆柱形容积,就是求这个圆柱形容器的体积。
()5.把一个圆柱平均切割成3个小圆柱,那么每个小圆柱的表面积一定是原来圆柱表面积的1/3。
三、选择题。
1.把一个大圆柱分成两个小圆柱后发生变化的是()。
A.圆柱的体积B.圆柱的表面积C.圆柱的侧面积2.压路机的前轮转动一周能压多少路面是指()A.前轮的体积B.前轮的表面积C.前轮的侧面积3.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锥体的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长方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A.3倍B.1/3C.无法确定4.一个圆锥的体积是31.4dm3,底面直径是2dm,高是()dm。
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课题第六课时商是两位数的除法(1)课型新授课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以学生为主,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在新知的探究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商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
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弄清每一步商的书写位置。
过程与方法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弄清每一步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媒体选择PPT教学活动提问,师生讨论教学过程一、出示习题,引入新课1.课件出示习题。
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第1题,学生回忆起除数是一位数的试商方法,即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高位不够除用前两位来除。
第2题,学生能用正确的方法计算,从高位除起,用哪一位上的数去除,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2.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那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就一定是一位数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商是两位数的除法(1)]【设计意图】通过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复习,特别是首位够除和首位不够除两种不同情况的对比,让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能顺利做到知识的迁移,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1.课件出示教科书P83例6。
学校共有612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
可以组成多少组?师:想一想,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学生能正确列出除法算式612÷18。
2.引导探究。
师:同学们,你们能计算出这道算式的商吗?仔细观察这道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想一想,你先算18除多少?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会说先用18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因为612的前两位61比18大,18除61够除。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06课时_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近似数的求法,培养学生求近似数的能力,为以后学习更大的数的近似数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认识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对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求近似数,他们可能还不太熟悉,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近似数的求法。
2.培养学生求近似数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近似数的求法。
2.教学难点:理解求近似数的概念和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亿以内数的近似数的求法的动画演示。
2.案例:一些求近似数的实际问题。
3.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求近似数的概念。
例如:小华去超市买苹果,每斤3元,他想买5斤,但只带了15元,他实际买了多少斤苹果?让学生思考如何求解。
2.呈现(10分钟)呈现亿以内数的近似数的求法,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求近似数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出一个求近似数的问题,其他组解答。
例如:一辆汽车行驶了120公里,问它行驶了100公里需要多少时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求近似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求近似数的掌握程度。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求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求近似数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求近似数的方法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求近似数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新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下数学(课课练)第四单元第六课时小数与单位换算一、填空题。
1.名数的改写。
(1)25米60毫米=()毫米(2)150分=()时()分(3)3.45平方米=()平方米()平方分米(4)15吨60千克=()千克【考点】:长度单位的换算;时间单位的换算;质量的单位换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及单位换算。
【解析】:(1)把25米60毫米换算成毫米数,先把25米换算成毫米数,用25乘进率1000得25000毫米,再加上60毫米得25060毫米;(2)把150分换算成复名数,用150除以进率60,商是2,就是2时,余数是30,就是30分;(3)把3.45平方米换算成复名数,整数部分就是3平方米,把小数部分0.45平方米换算成平方分米数,用0.45乘进率100得45平方分米;(4)把15吨60千克换算成千克数,先把15吨换算成千克数,用15乘进率1000得15000千克,再加上60千克得15060千克。
2.完成下面名数的改写。
【考点】: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分、秒及其关系、单位换算与计算;质量的单位换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及单位换算。
【解析】:高级单位米化低级单位分米乘进率10;高级单位分米化低级单位厘米乘进率10。
4.08吨看作4吨与0.08吨之和,把0.08吨乘进率1000化成80千克。
高级单位平方米化低级单位平方分米乘进率100;高级单位平方分米化低级单位平方厘米乘进率100。
把30米除以进率1000化成0.03千米再与40千米相加。
把42平方厘米除以进率10000化成0.0042平方米再与8平方米相加。
把2分米除以进率10化成0.2米,5厘米除以进率100化成0.05米,再把二者相加。
5.5小时看作5小时与0.5小时之和,把0.5小时乘进率60化成30分。
把4平方分米除以进率100化成0.04平方米再与5平方米相加。
【答案】:解:86米=860分米=8600厘米;4.08吨=4吨80千克;7平方米=700平方分米=70000平方厘米;40千米30米=40.03千米;8平方米42平方厘米=8.0042平方米;2分米5厘米=0.25米;5.5小时=5小时30分;5平方米4平方分米=5.04平方米故答案为:860,8600,4,80,700,70000,40.03,8.0042,0.25,5,30,5.04。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第6课时求近似数1、下面横线上的数是近似数的画“√”,不是的画“×”。
(1)海南小学有2492人。
()(2)我国最大的沙漠是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约340000平方千米。
()(3)某网站当天点击率为345760次。
()2、按要求写数。
(1)用“万”作单位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2195000≈()万 345678≈()万10001000≈()万 9995672≈()万(2))用“亿”作单位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206000000≈()亿 109000000≈()亿630093728≈()亿 32458643751≈()亿(3)省略最高位后的尾数,写出近似数。
702≈ 12345≈≈ 999≈3、一个十一位数的百亿位、百万位、万位上的都是8,其余各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读作(),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若用“亿”作单位取近似值是()。
4、填空题。
(1)百佳乐超市第一季度的营业额是2938495元,2938495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是(),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是()。
(2)一个数增加100万,正好是1亿,这个数写作(),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3)一个十一位数,从右边起第四位是4,第六位是5,第八位是6,最高位是7,其余各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用“亿”作单位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是()。
5、方框里可以填哪些数字?87□000≈87万□里可以填:9□999≈9万□里可以填:□6543≈7万□里可以填:□12345678≈8亿□里可以填:6、先用3个“6”和3个“3”组成一个最大的六位数和最小的六位数,再把它们用“万”作单位取近似数。
7、用1、2、3、4、5、6、7、8、9这几个数组成一个最接近8亿的数,这个数是多少?8、用3、2、6、7、4可以组成不同的五位数,在这些数中,大约是7万的数有多少个?1 / 1。
第六单元除法第六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内容:课本第79--81页。
教学目标:1、知道“速度”的表示法,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
2、理解和掌握行程为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并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行程为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学模型。
难点: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和正确书写速度单位。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播放学校运动会百米比赛场景。
师:同学们,百米比赛如何论输赢。
学生:看谁跑得快。
跑得快的胜,跑得慢的就输了。
师:跑步有块有慢,坐车、走路、做作业也有快有慢,我们说的快、慢也可以用一个词来说,那就是——速度。
比如说,某某同学写字速度快,某某同学总是磨磨蹭蹭的,速度慢。
《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常常乘风而来,速度快。
慢羊羊一步一个脚印,速度慢。
(板书课题:路程、时间与速度)二、合作探究新知1、感知和理解“速度、路程、时间”三个概念。
(1)课件出示(2)学生独立观察表格,比较谁快谁慢。
(3)指名汇报。
学生可能发现,松鼠比猴子快,因为同样的时间,松鼠走得路长一些,小兔也比猴子快,因为它俩走的路一样长,小兔只用了3分钟。
(4)追问:怎样比较小兔和松鼠谁更快?与同桌说一说。
(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学生可能说:可以算一算小兔和松鼠1分钟各自能走多少米。
指名学生上黑板计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完成后请板演的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小兔:240÷3=80松鼠:280÷4=70猴子:240÷4=60(5)讨论、小结:小兔平均1分钟走80米,就是说小兔的速度是80米每分。
(边说边在上述算式后添上单位米/分,表示每分钟走多少米。
(6)理解“速度、路程、时间”(a)师:其中“240米、280米”在数学上叫什么?(路程)“3分钟、4分钟”是指用去的时间,“80米/分、70米/分、60米/分”叫速度,表示每分钟走的路程。
第四单元 第6课时 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 教学设计复习导入【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启发学生感受小数的数字相同但是小数点位置不同,小数的大小也就不相同。
既与前面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知识联系起来了,又为后面探究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奠定基础。
1.复习旧知:口答。
(1)把6米 扩大到原来的 10 倍、100倍、1000 倍各是多少米?(2)把6000厘米 缩小到原来的101 、 1001 、10001 各是多少厘米? 2.回忆什么是小数的基本性质?3.请将下面两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观察排列之后的这组数,有什么发现? (1)1.25 1.250 1.2500 1.25000(2)0.23 0.023 23 0.0023 2.34.引入课题:小数点的位置很重要,在数学上我们把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叫做小数点的移动。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调皮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给小数的大小带来怎样的变化。
[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学习任务一:探究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研究,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提高了学生善于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的能力。
1.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故事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2)下面我们边看故事边收集有关的数学信息,看看孙悟空的金箍棒的长短发生了什么变化。
(3)学生汇报。
预设:孙悟空的金箍棒在不断变长:0.009m→0.09m→0.9m→9m。
(4)观察这几个小数,它们有什么不同?预设:这几个小数的小数点的位置不同。
2.自主探究(1)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长短有什么关系?将金箍棒的长度单位转化为毫米,再进行比较。
预设:0.009m=9mm0.09m=90mm0.9m=900mm9m=9000mm【引导题1】(2)观察数据,思考用已学过的知识,利用学具找出小数点移动时金箍棒长短所发生的变化。
5.6 分解质因数⏹教学内容教材第57、58页分解质因数⏹教学提示分解质因数,教材设计了“把60写成几个因数相乘的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写出后进行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学质因数的概念。
接着教材设计了把35、42和54分解质因数。
最后,“试一试”,要求小组合作,验证“任何一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是否正确。
例3组织教学交流学生写出的算式时,可通过讨论,60可以写成最多几个因数相乘的形式,以及分析因数的特点(都不是质数)引出质因数的概念。
例4关于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教师可先进行示范,再让学生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问题讨论”中的几个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然后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目的有二:一是检验学生对本单元所学概念的掌握程度,二是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会把一个合数用“树枝图示分解法”和“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认识质因数、分解质因数以及用不同方法分解质因数的过程并掌握分解质因数的两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己写算式、尝试分解质因数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意义,会用自己的方法分解质因数。
难点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明白质因数与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例3、例4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质数等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创设情景,复习旧知。
1、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2、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3、说出20以内的质数和合数。
4、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它们各能被哪些数整除?3 6 2128 53 607597设计意图:复习2、3、5倍数特征、质数合数的概念、20以内的质数、合数为新知的学习做知识基础的铺垫(二)探究新知1、认识质因数。
师:看到60,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交流想到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尝试)(预设)●1、2、3、4、5、6、10、12、15、20、60都是60的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