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镇建置沿革
- 格式:docx
- 大小:6.95 KB
- 文档页数:1
永春县五里街的历史文化五里街在永春县城西邻,因为从县城的城隍庙至五里街的新亭路总长达五华里而得名。
街的南侧是碧水回旋的桃溪,北侧是馥郁葱茏的金峰山,依山傍水,风景优美。
清朝同治年间称为丰岑头,民国年间改称五里街。
宋朝至清朝,分属民康乡鸣琴里二十都、慕仁里二十二都、集庆乡和风里二十四都和二十五都。
民国时期属第一区、西安镇。
新中国成立后,分属第四区、第十一区、第十二区,1958年隶属城关人民公社,1961年划分出成立五里街人民公社,1986年恢复五里街镇建制至今,如今西安、华岩、儒林三个村改称居委会,仍然归属五里街,民间所称七境十三柱就是在西安、华岩。
而仰贤、大羽、埔头、高垅、吾东、蒋溪等七个村亦属五里街镇管辖。
下面就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作简要的介绍,以飨读者。
一、史实拾微:自从永春建县以来,已经有1000多年来的历史了,境内的文物古迹很多。
而有“商贾辐辏”之誉的五里街,其悠久而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景观同样引人注目。
先就五里街古代生活遗址、古墓葬探索来谈谈。
1956年,厦门大学考古实习队到永春县进行调查,在五里街及周围小山上,发现三处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
其中五里街占二处。
一处是九兜山、康山遗址,在五里街的九兜山、康山(万春寨)及其支脉,范围比较大,有石器、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印纹硬陶和釉陶等碎片出土。
1958年文物普查时,又在康山上采集到陶环、陶罐和陶豆等器物。
另一处是在五里街埔头小溪对面的大宗山和附近的许厝山、铜鼓山东北面山坡上,有石器和陶器等文物发现。
1966年2月,永春一中在金峰山南麓建操场,发现唐永徽二年(651年)砖实墓3 座、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砖室墓1 座。
其中前三座随葬品以青瓷为主,釉色光泽,胎质坚硬。
器物有灯、(镌焦)斗、三足炉、砚台、虎子、五盅盘、唾盂、插器、托杯、双耳罐等105件,器形之多样化,为福建省唐墓所仅见。
据考证,墓砖有(贞观廿一年)647和(永徽二年)651年字样的及另两个墓葬,很可能是陈后主之子陈镜台等三个太子及皇叔的墓葬。
概况陕西省西安市的户县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户县位于西安市境西南部,南与宁陕县以秦岭分水,北同兴平市隔渭河相望,东与长安区以沣水相隔,西与周至县以白马河为界。
总面积1213平方千米平方千米,总人口60万人(2009年)。
地处关中平原中部。
南部为秦岭山脉、最高海拔3015米。
北部为平原,海拔400米左右。
主要河流有太平河、檀峪河、涝河、甘河等,汇入渭河。
有金、铜、钛、锰、钼、石墨等矿藏。
陇海铁路西余支线通过县城,到达工业重镇余下。
西户铁路、G5京昆高速、108国道、107省道公路过境。
草堂寺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
还有户县古城钟楼、高冠峪瀑布等景点,宿有“银户县的称号”。
历史户县历史悠久,夏为有扈氏国,商为崇国,周为沣邑,汉初置县,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并曾是周、秦、汉、唐等十二朝皇家的上林苑。
历史人文景观独特。
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6处,其中千年古刹草堂寺、丝绸之路神仙路、道教祖庭重阳宫、古建精品公输堂、钟官城铸币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
另外,还有国家级AA免费景区钟馗故里欢乐谷、财神刘海故里度假村、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金峰寺,以及亚洲最大的天然石拱桥“仙人桥”等。
户县地处陕西关中渭河流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远在新石器时代(前40~前21世纪),我们的祖先便在这里劳动繁衍生息,与自然界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创造了原始公社氏族文化,为后来户县地区方国(包括邑、方、都、邦)的形成提供了先驱条件。
夏代(前21~前16世纪),户县为有扈氏国,与夏同姓姒,为夏之属国。
夏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这时国家常以氏族名称作为国名。
如“夏后氏”为“夏国”,“有扈氏”为“扈国”。
有扈氏国为户县地区建置最早的方国,也是户县地名的由来。
商代(前16~前11世纪),户县有崇国,其后有丰邑,都是商之属国。
公元前1143年,西伯(周文王)国势强盛,四十余国诸侯尊西伯为王。
公元前1136年,西伯伐崇侯虎,自岐迁都于丰。
一。
泉州的别名——刺桐的由来刺桐是泉州的别称泉州港称为刺桐港泉州城称为刺桐城这个名称既来自于环城遍植的刺桐同时又来自于泉州的对外交通。
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由于古时泉洲海外交通关系而移植来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一带。
五代的泉洲已遍植刺桐当时晋江王留从效初建泉州城时环城种植的刺桐极忘茂盛因而泉州又称呼为“刺桐”城这个在历史文献上记载不少。
泉州港别称为刺桐港又因为中外交通而名扬海外最早记述“泉州港”的是十三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由泉州回欧洲时他的记述中称“泉州港”为“刺桐港”。
宋元时代阿拉伯人来泉洲的人最多他们译为:mcdine tza ytun 前一字为"城市"之最多后一字则为"刺桐"的音译因此刺桐港别称一直沿用至尽泉州地名小故事(2)聚宝街在泉州东南角的聚宝街在800多年前是中外商人集市贸易的地方宋元时代泉州的海外交通极其兴盛发达,刺桐港跃居为"世界最大的两个贸易港之一";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据文献记载当时有107个国家和地区跟我国通商贸易。
各国商人架着巨轮,冒着风浪,远渡重洋驶进刺桐港后,便在新桥溪停泊卸货,货物卸后,即在临港口的一条街上与华人交易。
宝石、珍珠、翡翠、玛瑙等各种奇珍异宝摆满了整条街光彩熠熠,耀人眼目.于是有了"聚宝"这个雅致名称。
聚宝街的南段,有个十字路口,地名字叫车桥头,这是因为这里原来有一座桥,桥上总是车来车往的缘故.至于北端的横街,则因为它横穿聚宝街和南门兜而得名。
泉州有句老话:南门兜,挤烧包。
就是形容这里当时繁华的景象.南门兜是通往古城的必经之路,平时已经够热闹的了,加上货轮一到,商人们蜂拥而至,扛的扛、挑的挑,熙熙攘攘、摩肩擦背,多象在"挤烧包"啊.【泉州地名趣谈】——与历史名人有关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地名中也留下了许多历史的痕迹,且蕴含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有许多与历史名人有关的地名。
如:洪衙埕棗在菜巷内西向.洪承畴降清后被封为三边总督,他的府第建于此,故名。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煤焦油、洗油仓储建设项目环评报告娄底东信贸易有限公司煤焦油、洗油仓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批稿)湖南葆华环保有限公司二0一六年十二月目录1 总论 01.1 任务由来 01.2 编制依据 (1)1.3 环境影响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 (5)1.4 评价标准 (8)1.5 评价工作等级及范围 (15)1.6 评价工作重点 (18)1.7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18)2区域环境概况 (23)2.1 自然环境概况 (23)2.2 生态环境概况 (27)2.3 社会环境概况 (27)3 现有工程概况 (29)3.1 项目概况 (29)3.2 收发油 (31)3.3 平面布置 (32)3.4 公用工程 (32)3.5 现有工程污染源分析 (32)3.6 现有环保设施及处理能力 (33)3.7 现存在的环境问题 (34)4 拟建工程概况 (35)4.1 项目概况 (35)4.2 主要建设内容 (35)4.3 平面布局 (36)4.4 储运工艺 (36)4.5 公用工程 (38)4.6 项目污染源分析 (39)4.7 污染物排放汇总及“三本账” (43)5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6)5.1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6)5.2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51)5.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57)5.4 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63)6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5)6.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65)6.2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68)7 环境风险分析 (78)7.1 风险识别 (78)7.2评价等级与范围 (81)7.3 最大可信事故 (82)7.4 风险源项分析 (84)7.5 风险预测与评价 (86)7.6 安全现状评价 (106)7.7 风险防范措施 (106)8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116)8.1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116)8.2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 (117)9 清洁生产和总量控制 (121)9.1清洁生产 (121)9.2各类指标的清洁生产分析 (121)9.3清洁生产管理 (122)9.4清洁生产评述结论 (123)9.5总量控制 (123)10公众参与 (124)10.1 目的、原则和方式 (124)10.2 公开环境信息 (124)11 项目建设环境可行性分析 (128)11.1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128)11.2规划选址符合性分析 (128)11.3环境功能区划 (128)11.4清洁生产与总量控制 (129)11.5平面布局合理性分析 (129)11.6 厂址选择合理性分析结论 (129)12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31)12.1社会效益分析 (131)12.2环境效益分析 (131)13 环境管理与监测 (133)13.1环境管理 (133)13.2环境监测 (133)13.3排污口设置 (134)13.4“三同时”竣工验收 (134)14 结论与建议 (137)14.1评价结论 (137)14.2建议 (146)1 总论1.1 任务由来煤焦油是炼焦工业煤热解生成的粗煤气中的产物之一,其产量约占装炉煤的3%~4%,其组成极为复杂,主要含有苯、甲苯、二甲苯、萘、蒽等芳烃、芳香族含氧化合物(如苯酚等酚类化合物)以及含氮、含硫的杂环化合物等多种有机物,在常温常压下其产品呈黑色粘稠液状,各馏分进一步加工,可分离出多种产品,如沥青、耐高温材料等。
湖北省京山县城区总体规划修编(2004—2020年)文本·说明书·图册荆门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二00五年元月湖北省京山县城区总体规划修编(2004—2020年)说明书荆门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二00四年十二月目录第一部分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1)第一章县域概况 (1)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1)二、自然环境条件 (1)三、县域社会经济现状 (6)第二章规划背景、依据和指导思想 (7)一、对原规划的评价 (7)二、本轮总体规划的修编背景 (7)三、规划依据 (7)四、规划指导思想 (8)第三章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8)一、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8)二、社会经济发展纲要 (9)第四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10)一、城镇体系现状 (10)二、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10)三、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 (10)四、县域经济区域划分 (11)五、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11)第五章县域旅游发展规划 (12)一、旅游资源 (12)二、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2)三、旅游发展规划 (12)第六章县域基础设施规划 (13)一、县域交通网络规划 (13)二、县域电力网络规划 (13)三、县域电信网络规划 (14)四、县域广播、电视规划 (14)第二部分县城区建设总体规划 (15)第一章绪论 (15)一城区概况 (15)二、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 (16)三、规划依据 (16)第二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16)一、规划期限 (16)二、城市性质 (16)三、城市规模 (17)第三章城市用地发展方向选择及城市规划区界定 (18)一、自然环境条件及建设用地评价 (18)二、城市发展方向 (19)三、城市规划区范围 (19)第四章总体规划布局 (19)一、规划指导思想 (19)二、规划原则 (19)三、规划结构 (19)四、各项用地规划 (20)第五章园林绿地系统及风景旅游规划 (21)一、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21)二、风景旅游规划 (22)第六章生态型城市概念规划 (23)第七章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24)一、对外交通 (24)二、道路广场规划 (24)第八章市政工程规划 (26)一、给水工程规划 (26)二、排水工程规划 (29)三、电力、电信、邮政、广播电视规划 (30)四、燃气工程规划 (32)第九章防灾规划 (33)一、城市消防规划 (33)二、城市防洪排涝规划 (35)三、城市防震规划 (35)四、城市人防规划 (36)五、城市生命线系统规划 (37)第十章环保、环卫规划 (37)一、环境保护规划 (37)二、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38)第十一章郊区规划 (39)一、郊区范围的界定 (39)二、规划原则 (39)三、郊区人口及居民点分布规划 (39)四、有关城市设施在郊区的规划布置 (39)五、农副产品生产用地规划 (39)第十二章近期建设规划 (40)一、规划指导思想 (40)二、近期建设规模 (40)三、近期建设用地布局 (40)四、重点建设项目 (40)第十三章远景规划 (42)一、规划指导思想 (42)二、发展规模及用地布局 (42)第十四章规划实施措施和建议 (42)一、制定人口集聚政策 (42)二、制定产业发展政策 (43)三、加强城市规划的法制建设、改革管理制度、加强规划宣传 (43)四、依法建设和实施城市规划 (43)五、运用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资金渠道 (43)第一部分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章县域概况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一)、地理位置京山县地处湖北省中部,东经112°43′~113°29′,北纬30°42′~31°27′之间。
同安县行政区划(同安县志)/卷一政区第二章行政区划(1)第一节宋至清区划宋同安县下辖3乡33里,后并为27里,再缩为11里,即同禾、民安、翔风、嘉禾(以上属绥德乡)、长兴、从顺、感化、归德(以上属永丰乡)、仁德、安仁、积善(以上属明盛乡)。
元代改里为都,3乡之下统44都。
永丰乡下辖原从顺里西界1~5都,原感化里西界6~8都,原归德里西界9~10都,原长兴里东界1~3都,计13都;明盛乡下辖原仁德里西界11~13都,原安仁里西界14~16都,原积善里西界17~20都,计10都;绥德乡下辖原同禾里东界4~7都,原民安里东界8~11都,原翔风里东界12~20都、原嘉禾里西界21~24都,计21都。
明洪武元年(1368年)恢复里制,里下辖都。
增置在坊里辖县城2隅。
全县共划3乡12里2隅44都。
洪武二十年为防倭患,尽徙大小嶝岛2都人民于内陆。
永乐元年(1403年)从顺里5都并为3都,感化里3都并为1都,长兴里3都并为1都,归德里2都并为1都,县辖3乡12里2隅35都。
后都下设图。
成化六年(1470年),大、小嶝2都人民奏复其旧。
至此,同安县下辖12里2隅37都53图。
清沿明制。
乾隆四十年(1775年),析翔风、民安2里(丙洲除外,划归从顺里)及同禾里的五、六、七都置马巷厅。
光绪间行保甲制,改图为保。
至清末,同安的行政建制层级为:县→乡→里→都→保→甲(每保10甲,每甲10户)。
全县共3乡9里21都。
附:清康熙五十二年区划坊隅:东北隅1图(原2图并),西南隅2图。
东界4里18都24图(原20都):长兴里1都1图(永丰乡)。
旧管3都,今并,出东桥至安岭、垵炉、军仓各10里,金柄30里、罗田50里。
同禾里4都4图(绥德乡)四都:石浔、龙窟、白石山、洪塘10里许。
五都:内官、三忠15里许。
六都:沈井、施坂20里许。
七都:山岬、何宅15里许。
民安里4都4图(绥德乡)八都:曾林、莲塘、店头30里许。
九都:沙溪、小盈40里许。
陈固,在封丘县城西北14公里处。
明洪武年间陈姓迁此建村,故名。
司庄,在封丘县城东南9公里,黄河大堤北侧。
据传,明末有高庙、张八寨等4个村庄,后连成一片,形成一个村落,取名“四庄”。
后来司姓占了多数,改名“司庄”。
9黄德,在封丘县城北17公里,太行堤南。
一说原名黄代,以黄姓代村名,后雅化为黄德。
另说,黄姓最早在此建村,为表示黄姓有德,定名黄德。
9郭庄,在封丘县城西南16公里,黄河堤南侧。
据传,清朝初年郭天保、郭天禄兄弟二人从后九甲迁此落户,形成村庄以姓命村名。
孙庄乡人民政府驻郭庄东0.5公里处,乡因境内孙庄得名。
9居厢,在封丘县城北11公里处。
据传,五代时村西北有一红沙寺,有一逃荒的外乡人住在寺内西厢房里。
后来,在寺东南发展成村,取名居厢。
9大娄堤,在封丘县城西南7公里,天然渠北侧。
原名娄堤,后为与东派生村区别,改称大娄堤,日久衍为大娄堤。
9贾王村,在封丘县城北3公里处。
以姓氏得名。
王村庄人民政府驻此。
荆隆宫,在封丘县城西南12公里处,黄河堤北,原名荆隆口,明弘治六年(1493年)黄河决口,用荆帚堵口,丰隆而起,故名。
后人修宫敬奉,名荆隆宫,村以宫名。
荆隆宫乡人民政府驻此。
大庄,在封丘县城东28公里处。
传说,该村史姓人多,又比邻村大,故名史大庄。
后朱姓迁此,史姓绝,改名大庄。
尹岗乡人民政府驻此。
西獐鹿市,在封丘县城西12公里处。
原名李家辛庄,被黄河水淹没,后人在此建村,因村东有獐鹿市,故名。
獐鹿市乡人民政府驻此。
9赵岗,在封丘县城东北18公里处。
据传,明朝时,赵姓在土岗上建村,取名为“赵岗”。
9应举,在封丘县城西北13公里处。
村中有唐时建造的应举寺,村以寺名。
油坊,在封丘县城东19公里处。
据传,明末徐姓居此,以开油坊为业,故名9留光,在封丘县城东17公里处。
据传,汉光武帝刘秀北征王郎时曾驻兵于此,故名。
曾名留光店,留光集。
9冯村,在封丘县城东北10公里处。
据传,明洪武年间冯姓从山西洪桐县迁此落户,建成村庄,故名李庄,在封丘县城东南26公里处。
贵阳市主要街道沿革表
续表1
续表2
续表3
续表4
续表5
续表6
续表7
续表8
续表9
贵阳市的设置
贵阳设市之议,肇始于民国十九年(公元一九三O年),终以政局屡变,迟未实现。
二十五年(公元一九三六年)五月,方建立贵阳市筹备处。
同年八月一日,改筹备处为贵阳市政工程处。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贵阳逐渐成为后方重镇,扼川、桂、湘、滇之枢纽,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各方面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人口自十余万增至三十余万,设市的条件逐渐具备。
为了当时的需要及来日的发展,深感设市的迫切性。
二十九年(公元一九四。
年)十一月,贵州省民政、财政两厅会议拟定《贵阳市政府组织规则草案》。
三十年(公元一九四一年)五月,国民政府政务院核准《贵阳市政府组织草案》。
七月一日,贵阳市政府正式成立,并按《草案》规定,将市区以外之地划归贵筑县,贵筑县政府移驻花溪。
贵阳市简称“筑”。
太行革命根据地(河北部分)区划沿革南振国太行革命根据地位于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带,缘由太行山脉纵贯南北而得名。
其地域大体处在正太路以南,平汉路以西,白晋路以东,黄河以北,由晋东南、冀西、豫北三部分组成。
其所谓河北部分,是现今的称谓,即今井陉、鹿泉、元氏、赞皇、高邑、临城、内邱、邢台、沙河、武安、磁县、涉县12个县市;就当时而言,井陉(今含平定一部)、获鹿(今鹿泉)、元氏、赞皇、高邑、临城、内邱、邢台、沙河、磁县属于冀西,而武安、涉县则属于豫北,还有以晋东南黎城的飞地新设的偏城县建制(今属于涉县)。
从1937年冬到1949年秋,根据地时期的12年中,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该地区的区划亦根据需要多次变更和调整。
以下以行政归属的变化,分阶段叙述。
一、冀西民训处和冀南行政主任公署辖期(1937年10月-1940年7月)这是根据地的初创和发展阶段,各地各系统都还处在分散的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不但政权系统本身如此,而且和军事系统、党组织系统之间,在地区划分上也还呈现交叉的状况,各自一套,尚未建立统一的序次。
这一地区的开辟,是地方党、八路军和冀西民训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
党的领导是新成立的中共冀豫晋省委及其下属冀豫特委和晋冀特委(冀西特委),军事上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及稍后成立的晋冀豫军区,地方行政上则是冀西民训处。
中共冀豫晋省委成立于1937年10月,其前身即中共平汉线省委,1938年8月改称晋冀豫区委,1940年初又改称晋冀豫区党委,到1943年10月最后改为太行区党委。
冀豫特委成立于1937年10月,负责武安、磁县、涉县、黎城(偏城)等县党组织的工作。
晋冀特委筹建于1937年12月,次年2月正式成立,后称冀西特委,负责邢台、内邱、临城、赞皇、元氏等冀西各县党的工作。
1939年初,各特委统一改称地委。
3月,成立了新的冀西地委,负责北起井陉、获鹿,南至安阳、林县各县党的工作。
9月,冀西地委又分设为三、四两个地委,邢台、沙河、内邱、临城、高邑、赞皇、元氏、井陉、获鹿等县党的工作属三地委领导,武安、磁县、涉县等县党的工作由四地委负责。
石井镇建置沿革
清道光年间,石井地区分别属番禺县慕德里司的白坭堡、大望堡及南海县金利司恩洲堡、黄岗堡管辖。
民国期间,石井地区分别属番禺县石井乡、佛岭乡(部分地区)、均和乡(部
分地区)及南海县恩洲乡(部分地区)、上恩洲乡管辖。
1950年,番禺县成立第六区人民政府,辖原佛岭乡、均和乡管辖的夏茅、环、大冈、马务、小坪、龙湖、唐阁、大朗等村,石井乡管辖的潭村、张村、古料、心、四联、鸦岗等村。
同年9月,南海县上恩洲乡管辖的槎溪、凰岗、马岗、亭岗、浮山也划归番禺六区管辖。
1958年1月1日,石井地区划归广州市郊区管辖。
同年8月成立石井人民公社。
1987
年1月,郊区易名为白云区,石井归属白云区管辖。
1989年,划出螺溪、坦尾、河沙归新建的松洲街管辖。
1995年1月,划出同德村归新建的同德街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