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
- 格式:ppt
- 大小:773.50 KB
- 文档页数:23
李叔同的书李叔同(1881年6月2日 - 1942年11月28日),字松山,号石甫,是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学识渊博,所写的书籍被誉为中国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一、《石壁传世》《石壁传世》是李叔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此书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
作者通过对碑帖的研究,对中国书法典籍、书法名家等进行深入分析,全面展示了中国书法的演变史和发展过程。
在书法史研究上有着很高的学术地位。
二、《百一名山图考》《百一名山图考》是李叔同著作之一,是一部关于中国名山的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的专著。
此书不仅是中国学者在研究名山方面的标志性著作,而且因其系统化、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思路,也是世界学术界研究名山史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三、《辛亥革命评传》《辛亥革命评传》是李叔同著作之一,是一部描写辛亥革命的历史书籍。
李叔同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辛亥革命的基本内容和历史事件,阐述了革命的背景、伟大意义和社会影响。
此书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著作之一,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四、《纪伯阳著述辑存》《纪伯阳著述辑存》是李叔同对明代著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纪君祥(又称“纪伯阳”)著作的系统整理和分类。
在此书中,作者展示了纪伯阳的学术成就和文化价值,为研究明代道家思想、文化和学术界的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材料。
五、《历代名画记》《历代名画记》是李叔同的另一重要著作之一,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画派的发展史和艺术成就。
此书以作者的严谨学术态度,深入研究并总结了中国古代画派的特点、发展轨迹和艺术成就。
此书被誉为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中的经典之作。
六、《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史》是李叔同的著作之一,是一部整理和总结中国古代思想理论的学术专著。
在此书中,作者以很高的思辨和文学艺术风格,从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语言等方面全面呈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演进的历程,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哲学理论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介绍李叔同的好的作品
李叔同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和学者,他的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音乐、绘画、诗歌等。
以下是一些他的代表作:
1.《送别》:这是李叔同的经典之作,诗中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和对友情的珍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2.《长亭外古道边》:这是另一首离别主题的诗,以景喻情,描绘了离别的凄凉和伤感。
3.《自剖》:这首诗反映了李叔同的自剖和反思,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4.《西湖夜游记》:这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描述了作者在西湖夜晚的所见所感,体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5.《篆刻述略》:这是李叔同的篆刻理论著作,系统地介绍了篆刻艺术的历史、技巧和审美标准。
6.《三十自述》:这篇自述文章回顾了李叔同的成长经历和思想转变,是他个人历史和思想的珍贵记录。
以上只是李叔同作品中的一部分,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值得读者深入品味。
李叔同《梦》译文
嘿,咱来说说李叔同《梦》的译文哈。
这原文是:“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
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萝偃卧摇篮以啼笑兮,似婴儿时。
母食我甘酪兴粉饵兮,父衣我以彩衣。
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
那咱就这么翻哈:哎呀呀,可怜那游子孤孤单单没啥依靠啊,在那天边边儿上呢。
只有那黑夜长长的自己一个人睡觉啊,时不时恍惚得魂儿都跑啦。
像那小孩子在摇篮里躺着又哭又笑啊,就跟婴儿的时候一个样儿。
老妈喂我好吃的奶酪和米粉糕啊,老爸给我穿上花花绿绿的衣服哟。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叫起来啦,梦里的影子模模糊糊的,过去的那些事儿知不知道哇?那半辈子的高兴啊悲伤啊都这么过去了啊,就感觉那爹娘的恩情永远都在那儿呢。
这可是李叔同写的哦!咱这么翻译是不是挺接地气的呀,就跟咱平常唠嗑似的。
这样翻呢,能让大家都容易懂,不整那些文绉绉不好理解的词儿。
咱就是要让译文读起来轻松,不费劲儿。
这样大家才能更好地体会原文的意思嘛。
嘿嘿,咱这翻译水平还不错吧!。
李叔同《送别》全文
李叔同的《送别》全文如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这首诗的意思是: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古人送别的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
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
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
《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
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
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
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弘一法师(李叔同)生平简介展开全文弘一法师简介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是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就是由他谱曲的。
弘一法师杰出贡献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中国僧俗两界闻名于世弘一法师, 在近代文艺领域里无不涉足,诗词歌赋音律、金石篆刻书艺、丹青文学戏剧皆早具才名。
而他在皈依佛门之后,一洗铅华,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
他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传奇的一生为我国近代文化、艺术、教育、宗教领域里贡献了十三个第一,堪称卓越的文艺先驱,他爱国的抱负和义举更贯穿于一生。
大师的懿行在当代清晰可寻,天津、上海、嘉兴平湖、泉州、厦门、成都、温州、漳州、惠安、安海、青岛、台北等全国许多市区、寺庙建有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堂、设立大师塑像,成为城市名片、旅游景点,供人们祭奠瞻仰、参观学习。
1918年,弘一法师38岁出家,1942年62岁圆寂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依据有关他的大量史料和传记,吾认真地进行了有据可考的总结,弘一法师可成就中国近代历史第一的则有十三个之巨。
谨敬列如下:一、1906年考入日本东京最高美术学府学习西洋绘画,主持创办中国第一个话剧社团“春柳社”。
二、1906年主编中国第一本音乐刊物即《音乐小杂志》介绍西洋音乐和自己创作的歌曲到国内发行。
三、1907年组织中国第一部话剧《茶花女》在日本东京为国内赈灾义演,主演茶花女传为佳话,开中国话剧先河。
李叔同简介李叔同(1880~1942) 中国现代画家、书法家、音乐家、戏剧家。
名文涛,别号广候、漱同。
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法师。
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
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
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
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
李叔同 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养下成长。
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墨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
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
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
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
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
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
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
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
他的绘画创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其后多作书法。
由于战乱,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大多散失。
从留存的《自画像》、《素描头像》、《裸女》以及《水彩》、《佛画》等可窥见一斑。
《自画像》估计是出国前所绘,画风细腻缜密,表情描写细致入微,类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宫廷肖像画,有较高的写实能力。
李叔同的故事李叔同(1842年-1921年),字季高,号松涛,浙江绍兴人,清末民初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
李叔同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他的风采,也启迪了后人的心灵。
李叔同的故事,最早要追溯到他年轻时代。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幼酷爱读书,对于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
然而,由于家境贫困,他并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勤奋钻研,终于在儒家经典和古代文学上有了相当的造诣。
这段艰难的求学经历,成为了他后来教育事业的动力和使命。
年少时的李叔同,就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有着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传统的科举制度对于培养人才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
因此,他倡导改革教育,提倡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主张推行新式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李叔同投身教育事业,创办了许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有志青年。
在教育事业中,李叔同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他待学生如子,倾心教书育人,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他常常鼓励学生勤奋好学,劝诫他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李叔同的故事中,还有一段关于他的文学创作。
他是一位文学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文作品。
他的诗歌清新明快,富有音乐感,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的散文则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民的关怀,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李叔同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感人的故事。
他是一位为教育事业倾注心血的教育家,也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人生之歌。
他的精神和成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前行。
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别号息霜,法号弘一,祖籍平湖,生于天津,出身进士门第,盐商家庭。
工诗词,对石鼓文有研究,擅长书画、篆刻。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随母徙居上海,更名成蹊,就读于南洋公学,与新学界人士袁希濂、许幻园等创立"城南公社"。
二十七年三月,与僧人黄仰宗、画家任伯年、书法家高邕之等组织"上海书画公会",出版《李庐印谱》、《李庐诗钟》。
二十八年秋,补行庚子、辛丑并科乡试,他以嘉兴府平湖县监生资格,赴杭应试,未中举。
回南洋公学继续就读,三十年毕业,与穆怒斋等人组织"沪学会"。
三十一年秋,东渡日本留学,学习绘画和音乐,三十二年加入同盟会,在日本戏剧家藤泽浅二郎指导下,与曾孝谷等人发起组织"春柳社"。
翌年春,在东京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饰《茶花女》女主角玛格丽特。
宣统二年(1910)回国,在天津直隶模范工业专门学堂任图画教员,不久,离津到上海,在城东女学堂当音乐教员。
翌年三月,加入"南社"。
民国元年(1912)春,先后受聘为《太平洋报》、《文美杂志》编辑。
由于他擅长国画和音乐,先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执教7年。
在此期间,所编《春游》、《早秋》等歌曲,引用外国歌曲配新词作教材,对中国早期艺术教育有开创之功,还培养了一批美术、音乐人才,其中有著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
民国7年8月,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大慈寺削发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芦沟桥事变后,他寄迹于苏、浙、闽寺宇之间,宏扬佛学与爱国相结合,淳朴笃实,不交权贵。
在所居地题"殉教堂"三字,表示"以护法故,不怕炮弹"。
42年10月13日在福建泉州不二祠圆寂。
遗著有《戒本羯磨随讲别录》、《互戒相经笺要》等。
后被佛门弟子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驰誉中外。
李叔同送别全诗译文
原文:
送别
李叔同〔近现代〕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译文:
在城郊十里长亭的古道边,长满了赏心悦目的翠绿花草,向外延伸到天边。
晚风拂过柳梢,笛声断断续续,夕阳在重重远山外,缓缓地坠落。
知心朋友大多已不知去向,漂泊各地,天涯海角各一方。
就借着一壶粗酿的酒,趁著今夜这短暂的相聚,饮尽所剩的欢乐,今夜告别的梦中一定非常寒冷。
在城郊十里长亭的古道边,长满了赏心悦目的翠绿花草,向外延伸到天边。
请问你此去后,何时才会回来?若要回来请别犹豫徘徊啊!
知心朋友大多已不知去向,漂泊各地,天涯海角各一方。
人生在世最难得的是能够欢聚在一起,但却是离别的时候多!
注释:
长亭:送别场所,象征着离别。
古道:一个普遍的离别场所,古道常常出现在离别诗词中,此处的“古道”也表达了无尽的离愁。
芳草:即香草,亦用来比喻忠贞、贤德之人,来源自屈原《离骚》之“香草美人”意象。
残:残缺、残破,这里用来形容笛声稀落。
零落:这里用来形容旧时知己、好友各自天涯,难以寻觅。
壶:又作“斛”“瓢”
尽:完结,消解。
李叔同独立创办我国第一个音乐刊物李叔同(1880—1942)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息霜,又字叔同,名号有晚晴老人、二一老人等200余个。
出家后法名演音,字弘一。
出生于天津。
母亲祖籍为浙江平湖。
祖辈在沽经营盐业和银行业。
李叔同出生时,父亲六十八岁,母亲王氏仅二十余岁。
他自幼聪慧好学,五岁亡父,母子相依为命,从母亲习诵名诗格言;六七岁时,在仲兄文熙督教下攻读《文选》,琅琅成诵;十岁读《孟子》和《古文观止》;十一岁读“四书”;十四岁临摹篆帖,习小楷;十六七岁时,喜读唐五代诗词,尤爱王维诗作。
家境优裕,却无纨绔子弟习气,从天津艺林名士游,饱读经史子集,对诗词、文章、书法、篆刻均有造诣。
1906年正月,李叔同独立创办《音乐小杂志》,开创了我国近代音乐刊物出版的先河。
正月三日作序,十五日在日本印刷,二十日在上海发行。
《音乐小杂志》内容丰富,设计新颖,图文并茂,令人耳目一新。
木炭画《乐圣比独芬像》为作者亲绘,也是中国最早发表的贝多芬像。
“序”文洋洋洒洒,光彩四溢,高度赞美了音乐的社会作用:“迄于今兹,发达益烈。
云滃水涌,一泻千里,欧美风靡,亚东景从。
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宁有极欤?”表达了创办刊物的宗旨。
这是我国20世纪初期在“西学东渐”时代潮流中一篇用文言文写作的音乐文献佳作。
《昨非录》则是反思性的短文。
另有木版画两帧,词章五阕。
乐歌有《我的国》《隋堤柳》《春郊赛跑》三首,均为五线谱刊印。
该刊原拟“期年二册,春秋刊印”,未料一期而终。
《音乐小杂志》反映了20世纪初叶我国创始音乐期刊的浅易简约、琳琅满目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