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第5章)
- 格式:ppt
- 大小:3.22 MB
- 文档页数:22
第5章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与适宜性教学一、重视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一)个别差异的定义1.普通心理学上的个别差异:一般是指个性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2.幼儿教育心理学上的个别差异:着重分析幼儿在幼儿园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具体指幼儿在幼儿园学习与教学情景下,在智力、能力、性别、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志向水平等方面的差别。
3.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曾指出,教师在决定什么样的教育对幼儿有益的过程中,必须掌握以下三种重要知识:(1)幼儿发展与学习的知识——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都会有不同的发展及学习特质。
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对各个年龄层的孩子有概括性的了解,知道什么样的活动、教材、互动对他们是安全、健康、有趣的,并且能力所及,同时还具有挑战性。
(2)幼儿的个别发展状况——了解群体里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及需要,以针对不可避免的个别差异调整教育方式。
(3)幼儿所处的社会及文化——了解幼儿的生活背景,才能确保孩子的学习经验是有意义、有相关性的,并能显示对幼儿及其家庭的尊重。
(二)重视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的必要性尊重幼儿学习中的个别差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认为个体的成长既有规律性,又有特殊性,每个个体的发展在遵循人类发展规律的同时,又有其独特性。
二、幼儿学习中的个别差异(一)幼儿学习能力的差异1.学习能力包括:智力、先前知识、创造能力等。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表5-1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二)幼儿学习类型的差异1.学习类型的含义(1)学习类型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并影响学习效果。
(2)学习类型是个人对学习情境的一种特殊反应倾向或习惯方式。
(3)学习类型的差异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意、行为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
(4)学习类型具有独特性、稳定性。
2.学习风格的两种类型(1)序列性学习者(Serialist):偏爱以序列步骤的方式学习;(2)整体性学习者(Holist):喜欢以分层的方式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练习题一、判断题1、“举一反三”是负迁移。
()2、一般平行四边形有关内容的掌握影响菱形的学习,属于自上而下的垂直迁移。
()3、定势对迁移只起阻碍作用。
()4、特殊迁移的范围往往比一般迁移广。
()5、归纳式学习属于自上而下的迁移。
()6、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阻碍作用。
7、相同要素说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8、学习迁移的心向的产生有利于学习迁移的实现,所以“定势”对学习的影响是积极的,“卢钦斯盛水实验”可以证实。
()9、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10、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11、一般说负迁移时暂时性的,经过联系可以消除。
()12、形式训练说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位依据的。
()13、定势只可以成为正迁移的心理背景。
()14、如孔子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话就生动地描述了学习的迁移现象。
()15、掌握了加、减法的学生,容易学好乘法运算,这就是一种知识的迁移。
()二、选择题1、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A、定势现象B、迁移现象C、记忆现象D、应用2、迁移的实质是()。
A、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B、新旧知识的同化C、新旧知识的顺应D、新旧经验重组3、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
A、原型启发B、负向迁移C、功能固着D、定势影响4、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是()A、一般迁移B、正迁移C、垂直迁移D、水平迁移5、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解释,提出了迁移理论的()A、形体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关系转换说D、关系概括说6、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A、垂直正迁移B、水平正迁移C、垂直负迁移D、水平负迁移7、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这属于哪种迁移()A、具体迁移B、重组性迁移C、同化性迁移D、顺应性迁移8、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这属于哪种迁移()A、同化性迁移B、顺应性迁移C、重组性迁移D、具体迁移9、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学习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属于()。
A.逆向迁移B.负迁移C.顺向迁移D.正迁移2.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是指学习中的()。
A.定势现象B.迁移现象C.记忆现象D.创造性3.()的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A.奥苏伯尔B.桑代克C.贾德D.格式塔心理学4.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A.顺向正迁移B.逆向正迁移C.顺向负迁移D.逆向负迁移5.两种学习间发生的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A.正迁移B.负迁移C.横向迁移D.纵向迁移6.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
A.桑代克B.贾德C.奥苏伯尔D.布鲁纳7.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和影响效果的不同,可分为().A.正迁移和负迁移B.逆向迁移与顺向迁移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8.缺乏实验支持的迁移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9.不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迁移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10.强调概括化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的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11.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被称为()。
A.正迁移B.负迁移C.顺向迁移D.逆向迁移12.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是().A.形式训练说B.经验泛化说C.相同要素说D.关系转换说13.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概括原理说D.关系转换说14.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对活动的影响C.对记忆的促进D.对智力的影响15.由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学习向具有较低概括水平的下位学习之间发生的迁移称为().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16.按照学习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化水平进行的划分,可以分为()A.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B.正迁移与横向迁移C.普通迁移与特殊迁移D.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17.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1、学习迁移的概念2、学习迁移的各种不同类型3、学习迁移早期的四种理论及现代新近的理论4、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5、联系实际怎样在教学中促进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我们常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是典型的学习迁移形式。
各种经验内部及其不同经验之间相互影响,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
二、迁移的种类(一)正迁移与负迁移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
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介于正、负迁移两者之间的一种迁移状态可称为零迁移。
(二)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三)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
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具体讲,是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
(四)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划分。
学习迁移分为普遍迁移和具体迁移。
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石,磊(五)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划分。
教案(第18次课2学时)一、授课题目:第五章技能的形成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技能的概念、特点。
2.理解心智技能的形成、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5阶段3.理解动作技能的特点、分类、阶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
难点: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高原现象。
四、教学过程(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板书、学时分配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辅助手段:多媒体呈现图片学时分配:2学时教学过程:【导入】很多人可能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这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他认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就是在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
这个定律似乎给人一种承诺,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只要做到1万小时的练习,人人都能掌握改行业的技能,成为专家。
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是什么?(一)技能的概念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其中,智力动作方式就是指的心智技能,这是发生在头脑内部的心理操作动作,是内在的,无法从外部观察到,如解数学题、写作等。
肢体动作方式就是指动作技能,这是外部的,可观察到,如骑车、写字、折纸等。
(二)技能的特点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本能是人们不用学就会的动作方式,例如吮吸、抓握、咀嚼、打喷嚏等。
技能则是后天学会的,会随着练习而逐渐熟练,如骑车、写字、打羽毛球。
在技能学习中,动作方式的掌握总是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会到熟练的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
练习是技能熟练的必经之路。
2.技能是一种动作方式,区别于程序性知识。
前面讲过,知识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
第五模块幼儿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主要内容——考纲分解——知识点梳理——思维导图——难点解析——常见题型——本章练习个性性格气质自我意识考纲分解幼儿个性的发展(王振宇第5章,张丹枫第7-8章)①个性、需要、兴趣、自我意识、能力、气质、性格的概念②个性的基本特征③需要的种类以及幼儿需要发展的特点④兴趣的品质以及幼儿兴趣发展的特点⑤能力的特征以及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⑥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如何看待气质类型⑦幼儿气质的发展特点,幼儿的气质和教育⑧性格的结构,幼儿性格的发展特点⑨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⑩幼儿能力的培养•知识点梳理理解个性的基本特征、需要的种类、兴趣的品质、能力的特征、气质类型的特征、性格的结构应用如何看待气质类型、幼儿的气质和教育、幼儿能力的培养、幼儿性格的培养识记个性、需要、兴趣、自我意识、能力、气质、性格的概念掌握幼儿需要发展的特点、兴趣发展的特点、能力发展的特点、气质发展的特点、性格发展的特点、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个性(W)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需要(Z)需要是一个人对生理和社会的需求的反映。
兴趣(Z)兴趣是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性。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能力(Z)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Z)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特征。
性格(Z)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知识点梳理理解个性的基本特征、需要的种类、兴趣的品质、能力的特征、气质类型的特征、性格的结构应用如何看待气质类型、幼儿的气质和教育、幼儿能力的培养、幼儿性格的培养识记个性、需要、兴趣、自我意识、能力、气质、性格的概念掌握幼儿需要发展的特点、兴趣发展的特点、能力发展的特点、气质发展的特点、性格发展的特点、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个性的基本特征: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个别性(独特性)◢需要的种类(1)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幼儿园家园育家长互动交流合作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幼儿园家园育中的家长互动交流合作,以教材《幼儿教育心理学》第5章“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教育”为基础,详细内容涉及第3节“家长互动交流合作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园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家长互动交流合作的有效方法,提高家园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家园共育的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家长互动交流合作的效果。
教学重点:家园合作的意义、方法及实践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案例教材。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家园共育的实践案例,引发学生对家园合作教育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家园合作的意义、方法,结合心理学原理,阐述家长互动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具体的家园合作案例,让学生了解家长互动交流合作的具体操作方法。
4.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一个家园合作场景,设计互动交流方案。
5. 案例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方案,大家共同讨论、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七、板书设计1. 家园合作的意义2. 家长互动交流合作的方法3. 家园共育实践案例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设计一个家园合作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亲子运动会活动目标: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提高家园共育效果。
活动内容:(1)热身运动:家长与孩子一起做简单的运动,如跳绳、拍球等。
(2)亲子游戏:设置多个亲子游戏,如“两人三足”、“接力跑”等,增进家长与孩子的默契。
(3)分享环节:家长与孩子互相分享活动心得,促进彼此了解。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家园合作的相关资讯,了解其他优秀家园共育案例,不断提高自己的家园沟通能力。
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家长的需求,为家园合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