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静电引起的爆炸
- 格式:pptx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30
一起静电引起的离心机爆炸起火事故分析2008年11月7日零时30分左右,某制药厂正在进行甲苯淋洗的离心机突然发生爆炸起火,将整个车间大部分设备、管线烧毁,造成1人当场死亡,事故导致直接经济损失约70万元。
一、事故简要经过11月6日晚上,该车间共有当班工人6人,其中皮某和田某负责进行物料离心操作。
正常情况下1个反应釜需要进行3~4次离心操作,12时30分,第一次离心操作结束,操作工皮某关闭了氮气保护阀门,用水淋洗后甩干,出料渣到车间固定放置点。
之后田某开始在同一离心机上洗、铺滤布,准备开始第二次离心操作,皮某上二楼操作平台查看反应釜温度,上去不到2分钟,时间大约为7日零时30分左右,位于一楼的离心机发生了爆炸,操作工田某当场死亡,爆炸引起的火焰引燃了从反应釜底阀放出的大量含甲苯的溶液,火势迅速蔓延至整个车间,火灾发生后,车间其他人员及时进行了疏散。
事故发生后,车间员工立即拨打119报警,同时向主管领导报告,公司人员立即组织企业义务消防队成员进行先期的抢救工作,消防人员进场后经过奋力扑救,至4时左右火势得到控制,至16时40分左右,火被扑灭,大部分的厂房和设备被烧毁。
二、原因分析1、事故的直接原因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为离心机操作工田某安全意识不强,在未按操作规程的要求对离心机进行充氮保护的情况下,打开下料阀门开启俩你记,此时由于含哌嗪的甲苯溶液进入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产生静电火花引爆了甲苯混合气体,致使离心机发生爆炸。
2、事故的间接原因(1)改公司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安全制度虽齐全,但安全监管和教育培训不到位。
(2)该车间违反危化品管理有关规定,在车间里超量存放危化品,是导致事故扩大的原因。
(3)该车间离心设备安全防护设施存在缺陷。
三、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1、该公司要举一反三,深刻吸取事故教训,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2、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落实各项安全措施,杜绝违章作业现象,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
静电引起甲苯装卸槽车爆炸起火事故某年7月22日9时50分左右,某化工厂租用某运输公司一辆汽车槽车,到铁路专线上装卸外购的46.5t甲苯,并指派仓库副主任、厂安全员及2名装卸工执行卸车任务。
约7时20分,开始装卸第一车。
由于火车与汽车槽车约有4m高的位差,装卸直接采用自流方式,即用4条塑料管(两头橡胶管)分别插入火车和汽车槽车,依靠高度差,使甲苯从火车罐车经塑料管流入汽车罐车。
约8时30分,第一车甲苯约13.5t被拉回仓库。
约9时50分,汽车开始装卸第二车。
汽车司机将车停放在预定位置后与安全员到离装卸点20m的站台上休息,1名装卸工爬上汽车槽车,接过地上装卸工递上来的装卸管,打开汽车槽车前后2个装卸孔盖,在每个装卸孔内放入2根自流式装卸管。
4根自流式装卸管全部放进汽车槽罐后,槽车顶上的装卸工因天气太热,便爬下汽车去喝水。
人刚走离汽车约2m远,汽车槽车靠近尾部的装卸孔突然发生爆炸起火。
爆炸冲击波将2根塑料管抛出车外,喷洒出来的甲苯致使汽车槽车周边一片大火,2名装卸工当场被炸死。
约10min后,消防车赶到。
经10多分钟的扑救,大火全部扑灭,阻止了事故进一步的扩大,火车槽基本没有受损害,但汽车已全部烧毁。
二、背景材料据调查,事发时气温超过35℃。
当汽车完成第一车装卸任务并返回火车装卸站时,汽车槽罐内残留的甲苯经途中30多分钟的太阳暴晒,已挥发到相当高的浓度,但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直接灌装甲苯。
没有严格执行易燃、易爆气体灌装操作规程,灌装前槽车通地导线没有接地,也没有检测罐内温度。
三、事故原因分析(1)直接原因是装卸作业没有按规定装设静电接地装置,使装卸产生的静电火花无法及时导出,造成静电积聚过高产生静电火花,引发事故。
(2)间接原因高温作业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因而引发爆炸事故。
事发时气温超过35℃。
当汽车完成第一车装卸任务并返回火车装卸站时,汽车槽罐内残留的甲苯经途中30多分钟的太阳暴晒,已挥发到相当高的浓度,但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直接灌装甲苯。
静电引发火灾事故案例分析总结简介:静电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都有可能引发危险。
当积累的静电释放时,可能会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真实案例的分析,总结出静电引发火灾事故的原因,并提供防范措施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案例一:鞋底摩擦起火在一个化学工厂的车间里,一名操作员穿着塑料鞋底与地面进行长时间的走动。
由于地面是绝缘材料,摩擦所生成的大量正负电荷无法及时补偿,导致了严重的静电聚集。
最终,在一个可燃气体泄漏并蔓延到该区域时,车间内爆炸并引发大火。
经过调查分析后得知,这起事故是由于未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而造成的。
原因分析:1. 静电积聚:由于操作员长时间穿着塑料鞋底与绝缘材料地面接触,使得正负电荷不能及时相互补偿,导致静电积聚。
2. 可燃气体泄漏:车间内的可燃气体泄漏是引发火灾的直接原因。
防范措施:1. 使用导电鞋底:在易产生静电的工作环境中,应使用导电鞋底以便及时释放掉积累的静电荷。
2. 接地保护:对于绝缘材料地面的区域,应加强接地装置以确保正负电荷能够快速补偿。
案例二:输送带摩擦点起火一个物流仓库的自动化输送线上运行着长时间服务生命不长的输送带。
由于过度摩擦,在某个节点处起火并迅速蔓延到整个仓库。
经调查发现,这起火灾事故是由于未注意设备维护与排查而造成的。
原因分析:1. 输送带老化:由于长时间使用和物品摩擦,输送带表面产生了较高程度的静电。
2. 点状摩擦:由于某个节点处存在异常物品或损坏部分,使得输送带局部更容易产生静电。
防范措施:1. 定期检查:对于自动化输送线及其相关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所有的部件都处于良好状态。
2. 清洁通风:当物品与输送带摩擦时会产生静电,因此要加强仓库内的清洁工作以降低灰尘积累,并保持良好通风。
案例三:起重机吊杆引发火灾在一家建筑工地上,起重机操作员使用一个未经维护的金属吊杆进行物流作业。
由于吊杆与货物长时间接触并摩擦,在某个瞬间放下时产生大量静电并点燃可燃气体。
收油流速过快、静电放电油罐爆炸事故案例分析一、事故概况1987年10月29日时许,浙江省某油库煤油罐进油时发生爆炸起火事故。
(1)油库概况油库的油罐区由露天罐区和山洞罐区两部分组成。
其中露天罐区有8座立式钢油罐,分别设置在2个防火堤内。
露天罐区的8座立式钢油罐,原来都是土油罐和卧式油罐,后改为无力矩油罐,1974年又改为拱顶油罐,1982年将1#、8#油罐改为内浮顶油罐,总容量6500m3。
1982年以后将3#油罐底板和下圈板更新。
1#、至4#罐在一个防火堤内,1#罐为500m3内浮顶油罐,储存汽油17.655t;2#罐为500m3立式拱顶油罐,储存10#车用机油248.056t;3#罐为1000m3立式拱顶油罐,储存灯用煤油;4#罐为500m3立式拱顶油罐,储存15#车用机油149.986t。
该库设1座3000t级的装卸油码头,油泵房设6台离心泵没有铁路,全靠水路来油。
设灌桶间2个,专发桶装汽油、柴油、煤油和机油,汽车油罐车在另一处发放。
另外,还有2栋500m3桶装油库房,储存润滑油和润滑脂,并设有辅助生产区和行政管理区,其油罐区如图1-1所示。
(2)爆炸起火经过1987年10月27日接到预报,28日18点来一艘1000t油轮,全是煤油。
油库主任安排先进3#,余下的进5#罐。
28日下午对3#、5#油罐进行检查。
28日0点30,装载煤油的大庆765油轮到港。
油库主任和司泵员对3#、5#油罐做了最后检查,打开3#油罐进油管阀门后,走向5#油罐。
油轮于1点开泵卸油。
油轮配备CYZ-65油泵,特性为:流量153至200m3/h,扬程66至63m液柱,转速1470r/min。
油轮作业时实测泵出口压力为0.45MPa,油流速约为3.15至3.78m/s。
开泵卸油时,两名操作工一道进入油罐区检查煤油管线和附件的作业情况。
1点04分油库主任和司泵员在5#油罐处听到3#罐内有“噼噼啪啪”的响声,主任叫司泵员去泵房打电话通知码头停泵,主任向3#油罐走去。
静电火灾事故案例分析报告总结一、引言静电火灾是一种由于物体摩擦、传输或接触而产生的静电放电所引起的火灾事故。
它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发生的可能性,并且对人员安全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某些静电火灾事故案例的分析,总结其原因和经验教训,以提供给相关部门和个人进行预防和处理该类事故的参考。
二、案例一:化工厂罐区爆炸起火事件1. 事件背景在某化工厂的罐区内,突发爆炸起火事件,导致大面积燃烧并波及周围设备和建筑物。
2. 事故原因根据调查结果,该次爆炸起火事件主要起因是不适当地处理了静电积聚问题。
操作人员未按时清除容器和管道内的静电积聚,在结束作业后没有正确接地设备。
3. 教训与启示(1)建立专门机构负责监测与管理静电风险,在规定工艺中明确指出静电防范的有关要求。
(2)对于涉及静电积聚的操作设备,要确保及时清除积聚的静电,并正确接地。
三、案例二: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火灾事故1. 事件背景某加油站的油气回收系统发生火灾,在一夜间造成严重损失,并引发多辆汽车起火。
2. 事故原因经调查后发现,该次火灾是由于工作人员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静电放电风险所致。
在处理和维修油气回收设备时,工作人员没有使用导电材料进行操作,并没有注意到可能存在的静电火花。
3. 教训与启示(1)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明确指出处理涉及易燃物品设备时需要注意防止静电放电。
(2)在维护和操作过程中,使用导电材料或导管,以减少或消除静电积聚。
四、案例三:纺织厂纺锭间爆炸事故1. 事件背景某纺织厂的纺锭间突发爆炸事故,造成多名工人伤亡,并导致厂房严重受损。
2. 事故原因经过调查,发现该次爆炸事故是由于纺锭间中的纤维材料产生了大量的静电放电。
静电积聚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后,遇到火源引发了爆炸。
3. 教训与启示(1)强化场所管理,确保纤维材料及时清除和处理。
(2)对于易产生大量纤维颗粒或碎屑的工作环境,应加强通风设施以减少静电积聚。
五、结论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静电火灾事故往往是由于操作人员忽视了静电防范措施而造成的。
由静电引起火灾爆炸的事故分析静电火花是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静电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物质有: 可燃气体,易燃液体,可燃粉尘。
1•静电事故分析据对静电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60例的分析,事故原因的分布如表1 :表1静电事故原因分布表在以上60例事故中,爆炸事故38起,占633%,火灾事故22起,占36.7%。
爆炸多于火灾。
按物质分类,易燃液体事故46起,占76.网。
可燃气体9起,占15%,粉尘3起, 占5%,火药2起,占3.^o2•预防静电事故的措施2.1接地液体在管道中流动时易产生静电。
由于管道中充满液体.电容很大。
在液体从管道中流岀时,因电容急剧减小,静电压急剧上升。
这时易产生静电火花,而引起贮罐等容器的着火爆炸事故。
可燃气体也同理。
因此,凡可燃气体的金属管道、气柜、贮罐等设备,易燃液体的金属管道、油槽、装卸台及鹤管、套筒等设备都应有可靠的接地。
表1中序号2的7起输油管引起的油槽着火爆炸事故,设备都没有接地。
接地的作用是使之些设备产生的静电通过接地迅速消失。
那么,怎样正确接地呢?防静电接地装置与防雷接地、保护接地的要求相同,也可以共用。
为防两个金属物体之间放电,两个相邻金属物体之间、法兰或接头垫有绝缘物的应该有金属跨接线。
跨接线一般用不小于8毫米的圆钢焊接或用扁金属以螺栓压紧。
活动的接地或跨接软线应采用铜线。
导线的连接最好采用焊接。
用螺栓加弹簧片压接的应增加重复接地,并注意避免油脂污染和锈蚀。
用夹钳(类似电池夹子)连接的临时接地,要注意没有油漆、树脂、油脂污染。
连接点要离开装料口、卸料口等有可燃蒸汽的地方。
苯、汽油等易燃液体装大桶时,大桶应放置在导电地面上使之自然接地。
禁止铺非导电橡胶垫。
对于橡胶、塑料等绝缘材料的输油管.应在管道表面缠金属丝,并接地。
禁止用金属网给易燃液体接地。
这种近似过滤的接地,能使起电量增大近百倍。
如果液体的流速太高,起电量太大,只乘接地就不能保证安全了。
还需要控制流速。
静电火灾事故案例分析总结报告引言:静电火灾是一种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常见而又危险的事故,它可能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防静电火灾,本文通过对几个真实的静电火灾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其发生原因、危害以及正确应对方法。
一、案例一:静电火灾在化学厂发生该化学厂指定地区发生了一起由于静电导致的火灾事故,在这次事故中,大量的爆炸物品被点燃并造成了巨大破坏。
1. 发生原因通过调查取证得知,该化学厂在储存和处理爆炸物时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物体之间摩擦或运动会产生带电粒子,在没有拉开接地距离的情况下聚积形成静电荷。
当这些荷与易燃气体或蒸汽相遇时,并且处于可燃范围内时,就可能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引发火灾。
2. 危害静电火灾一旦发生,其破坏力常常巨大,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这次事故中,不仅有多人丧生,还引起了周围环境的污染,给企业及其周边社区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3. 应对方法为确保工厂内部安全,在处理易燃物品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合理储存:将易燃气体与非易燃物分开存放,并采用防爆设备进行封闭存储。
- 加强通风系统:通过增强通风设施以及在关键区域增加排风管道等方式,使潜在积聚的气体迅速被稀释和抛散。
- 接地措施:对容器、桶装化学品等要进行接地处理,以降低静电荷积累的可能性。
- 防护装备:穿戴适当的防静电地板、鞋底或服装等相应防护装备,减少静电影响。
二、案例二:静电火灾在涂料工厂发生一家涂料工厂发生了由于使用不当而导致的静电火灾事故,该事件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还使得工厂生产中断。
1. 发生原因这起事故主要是由于涂料容器、输送管道等设备没有进行有效的防静电处理。
在涂料搅拌或输送过程中产生的静电荷长时间积聚未被释放,最终导致火灾发生。
2. 危害静电火灾对工厂和社会都带来极大危害。
除了造成工人伤亡外,工厂还面临经济损失以及信誉受损的风险。
此外,停产也给相关供应链和业务合作方带来了负面影响。
3. 应对方法为减少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在涂料工厂及其他易燃物品加工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设备是否存在问题并及时修复或更换。
静电事故案例【篇一:静电事故案例】静电事故案例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常要使用并输送易燃易爆物料。
由于工艺、装置或人员的因素会产生静电,如果静电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有可能酿成重大火灾、爆炸事故。
2002年12月,在江苏丹阳某厂浆料车间,工人用真空泵吸醋酸乙烯到反应釜,桶中约剩下30kg时,突然发生了爆炸。
工人自行扑灭了大火,1名工人被烧伤。
经现场察看,未发现任何曾发生事故的痕迹,电器开关、照明灯具都是全新的防爆电器。
吸料的塑料管悬在半空,管子上及附近无接地装置,有一只底部被炸裂的铁桶。
此案例为较典型的静电事故,此次爆炸事故的原因是:醋酸乙烯的物料在快速流经塑料管道时产生静电积聚,当塑料管接触到零电位桶时,形成高底压电位差放电,产生火花引爆了空气中的醋酸乙烯蒸气。
具体分析如下:(1)醋酸乙烯是无色液体,有挥发性,曝光容易聚合成固体。
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星、高热、氧化剂有火灾危险。
闪点:-7.78℃;爆炸极限:2.6%-13.4%。
属于易燃液体。
(2)物料在管道输送过程中有静电积聚现象,塑料管由于其导电性能差,使静电积聚情况更加严重,物料中及塑料管壁上含有高位静电。
(3)醋酸乙烯蒸气与空气形成可燃性混合气体。
(4)当带有高位静电的塑料管接触到铁桶时,形成放电,产生火花,引爆可燃性混合气体。
2002年7月10日,某饲料添加剂厂,1号环氧乙烷贮槽在正常运行时,突然开裂,导致使液态环氧乙烷喷出汽化,发生爆炸,造成2人死亡、4人重伤、11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640万元,其它损失178万元。
经分析,1号环氧乙烷贮罐属非法自制容器,制造质量低劣,焊缝与钢板存在严重缺陷,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合成车间没有设计、安装防静电接地装置,环氧乙烷泄漏汽化后,积聚电荷无法排除,静电火花引发环氧乙烷爆炸事故;装有环氧乙烷的槽罐车,没有及时开走脱离事故现场,导致事故扩大。
静电引爆可燃性混合气体的事故案例分析2002年7月,江苏姜堰某厂二车间的离心机(封闭式),在刚开始分离从搪瓷反釜卸出的w-100-1纺织用抗氧化剂和甲苯溶剂时,突然发生爆炸,致使1名职工死亡,1名职工重伤。
溢油后静电放电引发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一、事故概况
1998年3月27日,某加油站在业务人员不在位的情况下,随意借用不懂业务的警卫战士顶班作业,组织汽车油罐车卸油。
作业人员作业前没有测量,对接收油罐空容量心中无数。
工作时不坚守岗位严密观察作业情况,而擅自离开,致使现场失控达30min,造成油料溢岀事故的发生。
随后2名作业人员进入罐室查看溢油情况时,发生着火爆炸,造成2人中毒烧伤,1台运油车、6个25m3油罐和2台加油机被烧毁。
二、事故原因
(1)作业人员对接收油罐不测量,卸油时不坚守岗位严密观察作业情况,造成油罐溢油。
(2)油料具有蒸发性,蒸发的油气充满灌室,油料员(穿着化纤衣服)进入罐室,人体静电放电,引燃爆炸性混合气体,发生着火爆炸。
三、事故教训
(1)卸油作业管理混乱,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在业务人员不在位的情况下,随意借用不懂业务的警卫战士顶班作业。
油料业务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持证上岗,但该加油站领导对此规定根本不予以重视和落实。
(2)业务人员责任心差,麻痹大意。
作业前没有测量,对接受油罐空容量心中无数。
盲目蛮干。
工作时不坚守岗位严密观察作业情况,导致溢油事故。
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不按照规定穿着防静电服,
致使人体静电放电。
因此,“作业前要按规定穿着、使用劳动保护、安全防护用品”。
(3)油罐违规安装在地下室内。
《汽车加油站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要求“油罐应尽量集中安置,采用地下直埋,严密将油罐设置在建筑物内和地下室内。
”。
危险化学品典型案例及其分析
静电引起甲苯装卸槽车爆炸起火事故
某年7月22号上午,某化工厂租用某运输公司一辆汽车槽车,到铁路专线上装卸外购的甲苯。
约7时20分,开始装卸第一车,由于火车与汽车约有4米高的位差,装卸直接采用自流方式,即用4条塑料管分别插入火车和汽车罐体,依靠高度差,使甲苯从火车罐车经过塑料管流入汽车罐体,第一车装完后运走。
约9时50分,汽车开始装卸第二车,1名装卸工爬上汽车槽车,接过地上装卸工递上来的装卸管,打开汽车槽车前后两个装卸孔盖,在每个装卸孔内放入2
根自流式装卸管,4根自流式装卸管全部放进汽车槽罐后,汽车槽车靠近尾部
的装卸管突然发生爆炸起火,爆炸冲击波将2根塑料管抛出罐外,喷洒出来的
甲苯致使汽车槽车周边燃起一片大火,2名装卸工当场被炸死。
事故原因:
1、装卸设备没有按规定装设静电接地装置,使装卸产生的静电无法及时导出,造成静电集聚过高产生静电火花,引发事故。
2、事发时气温超过35°C,当汽车完成第一车装卸任务并返回火车装卸台
时,汽车槽罐内残留的甲苯经途中30多分钟的太阳爆嗮已挥发到相当高的浓度,当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直接灌装甲苯。
防范措施:
1、危险化学品装卸作业应按规定装设静电接地装置,及时导出装卸产生的静电。
2、当气温达到一定高度时,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防止静电事故放生。
。
静电事故案例总结及预防措施1. 案例分析1.1 案例一在某工厂,一名工人在进行搬运操作时,因为没有做好地面的接地处理,手中的设备不小心碰到了另一个设备,产生了静电火花,引发了爆炸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害和设备损失。
1.2 案例二在某化工企业,一名技术工人在进行检修操作时使用了带有铁质部件的工具,由于没有正确穿戴防静电服,当铁质部件与设备接触时,产生了强烈的静电放电,引发了火灾事故,损失惨重。
1.3 案例三在某室内装修施工现场,工人在安装地面铺装时没有做好接地处理,手中的金属工具在碰到墙面时产生了静电放电,引发了电线着火,导致了电器烧毁和设备损失。
2. 预防措施2.1 地面接地静电火花的形成往往与地面接地情况有关系,为了避免静电火花的产生,我们应该从地面入手。
加强地面的接地处理,确保地面的电阻率能够足够低,这样可以有效的消除带电物体的静电荷,降低静电火花的产生概率。
2.2 防静电服装在一些高危环境下,如化工、电子、金属制造等行业,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应穿戴防静电服装,以防止静电的产生和积聚,从而减轻静电火花的危害。
2.3 静电消除器一些静电设备在运作时需要产生静电,这时我们可以使用静电消除器来对其进行消除,有效降低静电火花的产生概率,保障生产和人员的安全。
2.4 合理配电在配电系统的设计中,需要合理考虑配电电路的位置和走线,避免同类电路相互干扰,产生电磁干扰和静电干扰,加强对发生静电的设备和电路的管理。
3. 总结以上是静电事故的案例分析以及预防措施的总结,实际上,产生静电的危险并不仅限于这些场景,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需要注意防范静电的危害。
因此,我们应该从日常工作中细心留意,从细节处严格要求,以保障公司的生产和员工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