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生物的性状表现》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3.76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节生物的性状表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生物表现出来的不同性状。
②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③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生活与科学是紧密相联的观点,树立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观点。
②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逻辑思维方法,并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①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说出生物的不同性状表现。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演示法、谈话法、头脑风暴、合作学习教学过程生物的性状及相对性状1、通过开展小游戏“我说你猜”请学生通过语言的描述来猜测是什么生物。
2、展示常见人体性状视频,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完成学案。
师生共同进行数据统计。
3、出示问题:什么是性状?性状包括哪些方面?什么是相对性状?4、引出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进行理解,学会应用。
5、学生活动:(1)、参与游戏,通过同学语言描述猜测是什么生物。
(2)、观看人体性状图,进行自我判断。
6、小组讨论:教师出示的问题。
结合调查和课本归纳出相关概念。
通过游戏和自主学习,让学生体会什么是性状,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培养学生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
课堂巩固1、出示几道有代表性的选择题和填空题。
(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并及时反馈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的几个概念。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一节生物的性状表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性状的概念;能力目标: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能区别不同种类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教学重点性状的概念;区分不同种类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教学难点性状的概念;区分不同种类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子课件;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学过程【复习上堂课内容】整体回顾上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导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习完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每一种生物都能够不断地生殖和发育,保证其在正常状态下能够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
同时,每一种生物个体之间又都不是完全一样的。
这是为什么呢?这也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生:遗传,即亲子间的相似性。
师:但是,比方说我们每个人之间,又会有不同,这又是什么呢?生:变异,即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师:遗传和变异是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内因。
生物的遗传是在生殖过程中完成的。
师:为什么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出现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呢?这就是我们本章内容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节生物的性状表现》【新课讲授】一.生物的性状师:遗传,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人的后代还是人,这就是遗传;每一个人之间,都有差别,这就是变异。
(给出成龙与其儿子房祖民的照片)。
那么,我们的课本是如何对遗传和变异这两个概念定义的呢?生:遗传,即亲子间的相似性。
变异,即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师: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才逐渐地深入到基因水平。
师:请同学们阅读书观察与思考,其中展示的都是生物的性状。
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学生活动。
附:观察与思考答案1.凭肉眼的观察或简单的测量,并不能知道自己的所有性状。
初中生物的性状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和机制
2. 理解性状的遗传规律
3. 掌握基因、显性与隐性等遗传术语
4. 学会遗传图谱的绘制
5. 能够解释生物体性状表现的原理
教学内容:
1. 遗传的基本概念
2. 基因的定义和功能
3. 遗传与性状的关系
4. 显性与隐性基因
5. 遗传图谱的绘制方法
6. 性状表现的原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家族三代的遗传图谱,引发学生对遗传的探讨和了解
二、讲解:介绍遗传基本概念,基因的定义和功能,以及遗传与性状的关系
三、实验:让学生进行一组显性和隐性基因的传代实验,观察性状表现
四、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显性和隐性基因的表现规律
五、练习:让学生绘制一组遗传图谱,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化
六、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实际中出现的性状表现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七、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遗传与性状之间关系的理解
八、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教学方法:
1. 授课讲解结合实验操作的方法
2. 提倡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
3.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引发学生兴趣教学评价:
1. 学生能够准确解释遗传与性状的关系
2. 学生掌握基本的遗传术语和知识点
3. 学生能够熟练绘制遗传图谱
4. 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
教学反思:
1. 需要更多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的机会
2. 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验案例和活动设计
3. 鼓励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加强知识的交流和分享。
初中生物教案生物性状
年级:初中
学科:生物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性状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生物性状的遗传规律;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生物的性状。
重点难点:
1. 生物性状的概念和分类;
2. 生物性状的遗传规律。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豌豆种子、培养皿、玻璃棒、酒精灯等;
3. 实验记录表;
4. 教科书相关章节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生物性状的概念,引出生物性状的内容和意义。
二、讲解(10分钟)
1. 介绍生物的性状分类和特点;
2. 讲解生物性状的遗传规律,引入孟德尔的豌豆实验。
三、实验(20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豌豆实验,利用豌豆种子观察和比较性状;
2.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探讨性状的遗传规律。
四、讨论(10分钟)
1.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2. 总结生物性状的遗传规律,深化对遗传的理解。
五、作业(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对生物性状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生物性状是生物种群中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生物性状
的概念和分类,掌握生物性状的遗传规律,并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科学
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生物的性状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生物的性状教案目标:1. 理解生物性状的概念和种类;2. 掌握观察和描述生物性状的方法;3. 学会通过观察和描述生物性状,进行分类和归纳。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讨论生物的性状是指什么,并列举一些常见的生物性状。
知识讲解:2. 解释生物性状的定义,并介绍常见的性状种类,如外貌性状、行为性状、生理性状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生物的性状是如何影响它们的适应环境能力的。
观察和描述性状:4. 分发观察记录表格,并要求学生观察和描述一种生物的性状。
例如,可以选择观察和描述不同种类的鸟的喙形状、羽毛颜色等。
5. 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表格,描述所选生物的性状,并进行简要的分类和归纳。
小组活动:6.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不同的生物进行观察和描述。
7.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观察结果,并讨论归纳出的性状特点。
展示和总结:8. 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所选择的生物的性状和归纳结果。
9.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进行评价,并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
拓展活动:10.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校园中继续观察和描述其他生物的性状,并记录下来。
下节课学生可以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2. 评价学生对生物性状的理解和描述能力;3. 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归纳结果,评估他们对生物性状的分类和归纳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用于引入活动;2. 观察记录表格,用于学生记录观察结果;3. 小组展示材料。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生物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研究;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生物性状的进化原因和适应环境的关系;3. 学生可以进行更复杂的生物性状归纳和分类,探讨生物进化和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性。
生物的性状表现
发际形状V形发际一字型发际
两手交叉,拇指的位置右拇指在上左拇指在上
小结:生物的性状可以表现在形态结构上,也可以表现在生理特征上。
(二)相对性状
1、定义:
2、举例说明:拉布拉多犬毛色有黄色和黑色之分,雏菊的花瓣的颜色有红色、黄色之分练习:请判断下列性状是否是相对性状。
三、遗传和变异
定义:
形成性检测
1、性状是指()
A.生物体的性状
B.生物体的性别
C.生物体的形态、生理等特征
D.生物体的大小
2、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狗的短毛和狗的卷毛
B.人的右利手和人的左利手
C.豌豆的红花和豌豆的高茎
D.羊的黑毛和兔的白毛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生物的性状表现-北京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 学科背景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生命现象及其相关的问题。
生物学知识可以广泛运用于不同领域,如医学、环保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生物学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2. 教材概述北京版八年级生物上册以开放式、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方法,通过实验、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以提高生物学学科水平和素质。
3.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如下:•了解性状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理解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掌握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其实验方法。
4.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性状的表现形式;•理解性状与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探究性状遗传的实验方法和原理。
5. 教学内容与步骤(1)生物的性状表现•概念:性状是某个个体表现出来的形态、构造、生理功能和行为等方面的特征。
•表现形式:性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观察、测量和记录来确定。
(2)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基因是决定个体性状的物质基础。
基因决定性状的方式可以是显性或隐性。
(3)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其实验方法•孟德尔遗传规律:同种亲代通过自交或杂交产生的子代中,一种特定的性状的表现有规律性地传递下去。
•实验方法:通过对若干种自交或杂交育种,观察记录不同性状的表现,再用数据进行分析解释。
6. 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学生对性状和基因之间的关系理解策略;•学生对性状遗传规律和实验方法掌握情况。
7. 思考题•人的身高是何种遗传方式?•父母是黑色短鼻的兔子,那么它们的子代会是何种颜色?为什么?。
生物初中性状教案教学目标:1.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 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3.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教学重点: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基因控制性状。
教学难点: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基因控制性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提问:这些植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植物的形态特征就是生物的性状。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张母子的合影,提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这个孩子像不像他的妈妈?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什么地方不一样?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种亲子间的相似性称为遗传,亲子间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做变异。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性状是由什么控制的?4.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三、实例讲解(15分钟)1. 教师展示几种生物的图片,如双眼皮、肤色、身高等,提问:这些是什么性状?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是生物的性状,也称为相对性状。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相对性状是什么?4.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相对性状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四、课堂实践(10分钟)1. 教师发放调查表,让学生观察并统计自己家庭成员的性状,如眼皮、肤色、身高等。
2. 学生完成调查表后,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什么是性状?什么是相对性状?生物的性状是由谁控制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性状是生物的形态特征,相对性状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并回答:遗传和变异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以及基因控制性状的概念。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生物性状的表现和类型。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多媒体课件,培养比较、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分析和收集信息能力,以及归纳、总结及语言概括能力。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能够迅速获取资料与信息的能力。
(4)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组织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生活与科学是紧密相联的观点,树立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观点。
(2)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逻辑思维方法;并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3)通过学习掌握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明白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4)通过了解生物的尖端技术,使学生认识到人们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的环境,也在改变我们自身,相信人有主观能动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的不同性状。
(2)生物性状的表现和类型。
教学难点:
(1)理解生物性状。
(2)理解生物性状的表现和类型。
【教学方式】
启发引导法、演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第一章生物的性状表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举例说明什么是遗传现象。
2.技能目标:利用调查法参与自身性状表现的调查活动,增强观察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尝试从生物学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同几乎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建立学习和生活的自信。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对遗传现象可以辨认,但却没有理论作基础,因此不能对有关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
本节课在利用一系列活动掌握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基础上,从学生身边生活出发,来理解遗传现象,并应用俗语和生活实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性状和相对性状以及认识遗传现象2.教学难点:领会研究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意义【教学方式】启发引导法、演示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相关视频、图片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过程】【导入】生活中的遗传和变异问:《爸爸去哪儿》大家都看过吗?ppt出示明星亲子照。
问:孩子和爸爸像不像?那完全一样吗?我们人是这样,动物也是这样的。
ppt出示动物亲子照片。
正如我们中国俗语中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亲子之间的这种相似就是遗传。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十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节生物的性状表现。
学生回答:看过看照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习活动1】性状的概念我们先进行一个猜一猜的活动。
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和一张任务单。
信封里有一些五官图片,请你们辨认出本组信封里的五官,粘贴在任务单上,并在五官下写出其主人的名让完成的小组代表进行黑板展示。
问:你是通过什么识别出来的呢? 他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辨认信封里的五官,粘贴在空白纸上,并在五官下写出其主人的名字。
小组展示本组猜一猜活动的成果。
学生思考,回答:五官及特点。
用眼能够看到的外貌及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都属于生物的形态特征。
问:通过其他特征能不能辨认出一个人呢?ppt播放老师和学生的声音。
生物的性状描述教案教案标题:生物的性状描述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性状描述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习使用准确的词汇和句子来描述生物的性状。
3.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生物性状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性状描述的概念介绍:通过观察和描述生物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来了解生物的性状。
2. 生物性状的分类:外部性状和内部性状。
3. 外部性状描述:颜色、形状、大小、纹理等。
4. 内部性状描述:器官结构、功能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入生物性状描述的重要性和应用,例如在生物分类、研究和保护中的作用。
探究活动:2. 提供一些不同生物的图片或实物样本,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部性状。
3. 引导学生使用准确的词汇和句子来描述观察到的性状,例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4. 引导学生思考和描述生物的内部性状,例如器官结构和功能。
拓展活动:5.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生物样本,让他们自主观察和描述生物的性状。
6.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分享他们观察到的性状,并提出问题和解释。
总结活动:7. 回顾并总结生物性状描述的重要概念和技巧。
8.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描述生物的性状。
评估活动:9. 提供一些生物图片或实物样本,让学生独立观察和描述它们的性状。
10. 评估学生的观察和描述准确性,以及对生物性状描述概念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1. 生物图片或实物样本。
2. 教师准备的教学PPT或板书。
3. 学生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使用科学工具,如显微镜、测量工具等,观察和描述更细微的生物性状。
2.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不同生物性状的形成原因和适应环境的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描述生物的性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更多互动和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性状描述的知识。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生物性状的表现和类型。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多媒体课件,培养比较、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分析和收集信息能力,以及归纳、总结及语言概括能力。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能够迅速获取资料与信息的能力。
(4)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组织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生活与科学是紧密相联的观点,树立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观点。
(2)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逻辑思维方法;并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3)通过学习掌握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明白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4)通过了解生物的尖端技术,使学生认识到人们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的环境,也在改变我们自身,相信人有主观能动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的不同性状。
(2)生物性状的表现和类型。
教学难点:
(1)理解生物性状。
(2)理解生物性状的表现和类型。
【教学方式】
启发引导法、演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