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与脂代谢紊乱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13
第37卷2013年第10期黑龙江医学H E I L O N G JI A N G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V oL37.N o.100c L2013925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胰岛素抵抗及血脂代谢紊乱的关系张鹏,凌俊辉,吴育平,蔡斯俏(梅州市人民医院,广东梅州514031)摘要:日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情况,比较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方法选取单纯2型耱尿病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并以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对两组的血糖、血脂水平进行比较研究。
倍景观察组FC P和l hcP检测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 c、H D L—c、’l’G、L D L—c等值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有增高趋势,组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状态明显,且存在血脂代谢异常,需早期诊断治疗以降低不良后果的发生。
关键词: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doi:10.3969/j.i s811.1004—5775.2013.10.006学科分类代码:320.2440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糖尿病是人体内胰岛素的产生不足或者相对不足,导致血糖增高,产生尿糖的现象。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的“三多”和体重降低的“一少”症状,严重者发生酮症酸中毒及昏迷,而多数患者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仅在体检或因慢性并发症而被确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相关研究认为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 A FL D)与代谢综合征(M S)有着密切关系,是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潜在发病因素之一B J。
本研究针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情况进行研究,比较性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糖血脂代谢的影响目的探討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对初诊2 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血脂代谢、胰岛B 细胞功能及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3年9 月—2016 年9 月于该科初次诊断且接受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的100 例T2DM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控制饮食、运动疗法基础上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三短一长)。
治疗前和停止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测定患者FBG、餐后 2 h 血糖(2 h P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 1 h 和 2 h 胰岛素(INS1、INS2)、胰岛B细胞分泌指数(Homa-I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血清hs-CRP 水平。
结果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 2 周后患者的FBG、2 h PBG、TC、TG、LDL-C 及hs-CRP 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HDL-C 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2周后患者的FINS、INS1、INS2 及Homa-IS 、均明显高于治疗前,HOMA-IR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初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能显著降低血糖血脂,改善代谢紊乱,恢复胰岛B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清hs-CRP 水平,作为初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助于延缓糖尿病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标签: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糖;血脂[Abstract ] Objective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hort-term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on blood glucose and lipid metabolism,islet beta cell function and serum 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 (hs-CRP)in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13 to September 2016 in our department and accept the initial diagnosis of short-term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100 cases of T2DM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in the control diet and exercise therapy based on the use of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three short long). Stop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FBG,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PBG),total cholesterol (TC),three glycerol (TG),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fasting insulin (FINS),postprandial 1 h and 2 h insulin (INS1,INS2),insulin secretion index (Homa-IS)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HOMA-IR)and serum hs-CRP level. Results The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short-term intensive insulin treatment in patients after 2 weeks of FBG,2h PBG,TC,TG,LDL-C and hs-CRP level,HDL-C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short term intensive insulin treatment in patients after 2 weeks of FINS,INS1,INS2 and Homa-IS,we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HOMA-IR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For the earlydiagnosi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short-term intensive treatment initiation of insulin,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blood sugar,improve metabolism,recovery of islet B cell function,improve insulin resistance,reduce serum hs-CRP levels,as the main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newly diagnosed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helps to delay the progression to diabetes,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Key words] Insulin intensive treatment;Type 2 diabetes mellitus;Serum 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Blood glucose;Blood lipid2型糖尿病的病因主要存在胰岛素释放和作用缺陷,一些新的证据指出脂代谢异常可以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释放障碍,导致2型糖尿病,同时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和持续存在的亚临床炎症、氧化应激也被认为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与脂代谢的相关性研究吴吉江,曹大吉(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 检验科,江苏 邳州 221300)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与脂代谢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30例2型糖尿病并高尿酸血症与30例2型糖尿病正常尿酸患者比较。
结果 2 型糖尿病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组血清甘油三酯及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尿酸水平正常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2型糖尿病正常尿酸组(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并高尿酸血症(HUA)与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关键词: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脂代谢中图分类号:R 587.2 文献标识码:B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正常血清尿酸浓度男性为 210-416μmol/L ,女性为150-357μmol/L,尿酸>416μmol/ L 称为高尿酸血症。
通常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容易导致脂代谢紊乱,从而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稠度增加,以至于患上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几率大大增加。
高尿酸血症是导致冠心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与血脂代谢存在密切的相关[1-2],为了探讨和研究高尿酸血症与血脂之间的关联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必要的依据,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实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材料仪器和试剂:浙江ELIKAN试剂盒(UA、TG、CHO、HDL-C)、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2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邳州市人民医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期间30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作为实验组,30例糖尿病但尿酸正常者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且两组患者均无吸烟史、饮酒史和肥胖。
两组患者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mL,离心分离血清,均测定尿酸、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
高尿酸血症为(男>416μmol/L,女>357μmol/L),高甘油三酯血症为> 1.71mmol/L,高胆固醇血症>6.46mmol/L。
Ⅱ型糖尿病一、概述糖尿病(DM) 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以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和继发性水、电解质紊乱。
临床主要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Ⅱ型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遗传有关,肥胖是Ⅱ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感染、多次妊娠和分娩、都市生活方式如应激、体力活动减少、饮食改变等都可成为Ⅱ型糖尿病的诱因。
2型糖尿病(T2DM)发病机制主要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而非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破坏。
胰岛素抵抗一般先于胰岛素分泌障碍;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和空腹高血糖的患者特征性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肝脏葡萄糖产生增加。
三、临床表现Ⅱ型糖尿病多见于40岁以上成年人和老年人,较多病人体型肥胖,起病缓慢,病情较轻。
(一)症状本病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1.多尿由于血糖浓度增高,大量葡萄糖从肾脏排出致尿渗透压增高,阻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大量水分随糖排出形成多尿。
2.多饮因多尿失水而出现口渴多饮。
3.多食葡萄糖是体内能量及热量的主要来源,由于胰岛素不足,体内葡萄糖不能充分利用而自尿中丢失,病人常感饥饿,从而导致食欲亢进、易饥多食。
4.消瘦体内葡萄糖不能充分利用,蛋白质和脂肪的消耗增多,加之失水,致体重减轻、乏力和消瘦。
(二)并发症1.心、脑、肾、四肢、血管病变2.糖尿病性肾病变3.眼病变4.神经病变5.感染四、辅助检查1.尿糖测定尿糖阳性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
每日4次尿糖定性测定和24小时尿糖定量常用作疗效判断的指标。
2.血糖测定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
空腹血糖≥7.8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用于可疑糖尿病患者的检查。
方法是在检查前3天,保持较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至少禁食10小时后,将葡萄糖75g加温水300ml溶解,于清晨空腹服下,服糖前及服糖后0.5、1、2、3小时分别抽血,同时留取尿标本一个送检。
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患者血FDP、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慢性并发症可有多系统损害,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脏、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其中以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为主。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中,75%~80%死于心血管疾病,在严重致死的心梗及脑栓塞发生以前都有血栓形成,导致血管栓塞,其原因为患者体内纤溶和凝血功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若此时内皮细胞被激活生成的纤溶系统有缺陷,就会发生急性的血管缺血反应[1,2]。
1 T2DM血管的病理变化T2DM血管很脆,血管壁弹性减弱,当血栓形成后血管中血栓呈不规则的半月形,并有程度不同的、层次分明的机化、钙化,管腔狭窄、闭塞,动脉中层有不规则的增厚,中层及外膜均有纤维化、钙化[3,4]。
这些病理改变极度影响血管的通透性。
2 T2DM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2.1脂质代谢紊乱DM患者发生冠心病的机率是正常人群的3倍,其中伴有脂代谢紊乱者的发病率更高,但这些DM病人的血清LDL-C并不一定升高。
DM 患者高TG血症与冠心病的危险性增高是正相关和独立相关。
伴有高TG和高TC 血症(>123mg/dl和220mg/dl)的男性冠心病死亡率较无高脂血症者高3倍多。
低密度脂蛋白(LDL)或LDL-B型与冠心病死亡率增加明显相关。
低密度脂蛋白糖基化(Gly-LDL)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密切[5]。
2.2血管内皮细胞和凝血机制异常DM患者体内的纤维蛋白溶解活力降低,促进了血栓的形成。
另外血小板功能失常:血小板可释放由花生四烯酸合成的血栓素A2(TXA2)、前列腺素E(PGE)、前列腺素F2α(PGF2α)及丙二酰二醛。
糖尿病人的血小板功能异常导致高凝状态,虽在血管病变出现前血小板凝聚已加强,但血小板凝聚加强的原因大致是多种因素所致,包括血管病变等[6]。
糖代谢与脂代谢对糖尿病的影响目录一、糖代谢紊乱对糖尿病的影响 (3)1. 糖代谢概述 (4)糖代谢的基本过程 (4)糖代谢与糖尿病的关系 (5)2. 糖尿病与糖代谢异常 (6)1型糖尿病 (7)2型糖尿病 (8)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9)3. 糖代谢异常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 (10)心血管并发症 (11)神经并发症 (13)肾脏并发症 (14)视网膜病变 (15)二、脂代谢紊乱对糖尿病的影响 (16)1. 脂代谢概述 (17)脂肪代谢的基本过程 (17)脂肪代谢与糖尿病的关系 (18)2. 糖尿病与脂代谢异常 (19)高脂血症与糖尿病 (20)脂肪肝与糖尿病 (21)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 (23)3. 脂代谢异常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 (24)心血管并发症 (25)神经并发症 (26)肾脏并发症 (27)视网膜病变 (28)三、糖代谢与脂代谢的相互影响 (29)1. 糖代谢对脂代谢的影响 (29)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异常对脂肪分解与合成影响 (31)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异常对脂肪酸氧化影响 (32)2. 脂代谢对糖代谢的影响 (33)糖尿病患者脂代谢异常对葡萄糖转运与利用影响 (34)糖尿病患者脂代谢异常对糖异生影响 (35)3. 糖代谢与脂代谢互为因果的机制 (36)糖代谢异常导致脂代谢紊乱 (37)脂代谢异常导致糖代谢紊乱 (39)四、综合管理策略 (40)1. 饮食管理 (41)糖尿病患者饮食原则 (42)糖尿病患者饮食计划 (43)2. 运动治疗 (44)糖尿病患者运动建议 (45)运动对糖代谢与脂代谢的影响 (46)3. 药物治疗 (47)糖尿病患者的药物治疗策略 (48)药物对糖代谢与脂代谢的影响 (49)4. 心理干预与社会支持 (51)糖尿病患者心理干预方法 (52)社会支持在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作用 (53)一、糖代谢紊乱对糖尿病的影响糖代谢是人体内能量代谢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涉及将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葡萄糖,并进一步在细胞内进行氧化和能量的生产。
---------------------------------------------------------------最新资料推荐------------------------------------------------------2型糖尿病与脂代谢紊乱2 简介 2 型糖尿病与动脉硬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证明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危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 2-4 倍,即使是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已有 50%以上的人群患有冠心病。
另外,糖尿病患者合并动脉硬化性疾病后,病变弥散且进展较快。
在死亡原因分析的资料中也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
经流行病资料证实形成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血糖及吸烟等。
对糖尿病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中,血脂异常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一、糖尿病性血脂异常的定义糖尿病的血脂异常既包括脂蛋白数量和质量的异常又包括脂蛋白代谢的紊乱。
其典型脂谱表现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接近正常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小而密的 LDL 和 HDL、餐后脂血症和过多的残粒堆积。
上述脂质异常都有致动脉硬化的作用,共同构成一组相关的危险因素。
1/ 13二、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发生机制为了更容易理解糖尿病发生血脂异常的机制,本文从糖尿病伴发的血脂异常类型分析。
(1)高甘油三酯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是 2 型糖尿病中最常见的血脂异常。
血糖升高的程度和对高脂血症的遗传易感性都可能是决定血中甘油三酯(TG)水平的因素。
TG 升高的原因是富含 TG 的脂蛋白在血中的堆积,包括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密度脂蛋白(IDL)及残粒蛋白等。
造成富含 TG 颗粒在血中升高的原因主要有肝脏 VLDL 的过度合成和富含 TG 的脂蛋白粒子的清除障碍,二者均可导致高TG 血症。
血糖轻度升高者,肝脏 VLDL 合成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游离脂肪酸(FFA)流入肝脏增多。
血糖中至重度升高的未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共存,二者同为影响血浆 TG清除的原因,因为脂蛋白脂酶(LPL)活性可显著下降(LPL 的合成和分泌需依赖胰岛素的作用存在), LPL 是 TG 的水解酶,其活性下降使 VLDL 粒子清除障碍,同时 VLDL 的过剩使 LPL结合位点饱和可进一步导致乳糜微粒聚集和餐后脂蛋白的清除减慢,因此只要糖尿病存在胰岛素的作用不足, LPL 的活性必然下降,血中 TG 的水平就会升高,升高的水平取决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缺乏的程度。
LPL 活性下降在未治疗的糖尿病的高 TG 血症形成中占重要地---------------------------------------------------------------最新资料推荐------------------------------------------------------ 位。
给予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治疗数周至数月, LPL 活性可恢复到正常,血 TG 水平也相应下降。
此外,糖尿病患者的 VLDL 和 IDL 的成分也有异常。
上述粒子中 TG 和非酯化胆固醇的浓度可增加。
在某些糖尿病患者中高 TG 血症的形成可能与遗传性的脂蛋白代谢紊乱有部分关系。
例如遗传性的 apoE2 纯合子可能有 III 型高脂血症,杂合子LPL 缺陷可能导致严重的高 TG 血症。
由遗传缺陷引起的高 TG 血症,血中 TG 的水平非常高,而且不因血糖的下降显著改变血的 TG 水平。
由糖尿病引起的脂代谢异常可以随胰岛素的使用或降糖药的治疗而减轻,同时一般 TG 的水平呈中等程度以下增高。
高 TG 血症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因为①它可影响 LDL 亚组的分布和 HDL 的代谢;②影响餐后血脂;③影响凝血因子;④富含 TG 的脂蛋白(LDL)及残粒体积较小,容易进入动脉壁并被氧化与巨嗜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被吞噬,引起动脉硬化。
重点提示 TG 升高的危害:TG 严重升高> 5.6mmol/L(>500mg /dL):急性胰腺炎; TG 轻、中度升高: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尤其是合并 LDL-C 升高者。
3/ 13(2)低密度脂蛋白(LDL)低密度脂蛋白(LDL)是胆固醇的主要载体,是胆固醇转运和进入细胞的主要形式。
LDL 的受体是一种糖蛋白,可介导细胞摄取 LDL 及促进 LDL 的降解,正常代谢时 2/3 的LDL 经受体通路清除。
糖尿病状态时,无论是非酶糖化作用还是氧化应激增强,都使 LDL本身的结构发生改变,其受体不易识别 LDL 粒子,造成 LDL 受体通路清除受阻,血中 LDL的摄取和清除减漫,同时 LDL 非受体清除增加。
LDL 非受体清除增加使吞噬细胞吞噬了较多含胆固醇的 LDL 粒子,成为泡末细胞沉积在动脉内皮下,形成动脉硬化的早期结构。
另外,与非糖尿病人比较,糖尿病患者的 LDL-C 的浓度可能不高,但有 LDL 成分和性质的异常,还表现为 LDL 粒子相对含 TG 较多而含胆固醇较少,易合成小而密的 LDL,小而密的LDL 较大而疏的 LDL 更具致动脉硬化的危险。
许多横断面的研究均提示 2 型糖尿病患者的LDL 亚型中小而密的 LDL(即 B 型 LDL 或称 LDL III)明显占优势。
Feingold 等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小而密的 LDL 水平较年龄、性别、血脂水平相匹配的非糖尿病人群高 2 倍。
香港的一项研究发现非糖尿病人群女性小而密的 LDL 显著低于男性,而在糖尿病组女性和男性小而密的 LDL 水平相似。
在糖尿病患者中小而密的 LDL 水平的性别差异的消失可能解释了女性糖尿病患者较女性非糖尿病者冠心病保护作用相对减弱的---------------------------------------------------------------最新资料推荐------------------------------------------------------ 部分原因。
2 型糖尿病患者中肝脂酶(HL)活性明显增高, HL 可使富含TG 的 LDL 脂解,形成小而密的 LDL 增多,同时该研究还发现血浆TG、胆固醇脂转移蛋白(CETP)和 HL 的改变可分别解释小而密的LDL 水平变异的 10%、 5%和 3%。
LDL 中致动脉硬化作用最强的是小而密的 LDL,有研究显示其水平升高与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是大而轻的 LDL的 3.18 倍。
小而密的 LDL 有以下特点:①较大而疏的 LDL 易被氧化修饰,更容易被巨嗜细胞氧化、吞噬,促进细胞因子的级联反应,进一步引起血管内皮和平滑肌的损伤。
②与糖蛋白亲和性增加,更易与糖蛋白结合并进一步沉积在内膜中。
③小而密的 LDL 与 LDL 受体(apoB/E 受体)亲和力下降,使血浆 LDL 清除延迟,水平增加。
(3)高密度脂蛋白(HDL)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载脂蛋白 AI(apoAI)水平是 2 型糖尿病中脂代谢紊乱的另一个典型特征。
HDL 的主要作用是在 apoAI 和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等的作用下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运到肝进行代谢(即胆固醇的逆向转运)。
5/ 132 型糖尿病时 HDL 粒子中 TG 含量的增加和 HDL 粒子的非酶糖化亦可能影响胆固醇的逆向转运,而非酯化的胆固醇向 HDL 转运的异常使 HDL 上的 apoAI 和apoAⅡ 分解加速, HDL 降低。
2 型糖尿病中 apoAI 分解速率增加是 HDL-C 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
另外, HDL 粒子的非酶糖化可使其分解加速。
使用胰岛素或口服磺脲类药物治疗或体重下降后 HDL-C 水平可升高。
(4)糖尿病中脂蛋白的修饰糖尿病中脂蛋白的修饰主要有非酶糖基化和氧化两种形式。
①.脂蛋白的糖化:糖尿病中脂蛋白的糖化相对较非糖尿病者明显,如糖尿病中 apoB 有 2-5%糖化,而非糖尿病者糖化率仅为 1%。
脂蛋白和磷脂上的氨基都可以被修饰,糖尿病患者血浆中可见到糖基化终末产物(AGE)。
糖基化的程度与血糖水平相关。
糖化的 LDL 与 apoB/E 受体的作用有缺陷,使 LDL 在血浆的清除延迟。
糖化的 LDL 在血浆存留时间延长,增加其被氧化修饰的可能,糖化的 HDL 将胆固醇转运出细胞的能力下降。
②.脂蛋白的氧化:糖尿病状态下,氧化应激增强且抗氧化保护作用下降。
---------------------------------------------------------------最新资料推荐------------------------------------------------------ 脂蛋白的氧化可以引起下列生化改变:①出现脂质过氧化产物②胆固醇、磷脂含量下降③脂蛋白的断裂④脂蛋白体积和密度的下降⑤脂质过氧化的醛基产物和脂蛋白上的赖氨酸基团的加成产物形成使负电荷增加。
以上改变均与脂蛋白的致动脉硬化过程密切相关。
三、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治疗策略及控制目标对糖尿病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发现脂代谢异常的的重要性高于血压和血糖。
因此,深入认识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发生机制并制订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意义重大。
在 UKPDS 研究中表明,糖尿病患者形成冠心病的五大危险因素依次为:LDL-C 升高、 HDL-C 降低、高血压、高血糖和吸烟,同时UKPDS 的结果提示:LDL-C 每降低 1mmol/L, HDL-C 每升高0.1mmol/L, HBA1C 每降低 1%,收缩压每降低 10mmHg,CHD 发病相对危险分别下降 36%、15%、 11%和 15%。
值得注意的是,在临床治疗中达到上述目标并非难事,但病人将受益很大。
因此,美国糖尿病学会对糖尿病患者调脂治疗中,强调首先要降低糖尿病患者LDL-C 的水平,其次是 HDL-C 和 TG 水平的治疗。
7/ 13另外,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与非糖尿病人不同之点在于前者血脂异常的形成中主要是胰岛素的作用不足造成,所以糖尿病的血脂异常的治疗首先要进行血糖的处理(包括胰岛素或降糖药),降糖治疗可以使血脂水平和脂蛋白的结构改善,一般认为可使 TG 明显下降、LDL-C 下降 10-15%、 HDL-C 水平改善不明显,但是血糖下降可以改善脂蛋白粒子的结构。
在降糖治疗后如果血脂水平仍然不达标,才开始采用调脂药物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见后。
●对于女性糖尿病 HDL-C 的水平应该增加 10 mg/dl 血脂控制目标:糖尿病应视为与冠心病具有等同危险的疾病,因此其血脂控制目标应与冠心病预防目标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