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4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一、教学设想:这篇文章大量篇幅都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对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尤其是眼睛进行了描写,因此,学习本文要重点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而这些描写的唯一目的就是揭示他的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是学生理解本课的难点.因此,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有必要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同时,以本课为例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教学目标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四、教学课时: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 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
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 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
"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2、检查预习(1)给下列词语注音。
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 品味语言,多角度感知托尔斯泰的人物形象。
3.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领悟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第一,以文本为桥梁,让学生了解托尔斯泰,初步感受伟大作家的心灵律动,对托尔斯泰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进而去主动阅读托尔斯泰。
这样定位的理由在于文本的特殊性。
《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物塑造缺乏人物描写的常用手法——具体生动的事件。
初二年级的学生要掌握这种人物塑造的方式还有一定难度。
同时,这篇文章虽然辞彩华丽,从相对独立的句子来看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但从全篇来看表达上稍显拖沓累赘,并非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文本。
所以,与其让学生欣赏语言中的众多的修辞手法,不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验语言精华进而感受人物神采。
第二,以朗读文本和背景资料多角度了解托尔斯泰。
由于文本故事性不强,教师最可以挖掘和凭借的优势是文本语言的散文化韵律化。
另外,《列夫·托尔斯泰》中费解的难句较多,这需要背景资料的补充。
所以,与其靠教师辛勤讲解,还不如通过动人的故事的诵读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一、初识托尔斯泰1.导入:同学们,列夫·托尔斯泰是当时俄罗斯文学和思想的最高峰。
与托翁会面是多少俄罗斯文化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请转变角色,我们现在的身份就是一群俄罗斯文学青年,是大文豪托尔斯泰的“粉丝”。
我们坐火车经过了漫长艰苦的旅程来到了托尔斯泰的家中。
在客厅里我正襟危坐等待托尔斯泰的接见。
对托尔斯泰,我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我们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公的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
在亲眼见到我们的偶像之前,我们对这位文坛泰斗的形象早已经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了诚惶诚恐的地步。
可是,当托尔斯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现实和期望却有天壤之别。
八年级上册语文7课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原文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如同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小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资料拓展:作品主题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著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烘云托月,美不胜收——探究《列夫·托尔斯泰》衬托艺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够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在《列夫·托尔斯泰》中,作者就大量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正衬①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②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因此,我们得把他称为普通人,而且此刻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觉,即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而是一般人的总体现。
所谓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第①句描写托尔斯泰天父般的大胡子,作者用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画像来加以衬托。
摩西是《圣经》中古代犹太人的领袖,自然受人景仰;米开朗琪罗的画作,更是为人们所熟知。
这样的衬托,无形中凸显了托尔斯泰令人难忘的形象,虽然这形象极其普通,但普通中却透露出难以掩盖的气质。
第②句作者将托尔斯泰放置在俄罗斯普通民众之中,用俄罗斯人来衬托托尔斯泰。
他是“一般人的总体现”,“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反衬①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②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③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④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
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来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文章的前半部分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用近乎调侃的夸张式的口吻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如①②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
《列夫·托尔斯泰》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展现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同时也揭示了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托尔斯泰面部特征的详细描述,作者展示了他的须发、眉毛、鬈发等细节,将托尔斯泰的外貌比作粗制滥造的“小屋”,生动地描写出他长相的粗陋。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相貌的平庸甚至粗鄙,意在强调他是俄国人民大众中的一员,也是一个普通人,展现了传记的真实性。
同时,这种写法也为下文的深入探讨和理解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奠定了基础。
列夫托尔斯泰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起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重难点理解俗语“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抑中有扬地刻画人物的手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法。
第一课时前预习要点:(45分钟)1、熟读课文,概括文章中心内容(10分钟)2、作者茨威格和托尔斯泰的常识(5分钟)3、找出生字词,掌握它们的音、形、义(10分钟)4、课文分别从哪些方面刻画托尔斯泰的?(5分钟)5、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和夸张句。
(5分钟)6、通过你对课文的理解,为托尔斯泰画一幅肖像。
(5分钟)7、请你用恰当的比喻或夸张修辞,形容一下你身边的人的肖像。
(5分钟)第一课时一、导入(2分钟)同学们,似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的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去探究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后预习:(5分钟)1、熟读课文,概括文章中心内容2、作者茨威格和托尔斯泰的常识3、找出生字词,掌握它们的音、形、义4、课文分别从哪些方面刻画托尔斯泰的?5、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夸张句,反复品读三.小组内展示前预习内容(5分钟)四.课堂内展示。
(20分钟)1.作者简介:茨威格(5分钟)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
以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青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2.检测预习(15)①.读准横线上的字。
参考答案预习案预习·导学:1、tuó páng zī ránjiá yǒu táng liǔquán qióng gù liâzâng càn diāo gòumào zhòu2、黝黑:黑;黑暗。
炽热:极热。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文中比喻皮肤粗糙。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阴暗而失去本来的色彩。
3、第一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4、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5、突出的特征是多毛的脸庞、浓密的胡髭,轮廓、结构丑陋,面容表情可憎,长相普通,身材矮小敦实、侏儒,眼神犀利的目光、丰富的感情、眼睛的威力。
6、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比喻效果:生动形象,突出特征。
夸张效果:特征突出,形象鲜明。
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合作探究案1、这句话中暗含的意思是托尔斯泰的脸庞实际上是“传播智慧的庙堂”,只是表面上看不出。
这句话明贬实褒,刻意强调托尔斯泰相貌的平庸,是为了突出他的智慧。
2、把晚年托尔斯泰的面部表情比作“悲凉之地解冻”,揭示了其内心世界的巨大改变。
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腐朽的阶级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
7 列夫·托尔斯泰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方法,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胡髭.(zī) 长髯.(rán)黝.(yǒu)黑一绺.(liǔ)B.鬈.(quán)发穹.(qiónɡ)顶禁锢.(ɡù)酒肆.(sì)C.侏.(zhū)儒尴尬.(ɡà)犀.(xī)利锃.(chénɡ)亮D.甲胄.(zhòu)粲.(càn)然涟涟.(lián)广袤.(mào)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两颊帐蓬崎岖粗鄙B.貂皮伯爵乡绅轩昂C.犀利墩实盎然戳中D.无垠愚钝滞留疆绳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2)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3)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
(4)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B.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C.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D.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
5.填空。
(1)《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作者是,奥地利作家。
(2)列夫·托尔斯泰是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
他被列宁称为“”。
二、解读探究,把握文本6.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全文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
一、(第1~5段) 。
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
1.文学常识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作家,其代表作品有《安娜·卡列琳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文章以中心人物为题,点明了写作对象,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评论家,被称为“打开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著称。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擅长用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代表作品有《三作家》《罗曼·罗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成功的秘诀》。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是一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3.重点字词
胡髭(zī)长髯(rán)蒙昧(mèi)粗糙(cāo)正襟危坐(jīn)鬈发(quán)侏儒(zhū rú)黯(àn)然失色滞(zhì)留犀(xī)利
粲(càn)然锃(zèng)亮广袤(mào)无垠乡绅(shēn)。
列夫托尔斯泰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起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
重难点
理解俗语“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抑中有扬地刻画人物的手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法。
第一课时
前预习要点:(45分钟)
1、熟读课文,概括文章中心内容(10分钟)
2、作者茨威格和托尔斯泰的常识(5分钟)
3、找出生字词,掌握它们的音、形、义(10分钟)
4、课文分别从哪些方面刻画托尔斯泰的?(5分钟)
5、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和夸张句。
(5分钟)
6、通过你对课文的理解,为托尔斯泰画一幅肖像。
(5分钟)
7、请你用恰当的比喻或夸张修辞,形容一下你身边的人的肖像。
(5分钟)第一课时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似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的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去探究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后预习:(5分钟)
1、熟读课文,概括文章中心内容
2、作者茨威格和托尔斯泰的常识
3、找出生字词,掌握它们的音、形、义
4、课文分别从哪些方面刻画托尔斯泰的?
5、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夸张句,反复品读
三.小组内展示前预习内容(5分钟)
四.课堂内展示。
(20分钟)
1.作者简介:茨威格(5分钟)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
以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青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2.检测预习(15)
①.读准横线上的字。
胡髭(zī) 长髯(rán) 鬈(quán)发黝(yǒu)黑滞(zhì)留愚钝(dùn)禁锢(gù) 轩(xuān)昂犀(xī)利侏儒(rú) 酒肆(sì) 尴尬(gāngà) 锃(zâng)亮
甲胄(zhòu)粲(càn)然盎(àng)然
②、改正错别字。
粗制烂造鹤立鸡群正经危坐诚皇诚恐
无可置凝郁郁寡欢引人注目藏污纳沟
③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
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
快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
下暗淡无光。
五.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8分钟)
①课文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刻画托尔斯泰的?
②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并理清层次脉络。
六..熟读课文(5分钟)
仔细品读优美段落
第二课时
前预习二:(45分钟)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他的外部特征的?外貌有何特征(8分钟)
2、用曲线画出采用比喻、夸张的句子,谈谈效果。
(7分钟)
3、托尔斯泰的眼睛有何特点?(5分钟)
4、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5分钟)
5、用横线画出描写其眼睛的精美句子,并赏析。
(10分钟)
6、文章怎样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的?作用?(10分钟)
展示二;
一、导入(2分钟)
二、后预习(3分钟)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他的外部特征的?外貌有何特征?
2、用曲线画出采用比喻、夸张的句子,谈谈效果。
3、托尔斯泰的眼睛有何特点?
4、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5、用横线画出描写其眼睛的精美句子,并赏析。
6、文章怎样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的?作用?
三.小组内展示。
(5分钟)
四.课堂内展示。
(16分钟)
1..简答:(1-----5)
①作者是怎样揭示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的?
描写外貌和眼睛
②从哪几方面描写的?
胡子、眉毛、头发、鼻子、眼睛、眼
③你能找出多少关于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呢?(用曲线画出采用比喻或夸张修
辞的句子)
④突出了托尔斯泰外表的特点?
⑤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特征的?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问题探究:
这样夸张的描写并未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高大不凡的形象,这是为什么?
这样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1)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2)反衬他灵魂的高贵,眼睛的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相互衬托,留下强烈深刻印象
3、研究赏析(6----9)
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托尔斯泰的______。
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找出相关语句理解其含义。
明确:
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写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
五、体验情感(1分钟)
我们体会到作者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托尔斯泰的_______________之情吗?
六、写法赏析(3分钟)
本文艺术手法上的独特?.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七、思考:(10分钟)
1.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
直到生命的
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托尔斯泰到晚年才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坚决地站到了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贵族阶级的生活基础----土地所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
2.结尾: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
能看清真相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这应该是幸福的。
但他却缺少幸福,因为他看透了暴政、虚伪、丑恶和苦难,也看清了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
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痛苦的。
八、精彩朗读(5分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第三课时
前预习三:(45分钟)
1、假如你已来到托尔斯泰的坟墓前凭吊,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2、学了本文之后,你有何疑问和收获?(修辞、写法。
)
3、讨论并完成课后习题。
一.导入(略)(2分钟)
二.后预习:(3分钟)
1、假如你已来到托尔斯泰的坟墓前凭吊,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2、学了本文之后,你有何疑问和收获?(修辞、写法。
)
3、讨论并完成课后习题。
三.小组内展示(5分钟)
四.推荐书籍(5分钟)
罗曼·罗兰《名人传》
五.各抒己见(10分钟)
1..学了本文之后,你有何疑问和收获?
(修辞、写法。
)
2.写法赏析
①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
②.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③、先抑后扬的写法
六.知识拓展(15分钟)
1、假如你已来到托尔斯泰的坟墓前凭吊,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2. 像托尔斯提一样,鲁迅也是一位文坛巨匠,参照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
七、研讨课后练习(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