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所有金属/介质体系均可发生缝蚀
02
缝隙腐蚀起源是几何因素和氧浓差
03
缝蚀比点腐蚀一般更易发生
04
缝蚀与点蚀发展过程类似,但发生过程不同
05
点蚀可成为缝蚀源
缝蚀与点蚀特点/区别
缝隙腐蚀的控制 (1)合理设计和施工,避免缝隙,连接处密封、涂覆、妥善排流,清除沉积物。 (2)电化学保护 (3)缓蚀剂 (4)改善介质环境 (5)选择耐缝蚀合金 §5.4 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 — 晶粒边界比晶粒本体腐蚀快得多,危害性大。晶间腐蚀在宏观上不易察觉,金属甚至保持光泽,但强度可完全消失。不锈钢,Al,Ni,Cu合金等易发生晶间腐蚀。
湍流腐蚀-湍流比层流搅动剧烈, 加速腐蚀剂供应和腐蚀产物移动, 液体切应力, 使金属材料磨损腐蚀加剧。
01
磨振腐蚀-金属/液体界面在负荷条件下发生微小振动或往复运动而导致腐蚀破坏,表面呈麻点或沟纹。
03
空泡磨损-高流速冲击和压力突变,表面形成气泡,气泡破裂使表面膜破坏,新暴露金属迅速腐蚀又成膜,新气泡破裂又破坏膜。循环进行,表面形成点蚀空穴。空泡腐蚀— 机械和化学因素共同作用。
阴极保护;
表面处理/光洁度、耐蚀钝化层。
3.磨蚀控制
02
1.磨蚀的几种情况
金属/合金性质,耐蚀性高 — 抗磨损腐蚀好,膜性质关系大,耐磨损/抗腐蚀/自钝化。
1
流速, 流速对不同金属的腐蚀起不同的作用,影响程度差异大。如对钛合金,海水流速不影响;而对碳钢影响可高达10倍左右。
2
2.影响因素
选材/研制抗磨蚀材料;
合理设计,减小流速,保证层流;
增大直径,使弯管头流线型化;
影响点蚀因素 材料因素— 金属或合金的性质、缺陷状态、表面特性等 环境因素— 介质性质、pH、温度、流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