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教学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课水滴石穿一、教学目的: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
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
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教学目标: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生思索回答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二、研究生字词师:首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些生字词,读一读,记一记。
教师板书生字词,学生跟读、默写)三、详细讲解两则成语故事1、《滥竽充数》师:这则成语故事是讲述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君要在宴会上请乐师演奏竽,但是他并不懂音乐,于是他就让他的大臣们去找乐师。
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真正的音乐知识,于是就找了一些不会演奏竽的人来充数。
后来,XXX来到宴会,国君让他们演奏,结果这些充数的人一点都不会演奏竽,让国君非常尴尬。
师: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回答师:是的,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滥竽充数,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情,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2、《画蛇添足》师:这则成语故事是讲述一个画家画了一条蛇,但是他觉得画得还不够好,于是他在蛇的脚上画了一双鞋子。
结果,这条蛇就成了“画蛇添足”的典故。
师: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回答师:是的,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否则会适得其反,反而破坏了本来就很好的东西。
三、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师:那么,同学们认真听了这两则成语故事,你们都理解了吗?请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师:很好,那么请你们谈谈你们的理解,这两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师:非常好,你们的回答都很到位,说明你们已经理解了这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两则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和《画蛇添足》,通过这两则故事,我们研究到了很多的道理。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研究和生活中,避免滥竽充数,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做事要脚踏实地,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老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有关成语的趣闻或者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狗急跳墙”、“画蛇添足”等等。
二、教学内容的讲解(20分钟)1.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黑板来展示本节课要研究的成语及其故事,比如“坐井观天”。
2.老师可以逐一讲解生字的意思,并让学生读出来。
3.老师可以讲解成语故事的背景和寓意,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成语故事教学案例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运用成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成语故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教学内容1. 成语:画龙点睛、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亡羊补牢2. 成语故事:简要介绍每个成语的由来和含义。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成语的正确书写和读音。
2. 使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够运用成语进行口语表达。
三、教学难点1. 成语的含义理解与应用。
2. 成语故事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感受成语的魅力。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案例教学法:分析成语故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成语的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成语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成语故事。
2. 学习成语:分别讲解画龙点睛、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亡羊补牢五个成语的由来和含义。
3. 案例分析:分析成语故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成语的内涵。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所学成语进行口语表达。
5.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运用所学成语进行表演。
6.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成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练习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内容1. 成语:杯弓蛇影、狐假虎威、井底之蛙、滥竽充数、买椟还珠2. 成语故事:简要介绍每个成语的由来和含义。
七、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成语的正确书写和读音。
2. 使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够运用成语进行口语表达。
八、教学难点1. 成语的含义理解与应用。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十个成语及其含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 通过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画龙点睛、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
2. 成语故事:精选与成语相关的故事,展现成语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成语的读音、书写、含义及其运用。
2. 难点:理解成语故事背后的寓意,学会运用成语。
四、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成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组讨论:分组让学生探讨成语的含义、用法及背后的故事,培养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通过典型例句,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成语。
4. 课后实践: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成语。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成语及其来源,学习成语“画龙点睛”。
2. 第二课时:学习成语“掩耳盗铃”,并进行案例分析。
3. 第三课时:学习成语“亡羊补牢”,进行分组讨论。
4. 第四课时:学习成语“守株待兔”,进行案例分析。
5. 第五课时:学习成语“刻舟求剑”,进行分组讨论。
6. 课后:布置作业,巩固所学成语。
7. 第八课时:进行成语故事演讲比赛,展示学习成果。
8. 第九课时: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9. 第十课时:布置长期作业,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成语。
10. 第十一课时:进行阶段性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11. 第十二课时:针对测试结果,进行查漏补缺。
12. 第十三课时:学习更多成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13. 第十四课时:学习成语典故,深入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
14. 第十五课时:进行总结评价,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出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成语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成语故事教案一、引言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能够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内涵与用法。
本教案将介绍几个适合三年级学生的成语故事,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二、目标与要求1. 目标:通过讲述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对常见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要求:学生能够听懂成语故事的大意,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并在适当的情境中正确运用成语。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成语故事一:“画蛇添足”故事梗概:从前,有个画家非常擅长画蛇。
他画蛇画得非常逼真,栩栩如生,但他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于是他决定在画蛇的脚下画上蛇的足,结果画完之后,画蛇就变得奇怪又不合常理了。
学习目标:理解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能够在适当的情景中运用。
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图片、实物或多媒体展示画家画蛇添足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成语的含义,鼓励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或简短的情景对话运用该成语。
2. 成语故事二:“守株待兔”故事梗概:从前,有个农夫在田地里砍树,砍到一半突然听到了兔子跑过的声音。
他觉得捉到兔子会很有趣,于是他决定不再干活,守在树旁等着兔子自己跑过来。
可是日复一日,他都没有等到兔子。
学习目标:理解成语“守株待兔”的意思,并能够在适当的情景中运用。
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图片、实物或多媒体展示农夫守株待兔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成语的含义,鼓励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或简短的情景对话运用该成语。
3. 成语故事三:“井底之蛙”故事梗概:从前,有只蛙一直居住在井底。
一天,它偶然听到了别的蛙谈论海洋的美丽和广阔,但这只蛙却无法理解,只认为井底就是整个世界。
它因此失去了进一步探索世界的机会。
学习目标:理解成语“井底之蛙”的意思,并能够在适当的情景中运用。
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图片、实物或多媒体展示蛙在井底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成语的含义,鼓励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或简短的情景对话运用该成语。
幼儿园成语故事教学方案1. 背景介绍在幼儿园教学中,成语故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成语是汉语中的精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
如何在幼儿园阶段进行成语故事的教学,对于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 教学目标2.1 帮助幼儿了解基本的成语故事,增加词汇量,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2 培养幼儿对成语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激发幼儿对文化的兴趣。
2.3 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的个性和学习兴趣。
2.4 培养幼儿的品格和情感,让他们明智地运用成语,注意语言修辞。
3. 教学内容3.1 选择适合幼儿园教学的成语故事,以故事的形式展示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3.2 增加趣味性,选取富有故事情节和形象描述的成语故事,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3.3 结合实际生活,匹配成语故事的内容,让幼儿在故事中感受成语的魅力和神韵。
3.4 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成语故事,增加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 教学过程4.1 课前准备4.1.1 整理成语故事教材,选择绘本或图片故事书,以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成语故事。
4.1.2 准备教学辅助工具,如幻灯片、故事卡片等,辅助教师讲解成语故事。
4.2 课堂教学4.2.1 导入成语故事主题,引起幼儿的兴趣,可以通过歌曲、游戏等方式预热。
4.2.2 教师呈现成语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成语的内涵和使用场景。
4.2.3 师生互动,引导幼儿参与讨论,激发幼儿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4.2.4 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故事情境再现等方式,让幼儿身临其境,感受成语故事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4.2.5 教师评价,肯定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对成语故事进行自由表达,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教学评价5.1 观察幼儿的表现,包括对成语故事的理解程度、表达能力、情感投入等方面。
5.2 通过教学活动的形式、引导性问题和幼儿的表现来评价幼儿对成语故事的接受程度和学习效果。
《成语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成语的定义与特点;2. 学习常用的成语及其含义;3. 掌握运用成语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定义与特点;2. 常用的成语及其含义;3. 成语故事的阅读与解析;4. 成语故事的编写与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成语的定义和特点,并举例说明。
2. 成语的认识与学习(15分钟)教师给学生播放成语学习视频,帮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应用场景。
然后,教师分发成语学习手册,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并回答相关问题。
3. 常用成语学习(20分钟)教师精心挑选一些常用的成语,通过图片与例句的呈现,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
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成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情境,并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成语进行语境运用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所学成语,让学生进行查字典或问同学解释含义。
4. 阅读与解析成语故事(25分钟)教师分发几篇成语故事给学生,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并尝试解析故事中的成语含义。
学生可以在阅读完毕后,与同桌分享自己的理解,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5. 成语故事的编写与创作(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成语故事的编写与创作。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已学的成语,构思并编写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增加故事的趣味性与情节转折,并要求学生能够在故事中正确使用成语,突出成语的含义。
6. 总结与展示(5分钟)学生逐个展示自己编写的成语故事,并互相分享。
教师总结全堂,回顾课堂所学的成语,并再次强调成语的应用与运用。
四、教学评价与布置作业:1. 教师可根据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故事编写的能力,进行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刚刚编写的成语故事为基础,深化发挥,进行文学创作,写成一篇短篇小说或寓言故事。
五、教学资源准备:1. 成语学习手册;2. 成语学习视频;3. 成语故事资料。
六、教学延伸:1. 拓展成语学习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充成语词汇量,提高成语的运用能力;2. 融入成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成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成语,培养成语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园中班成语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听故事掌握5个常见的成语;2. 培养学生耐心听故事的习惯;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4.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故事中的5个成语;2. 确保学生听懂故事的情节;3. 学生能朗读常见的成语。
三、教学难点:1. 教育幼儿理解成语的意思;2. 带领幼儿认识不同的成语。
四、教学准备:1. PPT;2. 故事书;3. 小板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1. 通过PPT展示不同的成语,与学生一起观察其语境。
例如:“狐假虎威”、“画龙点睛”、“千里送鹅毛”等。
1.2. 教师引导学生猜测所展示的成语的意思。
2. 正文环节2.1. 教师讲述《小猴子摘桃》的故事。
在讲述过程中,在关键词中插入展现出的成语,例如:“猴子看到树上的桃子,非常喜欢。
他上山找来了一只箱子,准备摘下树上的桃子。
猴子刚爬上树,看到一只老虎来了。
这只猴子胆小,但是他想到了‘狐假虎威’,假装很厉害,叫老虎离开。
老虎被猴子半信半疑,离开了。
”2.2. 学生跟着故事中的情节表情动作配合相应成语,例如:“画龙点睛”、“鸟语花香”等。
3. 拓展环节3.1. 引导学生自己编故事并且使用所学成语。
3.2.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表演自己编的故事,其他同学猜测使用的成语。
4. 总结环节4.1. 梳理所学成语,并加深学生对其意思的理解。
4.2. 总结讲解了故事和所学成语的教师,让学生回家后教告知父母所学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在故事讲述中,学生有兴趣同时也能够理解所学的成语;2. 学生拓展环节的表演能力得到了培养;3. 通过总结环节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非常明显。
一、教案简介成语是汉语语言的精华,是千年文化的瑰宝。
通过学习成语故事,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感受成语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汉语文化的热爱。
本教案以2024年为时间背景,结合新课程标准,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对成语故事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成语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汉语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本单元共包含五个成语故事,分别为:《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和《杯弓蛇影》。
每个成语故事的教学内容包括:成语解释、成语来源、故事梗概、人物分析、主题思想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含义、来源和故事梗概。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主题思想。
3. 案例分析法:通过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成语的魅力。
5.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语故事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成语运用能力:通过课后实践环节,评价学生运用成语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4. 单元测试:进行成语知识测试,了解学生对成语故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本单元的教学安排共分为五个课时,每个课时对应一个成语故事。
具体安排如下:第1课时:《刻舟求剑》第2课时:《守株待兔》第3课时:《掩耳盗铃》第4课时:《亡羊补牢》第5课时:《杯弓蛇影》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成语的含义、来源和故事梗概。
难点: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以及对成语背后道理的理解。
八、教学准备1. 教材:成语故事教材或相关资料。
2. 课件:制作与成语故事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成语故事教学方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仗课文中详细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⑴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提醒其比喻义。
⑵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媒体设计: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醒课习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教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⑹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规定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络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
(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
(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构造,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
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构造,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构造,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
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精读课文,完成作业。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抽读词语卡片。
2.填字成词。
自相( )盾画龙点( ) ()( )充数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3.联络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四周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
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习题讨论,指导朗读。
(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异、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异到疑心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