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
- 格式:pptx
- 大小:3.01 MB
- 文档页数:55
课程教案教学过程: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钙”。
“钙”的作用是什么?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一、什么是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
人既需要物质资料来满足生存需要,也需要理想信念来充实精神生活。
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励人们为一定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目标而不断努力追求。
(一)理想的内涵与特征1、理想的内涵: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理想的特征(1)理想具有超越性。
理想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通过实践才能实现。
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2)实践性。
理想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而且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理想不同于空想。
(3)时代性。
理想同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样,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都带着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
理想的时代性,不仅体现为它受时代条件的制约,而且体现为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二)信念的内涵与特征1、信念的内涵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2、信念的特征(1)信念具有执著性。
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
(2)信念具有多样性。
一方面,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信念;另一方面,同一个人也会形成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信念,并由此构成其信念体系。
二、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1.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
2.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
3.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
4.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第二节崇高的理想信念一、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
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才能真正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一、基本概念1、理想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具有超越性、实践性、时代性。
2、信念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追求理想目标的精神动力。
信念具有执着性、多样性。
二、基本问题1、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重要意义?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
(1)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
(2)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
(3)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激发起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发愤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掌握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
2、如何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1)对立: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
假如理想与现实完全等同,那么理想的存在就没有意义。
(2)统一:理想的发展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现实孕育理想;理想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以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如何处理:(1)理想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要符合实际(2)在现实艰苦奋斗.3、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实现人生理想?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实现理想是长期的、艰巨的和曲折的。
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学习上:刻苦钻研、不畏艰难,孜孜不倦地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抵制和反对铺张奢华的思想和生活作风;工作上:奋发图强、不怕困难、不避艰险,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第二章教学单元内容
教学目的要求:
1、引导学生掌握理想、信念的科学含义,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充分认识理想信念对人生发的重要意义,正确把握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之间的辩证关系。
2、引导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逐步由模糊变得清晰、明确,对理想信念的态度越来越坚定,在理想信念问题上的功利倾向得以纠正,自觉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想信念。
3、引导学生确立科学崇高的政治理想、积极乐观的生活理想、高尚美好的道德理想和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并通过升华自身情感,匡正人生信仰,进一步强化社会共同理想意识,不断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理想和信念的科学内涵与特征,明确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
2、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树立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要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进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教学难点: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理想信念领域存在的问题错误认识,并认识到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增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责任感、使命感。
3、理想最终还是要在实践中化为现实,所以要帮助学生实现“知”与“行” 的统一,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努力学习、艰苦奋斗的实际行动。
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讨论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课程教案教学过程: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钙”。
“钙”的作用是什么?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一、什么是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
人既需要物质资料来满足生存需要,也需要理想信念来充实精神生活。
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励人们为一定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目标而不断努力追求。
(一)理想的内涵与特征1、理想的内涵: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理想的特征(1)理想具有超越性。
理想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通过实践才能实现。
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2)实践性。
理想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而且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理想不同于空想。
(3)时代性。
理想同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样,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都带着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
理想的时代性,不仅体现为它受时代条件的制约,而且体现为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二)信念的内涵与特征1、信念的内涵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2、信念的特征(1)信念具有执著性。
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
(2)信念具有多样性。
一方面,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信念;另一方面,同一个人也会形成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信念,并由此构成其信念体系。
二、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1.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
2.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
3.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
4.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第二节崇高的理想信念一、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
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才能真正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教学目标:帮助同学们确立起新的奋斗目标,尽快完成对大学生活的过渡。
帮助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化理想为现实。
教学重点: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和精神上的“钙”;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钙”。
“钙”的作用是什么?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一)理想的含义、特征与类型。
1、理想的含义“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l”,意思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在中国古代,理想叫做“志”,即志向。
孔子讲“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既追求眼前的生产生活目标,渴望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憧憬长远的生产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是理想形成的动力源泉。
因此所谓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理想的特征第一、超越性。
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它高于现实。
现实是现在实际“是怎样”,理想是关于未来“应怎样”的设想。
是事实与应当、“是怎样”与“应怎样”的关系。
理想是指向未来的价值目标,是现实生活中尚未存在的东西。
人们根据自己对未来的设计蓝图不断地推动着现在的变化,改造着现实。
理想以预见的方式反映未来,把握未来:因而,理想具有超前性,它高于现实,超于现实。
这正是人高于其它动物之处。
马克思曾指出,蜘蛛织网与工人的纺织相似,而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领甚至使建筑工程师感到惭愧;但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更高明,因为建筑师在动手建造一个建筑物之前,已经先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内涵和特征,明确理想和信念的关系,正确认识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学生能够提高对理想信念问题的理论认知,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及其关系;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树立科学的奋斗目标,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契合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教学重点;1.理想信念的内涵和特征;2.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3.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4.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5.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6.理想与现实的关系;7.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8.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教学难点:1.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4.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研究式教学法等;2、教学手段:教材、多媒体、PPT主要教学内容:导入:1、猜谜语:有它,无它,不一样有它,像船儿有桨能漂滩,能斩浪无它,像一只花公鸡只知为觅食奔忙有它,即使天黑下来也看得见光亮无它,纵然在大白天眼前也一片迷茫答案:它的名字——叫理想2、学生朗诵流沙河的诗理想教师总结:流沙河的这首关于理想的诗,深刻说明了理想的特征和作用;是的,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的核心;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政治思想观念如何,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由于理想信念在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和统领的作用;所以,这方面的精神真空将导致青年大学生人格素质的片面性;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在行刑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这几年没什么追求,就是很失败;”他还说“有信念的人,活着才会快乐;”这是马家爵在生命最后时刻的人生感悟;没有理想的,也许并不是马家爵一个人;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就总体而言,应该说,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对祖国的前途十分关心,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据调查,某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有比较多的大学生出现了重视物质利益,淡化理想信念;重视个人理想,忽视社会责任;重视生活理想,忽视道德理想;社会政治理想模糊的令人堪忧的倾向;而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状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对于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中国来说,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素质是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而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素质的关键要素;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理想是一个闪耀着璀璨之光的伟大字眼,它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个期盼它的青年;青年,寄托着人们的希望,预示着社会的未来,理想总是与青年相伴;向往、追求有一个美好的理想,渴望有一个闪光而又充实的人生,这正是处在人生发展新阶段的青年大学生正常而又合理的愿望,也是其思想品质境界的可贵之处;而理想的实现,又要靠科学的信念;否则,不仅理想不能实现,也有可能误入歧途;一、什么是理想信念一理想的内涵与特征1.理想的内涵“理想”一词,最早来源于希腊语“idea”,意即人生的奋斗目标;中国古代,理想称为“志”,即志向;“自当存高远”;孔子讲“三军可夺率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理想是人们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是一种主观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具体来说,理想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2.理想的特征1超越性;现实是不完美的,所以要追求理想,理想以预见方式反映未来;理想是对人生存的现实状态的超越;它不是关于现实“是什么”的认识,而是关于现实“应如何”的认识;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这样它才能成为人们追求美好未来的动力;理想产生意味着人对现实的不满,对于现实不满才会产生改变现实的冲动,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冲动就是理想;理想是流露真心的美丽梦境;法国的丹纳指出:“一个人提到理想,必然充满感情,他会想到流露真心的那种缥缈美丽的梦境;他只能以不胜激动的心情,低声细语的诉说;倘若高声谈论,就得用几句诗或一支歌;一般只用指尖轻轻的接触,或者合着双手,象谈到幸福、天国和爱情的时候一样;”2实践性;一方面,理想的产生来于实践;另一方面,理想的实现一定要经过努力;不经过实践,理想是不能实现的;“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克雷洛夫”;克雷洛夫1769—1844俄罗斯作家;3时代性;不同时代的人理想不一样,同一定时代的生产发展水平联系;诗人流沙河写过一首优美的诗:理想:“饥饿的年代,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理想是繁荣;”不同的时代,人们的向往和追求不一样;赫鲁晓夫称:“共产主义是一盘土豆烧牛肉的好菜”,五、六十年代我国人民心目的现代化理想是“楼上楼下,电灯”,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3.理想的类型理想根源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理想也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可以把理想分为许多类型:①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上分,理想有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比如有的人认为“我平庸,我快乐”这是一种一般理想;②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理想有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③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理想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关于社会理想,中国古代儒家的社会理想是:礼记中提到的大同,天下为公;陶渊明眼中的“世外桃源”;洪秀全希望的太平天国,康有为提倡的“大同世界”;而国外的柏拉图曾提倡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倡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共产主义,消灭差别和国家;④从理想的内容上分,理想有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社会政治理想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方面对于理想的社会和制度的向往与追求;生活理想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想象和向往,它涉及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家庭生活等诸多方面;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是关于工作、职业方面的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对事业要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道德理想是人们在做人方面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是指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人格和做人的标准,也就是要做一个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的人;理想是圣洁伟大而令人神往的,然而理想的实现并非都是坦途,追求理想需要执著;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追求成大事业、大学问,必须经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晏殊的两句诗:“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是,善于读诗的人,不是只看外表上的文字,不是只看外表上所写的景物和感情,真正会读诗的人,要从诗里面读出一种境界、一种意境,读出诗歌里真正给你呈现的一种境界;;第二种境界是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意思是,衣服带子越来越松了,也就是说人消廋了;消廋,是因为我追求的很艰苦;我相思怀念,我执著的追求着,我就是为她付上我的一切代价也始终不会后悔;第三种境界是辛弃疾的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思说,我追求一辈子,忽然有一天我恍然大悟,我得到了;得到的这个东西不一定是外在的名利禄位,而是真正在内心之中达到了一种自足的、自我实现的境界;;这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正是一切有志者,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必定经过的三部曲;其中第二种境界,就是一种“执著”的境界;执著来自于信念;缺乏信念的人,往往容易对自己已经确立的理想发生动摇,或者缺乏使理想变成现实的信心和决心,因而无法转化为行动;即使在某一时期转化成了行动,一旦遇到困难挫折,便不能坚持下去,结果半途而废;所以,在人生实践中,仅有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坚定的信念;二信念的内涵与特征1.信念的内涵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2.信念的主要特征1信念具有执着性;一旦形成,终生不渝并具有巨大惯性;人的信念一旦形成,就会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不会轻易改变;因为,人的信念的形成本身,就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而是在人的长期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中积淀了一个人多年的人生经验,包含了社会环境对他的长期影响;所以,一个人的信念形成以后,不会因为某个个别事件就发生改变;斯大林曾说过,手帕都不是轻易更换的,更何况人的信念呢当然,信念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经过时间和现实变迁的考验,一个人的信念会变得更为合理和坚定;信念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的复合体或统一体;2信念具有多样性;3.信仰是信念的升华信仰与信念有关联,但不等同与信念;信仰是一种信念,但又不是一般的信念,而是一种在人的精神世界上占据统摄地位并具有支配作用的信念,是人们关于社会最高理想和人生最佳境界的信念;一方面信仰是一种信念,具有信念的基本特征,即对于某些尚未被实现和证实的客观状态、观念等等的确信;另一方面,并不是任何信念都能成为信仰,信仰是信念的一种特殊的、强化的、高级形式;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只有那些具有极高乃至最高价值的信念,那些在精神领域占有主导地位和统摄地位的信念才是信仰;三理想和信念的关系: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理想与信念如果理想是一盏油灯,那么信念就是那绵长的灯芯;如果理想是一支曲,那么信念就是那柔和的音符;如果理想是一朵鲜花,那么信念就是那辛勤的汗水;如果理想是一论金色的太阳,就用我们坚强的信念去做止志不渝的夸父;如果理想是波涛澎湃的大海,就以我们坚强的信念去撞击出美丽的浪花.如果没有理想,生活就像在沙漠中失掉了罗盘,迷失了方向;如果没有理想,生活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永远不能振翅飞翔;如果没有信念,理想就像一朵漂浮的云,随风荡漾.因此,应该让理想充满人生,让信念扬帆起航.让心灵的枝叶绽放出理想的花蕾;用顽强的信念浇灌那理想的花朵.人的理想与信念需要互相支持,有美好崇高的理想追求的信念才是有价值的信念,而有坚定信念支撑的理想才能产生巨大的能量;理想与信念是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的;理想是信念的延伸和体现,信念是理想的基础和支撑;信念是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形成的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和经验基础上的对某种观念和理想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理想通常指一种关于未来奋斗目标的想象,它主要指向未来,重在标志人与其奋斗目标的关系,新年是人内心确信和秉承的观念,它则主要面对现在,标志人与相关事物的看法和关系;二、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首先,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要使生命富有意义,就必须在科学的理想信念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理想信念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一旦确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即使前进的道路曲折、人生的境遇复杂,也能看到希望和曙光,永不迷失前进的方向;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对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期望,因此,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只有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够解答好人生的意义、奋斗的价值以及做什么样的人等重要的人生课题;其次,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一个人有了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与此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有可能浑浑噩噩、庸庸碌碌、虚度一生,甚至腐化堕落、走上邪路;无数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创造奇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而具有披荆斩棘、锲而不舍的动力;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大学生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设定、工作岗位的选择,以及如何择友、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困难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都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指引和激励;大学生应当重视理想信念的选择和确立,努力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使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使宝贵的人生富有价值;最后,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理想信念是衡量一个人精神境界的重要标尺;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一方面能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使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避免精神空虚和迷茫;另一方面又能引导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并在追求和实现理想目标的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在追求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人们要不断面对各种挑战、抵御各种诱惑、突破各种局限、克服各种困难;这个过程是人的精神世界从狭隘走向高远、从空虚走向充实、从犹豫走向执着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沿着自我成长和完善的阶梯不断攀登、逐步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第二节崇高的理想信念一、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其真理的光芒穿越100多年的风烟云雾,更加灿烂辉煌;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密、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思想高峰;马克思主义学说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是对现实世界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学说;没有哪一种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没有哪一种学说能产生如此大的力量;尽管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基本规律;在21世纪来临的时候,马克思仍被西方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人们赞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也为它的崇高道义、科学方法和深邃远见所折服;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近一个世纪以来,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冲击和干扰,受到什么样的否定和诋毁,我们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自觉把它作为行动指南,坚定不移、毫不动摇;第一,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密、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列宁指出:“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总结人类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理论,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集大成,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和真理性而言,还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还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历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甚至一些并不赞同马克思主义的人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不朽的思想丰碑;第二,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恩格斯都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但他们反对少数人的统治,反对人剥削人的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可以说,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一经产生,就“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中国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群众才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第三,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它不满足于“解释世界”,而致力于“改变世界”;列宁曾说过,马克思“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为人类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毛主席形象地把它比喻为“望远镜”和“显微镜”;正是因为有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深刻认识世界的本质、理解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才能洞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发展大势;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走向变革现实的实践,深刻改变了世界面貌,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对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来说,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比马克思主义更实用、更管用;第四,马克思主义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状态,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从人类诞生之日起,特别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就在苦苦探寻理想的社会状态;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世界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作了科学设想,揭示了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这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制度,理所当然地成为人类梦寐以求的最美好的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描绘的社会理想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方向,与中国传统文化高度契合;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儒家经典礼记中就有对理想的大同社会的描述,如“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正是因为我国大同社会的理想与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共产主义有某种意义上的共通之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了广泛的文化和心理认同;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是阶段性与长远性的统一,代表和反映了中国社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首先,理想是有层次和类型的,有个人理想,也有社会理想;个人理想描绘的是个人生活事业的理想状态,而社会理想描绘的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个人生活于社会中,个人理想离不开社会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种社会理想,是一种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状态的理想;它对于个人理想具有整合作用,是若干个人理想的寄托和发育之所;当代中国人对自身生活和发展的若干期望和设想,事实上是以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为背景的,所以个人理想能否正确定位、能否实现,离不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社会理想的把握;其次,我们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若干个阶段性理想;与远大理想相比,阶段性的理想更为具体,因而它可以成为一定历史时期人们所普遍追求的比较贴近的理想目标;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这样一个现实的目标,最能直接地激发我们的奋斗热情;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并不是到本世纪中叶就结束;在我们达到这一理想目标之后,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将继续向前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还将进一步向前推进,我国社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到那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还会增添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