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建置沿革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10
宁海宁海简称“缑”,相传古时有将军乘船南下,一路惊涛骇浪,到宁海地界突然风平浪静,故名“宁海”。
宁海自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开始置县,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宁海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计划单列市宁波市属县,县城距宁波机扬64公里,沈海(同三)高速、甬台温铁路纵贯县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宁海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城。
宁海山清水秀、风景卓佳。
游圣徐霞客曾两次游历宁海,其煌煌60万言奇书《徐霞客游记》即以宁海开篇:“癸丑之三月晦(公历5月19日),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
”宁海以此在每年的5月19日举行中国徐霞客开游节,并提出把5月19日确立为中国旅游日的倡议,至今已历经七届;中国徐霞客开游节也成为“中国节庆活动百强”和“中国十大人物节庆”。
宁海是一座人文荟萃的江南古城。
1700多年来,宁海这块土地上诞生过无数的历史文化名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之果。
如“以孤忠抗大奸,支持危局”的南宋丞相叶梦鼎,如有“天下读书种子”之喻的“骨鲠之士”明大臣方孝孺,如为《资治通鉴》作注的宋元之际历史学家胡三省,如国画大师潘天寿,如被鲁迅先生誉为有“台州式的硬气”的左联五烈士之一、革命作家柔石等;平调耍牙、十里红妆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海古戏台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宁海是风光秀美的山水之城。
宁海是宁波市唯一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县。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2%,拥有176万亩森林,人均占有绿地面积2020平方米,有“天然氧吧”之喻。
全县海、岛、泉资源一应俱全,旅游独具特色。
青山秀水、古村荒岛、碧海渔帆,集佛宗、道源、儒乡于一体,是一块以生态养生旅游为主,结合丘陵海岸观光和历史文化探源等旅游的黄金海隅。
县东北的强蛟岛群,如颗颗翡翠镶嵌在东海之滨,有“海上千岛湖”之美誉;全国三大著名温泉之一的宁海森林温泉藏于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深山幽谷之中,终年流水淙淙,含有多种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的微量元素;浙东大峡谷谷深水美,生态宜人。
说说宁海县的来历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始建宁海县,由于沿海之地饱受海浪不宁之苦,取海静境宁之意,县治设白峤。
隋开皇九年(589)撤宁海县并入临海县。
大业元年(605)撤州置郡,邑地属永嘉郡。
唐武德四年(621)于临海县设海州,复置宁海县,县治设海游(今属三门县),属海州。
武德七年(624)撤宁海县并入章安县。
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复置宁海县,治设广度里(即今城关镇),筑县城,周围600步。
神龙二年(706),以县东地域辽阔,析归新建之象山县。
民国三年(1914),宁海属会稽道。
1949年7月5日宁海解放。
1957年9月23日,宁海县划属台州专区。
1958年10月7日,省委决定(国务院11月21日批准)撤销宁海县建制,并入象山县,属台州专区,县治设力洋,次年4月迁原宁海县城关镇。
1961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宁海县,以原宁海县并入象山县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
1980年12月,县革命委员会复名县人民政府。
1983年7月,撤销宁波地区,改为市管县,宁海县属宁波市。
《徐霞客游记》开篇首宿地,梁皇山,古称“桐柏山”,位于宁海县前童镇境内,因南北朝时期梁宣帝为避侯景之乱曾至此隐居而得名。
梁皇山海拔768米,山势险峻、峰奇石异、谷深涧幽、飞瀑流泉,满目扑绿,风景旖旎,美不胜收。
古今众多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诗篇和足迹,自宋代起即为江南名山之一。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盛赞梁皇山景色为“峰荣水映,木秀石奇”。
梁皇山旅游区内有中涧景区、南涧景区、外辽休闲区,兼有《徐霞客游记》中开篇首宿地和徐霞客上马石,南宋名士洪皓隐居地和拱台书院、亮岩、双门洞、仙人塔、隐字石、虎跳峡、一线天、九天飞瀑、彩石滩、三峡谷六深潭十八飞瀑等丰富的人文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世人称之为“江南第一奇山”。
宁海县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2-2020)基础资料集目录第一章概况第二章县域城镇体系第三章人口现状第四章工农业经济概况第五章公共设施第六章县域旅游业第七章城市综合交通第八章城市环保、环卫、园林绿地第九章工程设施第一章概况一、县域概况(一)地理位置宁海县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宁波市南端,隶属宁波市管辖,东邻象山县,南接三门县,西界天台、新昌,北毗奉化,地理位置优越。
象山港横贯东北,三门湾瀛环于东南,海岸线长达176公里,港区开阔,水深浪静,不淤不冻。
甬台温高速公路、甬临线、象西线等省道贯穿境内,在建的沿海南线一级公路和规划的甬台温铁路也穿过宁海县,交通便利。
(二)自然条件气象:宁海县地处亚热带北缘,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水充沛,光热较优。
年平均气温16.2o C,极端最高气温39.7o C,极端最低气温-9.6 o C;年平均无霜期230天;日照1885.3小时;年降雨量1628.8mm,最大日降雨量355.7mm,雨量大多集中在5-9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5.8%;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东和东南东,夏季东南季风最盛,历年最大风速18m/s ,7~8月,常有强台风影响。
地理特征:宁海县处于新华夏系一级第二段隆起地带的南端,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变,为沿海多山丘陵区。
境内山体系天台山余脉。
全县海岸线长166.48公里。
沿海有岛屿44处。
全县陆地总面积中,海拔500~1000米低山占10.1%,50~100米丘陵占61.5%,50米以下台地、平地占28.4%,向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
水文:宁海县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KM2的独立水系共有13条,其中:自西向东入港的有:王市溪、紫溪、凫溪、白溪、清溪;自东向西入港的有:汶溪、石门溪、虎溪;自北向南的有:巾堡溪、西苍溪、力洋溪、车被溪;自南向北的有:颜公河。
矿产资源:县境内矿产资源,已发现有金、银、铜、铅锌、辉铜、磁铁、褐铁、赤铁、镜铁、黄铁;粘土、瓷土、高岭土、耐酸土、砖瓦粘土、铸工陶土、紫泥;叶腊石、迪开石、伊利石、明矾石;珍珠岩、沸石、萤石、方解石、钴土;锰、褐煤、泥煤;石英、装饰石材、建筑石村、砂;温泉(地热)、饮用矿泉水,共36种。
宁海36条内容宁海县是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的一个县级行政区。
下面是关于宁海县的36条内容:1. 宁海县是浙江省的一个县级行政区。
2. 宁海县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区,为钱塘江三角洲的一部分。
3. 宁海县的行政中心是宁海镇。
4. 宁海县下辖多个镇和乡村,以及一些行政村。
5. 宁海县的地理位置优越,毗邻东海和钱塘江。
6. 宁海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7. 宁海县的主要经济支柱是农业、渔业和制造业。
8. 宁海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湖泊、山脉和农田。
9. 宁海县的农产品主要有水稻、小麦、茶叶、蔬菜等。
10. 宁海县的渔业发展也十分活跃,以海鲜为主要产业。
11. 宁海县的制造业以家具、塑料制品和纺织品为主。
12. 宁海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13. 宁海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14. 宁海县有许多历史古迹和名胜古镇可以参观。
15. 宁海县的旅游业也逐渐兴盛,吸引了许多游客。
16. 宁海县有着友好热情的居民和美丽的自然风景。
17. 宁海县政府致力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18. 宁海县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
19. 宁海县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20. 宁海县有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为居民提供教育服务。
21. 宁海县的医疗保健系统也相对完善。
22. 宁海县积极推动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23. 宁海县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24. 宁海县的交通便利,有高速公路和铁路通过。
25. 宁海县还设有公交车和出租车等城市交通工具。
26. 宁海县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和艺术活动。
27. 宁海县有自己的传统音乐、舞蹈和戏剧。
28. 宁海县举办许多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和居民参与。
29. 宁海县的居民以勤劳、友善和团结互助闻名。
30. 宁海县有多个宗教信仰的寺庙和教堂。
31. 宁海县致力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
32. 宁海县拥有先进的通信和网络技术。
33. 宁海县的文化产业日益壮大,涵盖影视、音乐和艺术等领域。
34. 宁海县的电子商务也逐渐兴起。
史海钩沉丨谈谈宁海的建制沿革与行政区划宁海县地处东南隅,按中原文化,宁海属南蛮地域,尽管在我们宁海的北部有5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但缺乏明显的传承佐证,宁海更多地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在长达四千年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将宁海的建制时间分作五个时期:一、越国统治时期在夏、商、周时期一直到西汉汉武帝前期,宁海之地名义上是中原王朝统领,但实际上的统治者是越国。
越国系大禹直系后裔所建封国,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也是强盛时间最长的东方大国。
夏代中期,夏王少康二十一年(前1892),复兴夏代的中兴君王夏王少康,册封庶子无余前往会稽(今绍兴市),奉守大禹之祀,作为夏朝东南部的屏障,是为越国建国之始。
商王成汤元年(前1598),商王成汤攻灭夏朝,进而发兵攻灭夏王的同族诸侯越国,越国虽灭但势力仍存。
直到春秋前期的周襄王三十一年(前621),越王无壬被众民共同拥立,以承越君之位,复夏王之祭,随后越王无壬重新统一了越国。
春秋末期,为抗衡晋吴连盟,楚国大力扶持越国,引发吴越相争,越大败,国将不保,勾践被迫称臣归附。
后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终于在周元王四年(前473年)攻灭吴国,此后勾践率大军北渡淮水,盟于徐州(今山东滕县),称霸中原,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居东南。
战国中期的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越大战,楚威王大败越军,越王无疆被杀,楚国攻下越国许多土地,但越国仍存,无疆长子玉在福建地区建立了闽越国,无疆次子蹄在浙江地区建立了瓯越国,宁海此时属瓯越国管辖。
战国末期的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国在攻灭楚国后,进军江南,越王归降,秦国推行郡县制,在江南地区分置了会稽郡和闽中郡。
会稽郡治在吴(今苏州市),辖区包括苏南、上海、浙江北部及中部地区,在今宁波区域的中北部设置鄞、鄮、句章、余姚四县,宁海北部属鄞县管辖,隶会稽郡。
闽中郡郡治在福建闽侯,辖区包括福建全省和浙江的温州、台州、丽水地区以及衢州的一部分,还包括宁海县的中南部地区。
宁海概况宁海县地处北纬29°06′~29°32′,东经121°09′~121°49′之间,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天台山、四明山山脉交汇之处,计划单列市宁波市属县,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地区之一。
宁海县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劳作,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始建宁海县,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
下辖4个街道、11个镇、3个乡(跃龙街道、桃源街道、梅林街道、桥头胡街道;长街镇、力洋镇、一市镇、前童镇、桑洲镇、黄坛镇、强蛟镇、西店镇、深甽镇、岔路镇、大佳何镇;胡陈乡、茶院乡、越溪乡)。
2008年末全县总户数222603户,总人口600671人。
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12208人,女性人口288463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0%和48.0%。
非农人口91625人,农业人口509046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5.3%和84.7%。
全年出生人口为7084人,出生率为10.43%o,死亡人口3470人,死亡率为5.8%o。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2%o。
计划生育合格率为95.43%,晚婚率69.48%。
全县总面积1843平方公里,山地面积945平方公里,平原面积805平方公里,海岸线176公里,滩涂2.6万公顷,山林12万公顷,耕地353410.4亩(08年统计),素有“七山二地一分田”之称。
宁海县傍山依海,溪流纵横,水资源丰富,总量约达17.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8.1%,绿化程度为35.0%。
2008年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17.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6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124.1亿元,增长6.0%;在二产增加值中,工业增加值113.28亿元,增长6.8%,建筑业增加值10.82亿元,下降1.8%;第三产业增加值70.96亿元,增长12.3%。
揭秘!宁波10个区县(市)地名由来,宁波人都不敢说全知道!地名虽然只是一个代号,但它折射的是城市的地理人文特征。
那么,作为一个地道的宁波人。
你知道”宁波“怎么来的吗?宁波下辖六区(海曙区、江北区、镇海区、北仑区、鄞州区、奉化区)、两县(宁海县、象山县)、两市(慈溪市、余姚市)。
这些地方的名字都是怎么来的你又知道多少呢?宁波宁波,简称甬。
七千年前,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
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宁波的名称为“鄞”,春秋时为越国境地,秦时属会稽郡的鄞、鄮、句章三县,唐时称明州。
公元821年,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口,并筑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为避国号讳,朱元璋采纳鄞县人单仲友的建议,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一直沿用至今。
海曙区海曙,是宁波文化旅游休闲购物中心,也一直是宁波历史的见证。
”太守新成海曙楼,风光胜绝古明州“是对海曙楼最大的赞美。
闻名浙东的月湖,藏书万卷的天一阁,无一不是文人学者向往之地。
南塘老街、天一广场、城隍庙……更是向我们展现了宁波的繁华!海曙区得名于区内一座建于唐代的鼓楼——“海曙楼”。
海曙楼始建于唐长庆元年(821)。
曾用名“明远楼”、“谯楼”,后毁于大火。
明宣德九年(1434)重建,题名“四明伟观”。
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又毁,太守蔡贵易重建,名“海曙楼”,取唐杜审言诗“云霞出海曙”之意。
江北区江北,地处甬江、余姚江北,有着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慈城、千年古刹保国寺、江北老外滩风情街、槐树路文化休闲街,还有夜宵圣地:白沙菜场、路林市场,好吃好玩到你根本停不下来!江北区的江指的是宁波境内的甬江、余姚江,因为地处这两条江的北边,故名。
其实在重庆也有个江北区,这里的江指的就是长江了。
鄞州区鄞州,自然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既有被郭沫若先生誉为“西湖风光,太湖气魄”的东钱湖,又有中国禅宗名刹'中华五山'之一的阿育王寺。
逛逛庙会切身实地体验梁祝爱情故事,再去听一听“宁波走书”感受当地文化,才不枉去鄞州一趟。
东南形胜聚在宁海--宁波市宁海县城市化巡礼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城市经济》
【年(卷),期】2002(000)011
【摘要】说到中国的一休童装,大梁山啤酒,想必大家都知道。
但若问起其生产地,知道的人怕是不多。
其实他们的生产基地就位于正在悄然崛起的生态型经济强县—宁海县。
相传,东海之内皆波涛汹涌,惟此处港湾风平浪静,故名宁海。
宁海自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建县。
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
它位于浙江省档中部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与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毗邻,西依内陆广阔的腹地。
为计划单列宁波市属县,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地区之一,为全市唯一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
县域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76公里.总人口58万.下辖17个镇乡。
【总页数】2页(P35-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75.5
【相关文献】
1.东南形胜聚在宁海——浙江省宁波要海县城市化巡礼 [J], 郑正献
2.打造宁波市中心镇宁海西部生态型工贸新城——宁海县岔路镇 [J], 无
3.城市水利基础设施景观化设计——以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汶溪河道景观提升方案设计为例 [J], 庞铭劼
4.宁波市农科院科研处承办2019年宁海县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综合培训班 [J],
5.宁波市宁海县横具行业协会首发会歌为行业代言 [J], 蔡能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宁海县建置沿革此文原作于1988年,大部分内容被1993版《宁海县志》和1992版《宁海县地名志》选用。
原文名《宁海县建置考》,今重新整理在这里,请宁海历史爱好者提出宝贵建议,完善宁海历史。
夏禹八年(前2062年)七闽部落地是年,禹来到会稽(浙江绍兴)召集诸侯计功行赏,附近部落首领无不归降。
夏王少康二十一年(前1892年)七闽部落地是年,越国建国在今绍兴市一带。
周景王八年、越王允常元年(前537年)北部:越国地南部:七闽部落地周元王三年、越王句践二十四年(前473年)越国地周显王三十六年、越王无彊二十二年(前333年)楚国地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北部:会稽郡鄞县地南部:越族地南北分界从谭其骧历史地图册《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市)。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南部:闽中郡地汉王刘邦元年西楚霸王项羽元年(前206年)北部:西楚国会稽郡鄞县地南部:东越族地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北部:荆国会稽郡鄞县地南部:东越族地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北部:淮南国会稽郡鄞县地南部:东越族地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北部:吴国会稽郡鄞县地南部:东越族地汉惠帝三年东瓯王摇元年(公元前192年)北部:吴国会稽郡鄞县地南部:东瓯国地吕雉下诏复立摇为东海王,其范围西起仙霞岭,东至温州,北起台州,南至闽浙边界,建都东瓯(今浙江温州),号称东瓯王。
汉个国家,意在分而治之,削弱立志复国的越国实力。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北部:江都国会稽郡鄞县地南部:东瓯国地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北部:江都国会稽郡鄞县地南部:闽越国地是年(汉武帝建元三年、南越武帝六十九年、闽越王郢十七年、东瓯王贞复二十五年、东瓯王望元年)夏季,吴世子刘驹鼓动闽越王出兵进攻东瓯。
七月,东瓯王贞复在海滩上与闽越大军拼杀,被乱枪刺杀,在位二十五年。
世子望继位,派使者前往长安求救。
汉市)调兵救助东瓯。
八月,汉朝大军到达半途,闽越王郢撤围下海回国。
东瓯王望担心再遭闽越围攻,向朝廷请求举国迁往中原。
民四万多人迁往江淮流域的庐江郡(今安徽省舒城县一带),被封为广武侯。
是为西汉时代越人第二次大规模北迁。
东瓯国十一世大汉王朝。
闽越乘虚占领东瓯国地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南部:闽越国地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扬州会稽郡东部都尉鄞县地是年,汉灭闽越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置朔方、冀、扬等十三州。
会稽郡属扬州,郡设东章安镇。
阳朔元年(公元前24年),会稽郡东部都尉迁治所于鄞县,不久又迁治于句章县。
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北部:扬州会稽郡东部都尉鄞县地南部:扬州会稽郡东部都尉回浦县地据《吴地记》“其后遗人往往渐出,始元二年,乃以其地为回浦县。
” 《晋太康记》曰:“本鄞县南之回浦乡”。
即在西汉昭帝始元二回浦乡,设立回浦县,属会稽郡。
并将东瓯地划入回浦,所辖之地相当于今台州、温州、处州及福建北部的一部分。
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北部:扬州会稽郡东部都尉谨县地南部:扬州会稽郡东部都尉回浦县地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划全国为一百二十五郡,会稽郡仍属扬州,鄞县改称为谨县.东汉建武初(约公元25年),仍复原汉光武帝建武元年至二年(25年-26年)北部:扬州会稽郡东部都尉鄞县地南部:扬州会稽郡东部都尉章安县地《后汉书郡国志四》:“章安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
”刘昭注“《晋太康记》曰:本鄞县南之回浦乡,章帝章和元年立。
未详。
”的县,各有所见。
然而章帝年号章和,当避章讳,不可能在是时将回浦改为章安县。
因此,以光武更名为是。
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扬州会稽郡分为会稽、吴两郡。
会稽郡治由吴迁山阴县(今绍兴市迁回章安(今台州市椒江区章安镇)。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北部:扬州会稽郡鄞县地南部:扬州临海郡章安县地280年晋太康元年扬州临海郡宁海县析临海郡章安县(治今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会稽郡(治今绍兴市越城区)鄞县(治今奉化市海县。
治白峤(今跃龙街道白峤村)。
隶属扬州(治今南京市区)临海郡(治今台州市椒江区章安《宋书州郡志》:“宁海令,何志,汉旧县。
按《二汉志》、《晋太康地志》无。
”《舆地广记》置宁海县。
”《太平寰宇记》:“永和三年置”。
《宁海风土志》:“县本汉回浦、鄞二县,太元二百步置宁海县”。
《晋书·地理志》政区断考断代为太康四年,那么当在晋太康元年至太康四年海县志》。
453年南朝宋元嘉三十年会州临海郡宁海县扬州临海郡宁海县《通鉴》卷一百二十七:宋元嘉三十年三月,太子劭分浙东会稽等五郡为会州。
寻劭诛,复扬州。
454年南朝宋孝建元年东扬州临海郡宁海县《宋书·州郡志》:“孝建元年,分扬州之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为东扬州(治今绍459年南朝宋大明三年扬州临海郡宁海县《宋书·州郡志》:“大明三年罢州,以其地为王畿,……而东扬州直云扬州(治今绍兴市越城区越城区。
461年南朝宋大明五年扬州临海国宁海县南朝宋大明五年(461)宋孝武帝更历阳王陈子顼为临海王。
国都章安(今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今九江市)刺史刘子勋称帝,刘子顼的长史孔道存等挟子顼起兵响应,但不久被刘彧击溃,刘子顼464年南朝宋大明八年东扬州临海国宁海县《宋书·州郡志》:“大明八年,罢王畿,复立扬州,扬州还为东扬州。
”465年南朝宋永光元年扬州临海国宁海县《宋书·州郡志》:“永光元年,省东扬州,并扬州。
”466年南朝宋泰始二年扬州临海郡宁海县440年南朝齐永明十一年扬州临海国宁海县南朝齐永明十一年(440)立萧昭秀为临海王。
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己丑,齐明帝改临海王昭(今台州市椒江区章安镇),临海国辖有今台州市全境及宁波市的宁海县全境,象山县南部地。
495年南朝齐建武二年扬州临海郡宁海县524年南朝梁普通五年东扬州临海郡宁海县《梁书·武帝纪》:普通五年“分扬州、江州置东扬州。
”东扬州辖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556年南朝梁太平元年扬州临海郡宁海县东扬州临海郡宁海县《梁书·敬帝纪》:太平元年“罢东扬州,还复会稽郡。
”《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梁纪太复。
559年南朝陈永定三年扬州临海郡宁海县嘉泰《会稽志》:永定三年,“寻省东扬州,并属扬州。
”562年南朝陈天嘉三年东扬州临海郡宁海县《陈书·世祖纪》:天嘉三年六月,以“会稽、东阳、临海、永嘉、新安、新宁、晋安、建安八郡568年南朝陈光大二年东扬州临海国宁海县陈光大二年(568年),尚书仆射到仲举、中书舍人刘师知等谋夺陈顼权,不成,均被杀。
陈顼遂称文帝遗志,废黜皇帝陈伯宗为临海王,自立为帝。
太建二年(570年)陈伯宗死。
国除。
570年南朝陈太建二年东扬州临海郡宁海县589年隋开皇九年吴州总管府处州临海县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平陈后,罢天下郡制,以州统县。
废临海郡,撤章安、始丰、宁海、乐安《隋书·地理志》:“平陈后,改(会稽郡)曰吴州(治今绍兴市越城区),置总管府。
”吴州总管府驻地在今绍兴市越城区,处州(治今丽水市莲都区)临海县(今临海市古城街道)592年隋开皇十二年吴州总管府括州临海县地括州(治今丽水市莲都区)605年隋大业元年处州临海县地607年隋大业三年永嘉郡临海县地永嘉郡(治今丽水市莲都区)618年隋义宁二年唐武德元年海州临海县地海州建置一是隋炀帝大业四年(608)说,见嘉定《赤城志》。
云系沈法兴擅立。
二是隋恭帝义宁州府志》。
这是修正前说的,因为沈法兴系是年于毗陵(今江苏常州)举兵,始有改名可能。
其后进一步坐实。
三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08)说显系嘉定《赤城志》的笔误外,其他皆有所本,但究从《台州府志》621年唐武德四年越州总管府海州宁海县“武德四年析临海县置。
七年省入章安,永昌元年复置”。
治海游(今三门县海游镇)越州总管府驻地在今绍兴市越城区,海州(治今临海市古城区)622年唐武德五年台州宁海县台州(治今临海市古城区)624年唐武德七年台州章安县地武德四年析置章安县(治今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八年省章安县。
625年唐武德八年台州临海县地627年唐贞观元年江南道台州临海县地嘉泰《会稽志》: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越州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隶江南道”689年唐永昌元年江南道台州宁海县复置宁海县,治广度里(今跃龙街道)733年唐开元十一年江南东道台州宁海县《旧唐书·地理志》,分天下为十五道,江南道分为江南东、西两道。
东道治今苏州市。
742年唐天宝元年江南东道临海郡宁海县758年唐乾元元年浙江东道台州宁海县《新唐书·方镇表》:“置浙江东道(治今绍兴市越城区)节度使。
领越、睦、衢、婺、台、明、779年唐大历十四年江南东道台州宁海县780年唐建中元年浙江东道台州宁海县781年唐建中二年江南东道台州宁海县787年唐贞元三年浙江东道台州宁海县883年唐中和三年义胜军台州宁海县义胜军治今绍兴市越城区887年唐光启三年德化军台州宁海县德化军与台州同治今临海市区907年梁太祖开平元年吴越国天佑四年吴越国德化军台州宁海县978年宋太平兴国三年浙江东道台州宁海县997年宋至道三年两浙路台州宁海县两浙路治所在今杭州市1074年宋熙宁七年两浙东路台州宁海县两浙路台州宁海县宋熙宁七年(1074),分为两浙路(治杭州)为东西路,两浙东路辖越、婺、衢、明、阴县(今绍兴市越城区),寻合为一,九年(1076)复分,十年(1077)复合。
1076年宋熙宁九年两浙东路台州宁海县1077年宋熙宁十年两浙路台州宁海县1129年宋建炎三年两浙东路台州宁海县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江淮行省浙东道台州宁海县至元十三年元灭宋,置江淮行省于扬州,统两淮、两浙地,又称淮东行省、扬州行省。
二称江浙行省。
二十三年,还治扬州,复称江淮行省。
二十六年,再次徙治杭州。
二十八省,改称江浙行省。
大德三年(1299),罢福建行省,以其地属江浙行省。
辖境包括今二省及江西部分地区。
浙东道治所先后在庆元、绍兴、处州、温州、婺州间迁徙不定。
大德六年(1302年)十月区)。
管辖庆元、衢州、婺州金华)、绍兴、温州、台州、处州(丽水)七路。
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江淮行省浙东道台州路宁海县1284年元至元二十一年江浙行省浙东道台州路宁海县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江淮行省浙东道台州路宁海县1291年元至元二十八年江浙行省浙东道台州路宁海县1359.1.21 元至正十八年十二月丙戌元江浙行省浙东道台州路宁海县朱元璋浙江分省台州路宁海县浙江分省治宁越府(今金华市),二十年正月乙卯(1360.2.14)改宁越府名为金华府(1363.2.21)徙浙江分省省会于严州府(建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