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寨历史建置沿革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第一部分县情概况一、基本概况地理位置:五寨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忻州市西部,芦芽山脚下;地理坐标:东经111°28′—113°,北纬38°44′—39°17′之间。
南以芦芽山脊为界与宁武县相连;北隔县川河与偏关县相望;东与神池县接壤;西和西南与河曲县、岢岚县毗邻。
面积:境内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6公里,辖区总面积1391.3平方公里,由东南向西北走向,略呈长方形。
行政:全县辖3个镇,9个乡,250个行政村,县城所在地为砚城镇。
境内有五寨沟、芦芽山、荷叶坪自然风景区,清涟河纵贯全境。
区位:五寨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西煤东运的重要通道之一和晋西北物资转运与商品集散的重要经济活动中心,有“三省交汇地,七县旱码头”之称。
境内有三条过境铁路(宁岢、神河、神朔)、四条干线公路(209国道、崞五线、忻五线、韩河线),全县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机动车,忻保、灵河、神岢高速形成一个新的高速公路交汇地。
人口:全县总人口1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9.2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县。
气候:属寒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全年中多受季风的影响,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以风大、气温低、降水少为特征,土壤沙化严重,生长季节短,霜冻危害大,干旱经常发生。
年均气温5.0℃,年积温2430℃,无霜期110—130天,历年极端最低气温-38.1℃,极端最高气温36.7℃,昼夜温差悬殊大,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2872.1小时,年总辐射量145千卡/平方厘米,平均年降水量为448.4—478.3mm,降雨相对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5%,年蒸发量为1784.4mm,年平均风速2.8米/秒,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旱、涝、冻、雹、沙尘暴等。
地貌:五寨县地处晋西北高原地带,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为剥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由十种不同类型的地貌形成了境内的平川区,东西两梁北山丘陵区和南部土石山区。
境内海拔最高处芦芽山2739米,荷叶坪山2784米,最低处为韩家楼乡养马坪村附近海拔高度1130米,县城所在地海拔高度1411米。
提起宁远,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明朝时著名的民族英雄袁崇焕,以及他坚守山海关外的宁远城并击退努尔哈赤,取得宁远大捷的历史。
不过,那个宁远县如今已改名为兴城市,由辽宁省葫芦岛市代管,但是在湖南省还有一个宁远县,隶属于永州市。
为何湖南的宁远县名字能够保留呢?宁远县位于湖南省南部,面积2526平方公里,南有九嶷山,北有阳明山、西都岭,东有雾云山,泠、疑、舂、仁四水流贯全境。
按东南西北顺时针方向方向,宁远县分别和新田县、郴州嘉禾县、蓝山县、江华瑶族自治县、道县、双牌县,祁阳县相邻。
以前除了辽宁的宁远县、湖南永州的宁远以外,全国还有好几个地方都有宁远县,如甘肃省、新疆、山西。
山西的宁远县在清朝雍正时期改名为五寨县。
1913年,全国地名有大的变动,重名的去重,除了湖南的宁远县外,其余几个宁远县都改了名。
甘肃的宁远县改为武山县,新疆的宁远县改为伊宁县,辽宁的宁远县改为兴城县。
湖南永州的宁远县名之所以能得以保留,缘于它有悠久的历史。
秦始皇时(公元前223)在今宁远县境始置舂陵县、泠道县,汉景帝时隶属长沙王刘发的封国长沙国。
汉武帝时刘发封十三子刘买为舂陵节侯,建舂陵侯国,刘买的后代中出了个大人物,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在宁远县柏家坪镇有舂陵侯城遗址,城东两公里处有舂陵侯刘买之墓。
后来的朝代县名多次变更,自北宋乾德元年(963年)始改为宁远县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相比之下,甘肃、新疆、辽宁等地的“宁远县”得名都比湖南的要晚。
当年去重改名的时候,应该就是根据历史来的,哪个地方最先用“宁远”这个名字,就得以保留,即使山海关外的那个宁远更出名、更为后人所熟知也还是改了名。
其实,永州市宁远县虽然不为人所熟知,但它的也有非常古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帝之一的舜。
舜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其统治时期命大禹治水,造福人民,宣扬德化,为后世楷模。
舜巡狩四方、整顿礼制、教化子民,在南巡途中于苍梧之野去世,葬在九嶷山。
《史记》中这样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山西五寨县旅游景点
五寨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光的地方。
以下是五寨县的一些旅游景点:
1. 蔚汾河:蔚汾河是五寨县流经的河流,河畔风光优美,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2. 五寨土司城:五寨土司城是五寨县的一个重要历史遗迹,是地方土司势力的象征。
游客可以参观土司城的建筑群和了解土司文化。
3. 翠峰湖:翠峰湖位于五寨县城西南部,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湖泊,四周山峦环绕,湖水清澈碧绿,可以进行划船、钓鱼等水上活动。
4. 五寨大庙:五寨大庙是五寨县的一座古老寺庙,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
庙内供奉着众多神像和佛像,寺庙的氛围十分庄严肃穆。
5. 红叶峡谷:红叶峡谷位于五寨县境内,是一个以红叶景观而著名的风景区。
每年的秋季,峡谷里的枫树叶变成了红色,景色壮观。
6. 白龙洞:白龙洞是五寨县的一个天然溶洞,洞内景色神奇,有着各种奇石、钟乳石和石笋等地下景观,非常壮观。
7. 五连山:五连山是五寨县的一座山脉,山势险峻,山峰叠嶂,
被誉为"北方小庐山"。
山脉脚下有着丰富的植被和动物资源,适合进行登山和探险。
以上仅为五寨县的部分旅游景点,还有更多值得探索的地方等待游客的到来。
五寨县民俗文化梳理民俗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文化,它是创作和锤炼高雅文化的前提。
凡属生产活动、衣食住行、人际礼仪、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等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作为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永恒产物——民俗。
它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一切民间文化的载体。
民俗源于原始社会的末期,是各部落对图腾崇拜的延续。
因为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破坏力不明真相,产生了对图腾的顶礼膜拜。
在当今时代,作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首先熟悉和掌握自己民族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份。
特别是在卫星登月、科技治国、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国的圣诞节、情人节等正在中国升温,我们不能数典忘祖,更不能丢掉我们自己民族的民俗文化,不能忘记那些民俗文化的精彩内涵。
这对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增强社会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为此,我把五寨民俗文化进行梳理,以期抛砖引玉。
节日篇节日是一年当中由各种民俗传承形成的,它有固定的或不完全固定的,有约定俗成的,在特定时间内开展或进行的有主题的活动。
节日如同舞台,人们在台上表演;节日又像窗口,可看到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群体(或某一地区)的整体素质、精神面貌、凝聚力和生命力。
五寨地区的节日大体可分为四个系列。
一、春节系列谚语: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凡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过春节的习俗。
举目神州大地,放眼五湖四海,每逢春节,全家团圆,张灯结彩,礼花绽放,龙飞凤舞,饭菜丰盛,把酒碰杯,欢声笑语,气氛热烈。
春节!不但沸腾了中华大地,还正在波及到全世界。
过春节,五寨俗称过大年。
相传太古时候,有一种凶猛的怪兽,隐居深山。
每隔365天就窜到人群居住的地方,肆意残害人民。
这种怪兽的名字叫”年”。
久而久之,人们谈”年”色变。
每到”年”出没的日子,便是人们的一大难关——”年关”。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关闭院门,拴好牲畜,躲在家里吃”年夜饭”。
关于五寨的历史作文350
在五寨,有种雄伟巍峨,叫芦芽山在五寨,有种波光粼粼,叫南峰水库在五寨,有种美味,叫做五寨烩菜在五寨,有种风情,叫做五寨沟在五寨,有种浪漫,叫做漫步荷叶坪在五寨,有种广场,叫迎宾广场在五寨,有种艺术,叫面塑在五寨,有一所学校,叫实验学校在五寨,有种糕,叫五寨油糕在五寨,有种鱼,叫面鱼在五寨,有种饺子,叫莜面饺子在五寨,有种秋天,叫秋到五寨沟五寨,有青山有绿水,有蓝天有白云。
有一座山,老百姓称它为“点将台”,他不像五台山那么有名气,也不像泰山那么高,可它却像一条蛟龙围绕着我的家乡。
忠实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而当地政府在山下建了一个公园,叫清荷公园。
它还有一条迷人的小河,叫清莲河。
河水流淌都要经过这座公园,慢慢目送着河水的远去,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走向成长,走向远方。
山上有一座寺庙,那可是历史悠久了,具体考证也说不清楚年代了。
古为冀州之域。
虞置并州。
夏仍为冀州。
周为并州。
周成王封叔虞为唐,后改为晋国。
战国时属赵,兼属韩、魏。
秦置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等郡。
汉元封中年置并州,统领太原、上党、雁门、定襄、西河、云中六郡;其时,河东郡属司隶,代郡属幽州。
建安十八年(213)并州并入冀州。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复置并州,晋因之,永嘉后陷。
北魏皇始元年(396)仍属并州。
天兴元年(398)迁都平城,置司州,另置秦、东雍、朔、肆、汾五州。
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改司州为恒州,另置朔、晋、显、蔚、建五州。
唐贞观初年置河东道。
五代周广顺元年(951),刘崇据太原,是为北汉。
辖并、汾、辽、沁、石、忻、代、岚、宪、隆等州。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灭北汉,仍为河东路。
辽重熙十三年(1044)建为西京道。
金为河东、西京两路,天会六年(1128)又分河东路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
元置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属中书省,辖晋宁路、冀宁路、大同路。
明洪武元年(1368)置山西行中书省,九年(1376)改为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辖太原、大同、平阳、潞安、汾州五府,辽、沁、泽三州。
其时,山西等处按察司分设冀宁、冀南、冀北、河东四道,兼察诸府、州,是为省设道之始。
清为山西省,领太原、平阳、蒲州、潞安、汾州、泽州、大同、宁武、朔平九府,平定、忻、代、保德、霍、解、绛、隰、沁、辽十州,归化城、宁远托克托、清水河、萨拉齐、和林格尔六厅,以冀宁道、雁平道、河东道、归绥道兼察之。
民国元年(1912)原归绥道所属地区脱离山西建为绥远省,即今内蒙古自治区。
民国三年(1914)五月分设冀宁道、雁门道、河东道,十九年(1930)废道。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以太行山、五台山、吕梁山为依托建立了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根据地,在我省境内设太行、太岳、北岳、晋西北等行署,领导人民坚持对敌斗争。
1949年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建立。
现辖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中、忻州、朔州、晋城、临汾、运城十市,吕梁行政公署及所属县(市、区)。
新化建国以前历修县志新化自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归化置县,直至明代才始修县志。
从明中叶至清同治年间,曾十次修县志,但志书半数散佚,完整无缺者仅廖廖一两部而已。
民国时期,也曾三次组建机构编修县志,均未成书。
[成化]新化县志是志为新化首部县志,编成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训导蒋瑛奉檄编修,惜书早湮失。
[嘉靖]新化县志十一卷明佘杰修、刘轩纂。
杰,字南麓,南直隶铜陵(今安徽)人,嘉靖二十五年(1546)至二十八年新化知县。
轩,邑人,举人。
是志上承成化二十一年(1485)蒋志,下续弘治、正德、嘉靖邑事。
始修于嘉靖二十八年春,记事止于是年,翌年成书付梓刊竟行世。
正文分十一门四十七目,约七万余字,为二修新化县志,是现存最早的邑乘。
物产载稻麦栗豆,菜药花草,楠竹树木,禽兽鳞介二百余种,以及茱蜡漆靛,桐油棕片,茱萸皮革,木炭煤绢等十九种土特产,是研究新化山区经济,发展农林渔牧副多种经营的重要史料;贡赋详录明代新化贡品十余种,岁贡茶叶十八斤,活麂四只,花狸皮、香狸皮各四十张,水獭皮六十九张,鹅翎毛一万二千九百零四根,有助于考证山区一县之岁贡,略窥朱明王朝统治者的奢侈生活于一斑。
是志颇重人文,如学校详记新化儒学设置历史,书院创建修复原委,县学藏书数量;艺文录存历代名人诰、记、傅、歌、诗五十余篇,这些均有助于研究新邑的文化发展历史。
志书体例完整,史料可信。
门类繁而不乱,内容多而不杂,是明代中期湖湘方志为数不多者。
有嘉靖二十九年(1550)刻本,1977年胶卷本。
[万历]新化县志七卷是志为新化三修县志,明万历十六年(1588)由县人邹廷望(行太仆寺少卿)撰,分八编,订七卷,现仅传其序。
邹廷望,字子建,又字见岳,新化县洋溪镇寨边人。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1)进士,官至陕西庄浪兵备道佥事,兼甘肃行太朴寺少卿,人称“少卿公”。
告老归田之日,唯图书数箧,敝衣两笥而已。
当时,本县县令林培题其门联云:“清得门如水,贫唯带有金。
平和五寨三宗关帝庙五寨三宗关帝庙(1932年五南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平和县东南部五寨乡境内的新美村下店自然村旁,五寨龙身王半山腰上、省道牛旧线(现改为山旧线)路边,交通方便,距平和、漳浦两县城各26公里,坐西北向东南,风景秀丽,一年四季气候宜人,属暖带海洋性气候(无霜期350天以上);境内外香客纷至沓来,农历五月十三日是关圣帝君生日,全年香火旺盛不断。
庙宇始建于宋朝公元978年,原为小庙屋,明水乐元年(1403年)扩建为关圣大庙,清宣统巳酉年(1909年)重修,1962年因台风袭击倒塌,1992年重建,1999年重建。
庙字用地面积789.5平方米,建筑面积324平方米,具有古建筑风格,正堂分上、下两殿一过井门阁,配有四问护房,二个古式琉璃瓦门楼,正门、东门楼各配有一列石马、石狮等设施;庙前有茵茵绿草平地5000平方米。
(帝君生日朝拜公共场所),庙后有200多亩果、林地带,因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夏季酷热时节是一个难得的避暑乘凉最佳旅游景点。
相传古时代五寨是以当地五个较强大势力土著人所占,分别在五个地形隘要地建有五个小山搴(即高、军、赤:罗、福寨,现有遗址),他们各据一方,抢掠为生,姓氏繁多,社会制度混乱,处于你争我夺的乱世之中,百姓民不聊生。
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明皇帝派朝内臣韩愈镇守雍州城(五寨原称),即今关帝庙后旧城址(旧城址尚存),在城前部建一小庙屋,带来山西关圣夫子香火一束和神符压贴于小庙屋内。
由于大兵压境,香火神符作用,自此后五个山寨主纷纷投诚,改邪归正,百姓安居乐业,过着太平日子,百姓为庆贺太平日子,于1403年扩建,将原雍州城改名为“三窖堡”,清宣统巳酉年(1909年)由当地村民林绥丰、庄如陵等人发动村民再次修建完善,并将“三窖堡”改名为“五寨三宗关帝庙”。
改革开放年代,祖国大地恢复生机,五寨三宗关帝庙获得重建,由当时五寨乡政府牵头,组建五寨三宗关帝庙修建理事会,其各时期负责人如下:五寨三宗关帝庙第一届修建理事会理事长:庄甲木(任职时间1992~1998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题目汕尾海丰县之五寨大街陈祠堂姓名陈莎莎所在系国际工商管理系专业班级 09级注册会计师三班学号0940402306指导老师李爱琴日期 2010年 11月 30日五寨大街陈祠堂-----汕尾海丰县09级注会三班 06号陈莎莎摘要:三百年来,汕尾海丰县的南訉五寨大街陈祠堂依旧香火鼎盛,风雨不改,其中有她自身所不为人知的缘由。
据说,如今已有17代,共传下五世祖十二大房。
历经多少年的变化,大街陈文化以一种主导地位的位置,在海丰的发展演变历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遗留下来的习惯、风俗文化与传统习俗等等,无不影响着她的每一代子孙。
出于前人只对大街陈祠堂每年迎灯祈福的简单的叙述,本文将从未涉及到的领域中,扩大范围近一步的介绍大街陈由来、大街陈祠堂建筑特色、祠堂独有的祭祀形式、祠堂迎灯祈福盛况以及祠堂拜祖扫墓习俗,相信将会以“第一手”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后者更多研究参考的价值。
关键词:南訉五寨、大街陈祠堂、香火鼎盛、发展演变、风俗文化与传统习俗、影响、子孙、第一手资料。
Abstract: During Three hundred years, ShanWei HaiFeng’s Big Street Chen Ancestral Temple of NanFanWuZhai is still has lots of incense, and no change, it has its own the unknown reason in it. It is said that, now there are 17eras here , and five generationson voyages to the great house. After many years ‘cha nge, the culture of Big Street Chenas a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volution of haifeng. Its legacy habits and customs, culture and traditions, which have deeply effects on her children, include every generation.Keywords: NanFanWuZhai、Street Chen Ancestral Temple、Lots of incense、Development、Culture and traditions、Effects every generation.简述大街陈:陈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中,按人口计算是全国第五大的姓。
五寨历史建置沿革
据古文物考证,五寨境内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属冀州。
周朝,春秋时属并州。
战国时为赵国北边地。
秦时属雁门郡地。
汉为雁门郡娄烦地,后汉为武州南境。
三国时为魏之新兴郡。
北魏时为肆州秀容梁郡岢岚县地。
隋为马邑郡神武县。
唐朝属河东道朔州,唐末建五州。
五代后汉时属岢岚军。
宋时为岚州岚谷县,置宁远寨,隶属岢岚军。
辽重熙九年复武州号宣威军,属西京道,统神武县,有宁远镇。
金为武州边下刺史所领宁远县。
元朝为大同路武州,至元二年割宁边之半隶属。
四年省宁远县及司候司入州。
明洪武七年(1374年),设镇西卫隶山西都司。
嘉靖十六年建五寨城堡。
清雍正三年(1725年)。
改镇西卫五所大寨堡:前所、右所、中所、左所(今城关)、上所(今河湾)为五寨县,并入三岔堡,属宁武府。
民国时期,五寨属雁门道。
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后,山西属第二战区,五寨为第二行政区管辖。
一九四○年建立五寨县人民政府,一九四一年八月后,属晋西北行政公署第二专署。
一九四五年解放后,五寨为晋绥二专署驻地。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兴县专署。
一九五二年归忻县专署。
一九五九年四月忻县专署与雁北专署合并为晋北专署,五寨随属之。
一九六一年十月恢复忻县地区专署,五寨归属。
一九六七年成立五寨县革命委员会,属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
一九七九年以来,五寨属忻县地区行政公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