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城(李端)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李端《芜城》原文及赏析李端《芜城》原文及赏析芜城昔人登此地,丘垄已前悲。
今日又非昔,春风能几时?风吹城上树,草没城边路。
城里月明时,精灵自来去。
鉴赏芜城,即荒芜的城市。
昔日繁华之地而今变成荒草漫生的废墟,很容易触动诗人敏感的神经,或由此而生对战祸兵灾的谴责,或由此而兴历史兴亡的慨叹,或缘此而感叹人生的无常,世态的炎凉。
南朝宋时鲍照最早以此为题作赋,写下了著名的《芜城赋》。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选李端这首《芜城》时,于篇末评曰:“明远赋意,能以数言该括。
”鲍照的赋是写扬州。
李端的《芜城》并无确指,写得也不如鲍照赋气沛情郁,但出语冷峻,含意深沉。
一般地说,诗人多缘景生情,借景发慨,往往先行描摹景物,渲染气氛,然后抒发感慨,而李端这首诗却另行构思。
诗的.前半部分四句均以理语出之。
以“昔人”与“今日”对举,并以“今非昔”深化“前悲”,升华到“春风能几时”的题旨。
昔人到此地,见到荒丘累累,已发出无限悲叹,诗人今日到此地,只见衰草漫垄,比昔人所见更为凄凉,其悲叹比前人更进了一步:春风仅数月,繁华能多时?春风原是美好的,风吹草绿,也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是昔日繁华之都变成了杂草丛生之地,昔日万顷良田变成了一片荒原,这春风便吹动了人的愁思,引发了人的感慨。
诗的后半部分四句反是写芜城景象。
“风吹城上树”,为寻常景象;“草没城边路”,则早无行人了。
地上荒草漫生,空中寒风萧飒,两句构成了芜城的荒寂。
“城里月明时”,只表明有明月当空,“精灵自来去”,便表明人迹已绝,鬼魂横行,传出了空城阴森的气氛。
芜城,既无往日车马的喧嚣,也无人流的涌动,更无歌舞的喧闹,完全成了一座空城、死城。
作者只以荒草漫路、精灵来去,就把芜城的败象写足写透。
李端的《芜城》与同类题材作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由情写到景,将诗眼“春风能几时?”置于诗的中部,由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样避免了此类诗多缘景生情,借景发慨的俗套。
原文:碧天向晚,远云开、疑是江南山色。
渺渺孤鸿残照外,独上高城望极。
鸡散台空,萤沉苑废,龙去沟无迹。
英雄安在?千秋恨血凝碧。
我欲携酒重来,佛狸祠下,字暗苍苔石。
社鼓神鸦浑不见,一片青青荠麦。
夜月琼枝,春风水调,肯慰淹留客?翩然归去,天风扶下双舄。
译文解析:广陵(故地在今江苏扬州江都)自西汉以来,就是东南地区的一个大都会。
这座历史名城屡经兴废,历尽沧桑。
南朝宋武帝大明三年(459)为镇压据城反叛的竟陵王刘诞,下令屠城,使多次承受了兵燹之劫的广陵再遭重创。
诗人鲍照当时在亲眼目睹了全城一片残破的景象之后,写下了一篇令人触目惊心的《芜城赋》,广陵就这样有了“芜城”的别名。
从鲍照作《芜城赋》到作者写此词,历史又过了数百年之久。
期间朝代更替,社稷陵谷,不知又上演了多少出盛衰兴亡的人间悲剧。
作者正是怀着这种无比沉痛的心情,写下了这首格调苍凉的登临怀古之作。
词既以“晚望”为题,其入手便将望中所见之景一一推出。
首先是远天云色在傍晚时分变化开合,起伏连绵,望去就像是江南一带的峰峦重叠。
在这个苍茫的大背景下,有一只孤雁在残阳的余映外隐隐约约地飞过,它与独上高城纵目远眺的作者在意象上相互映衬,彼此依托,形成了一个点示性极强的画面。
接着作者把视野收回城中,所见只是一片“台空”、“苑废”、“沟无迹”的衰飒景象,而“鸡散”、“萤沉”和“龙去”又分明带有昔日的繁华就此早已消歇的无限枨触。
广陵城在经历了南北朝的长期衰败后,到了隋朝曾因帝王的垂青而重现繁荣。
斗鸡台、放萤院和御沟水,都是那个时期城市兴盛和被称为“温柔乡”、“销金窝”的标志,这些如今都已荡然无存,空空如也,怎么能不令人即景伤怀,感慨万千?历代昏庸荒淫的帝王既已化为朽骨,建功立业的英雄也已无处可寻,只有血化成碧的传说凝聚着千古之恨。
词的这一段抒写,大有俯仰苍茫、眼空无物、感极而悲的意态,不禁使人因此想起鲍照曾在《芜城赋》中发出的“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的浩叹。
下片补出“晚望”的来由及结果,意脉紧接上片的怀古余绪。
芜城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沵迆平原,南驰苍梧涨海,北走紫塞雁门。
柂以漕渠,轴以昆岗。
重关复江之奥,四会五达之庄。
当昔全盛之时,车挂轻轊,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天。
孳货盐田,铲利铜山,才力雄富,士马精妍。
故能侈秦法,佚周令,划崇墉,刳濬洫,图修世以休命。
是以板筑雉堞之殷,井幹烽橹之勤,格高五岳,袤广三坟,崪若断岸,矗似长云。
制磁石以御冲,糊赪壤以飞文。
观基扃之固护,将万祀而一君。
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
泽葵依井,荒葛罥涂。
坛罗虺蜮,阶斗麕鼯。
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
饥鹰砺吻,寒鸱吓雏。
伏暴藏虎,乳血飡肤。
崩榛塞路,峥嵘古馗。
白杨早落,寒草前衰。
稜稜霜气,蔌蔌风威。
孤篷自振,惊沙坐飞。
灌莽杳而无际,丛薄纷其相依。
通池既已夷,峻隅又已颓。
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
凝思寂听,心伤已摧。
若夫藻扃黼帐,歌堂舞阁之基;璇渊碧树,弋林钓渚之馆;吴蔡齐秦之声,鱼龙爵马之玩;皆薰歇烬灭,光沉响绝。
东都妙姬,南国佳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莫不埋魂幽石,委骨穷尘。
岂忆同辇之愉乐。
离宫之苦辛哉?天道如何,吞恨者多。
抽琴命操,为芜城之歌。
歌曰:边风急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陇残。
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
——选自嘉庆胡氏刻本《文选》[南朝·宋]鲍照芜城赋文言文翻译地势辽阔平坦的广陵郡,南通苍梧、南海,北趋长城雁门关。
前有漕河萦迴,下有昆岗横贯。
周围江河城关重叠,地处四通八达之要冲。
当年吴王刘濞在此建都的全盛之时,街市车轴互相撞击,行人摩肩,里坊密布,歌唱吹奏之声喧腾沸天。
吴王靠开发盐田繁殖财货,开采铜山获利致富。
使广陵人力雄厚,兵马装备精良。
所以能超过秦代的法度,逾越周代的规定。
筑高墙,挖深沟,图谋国运长久和美好的天命。
所以大规模地修筑城墙,辛勤地营建备有烽火的望楼。
使广陵城高与五嶽相齐,宽广与三坟连接。
城墙若断岸一般高峻,似长云一般耸立。
用磁铁制成城门以防歹徒冲入,城墙上糊红泥以焕发光彩。
看城池修筑得如此牢固,总以为会万年而永属一姓,哪知只经历三代,五百多年,竟然就如瓜之剖、豆之分一般崩裂毁坏了。
带萝的诗句登楚山绝顶【作者】李廌【朝代】宋新雨路少人,公子有佳招。
下马语未竟,西城趋连镳。
初云眺江阁,忽欲登山椒。
陟巘践跷踊,舍鞍升迢嶢。
濈濈云屦湿,翩翩风袂飘。
广隰绿交映,芜城远无嚣。
带缭江路永,隙光溪影摇。
他山若聚米,乱垅疑翻潮。
岸巾叹鬓槁,抚髀怜肉消。
欲摅纡郁怀,自恨痀偻腰。
心知中峰近,意怯老步遥。
班荆坐危磴,植杖临高苗。
注目送三士,绿萝凌九霄。
风流蹔云散,箕踞还独谣。
迎答顺风呼,俯听深涧樵。
山灵或耸诮,谷友如迁乔。
虽同仙凡隔,亦觉神爽超。
毋比抱肠鼠,已异枝巢鹩。
夕曛下归径,平林有鸣蜩。
回瞻已陈迹,青霭烟寥寥。
驴【作者】梁氏【朝代】明买得青驴捷似梭,松云萝月任婆娑。
还嫌踏碎娇花影,款款扶缰倩墨娥。
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作者】许浑【朝代】唐欲寄家书少客过,闭门心远洞庭波。
两岩花落夜风急,一径草荒春雨多。
愁泛楚江吟浩渺,忆归吴岫梦嵯峨。
贫居不问应知处,溪上闲船系绿萝。
点绛唇·客梦初惊【作者】刘秉忠【朝代】元客梦初惊,雪晴风冷千山晓。
塞烟沙草。
又上邮亭道。
石窟萝龛,为我君应扫。
何时到。
放怀吟啸。
相伴山间老。
太涤洞留题【作者】黄敏德【朝代】宋九锁山深断世踪,云霞堆里著瑶宫。
千年地胜身才到,一柱峰高路忽通。
据石漱泉消俗念,扪萝扣洞挹仙风。
直疑凡骨今朝换,不假金丹屡转功。
感事十诗上李侍郎【作者】陈造【朝代】宋长松倚绝壑,高萝缠绵之。
苍山屹半空,白云相因依。
挥策马不前,自问此何时。
圣贤运化枢,奇髦各骛驰。
踯躅诸儒后,槁暴穷山为。
盘木贵有因,平心勿嗟咨。
游终南山因寄苏奉礼士尊师苗员外【作者】李端【朝代】唐半岭逢仙驾,清晨独采芝。
壶中开白日,雾里卷朱旂。
猿鸟知归路,松萝见会时。
鸡声传洞远,鹤语报家迟。
童子闲驱石,樵夫乐看棋。
依稀醉后拜,恍惚梦中辞。
海上终难接,人间益自疑。
风尘甘独老,山水但相思。
愿得烧丹诀,流沙永待师。
寄程公辟【作者】郑獬【朝代】宋念昔都门手一携,春禽几向苎萝啼。
梦回金殿风光别,吟到银河月影低。
《闺情·月落星稀天欲明》李端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喜鹊声。
【前言】《闺情》是唐代诗人李端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的首句点明背景时间,次句写室内景色氛围,烘托了闺中思妇彻夜难眠的深层心态。
三、四句刻画了妇人出门张望后失望的神态,表达了妇人急切盼夫归来的情怀。
全诗语句轻简,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注释】梦难成:指辗转反侧,不能成眠。
不忿(fèn):不满、恼恨。
一作“不问”。
鹊喜声:古人认为鹊声能预报喜事。
【翻译】月落星稀眼看东方就要发亮,一夜未睡孤灯还摇曳着昏光。
披起衣服走到门前急切探看,恼恨那报喜的鹊声把人欺谎。
【赏析】《闺情》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述环境并叙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营造出了这首诗的整体氛围。
月落星稀,月亮已经快要不见了,天马上就亮了,星星也非常稀少,这样的夜色并非心旷神怡,却有着一种挥之不尽的忧愁和伤感。
然后诗人将视角由窗外逐渐移向窗内,一盏孤灯和不能入眠的女主人公兀自相对。
诗人并未直接诉说女主人公的不眠是因思念的缠绵,而是从侧面描写“月落星稀”的天色,以及女子深夜不眠的场景,所以就多了一些委婉曲折之致。
“孤灯”,说明了众人皆睡而女子独醒,暗示女子必是心有所思。
“孤”字更是对女子孤寂的心境起到了深刻的暗示作用。
上面的两句可谓静之极矣。
万篇俱寂,众人都沉醉在梦乡之中,只有一个满怀心事的女子独自醒着。
到了第三句,写了一个动静之间的转折:女子起身张望动作。
“不忿朝来鹊喜声”,原来,是黎明时分勤快的喜鹊飞到门前树枝上,那声音让女子误以为是郎君归来。
一刹那的惊喜随即转为恼恨,因此对喜鹊“不忿”起来。
不忿,是一个十分口语化的词,女子那一刻的恼恨是没来得及掩饰、自然而然产生的,因此用口语来表现,就比雕琢过的书面语更传神、更贴切。
在这一瞬间仿佛能看到女子皱起的眉头,或者嘟起的小嘴。
其实,这罪过不是喜鹊的,女子的不忿,表面是怨恨喜鹊让自己空欢喜一场,实际上是对迟迟不归的郎君的痴怨,对自己独守空房、在相思之苦中煎熬的气恼。
2021年4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答案】D【解析】相传为伊耆氏(即传说中的神农氏,一说指尧)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这是蜡祭时的祝词,它以“咒语”的形式,表达了初民企图控制或征服自然灾害的愿望。
相信语言可以控制自然力,相信自然世界可以随主观意志而改变,正是初民的精神状态。
【考点】上古神话传说2.【答案】B【解析】同样是使用借喻,《小雅·鹤鸣》则是用一系列的物象作比,而不是塑造完整的形象:“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爱有树檀,其下维萚。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考点】《诗经》的文学成就3.【答案】B【解析】《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孔子修订。
它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简括记录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
孔子修订《春秋》颇有深意,他以谨严的书法(笔法)和微言大义,暗喻褒贬,表达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维护统一等思想。
语言准确而简明,与《尚书》的佶屈聱牙不同。
【考点】《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4.【答案】D【解析】《国语》。
我国现存第一部国别史。
以记言为主。
整体风貌质朴平实。
【考点】《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5.【答案】A【解析】《孟子》文章的艺术特色。
①《孟子》的散文淋漓尽致,宏论雄辩,不容置疑。
A.善于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
如《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B.气势丰沛,是非鲜明。
如《齐桓晋文之事章》。
②《孟子》文章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A.典型事例。
如以羊易牛。
B.比喻。
如舍鱼而取熊掌。
C.寓言。
如“揠苗助长”。
【考点】《庄子》、《孟子》等诸子散文6.【答案】C【解析】《九歌》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共11篇作品。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单选题共..答案用.........;非选择题、双选题...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请把....13..小题,每小题......2.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第I卷(35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说“孝”许天笑两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一对师徒的对话,揭开了人类这条河流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秘密。
徒弟子路在河边问道:“老师,我想听听您的志向。
”老师孔丘想了想,说了十二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这三句话,也可以用三个简单的字概括:老者安之,是孝;朋友信之,是信;少者怀之,是慈。
请注意,为什么孔子把孝而不是信、慈排在了首位?同样,为什么此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也同样把孝称为百善之首呢?也许有人会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所以当然要孝敬老者。
然而此情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如此,这一点不足以说明孝在中国具有至高地位,而且考古资料也表明“孝为首”的情况未必自远古就如此。
在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文字——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
我们不妨先看看荀子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段论述。
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在力量、速度上都没有什么优势,却能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胜过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懂得群体合作。
人为什么能做到群体合作,就在于每个人都知其本分,各行其正,各安其所。
所以,人不能无群,既在群体中,就不能不讲本分,否则,就不免会陷于纷争、动乱和瓦解。
无疑,为了群体的共存,人还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
孟子曾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专题规范练十古代诗歌鉴赏1. (2014 •广东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2)题。
眼儿媚石孝友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
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
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几叶芭蕉。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认为此草可以忘忧。
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1) 词的上片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作简要分析。
(2) 结处三句,“萱草”“修竹”“芭蕉” ,一句一景,含有不尽之意,请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 ①情景交融。
“云淡淡雨潇潇”照应“愁”字,“暮暮复朝朝” 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体现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②想象。
作者遥想情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陷入离别痛苦中的她,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 ;而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 。
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
③比喻。
把眉比为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
④叠词连用。
“淡淡”写阴霾的天色,“潇潇”状雨声淅淅沥沥绵密不歇,“暮暮”“朝朝”一天又一天,写阴云密雨时间之长。
叠字的连用,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濛伤感的气氛。
(2) 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 “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修竹”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芭蕉” ,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
2. (2014 •广东揭阳上学期一阶段考)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第(1)~(2)题。
云来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 结合诗歌,请简析“云”这一形象的双重意蕴。
(2)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最富人民性”的咏物诗, 试结合诗的三、四两句分析这一特点。
一、近体诗的形制不少人都觉得近体诗的格律很复杂,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
其实不然,只要明白了七律的形制,其他几种近体诗(五律、七绝、无绝)的格律就可以顺手牵羊般地解决了。
七律就是押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两联对仗的七言八句,这八句诗遵循规定的粘对关系,根据固定的平仄要求排列组合,构成两式四体:1、仄起式甲体(首句入韵)《无题》仄仄平平仄仄平来是空言去绝踪平平仄仄仄平平月斜楼上五更钟平平仄仄平平仄梦为远别啼难唤仄仄平平仄仄平书被催成墨未浓仄仄平平平仄仄蜡照半笼金翡翠平平仄仄仄平平麝熏微度绣芙蓉平平仄仄平平仄刘郎已恨蓬山远仄仄平平仄仄平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乙体(首句不入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仄仄平平平仄仄剑外忽传收蓟北平平仄仄仄平平初闻涕泪满衣裳平平仄仄平平仄却看妻子愁何在【看,读平声】仄仄平平仄仄平漫卷诗书喜欲狂仄仄平平平仄仄白日放歌须纵酒平平仄仄仄平平青春作伴好还乡平平仄仄平平仄即从巴峡穿巫峡仄仄平平仄仄平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2、平起式甲体(首句入韵)《隋宫》平平仄仄仄平平紫泉宫殿锁烟霞仄仄平平仄仄平欲取芜城作帝家仄仄平平平仄仄玉玺不缘归日角平平仄仄仄平平锦帆应是到天涯平平仄仄平平仄于今腐草无萤火仄仄平平仄仄平终古垂杨有暮鸦仄仄平平平仄仄地下若逢陈后主平平仄仄仄平平岂宜重问后庭花(李商隐)乙体(首句不入韵)《客至》平平仄仄平平仄舍南舍北皆春水仄仄平平仄仄平但见群鸥日日来仄仄平平平仄仄花径不曾缘客扫平平仄仄仄平平蓬门今始为君开平平仄仄平平仄盘飧市远无兼味仄仄平平仄仄平樽酒家贫只旧醅仄仄平平平仄仄肯与邻翁相对饮平平仄仄仄平平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七律的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一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所谓两式,是根据首句第二字的声调而划分的,第二字是仄声,就叫“仄起式”;第二字是平声,就叫“平起式”。
两式又根据首句用韵与否而各分两体:首句用韵的称“甲体”,首句不用韵的则称“乙体”。
古诗中的芜城
嘿,你知道古诗中的芜城吗?那可真是个充满故事的地方啊!就像
一个被时光遗忘的神秘城堡。
想想看,那些古代的诗人墨客们,为啥都对芜城情有独钟呢?是芜
城那独特的风景,还是它背后隐藏着的不为人知的往事?
“芜城”这个词,在古诗里频繁出现,仿佛它有着一种特殊的魔力,
能把诗人的情感都吸附过来。
比如说鲍照的,哇,那真的是把芜城的
荒凉写得淋漓尽致!就好像你能亲眼看到那破败的城墙、荒芜的街道。
这不就跟咱现在看到一个废弃的老房子,心里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惆怅
一样吗?
李白也写过芜城呢!他的诗句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芜城那神秘
的大门。
他写的芜城,是不是让你特别想去探究一番?
再看看其他诗人写的芜城,每一首都有着独特的韵味。
难道不是吗?这不就像不同的画家画同一座山,却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和情感表达。
我有时候就在想啊,芜城在古代到底经历了啥?为啥会让这么多诗
人都为它写诗?是曾经的繁华落尽,只留下一片苍凉?还是有着什么
惊心动魄的故事发生过?
咱就说,要是能穿越回古代,去看看那时候的芜城,那该多有意思啊!说不定还能和那些诗人来个偶遇,问问他们为啥对芜城这么着迷。
总之,古诗中的芜城就像一个谜团,等着我们去慢慢解开。
它是那么的神秘,那么的吸引人,让我们忍不住想要去探索,去发现。
你难道不想去深入了解一下吗?
我的观点就是,古诗中的芜城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故事的存在,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好好研究和品味。
第23卷第2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l.23 No.2王渔洋《才调集选》删选诗考DOI: 10.13669/ki.33-1276/z.2023.030刘宝强(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摘 要] 王渔洋喜欢删纂唐诗选本。
在其删纂的十部唐诗选本(合为《十种唐诗选》)中,《才调集选》较为特殊。
王渔洋《才调集选》是对后蜀人韦谷的唐诗选本《才调集》进行的删纂。
考察王渔洋《才调集选》对韦谷《才调集》的删纂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王渔洋与韦谷二位不同朝代诗人眼中的唐诗面貌,这对于古代诗学及选本学研究均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 王渔洋;《才调集选》;删选诗[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326 (2023) 02-0085-062023-02-20凯里学院高层次人才专项课题(BS201806)刘宝强(1980— ),男,湖北咸宁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诗学、选本学及清代学术研究。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Investigation of Deleting Poems in Wang Yuyang’sCai Diao Ji AnthologyLIU Baoqiang(Kaili University, Kaili, Guizhou, 556011)Abstract: Wang Yuyang was keen to delete and compile selected Tang poem anthologies. Among the ten selectedTang poem anthologies deleted and compiled by him (collectively called Ten Anthologies of Tang Poems ), Cai Diao Ji Anthology ha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Wang Yuyang’s Cai Diao Ji Anthology should be an abridgment of the Tang poem anthology Cai Diao Ji by Wei Gu, a native of later Shu Dynasty. Investigating the compilation of Wang Yuyang’s Cai Diao Ji Anthology and Wei Gu’s Cai Diao Ji , it is expected to gain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Tang poetry in the opinion of Wang Yuyang and Wei Gu, two poets of different dynasties, which is of certain value for the research into ancient poetics and anthology.Key words: Wang Yuyang; Cai Diao Ji Anthology ; deleting poems《才调集选》是王渔洋对后蜀韦谷唐诗选本《才调集》的删纂,也是王渔洋《十种唐诗选》中的第九个选本。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出自唐代的《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译文及注释】译文韵译长安的殿阁内弥漫着一片烟霞,杨广还想把芜城作为帝王之家。
如果不是李渊得到传国的玉玺,那么他的龙舟还会游遍到天涯。
如今隋朝的宫苑中已不见萤虫,只有低垂的杨柳和归巢的乌鸦。
如果杨广在地下和陈后主相遇,有心欣赏淫逸辱国的后庭花吗?散译长安的殿阁千门闲闭,空自笼罩着一片烟霞,又想在繁丽的江都,把宫苑修建得更加豪华。
若不是皇帝的玉印归到了李家;隋炀帝的锦帆或许会游遍天涯。
当年放萤的场所只剩下腐草,萤火早就断绝了根芽;多少年来隋堤寂寞凄冷,两边的垂杨栖息着归巢乌鸦。
他若是在地下与陈后主重逢,难道能再去赏一曲《后庭花》注释⑴隋宫:指隋炀帝杨广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市)所建的行宫。
⑵紫泉:即紫渊,长安河名,因唐高祖名李渊,为避讳而改。
司马相如《上林赋》描写皇帝的上林苑“丹水亘其南,紫渊径其北”。
此用紫泉宫殿代指隋朝京都长安的宫殿。
锁烟霞:空有烟云缭绕。
⑶“欲取”句:《隋书·炀帝纪》:“大业元年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八月,上御龙舟幸江都。
”芜城,即广陵(今扬州)。
帝家,帝都。
⑷玉玺(xǐ):皇帝的玉印。
日角:额角突出,古人以为此乃帝王之相。
此处指唐高祖李渊。
《旧唐书·唐俭传》:“高祖乃召入,密访时事,俭曰:‘明公日角龙庭,李氏又在图牒,天下属望’。
”《后汉书·光武纪》注引郑玄《尚书中候注》:“日角,谓庭中骨起状如日。
”朱建平《相书》:“额有龙犀入发,左角日,右角月,王天下。
”刘孝标《辨命论》:“龙犀日角,帝王之表。
”⑸锦帆:隋炀帝所乘的龙舟,其帆用华丽的宫锦制成。
《开河记》:“帝自洛阳迁驾大梁,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时舳舻相继,连接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联绵不绝。
诗歌专题训练----李端诗歌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芜城李端昔人登此地,丘垄已前悲。
今日又非昔,春风能几时?风吹城上树,草没城边路。
城里月明时,精灵自来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芜城,即荒芜的城市。
昔日繁华之地而今变成荒草蔓生的废墟,极易令人感慨。
B .颔联中的问句,既凸显了诗人的感情起伏,同时又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 .颈联描写空中寒风萧飒,地上荒草没路,通过想象间接描写了芜城的荒芜冷寂。
D .尾联中明月当空,人迹已绝,鬼魂横行的情境描绘,渲染了芜城阴森恐怖的气氛。
2.本诗与杜甫《春望》都通过描写春日的凄惨破败景象,抒发兴衰感慨,但两诗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所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闺情李端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①朝来鹊喜声。
【注】①不忿:不满,恼恨。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题目为《闺情》,作者是以闺中少妇的口吻架构全诗。
诗歌情感已在题目中暗暗溢出。
B .诗人抓住“月”“星”“天”“灯”“梦”等意象,巧妙渲染出无比哀伤的抒情氛围。
C .诗歌第三句属于细节描写,写出了女主人公听到门前的声响急匆匆地披衣迎夫的一幕。
D .诗歌语言明白晓畅,诗人以清新的语言委婉细腻地写出闺中少妇盼望丈夫回家的情景。
4.诗歌第四句女主人公移情于“鹊”,请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胡腾儿①(节选)李端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②城头发。
【注】①本诗写的是西北少数民族一位善于歌舞的青年艺人。
当时,河西、陇右一带二十余州被吐蕃占领,原来杂居该地区的许多胡人沦落异乡,以歌舞谋生。
②画角:古管乐器,发声哀厉高亢。
古时军中多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
芜城歌原文_翻译及赏析莫向隋宫问六朝,琼枝玉蕊已烟消。
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明代·王廷相《芜城歌》芜城歌莫向隋宫问六朝,琼枝玉蕊已烟消。
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世称浚川先生,河南仪封(今兰考)人,祖籍潞州。
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王廷相幼年聪慧奇敏,好为文赋诗,且留心经史。
《明史》称他“博学强记,精通经术、星历、舆图、乐律,河图洛书,周邵程张之书,皆有论驳” 。
明孝宗时,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提倡古文,反对台阁体,时称“七子”(“前七子”)。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谥“肃敏”。
王廷相昔年芸歌侣,凫舄向南征。
官俸鱼租入,衙斋蜃气成。
问程看日出,到海听鸡鸣。
地僻无官长,何须束带迎。
——明代·王稚登《送孙明府之崇明》送孙明府之崇明昔年芸歌侣,凫舄向南征。
官俸鱼租入,衙斋蜃气成。
问程看日出,到海听鸡鸣。
地僻无官长,何须束带迎。
蘼芜何必怨王孙,千里驱驰慰倚门。
马角未生身却返,鱼肠无恙舌犹存。
平津客散当年阁,泌水池荒贵主园。
坦腹细谈京俗事,松风消尽酒盈樽。
——明代·王稚登《张婿归自都门喜赋》张婿归自都门喜赋蘼芜何必怨王孙,千里驱驰慰倚门。
马角未生身却返,鱼肠无恙舌犹存。
平津客散当年阁,泌水池荒贵主园。
坦腹细谈京俗事,松风消尽酒盈樽。
凤臆龙鬐世不多,春风饱食玉山禾。
升中自是明时事,岱岳云亭想一过。
——明代·王直《题马》题马凤臆龙鬐世不多,春风饱食玉山禾。
升中自是明时事,岱岳云亭想一过。
诗词鉴赏。
(每小题2分,共4分)
【甲】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乙】
度关山
李端(唐)
雁塞日初晴,狐①关雪复平。
危竿缘广漠,古窦②傍长城。
拔剑金星出,弯弧玉羽③鸣。
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注】①狐:一作“孤”。
②窦:沟渠。
③羽:箭尾上的羽毛,代指箭。
8、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诗以“僵卧孤村”开篇,写出了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
B.甲诗“思”字体现了以衰老自弃的作者,为国戍边的志愿逐步减弱。
C.乙诗首联、颔联写景,描绘了雄浑壮阔的边塞图景。
D.乙诗颈联“拔剑”“弯弧”,展现了一位卫国杀敌、豪气万丈的勇士形象。
9、诗言志。
请说说甲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共同志向。
参考答案:
8、B “思”字体现出诗人不以衰老自弃,内心燃烧着为国戍边的豪情壮志。
9、表现了作者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
下第上薛侍郎朝代:唐朝|作者:李端蓬荜春风起,开帘却自悲。
如何飘梗处,又到采兰时。
明镜方重照,微诚寄一辞。
家贫求禄早,身贱报恩迟。
幸得皮存矣,须劳翼长之。
铭肌非厚答,肉骨是前期。
纵觉新人好,宁忘旧主疑。
终惭太丘道,不为小生私。
晚次巴陵朝代:唐朝|作者:李端雪后柳条新,巴陵城下人。
烹鱼邀水客,载酒奠山神。
云去低斑竹,波回动白蘋.不堪逢楚老,日暮正江春。
秋日旅舍别司空文明朝代:唐朝|作者:李端凉风飒穷巷,秋思满高云。
吏隐俱不就,此心仍别君。
素怀宗淡泊,羁旅念功勋。
转忆西林寺,江声月下闻。
送客赴洪州朝代:唐朝|作者:李端草色随骢马,悠悠共出秦。
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在四邻。
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芜城朝代:唐朝|作者:李端昔人登此地,丘陇已前悲。
今日又非昔,春风能几时。
风吹城上树,草没城边路。
城里月明时,精灵自来去。
同苗员外宿荐福寺僧舍朝代:唐朝|作者:李端潘安秋兴动,凉夜宿僧房。
倚杖云离月,垂帘竹有霜。
回风生远径,落叶飒长廊。
一与交亲会,空贻别后伤。
春游乐二首朝代:唐朝|作者:李端游童苏合带,倡女蒲葵扇。
初日映城时,相思忽相见。
褰裳踏露草,理鬓回花面。
薄暮不同归,留情此芳甸。
柘弹连钱马,银钩妥堕鬟。
采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
意合辞先露,心诚貌却闲。
明朝若相忆,云雨出巫山。
题山中别业朝代:唐朝|作者:李端旧宅在山中,闲门与寺通。
往来黄叶路,交结白头翁。
晚笋难成竹,秋花不满丛。
生涯只粗粝,吾岂讳言穷。
度关山朝代:唐朝|作者:李端雁塞日初晴,狐关雪复平。
危楼缘广漠,古窦傍长城。
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
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赠康洽朝代:唐朝|作者:李端黄须康兄酒泉客,平生出入王侯宅。
今朝醉卧又明朝,忽忆故乡头已白。
流年恍惚瞻西日,陈事苍茫指南陌。
声名恒压鲍参军,班位不过扬执戟。
迩来七十遂无机,空是咸阳一布衣。
后辈轻肥贱衰朽,五侯门馆许因依。
自言万物有移改,始信桑田变成海。
同时献赋人皆尽,共壁题诗君独在。
芜城(李端)
昔人登此地,丘垄已前悲。
今日又非昔,春能几时?
风吹城上树,草没城边路。
城里月明时,精灵自来去。
鉴赏
芜城,即荒芜的城市。
昔日繁华之地而今变成荒草漫生的废墟,很容易触动敏感的神经,或由此而生对战祸兵灾的谴责,或由此而兴历史兴亡的慨叹,或缘此而感叹人生的无常,世态的炎凉。
南朝宋时鲍照最早以此为题作赋,写下了著名的《芜城赋》。
沈德潜在《别裁集》中选李端这首《芜城》时,于篇末评曰:明远赋意,能以数言该括。
鲍照的赋是写扬州。
李端的《芜城》并无确指,写得也不如鲍照赋气沛情郁,但出语冷峻,含意深沉。
一般地说,人多缘生情,借景发慨,往往先行描摹景物,渲染气氛,然后抒发感慨,而李端这首诗却另行构思。
诗的前半部分四句均以理语出之。
以昔人与今日对举,并以今非昔深化前悲,升华到春风能几时的题旨。
昔人到此地,见到荒丘累累,已发出无限悲叹,诗人今日到此地,只见衰草漫垄,比昔人所见更为凄凉,其悲叹比前人更进了一步:春风仅数月,繁华能多时?春风原是美好的,风吹草绿,也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是昔日繁华之都变成了杂草丛生
之地,昔日万顷良田变成了一片荒原,这春风便吹动了人的愁思,引发了人的感慨。
诗的后半部分四句反是写芜城景象。
风吹城上树,为寻常景象;草没城边路,则早无行人了。
地上荒草漫生,空中寒风萧飒,两句构成了芜城的荒寂。
城里月明时,只表明有明月当空,精灵自来去,便表明人迹已绝,鬼魂横行,传出了空城阴森的气氛。
芜城,既无往日车马的喧嚣,也无人流的涌动,更无歌舞的喧闹,完全成了一座空城、死城。
作者只以荒草漫路、精灵来去,就把芜城的败象写足写透。
李端的《芜城》与同类题材作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由情写到景,将诗眼春风能几时?置于诗的中部,由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样避免了此类诗多缘景生情,借景发慨的俗套。
[2]
作者简介
李端(约743-782?),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
少居庐,师诗僧皎然。
公元770年(大历五年)举进士。
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
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
今存《李端诗集》三卷。
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
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
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