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参照测验
- 格式:ppt
- 大小:114.00 KB
- 文档页数:29
常模参照测验:是指以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说明某一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将学生分类排队。
重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比较,主要用于选拔或编组、编班,要求试题难度适中,尽量对所有学生都有较强的鉴别力和区分度。
常模参照测验以鉴别学生个别差异为指导思想,目的是为了测得学生在所处团体中的相对水平。
常模实际上即是该团体在测验中的平均成绩,学生成绩便是以常模为参照标准来确定的。
这一测验衡量的是学生的相对水平,故其评分属相对评价范畴。
标准参照测验又称目标参照测验,标准参照测验是用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测验。
测验将个人分数与特定的标准相比较,评价学生是否合格,而不考虑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故常用绝对评分方式记分。
标准参照测验是指以体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标准作业为准,看学生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到标准的程度。
它主要不是用于比较个人之间的差异。
如我国高中会考及教师自编测验。
利用它可具体了解学生对某单元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标准参照测验,它是指依据某种特定操作标准可以直接解释测量结果的测验。
操作标准一般可以通过界定个体所应该完成的任务确定。
对标准参照测验来说,他的分数解释是以界定良好的任务或行为领域为基础的,是与预先设计的特定标准相对照所确定的,有了这个条件,我们便可以从较少的有代表性的测验题目的反应情况,推断出被试的真实水平。
用目标表示领域,并且题目是该领域中行为的有代表性样本,这时目标参照测验就是标准参照测验。
标准参照测验主要用于鉴定的目的。
能力评估与传统评估的不同点之一就在于,原有学习技术系统侧重的是常模参照的评价,而能力导向的评估与认证强调的乃是基于能力标准的评估,而很多能力标准的都用一些模糊的词汇加以描述,比如“理解”“掌握”“能够”,所以在能力评估的过程中也很难把握,很难给其一个质性的评价,所以能力标准的细化描述成为能力评估有效实施的关键。
标准参照测验标准参照测验是一种通过对被试者进行测试,以确定其在某一特定领域的能力水平的方法。
在各行各业中,标准参照测验被广泛应用于选拔人才、评估学习成绩、确定职业资格等方面。
本文将从标准参照测验的定义、特点、应用领域以及优缺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标准参照测验是一种通过与标准群体进行比较,以确定被试者在某一特定领域的表现水平的测试方法。
标准参照测验的结果通常以百分位数、标准分数等形式呈现,能够清晰地展现被试者在该领域的相对位置。
这种测试方法能够客观地评估被试者的能力水平,为选拔人才、评估学习成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次,标准参照测验具有客观性、可比性和标准化的特点。
由于测试结果是通过与标准群体进行比较得出的,因此具有客观性和可比性。
同时,标准参照测验采用标准化的测试程序和评分标准,能够保证测试的公平性和准确性,有效地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标准参照测验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标准参照测验被用于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为学校和家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标准参照测验被用于选拔人才、评定员工的职业能力,帮助企业进行人才管理和培训规划。
在医学领域,标准参照测验被用于评估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状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然而,标准参照测验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首先,标准参照测验需要一个代表性的标准群体作为参照,而有些领域的标准群体很难确定,这就限制了标准参照测验的应用范围。
其次,标准参照测验只能提供被试者在相对位置上的表现,不能直接反映其真实的能力水平,因此在解释测试结果时需要注意其局限性。
综上所述,标准参照测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测试方法,在选拔人才、评估学习成绩、确定职业资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具有客观性、可比性和标准化的特点,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合理运用标准参照测验,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常模标准参照测验名词解释
常模参照测验是指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中常见的一种测验方法。
它是根据某个特定的标准或参考来评价个体或团体的表现。
常模参照测验通常将个体的分数与某个特定的常模进行比较,以评估个体在特定领域中的相对位置。
常模通常是由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人群组成,这些样本在某个特定的测验或任务中获得一系列分数。
通过统计方法,可以计算出常模中各种百分位数、均值、标准差等指标,从而为后续的个体或团体评估提供参考。
常模参照测验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例如智商测试、学术能力评估、职业能力测试等。
通过常模参照测验,可以帮助教师、学生、家长等了解个体在同龄人群中的相对表现,从而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学习目标。
除了常模参照测验,还有标准参照测验和相对参照测验等不同的评估方法。
标准参照测验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来评价个体的表现,例如体育比赛中的评分标准。
相对参照测验则是将个体的分数与自己的过去表现或其他个体进行比较,例如个人的年度绩效考核。
需要注意的是,常模参照测验的适用性取决于常模的代表性、测验的可靠性、有效性以及评估目的等因素。
在选择和使用常模参照测验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并遵循相应的伦理和法律规定,以保障被试者的权益和隐私。
总之,常模参照测验是一种常见的评估方法,它通过将个体的分数与某个特定的常模进行比较,以评估个体在特定领域中的相对位置。
常模参照测验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有助于了解个体在同龄人群中的相对表现,并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学习目标。
在使用常模参照测验时,应考虑到其适用性和限制因素,并遵循相关伦理和法律规定。
第10章目标参照测验10.1 复习笔记一、目标参照测验概述(一)目标参照测验的产生从20世纪中期开始,随着常模参照测验模式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测验都只关心个体间的差异)逐渐被人们发觉,目标参照测验(亦称标准参照测验)应运而生。
1962年戈莱塞(R.Glaser)和克劳斯(D.Klaus)首先提出目标参照测验的概念。
(二)目标参照测验的定义目标参照测验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个体在所规定的测量内容上的行为水平,因此其出发点是个体本身的绝对水平,而不再是个体间的水平差异。
戈莱塞认为:“所谓目标参照测验,是根据某一明确界定的内容范围而缜密编制的测验,并且,被试在测验上所得结果,也是根据某一明确界定的行为标准直接进行解释的。
”二、目标参照测验的项目分析(一)内容范围的确定一个测验的内容范围包括所欲测量特质中蕴含的全部行为。
任何一个内容范围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内容范围具有边界;每一内容范围内容均可分为几类,每一类中又可分为更细更小的类,当每一类的内容及其在此内容范围内的相对重要性确定以后,内容范围就有了明确的结构。
(二)测验项目的内容效度分析目标参照测验的项目分析,首先要对构成测验的每一个题目是否合适以及有效进行分析,即检验题目与测验内容范围所要求的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
这一过程一般缺乏客观的统计分析手段,通常采用专家评定的方法。
专家评定可以采取不同方式,其中比较直观和常用的一种方式是要求有关内容领域的专家填写项目内容评定表,在五级量表上对每个题目所测内容与项目编制者所欲测量的目标内容之间的一致性做出评定,通常情况下,需要同时邀请多位专家进行评定,以考察专家评定之间的一致性。
(三)测验项目的难度和区分度分析1.测验的预测测验编制完成后,须选取一定数量的被试进行预测,由此获得预测数据,然后才能在此数据基础上对项目的难度和区分度进行量化分析。
目标参照测验的预测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前测—后测方法:选取一组被试,在其接受与测验目标内容有关的教学过程前后各施测一次,取得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前者表示未掌握者在测验中的水平,后者表示已掌握者的水平。
目标参照测验目标参照测验,也称为目标相关测验,是一种心理测量工具,用于衡量个人对特定目标的关注程度和期望程度。
通过这个测验,我们可以了解个体对自己的目标有多大的关注和期望,以进一步调整行为和制定目标计划。
目标参照测验的步骤主要包括:确定目标、编制量表、进行测验、分析结果。
首先,确定要测量的目标,例如学业成绩、健康状况、事业发展等。
然后,根据目标制定适当的量表,通常采用一定的评分标准,例如1-5分,1表示不关注或没有期望,5表示非常关注或期望。
接着,对被测者进行测验,通常采用问卷的形式,要求被测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
最后,根据测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个体在各个目标上的关注和期望程度,以及不同目标之间的差异。
通过目标参照测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个体的目标情况:首先,了解个体对不同目标的关注程度。
不同个体对不同目标的关注程度可能存在差异,某些人可能更关注事业发展,而另一些人可能更关注家庭和健康。
其次,了解个体对目标的期望程度。
期望是推动个体行动的重要动力,个体对不同目标的期望程度也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某些人可能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有很高的期望,而其他人可能对此并不那么重视。
最后,了解个体在目标设定和规划方面的差异。
个体在目标设定和规划方面存在的差异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行动和决策,从而影响结果的实现。
目标参照测验可以应用于个人的发展规划、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学校的评估等多个领域。
在个人发展规划中,了解自己对不同目标的关注和期望,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制定目标和计划行动,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和成就感。
在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了解员工对不同目标的关注和期望,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匹配员工的能力和动机,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在学校的评估中,了解学生对不同目标的关注和期望,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制定教育目标和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目标参照测验是一种测量个体对特定目标关注和期望程度的方法。
心理测量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心理测量:所谓心理测量,就是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2、个别测验:每次以一位被试为对象,通常是由一位主试与一位被试在面对面的情形下进行。
是临床心理诊断测验中最常用的测验形式3、团体测验:指每次测验过程中由一个或几个测验者对数量较多的被测验者(一个群体)同时实施测验。
一般用于广泛的心理健康调查。
4、常模参照测验:是根据被试对量表中所规定的题目答对多少来评分的,被试成绩的优劣,是根据所得分数在常模中所处的地位来确定的,不是以是否达到某个标准来决定。
5、目标参照测验:是将被试水平与一绝对标准相比较,以便评价被试有无达到该标准为目的测验,也称标准参照测验。
6、测量误差:测量误差指的是在测量过程中由那些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化因素所产生的一种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测量效应.7、随机误差:又叫可变误差,是由那些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而又不易控制的误差。
8、系统误差:又叫常定误差,是那种由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因引起的一种恒定而有规律的效应。
9、信度:指可靠性或可靠的程度。
测验的信度则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
换句话说,若能用同一测量工具反复测量某人的同一种心理特质,则其多次测量的结果间的一致性程度就叫信度。
10、效度:效度是量表能实际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特性或功能的程度。
11、难度:指试题的难易程度。
12、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
也叫鉴别力。
13、评分可靠:是指不同人评定同一份试卷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评定同一份试卷所评定的分数都应是一致的。
这就叫评分信度。
14、人格:是个人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和行为倾向的整体组织,它决定着个人行为的独特性。
15、人格测量: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在人的行为中起稳定的调节作用的心理特质和行为倾向进行定量分析,以便进一步预测个人未来的行为。
名词解释1.常模团体常模团体是指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代表性样本。
常模团体是用一个标准的、规范的分数表示出来,以提供对个体作比较或评价的基础。
任何一个测验都有多个可能的常模团体。
如智力测验分儿童智力测验和成人智力测验。
2.测验信度信度指的是相同被试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场合下,重复用同一测量工具或等价工具测量某种心理特质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信度反映了测量结果中由于随机误差因素所带来的方差变异大小。
信度越高,随机方差越小,测量结果越稳定或越一致。
3.表面效度表面效度是指外行人从表面上看测验是否有效,测验题目与测验目的是否一致。
表面效度不是真正的效度指标,但它容易和内容效度搞混。
表面效度影响被试的测验动机。
人格测验要求表面效度不宜过高。
4.能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aptitude test)分为一般能力倾向测验和特殊能力倾向测验。
一般能力倾向测验是测量个体在多种能力上的潜在优势的测验,特殊能力倾向测验是测量个体在音乐、绘画等特殊能为上的潜在优势的测验。
能力倾向测验具备预测功能,测量结果可以帮助安置个体,可以预测个体在某些领域的发展成就。
个体的能力倾向既依赖于个体的先天因素,也与个体的生活经验有关,一般不受专门的教学或训练的影响,其测值相对稳定。
5.导出分数为了便于确定个体的测验得分在标准化样本群体中所处的地位,被试在测验中得到的原始分数经常会被转换成某种导出分数(横向转换、纵向装换)。
导出分数的目的主要有:①可以清晰地表示个体在标准化样本群体中的相对位置,从而可以在与其他人比较的基础上,对其成绩作出评价。
②可以对个体在不同测验上的作答表现直接进行横向比较。
6.真分数一个测量工具在没有测量误差时,所得到的真正值。
操作定义为:经过无数次测量所得的平均值。
其定义表明,一个人在一个测验上所得的分数,是他的真分数的函数,也是测量误差的函数。
(x观测分数=T真分数+E测量误差)7.测量参照点是指在测量工作中必须要有的一个起点,这个起点就叫做测量的参照点。
鉴别指数(discrimination index):一个好的有效测验应该能区分能力强与能力差的被试,鉴别指数就是检验测验项目鉴别力的方法。
做法是根据检验成绩总分将被试者排队,取27%高分端的受试者组成高分组,另取27%低分端的受试者组成低分组,然后比较高分组被试者在该项目的的通过率,用公式表示为:D=PH-PL.式中,D=鉴别指数,PH-高分组的项目通过率,PL=低分组的通过率。
根据D 值大小了解每个测验项目的区分力,D值越高表示区分度越大。
交叉效度分析(cross validity):同一测验用于不同样本时的效度分析即交叉效度分析。
由于单一样本存在取样误差的可能,此时得到的效度可能并不真实,需要通过对不同样本进行效度分析,进一步证实。
曾有例子说明对一个样本统计分析表明测验有较高的效度之后,在另一个样本不能证实第一个样本发现的效度结果,提示一个样本的效度有可能与抽样有关,因此,测验效度需要用不同样本的检验证实,即进行交叉效度分析。
克伦巴赫α系数(cronbach's α系数):测验信度分析的方法之一。
检验测验项目的一致性程度,即题目与题目之间的一致性关系。
适用于多重记分的项目,如某种态度量表的项目记分有经常、有时、偶尔和从不4个等级,对这种采用多重记分的题型,不宜用分半相关法,而要采用克伦巴赫α系数。
客观测验(objective test):测验项目由客观题组成的一类测验。
客观题指计分客观,事先规定好标准答案(记分键),评分时没有评分者的主观和随意判断。
常用客观题有是非题、填空题和多项选择题等。
绝大部分心理测验都属于客观测验,如韦氏智力量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90项心理症状核查表等。
客观题(objective item):测验题目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计分的客观性,即在测验前就规定好测验题目的正确答案,严格按标准(记分键)记分,评分时没有评分者的主观判断。
常见题有多项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匹配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