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总结本文总结了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词类活用情况。
实词实词是表示实在意义的词语,即具有具体内容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具体的实词活用情况如下: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可以表示人、事、物等具体对象。
名词的活用形式主要包括:1. 单数和复数形式:名词的单数形式一般用于表示单个对象,复数形式用于表示多个对象,复数形式常在名词后加"们"表示复数概念。
2. 谓语修饰:名词可以作为主语或宾语,在句子中可以由谓语动词、形容词等修饰。
动词动词在文言文中表示动作、状态等。
动词的活用形式主要包括:1. 时态变化:动词可以根据不同的时态表达不同的动作或状态,如过去、现在、未来等。
2. 语态变化:动词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态,如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3. 方式变化:动词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示动作的进行方式,如直接、间接等。
形容词形容词在文言文中用于描写人、事、物的性质、特征等。
形容词的活用形式主要包括:1. 级别变化:形容词可以根据事物的不同特征使用不同级别,如比较级、最高级等。
2. 修饰变化: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通过副词修饰动词。
虚词虚词是表示虚拟意义或具有辅助作用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等。
具体的虚词活用情况如下:介词介词在文言文中用于连接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介词的活用形式主要包括:1. 位置变化:介词的位置可以在句首、句中或句末,根据句子结构和语境变化。
2. 搭配变化:介词通常与特定的动词、名词搭配使用,表示特定的意义。
连词连词在文言文中用于连接词与词、短句与短句之间的关系。
连词的活用形式主要包括:1. 并列关系:连词可以表示两个词、短句之间的并列关系,连接相同语法成分。
2. 转折关系:连词可以表示两个词、短句之间的转折关系,连接相反或对比的语法成分。
助词助词在文言文中用于辅助动词、形容词等进行语法上的变化。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词性和语法功能,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和用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1. 名词动用:名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表示动作或行为。
例如:“一狼洞其中”(《狼》),“洞”原本是名词,在这里表示“打洞”的动作。
2. 形容词动用:形容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表示动作或行为。
例如:“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和“远”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表示“亲近”和“疏远”的动作。
3. 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表示事物或行为的名称。
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和“入”原本是动词,在这里表示“出产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
4. 名词作状语:名词在句子中充当状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状态、方式、工具等。
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原本是名词,在这里表示“用箕畚”的方式。
5. 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
例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和“劳”原本是形容词或动词,在这里表示“使……痛苦”和“使……劳累”的意思。
人教版初中1—6 册文言文词类活用总汇一、名词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鞭数十(鞭,用鞭子打,)2、果然鹤也(鹤,变成白鹤)3、天雨墙坏(雨,下雨)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当作宾客)5、其家甚智其子(利,意动,认为⋯⋯聪明)6、父利其然也(意动,以⋯⋯为利,)7、歌以咏志(歌,写诗歌,)8、愿为市鞍马(市,买)9、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10、对酒当歌(歌,高歌,唱歌)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方位名词做动词,表示“放在前面”、“放在后面”)12、置所罾鱼腹中(“罾”用是用罾捕的)13、皆指目陈胜(“目”是用目示意)1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太守,做太守)15、名之者谁(名,给⋯⋯命名)16、一鼓作气(鼓,击鼓)17、朝服衣冠(服,穿戴)18、惠子相梁(相,作宰相)19、冬雷震震(雷,打雷)20、夏雨雪(雨,降下,落下)21、寻向所志(志,做的记号,标志)22、有仙则名(出名)23 、有龙则灵(现灵)24、披发文身(画文彩;刺花纹)25、书帛曰:“陈胜王。
”(称王)26、不蔓不枝(蔓延;生出枝节)27、皆刑其长吏(刑,惩罚)28、环而攻之(环,包围)2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30、峨冠而多髯者(峨冠,戴着高帽子)31、皆下之(攻下)32 、此中人语云(语,告诉)33、欲穷其林(穷,走到尽头)34、吾义固不杀人(坚持合宜的道义、情理)35、天下缟素(穿孝服)36、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划船)(二)名词作状语1、窗扉洞开(像洞一样,)2、当窗理云鬓(云,像乌云一样,)3、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犬一样)4、失期,法当斩(法,依照法律)5、吾义固不杀人(义,按照道义)6、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7、面刺寡人者(面,当面)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9、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用网捕)10、夜篝火(用篝火装着“鬼火”)11、箪食壶浆(用箪,用壶)12、乃丹书帛(用朱砂)二、动词活用(一)动词作状语1、几处早莺争暖树(争,16)2、忽啼而求之(啼,哭着,42)3、跳往助之(跳,跳着)(二)动词作名词1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战马,49)2、宜枉驾顾之(驾,指车、马)3、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4、猛浪若奔(奔,飞奔的马)(三)使动用法1、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正、笃、睦、和,形容词)2、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形)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4、乱花渐欲迷人眼((“迷”,意为“使‥‥‥迷乱”))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使⋯⋯扰乱;使⋯⋯劳累)6、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穷困;使⋯⋯颠倒错乱;使⋯⋯惊动;使⋯⋯坚韧)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巩固)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使⋯⋯震慑) 9、忿恚尉(使尉愤怒)10、凄神寒骨()(四)意动用法1、以贤勇知(《大同》,贤,形,认为⋯⋯为贤)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认为⋯⋯美)3、闻寡人之耳者(闻)4、父异焉(对此感到诧异)5、邑人奇之(以之为奇)6、父利其然(认为这种情况有利可图)7、渔人甚异之(对此感到诧异)8、余悲之(对此感到悲哀)9、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10、固以怪之矣(对此感到奇怪) 以动心忍性(使 使 苦痛 使 乏 空 饿饥(五)为动用法1、死国可乎(死,为国而死)2、伤仲永(伤,为仲永而哀伤)3、既泣之三日(泣)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丧,为死去的人办丧事)5、念悲其远也(悲) 6 、祭祀必祝之(祝,为之祈祷)三、形容词活用(一)作名词1、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新,新知识)2、近塞上之人(近,靠近)3、披坚执锐(坚、锐)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惑,疑惑的问题)5、毕力平险(险,险阻的山)6 、此皆良实(贤良诚实的人)7、攘除奸凶(奸臣贼党)8、野芳发而幽香(香花)9、心乐之(以之为乐)(二)作状语1、胡人大举入塞(大,大举,大规模,)2、见渔人,乃大惊(大,非常,大吃,)3、与蒙论议,大惊曰(非常)(三)作动词1、家富良马(富,有很多,)2、明月别枝惊鹊(惊,惊动)3、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4、父异焉(异,对⋯⋯感到惊异)5、邑人奇之(奇,以⋯⋯为奇)6、而日中时远也(远,距离远)7 、不远千里(远,以⋯⋯为远)8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尽,竭尽)9、心乐之(乐,喜欢)10、凄神寒骨(凄、寒)11、聚室而谋(聚,使聚,召集)12、笑而止之(止,使止,阻止,阻拦)13、似与游者相乐(乐,嬉戏,逗乐,游乐)14、日光下澈(澈,深深透过,直射水底)15、毕力平险(毕,用尽)16、不能绝也(绝,杀绝,杀尽)17、私我也,美我者(私,偏爱;美,意动)18、楼渐低(低,降低)19、渔人甚异之(异,感到诧异)20、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头)21、一览众山小(小,意动,以⋯⋯为小)22、此教我先威众耳(威服,动词)23、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远,远离)24、香远益清(远播)25、互相轩邈(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四、数量词活用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跑千里路)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贰,两属)。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知识点总结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知识点总结一、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2、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隶一样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二、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1、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3、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4、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5、范增数目项王。
目:示眼色三、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使天下之主臣服。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2、汗牛充栋汗:使……出汗3、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任命……为将四、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1、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2、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3、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月考必备!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因:凭借10.起:飘起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11.非:不,不是12.相委:委,丢下、舍弃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15.日中:正午时分16.引:拉17.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梳理《三峡》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略无阙.处(“阙”通“缺”,意思是:缺口)二、一词多义1.绝:①沿泝阻绝.(动词,隔断)②哀转久绝.(动词,消失)③绝.yǎn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2.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②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如果)3.清:①回清.倒影(名词,清波)②清.荣峻茂(形容词,清澈)三、古今异义:1.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2.自.非亭午夜分古义:如果今义:从;由3.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许;也许四、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指奔驰的快马)2.林寒涧肃.(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3.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响:动词作名词,回声)4.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5.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6.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五、重点句翻译: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的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行。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经常听到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六、其他重点词语解释1.略.无阙处(略:完全.全部。
)(“略无”,完全没有。
)2.重岩叠嶂.(嶂:像屏障似的的高山)3.不见曦.月(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如下:
1.名词作动词:名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表示“打洞”的意思。
2.名词作状语:名词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谓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
尾”中的“箕畚”,表示“用箕畚”的意思。
3.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备了名词的语法特
点,如“此皆良实”中的“良实”,表示“善良诚实的人”。
4.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
点,如“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表示“擅长”的意思。
5.动词作名词:动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备了名词的语法特点,
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和“入”,表示“出产的东西”
和“收入的东西”。
6.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如“无案牍之劳
形”中的“劳”,表示“使……劳累”的意思。
7.意动用法: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怎么样”或“以……为……”的意思,
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表示“把……当作宾客对待”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汇总一、重点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6.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7.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8.门外戏(玩耍)9.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10.下车引之(拉,牵拉)11.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12.学而时习之(按时)1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15.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17.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1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19.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20.思而不学则殆(疑惑)21.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22.俭以养德(培养品德)2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2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25.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26.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27.意与日去(消失,逝去)28.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2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30.将复何及(来得及)31.一狼径去(径直)32.屠暴起(突然)33.缀行甚远(连接、紧跟)34.屠自后断其股(大腿)35.苫蔽成丘(覆盖、遮盖)36.目似瞑(闭上眼睛)37.狼亦黠矣(狡猾)38.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39.一狼仍从(跟从)40.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41.顾野有麦场(看,视)42.积薪其中(柴草)43.又数刀毙之(杀死)44.一狼洞其中(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45.止露尻尾(屁股)46.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47.止有剩骨(仅,只)48.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原来的) 49.恐前后受其敌(这里指攻击)50.弛担持刀(弛,解除,卸下;持,拿起) 51.有人忧天地崩坠(倒塌坠落)52.天果积气(果然、果真)53.只使坠(纵使,即使)54.充塞四虚(四方)55.及其家穿井(待,等到)56.国人道之(讲述)二、重点虚词三、通假字1.尊君在不(同“否”,读fǒu,相当于“吗”)2.不亦说乎(同“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4.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5.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6.饭疏食(名词作动词,吃)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8.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9.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10.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11.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13.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14.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盖上)15.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16.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傍晚)17.弛担持刀(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五、一词多义13.吾日三省吾身古义:__多次__ 今义:__数词,三__14.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__精力集中__ 今义:__安静、不嘈杂__15.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__轻薄__ 今义:__危险、不安全__16.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__懈怠__ 今义:__速度缓慢__17.少时古义:__稍微__ 今义:__数量小__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__多少__ 今义:__几何学的简称__19.止增笑耳古义:__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__今义:__耳朵__20.屠自后断其股古义:__大腿__ 今义:__屁股__21.身亡所寄古义:__依附,依托__ 今义:__寄托__22.因往晓之古义:__告知,开导__ 今义:__知道__七、文言句式1.省略句。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大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
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注:以上三项都可视作名词作状语现象。
)(5)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
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归纳
名词作动词
1、鞭数十(鞭,用鞭子打)
2、果然鹤也(鹤,变成白鹤)
3、天雨墙坏(雨,下雨)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当作宾客)
5、其家甚智其子(意动,认为……聪明)
6、父利其然也(意动,以……为利)
7、歌以咏志(歌,写诗歌)
8、愿为市鞍马(市,买)
9、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
10、对酒当歌(歌,高歌,唱歌)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方位名词做动词,表示“放在前面”、“放在后面”)
12、置所罾鱼腹中(“罾”用是用罾捕的)
13、皆指目陈胜(“目”是用目示意)
1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太守,做太守)
15、名之者谁(名,给……命名)
16、一鼓作气(鼓,击鼓)
17、朝服衣冠(服,穿戴)
18、惠子相梁(相,作宰相)
19、冬雷震震(雷,打雷)
20、夏雨雪(雨,降下,落下)
21、寻向所志(志,做的记号,标志)
22、有仙则名(出名)
23、有龙则灵(现灵)
24、披发文身(画文彩;刺花纹)
25、书帛曰:“陈胜王。
”(称王)
26、不蔓不枝(蔓延;生出枝节)
27、皆刑其长吏(刑,惩罚)
28、环而攻之(环,包围)
2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30、峨冠而多髯者(峨冠,戴着高帽子)
31、皆下之(攻下)
32、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33、欲穷其林(穷,走到尽头)
34、吾义固不杀人(坚持合宜的道义、情理)
35、天下缟素(穿孝服)
36、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划船)
名词作状语
1、窗扉洞开(像洞一样)
2、当窗理云鬓(云,像乌云一样)
3、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犬一样)
4、失期,法当斩(法,依照法律)
5、吾义固不杀人(义,按照道义)
6、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
7、面刺寡人者(面,当面)
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
9、夜篝火(用篝火装着“鬼火”)
10、箪食壶浆(用箪,用壶)
11、乃丹书帛(用朱砂)
动词活用
动词作状语
1、几处早莺争暖树(争)
2、忽啼而求之(啼,哭着)
3、跳往助之(跳,跳着)
动词作名词
1、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战马)
2、宜枉驾顾之(驾,指车、马)
3、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
4、猛浪若奔(奔,飞奔的马)
使动用法
1、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正、笃、睦、和,形容词)
2、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
3、凄神寒骨(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4、乱花渐欲迷人眼((“迷”,意为“使‥‥‥迷乱”))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使……扰乱;使……劳累)
6、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空乏,使……穷困;使……颠倒错乱;使……惊动;使……坚韧)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巩固)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使……震慑)
9、忿恚尉(使尉愤怒)
意动用法
1、以贤勇知(《大同》,贤,形,认为……为贤)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认为……美)
3、闻寡人之耳者(闻)
4、父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5、邑人奇之(以之为奇)
6、父利其然(认为这种情况有利可图)
7、渔人甚异之(对此感到诧异)
8、余悲之(对此感到悲哀)
9、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10、固以怪之矣(对此感到奇怪)
为动用法
1、死国可乎(死,为国而死)
2、伤仲永(伤,为仲永而哀伤)
3、既泣之三日(泣)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丧,为死去的人办丧事)
5、念悲其远也(悲)
6、祭祀必祝之(祝,为之祈祷)
形容词活用
作名词
1、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新,新知识)
2、近塞上之人(近,靠近)
3、披坚执锐(坚、锐)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惑,疑惑的问题)
5、毕力平险(险,险阻的山)
6、此皆良实(贤良诚实的人)
7、攘除奸凶(奸臣贼党)
8、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9、心乐之(以之为乐)
作状语
1、胡人大举入塞(大,大举,大规模)
2、见渔人,乃大惊(大,非常,大吃)
3、与蒙论议,大惊曰(非常)
作动词
1、家富良马(富,有很多)
2、明月别枝惊鹊(惊,惊动)
3、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
4、父异焉(异,对……感到惊异)
5、邑人奇之(奇,以……为奇)
6、而日中时远也(远,距离远)
7、不远千里(远,以……为远)
8、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尽,竭尽)
9、心乐之(乐,喜欢)
10、凄神寒骨(凄、寒)
11、聚室而谋(聚,使聚,召集)
12、笑而止之(止,使止,阻止,阻拦)
13、似与游者相乐(乐,嬉戏,逗乐,游乐)
14、日光下澈(澈,深深透过,直射水底)
15、毕力平险(毕,用尽)
16、不能绝也(绝,杀绝,杀尽)
17、私我也,美我者(私,偏爱;美,意动)
18、楼渐低(低,降低)
19、渔人甚异之(异,感到诧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