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训与惩罚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福柯《规训与惩罚》主要内容
《规训与惩罚》是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著的一本书,主要探讨了现代西方惩罚制度的演变和发展,以及这种制度如何通过规训、监狱等手段来对个体进行权力支配和社会控制。
以下是该书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1. 惩罚制度的历史演变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详细地梳理和分析了欧洲惩罚制度的演变历程。
他认为,在中世纪时期,惩罚通常是暴力和残酷的,而到了近代,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惩罚逐渐从“体罚”转向“精神虐待”,即通过身体和心理上的规训来实现惩罚的目的。
2. 规训的重要性
福柯指出,现代惩罚制度的核心是规训,即通过各种手段对个体进行强制灌输和改造,使其符合社会要求的标准和价值观。
福柯认为,规训是现代国家权力的核心技术之一,它使得权力可以在不断的监视和调控中得以扩张和巩固。
3. 监狱的功能和局限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详细探讨了监狱作为一种惩罚手段的功能和局限。
他认为,监狱是现代国家权力下最重要的惩罚机构,它不仅可以通过关押和防范来实现对犯罪分子的惩罚,还可以通过规训和改造来修复犯罪者的行为和心理。
4. 权力与知识的交织
福柯认为,现代惩罚制度的运行依赖于权力和知识的交织。
权力通过制定规则和标准来行使对个体的控制和支配,而知识则通过对个体身体和心理状态的精细观察和掌握来提供科学化的、有效的规训手段。
权力和知识的交织使得惩罚制度具有高度的技术性和效率性,也增加了其深入社会生活的能力。
总之,《规训与惩罚》以其深刻的思考和剖析,揭示了现代惩罚制度的本质和演变,引发人们对权力、控制和自由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该书的观点和理论影响了后世的社会学、政治学和法律思想,成为一本不可忽视的重要著作。
规训与惩罚米歇尔.福柯
一、脉络
(一)监狱所代表的是一个权力的场所(工厂、学校、军队、教养院)
两个基本原则:最小代价---最大力;规训和惩罚无处不在、无人可逃
1、规训(discipline:规范性训练)
(1)分解—效率
A、纪律:封闭空间、建筑物划分、等级划分、步骤划分
B、时间:时间表控制、榨取和夺取时间
-----教师的时间和纪律控制:不断细化的纪律要求和严格、标准的时间安排
(2)手段
监视:建筑物监视(有台阶的讲台、靠走廊的窗户、课桌的摆放等);人的监视(层层等级监视)
检查:以一种可接受的方式完成权力展现;被检查者受检查者控制
(3)全景敞式主义(边沁)
全景敞式建筑,360度控制
被监视者由被监视恐惧到形成一种自我监控;同时监视者也接受监视,即绑定关系(监视者与全景敞式建筑的绑定)
-----教师的监视行为:利用班委进行监视;利用学校建筑监视;利用科技监视(录音录像等);监视遵循从普遍经常监视到个别不定期监视到学生自我监控的养成。
监视是教师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
2、惩罚(punish)
(1)断头台上的权利(肉体)
君主特权的战士
公众的仪式/节日
(2)隐匿的惩罚
惩罚的普遍性(社会的敌人)
普遍性惩罚(教化非犯罪者)
(3)惩罚权力经济学
惩罚中没有绝对的人道,只有永恒的利益和权力
惩罚的目的不针对罪行,而是教化和改造
计算惩罚的预防性分量
(4)惩罚方式
监禁/监狱;强制劳动;肉体和意识的剥夺;外在隔离;隐秘监视。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篇1《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读《规训与惩罚》这本书,让我对规训与惩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法国社会学家福柯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规训与惩罚的观点,揭示了现代社会权力运作的机制和方式。
福柯指出,规训是一种权力技术,它通过一系列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这种权力技术不仅包括传统的刑罚手段,还包括各种现代的规训手段,如监视、检查、控制等。
在现代社会中,规训手段已经取代了刑罚,成为主要的权力工具。
福柯还分析了惩罚的方式和目的。
他认为,惩罚不再是为了威慑或报复,而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在现代社会中,惩罚已经变得温和和规范化,目的是让罪犯感到羞耻和悔恨,而不是让他们受到身体上的伤害。
这种惩罚方式被称为“文明的惩罚”,它强调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道德的进步。
福柯的理论对我有很大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思考权力的运作方式和目的。
我们需要认识到,权力不仅是用来惩罚和约束的,更是用来规范和引导人的行为的。
我们需要学会使用权力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是让它成为一种压迫和剥削的工具。
此外,福柯的理论也提醒我们,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个体的权利和尊严。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人权和自由,而不是仅仅关注权力和控制。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总之,《规训与惩罚》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现代社会权力运作的方式和目的。
我相信,在福柯的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篇2《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规训与惩罚》是法国社会学家福柯所著的一本重要著作。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中规训机制如何运作,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和塑造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福柯的观点独特且深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社会。
福柯提出了两个核心概念:规训和惩罚。
规训指的是一种权力形式,它通过一系列规则、纪律和惩罚机制来控制和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规训与惩罚》是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探讨了权力、惩罚以及社会控制的演变。
福柯在书中开篇就通过对公开处决这一历史现象的描绘,揭示了旧有惩罚制度的残酷和血腥。
在那个时代,刑罚往往是一种公开的表演,其目的不仅在于惩罚罪犯,更是为了向社会展示君主的权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残酷的惩罚方式逐渐被更为隐蔽和温和的规训手段所取代。
规训权力的出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不再依赖于直接的暴力和恐怖,而是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手段来对个体进行控制和塑造。
比如,学校、工厂、监狱等机构的建立,都成为了实施规训的场所。
在学校里,学生们被要求遵守严格的作息时间、课程安排和行为规范;在工厂中,工人的工作流程被精确地划分和监控;而监狱则通过严格的监禁制度、劳动改造和心理矫正来实现对犯人的改造。
这种规训权力的运作方式是极其隐蔽的。
它不像传统的权力那样直接可见,而是通过日常的规章制度、监督机制和评估体系来发挥作用。
例如,在学校里的考试制度,表面上看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但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学生的分类和筛选机制,从而实现对他们未来发展方向的规训。
福柯还指出,规训权力不仅仅是对身体的控制,更是对灵魂和思想的塑造。
通过不断的监督、训练和教育,个体逐渐接受了社会所设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念,从而自觉地遵守规则,甚至将这种规训内化为自我约束的力量。
在探讨监狱这一规训机构时,福柯认为监狱并没有真正实现减少犯罪的目标,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制造罪犯的场所。
监狱中的犯人在长期的监禁和规训中,可能会形成一种特殊的犯罪文化和心理,使得他们在出狱后更容易再次犯罪。
这一观点让我们反思传统的刑罚制度是否真正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此外,福柯的理论也让我们思考现代社会中权力的无处不在。
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章制度,到职场中的绩效考核,再到社交媒体上的言论规范,都可以看到规训权力的影子。
这种权力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秩序,但也可能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一、现象与观点(第一章)达米安公开处决、少年犯监狱作息时间——1760-1840惩罚体制转变(一)作为一种公共景观的酷刑消失了这种转变中有两个进程:作为公共景观的惩罚消失;惩罚的仪式因素逐渐式微。
惩罚逐渐不再是一种公开表演,其中的戏剧因素减弱。
惩罚愈益成为刑事程序中最隐蔽的部分,这样的后果:惩罚进入抽象意识领域、惩罚的效力源于其必然性、受惩罚的确定性应该能阻止犯罪。
司法与执行判决保持距离司法不再因其与暴力相连而承担社会责任;判决的从纯粹赎罪转为使人改邪归正。
公开处决的消失标志着对肉体控制的放松:惩罚从制造无法忍受的痛苦的技术转变为一种暂时剥夺权利的经济机制。
侩子手被技术大军所取代。
肉体和痛苦不是法律惩罚行动的最终目标,这是一个司法保持克制的乌托邦。
现代处决仪式证实了这一双重进程:示众场面的消失和痛苦的消除。
死刑对任何人一样、在瞬间完成、惩罚只针对个人。
是对一个拥有各种权利的司法对象行使法律,而不是对一个有疼痛感觉的肉体行使法律。
酷刑消失不是一下子发生的,有滞延、各种反复,酷刑减少但并未终结。
(二)惩罚对象变化肉体——灵魂、思想、意志、欲求。
受审判和受惩罚的是潜藏在案件背后的幽灵。
凶杀与冲动和欲望一起受到惩罚。
精神病学、犯罪人类学、犯罪学的重复话语通过把犯罪纳入科学知识的对象领域,给合法惩罚机制提供了一种正当控制的权力:不仅控制犯罪,而且控制他们的行为,控制现在、将来、可能的状况。
对罪犯的评估、诊断、预测、矫正开始在刑事审判中占据一席之地,把罪行认定变成一种科学-司法复合体。
判决不再仅仅是一项针对罪行的判决,还包含着技术性预测。
由此,造成了司法决策权威的大量衍生。
一整套知识、技术和科学话语已经形成,并且与惩罚权力的实践愈益纠缠在一起。
观点:惩罚体制的抓变不是集体情感的变化,不是一种人道化趋势。
惩罚的个人化方式其实是新的权力策略的一个后果。
本书研究的四个基本规则:1.把惩罚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功能,可能产生一系列积极效应。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规训与惩罚》是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权力、惩罚以及社会控制的演变。
在书中,福柯通过对历史上不同时期惩罚方式的研究,揭示了权力运作方式的转变。
在古代社会,惩罚往往是公开的、残酷的,其目的不仅在于对犯罪者进行惩戒,更是为了向公众展示权力的威严。
例如,公开的酷刑和处决,让所有人都能目睹犯罪者所遭受的痛苦,以此来达到震慑的效果。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公开的、血腥的惩罚方式逐渐被更为隐蔽和精细的规训手段所取代。
现代社会的监狱制度就是一种典型的规训机制。
监狱通过对囚犯的时间、空间和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和控制,试图改造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这种规训不再是简单的肉体惩罚,而是深入到个体的灵魂和意识层面。
福柯指出,规训权力的运作是无处不在的。
它不仅存在于监狱、学校、工厂等明显的机构中,也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学校的课程安排、考试制度,工厂的工作流程、考勤制度,都在无形中对人们进行着规训。
这种规训权力的实施,依靠的是一系列的技术和手段。
监视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在现代社会,我们时刻处于被监视的状态。
无论是街道上的摄像头,还是工作场所中的监督机制,都让我们的行为受到无形的约束。
这种监视不仅限制了我们的自由,也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此外,规范化的评判标准也是规训权力的工具之一。
比如,考试成绩、工作绩效的评定,都以一种看似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和规范我们的行为。
为了达到这些标准,我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从而逐渐被纳入到权力所设定的轨道中。
福柯的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权力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自上而下的强制力量,而是一种复杂的、隐蔽的、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网络。
它通过各种微妙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塑造着我们的身份和行为。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规训。
比如,社会对于成功的定义和标准,往往让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成为了权力规训下的产物。
规训与惩罚
作者:李亚萍王绍平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1期
摘要:《中国佬》20世纪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品。
小说讲述了汤家男性在美国的创业史。
本文运用福柯文本中的权力与话语、监视以及规训机制等理论对小说中华人在北美的经历及创业史进行批判,揭示出对于华人来说,美国社会是一个“全景式的大监狱”。
关键词:汤亭亭;《中国佬》;福柯;规训与惩罚;监视
作者简介:李亚萍(1992-),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1
《中国佬》是华裔作家汤亭亭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作者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者,描述了汤家男性在美国的创业历程,再现了早期华人赴美淘金的历史场景及其在美国的实际生存状况。
小说开头,作者借《镜花缘》中唐敖海外游历的故事,影射了华工在美国被规训与压迫的历史。
福柯对“规训”一词的定义是,“规训”既不会等同于一种机制也不会等同于一种机构。
它是一种权力类型,一种行使权力的轨道(242)。
在美国,华人所遭受的权力的规训无处不在。
同时,规训理论还强调监视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权力形式,还是确保权力的重要途径。
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压制
(一)身体的规训
只有肉体既具有生产能力又能被驯服时,它才能变成一种有用的力量(福柯 27)。
实际上,《中国佬》中,“我”的父辈们,在他们踏上美国的旅程开始之际,进入了白人的“监禁”之中。
小说在书中讲述了“我”的父亲去美国的两个版本的故事:合法的和非法的。
相比合法的入境故事,作者花费了更多的笔墨描述这段非法的旅程。
“那位父辈的朋友们把藏有他的板条箱钉死,连易让人生疑的供人呼吸的小孔都没留……箱子内几乎应有尽有。
他感到自己是在坐牢(汤亭亭 44)”。
对于洋人来说,中国佬是没有话语权的,他们想要进入美国,只能听从白人的驯服,任凭他们的摆布。
白人对中国佬自由的束缚还体现在华工的劳动过程中。
他们每天必须工作十二个小时,还必须遵守干活时不许说话的规矩。
这所有的工作制度、规矩、监视以及惩罚措施都是一种规训权力,而出于权力中心的则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的中国的佬。
(二)精神的规训
如果说美国社会对华人的身体上的规训使他们失去了人身的自由的话,那么,精神上的规训也让中国佬在精神的枷锁里无法逃脱。
第一,白人还把中国佬与他们的家庭隔绝。
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佬,他们像被囚禁者一样,被隔绝了亲情与爱情,而处在一种孤独的状态下。
这种精神的惩罚束缚了中国佬的意志和欲求。
其次,在白人掌握主流话语权的社會,中国佬事事都必须以满足白人的利益。
正如福柯所说,囚室的墙上书写着黑色大字:“上帝注视着你(338)”。
小说中有一段分关于“我”在越南的弟弟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越南战争时期,为了躲避征召,上千的美国男人逃亡加拿大或瑞典。
大多数美国人都反对这场战争,但是弟弟依然报名参加了海军,因为他知道这是美国政府所希望的。
事实上,无论是不是在战争时期,华人总是生存在一种焦虑中,即没有安全感。
他们担心哪天不小心触犯了美国了法律,或得罪白人,然后就被驱逐出境。
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压抑的,因为不得不小心谨慎地做每件事,很多时候往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持白人对他们的好感。
二、中国佬的沉默与呐喊
(一)沉默地中国佬
我们说中国佬是沉默的,可是这种沉默并不代表着他们是懦弱的,而是为了在美国生存下去。
一方面,华人的沉默是由于在白人占有主流话语权的美国社会,中国佬没有任何的话语权。
小说的中有一段故事讲述了另一段华人被噤声的历史。
修建完太平洋铁路后,白人开始了对华人的驱逐。
“当洋人摆好姿势拍照时,中国佬们散去了,继续留下来很危险。
对中国人的驱逐已经开始了。
阿公没有出现在任何一张铁路照片上”(汤亭亭147)。
另一方面,华人保持沉默是为了能够生存下去。
比如“我”的父亲,被吉普赛人骗钱,被洗衣房的合伙人骗走了股份。
然而我们发现,父亲自始至终都是沉默的。
中国佬是不能去小额赔偿法院申诉的,因为“那就意味着被驱逐出境。
”(汤亭亭 6)。
(二)呐喊的中国佬
分析《中国佬》里的人物是,我们常常说他们是沉默的,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完全失声的。
他们也曾经为自己的合法权利而抗争,小说中有一段描述了关于内华达山的祖父及其工友们罢工的故事。
洋人拼命压榨华工,让他们干着危险的工作,给他们很少的工资,却又一直试图增加他们的劳动时间。
华工们终于无法忍受这样的待遇,他们决定举行一次罢工。
“阿公牢牢记住了这几个英语单词:‘每月45美元-8小时制。
’他反复练习着这句罢工口号:‘白人一天只干8小时,中国人也同样只干8小时’(汤亭亭 141)”。
罢工进行了9天就结束了,虽然作者说这是“一次妥协的胜利”,但是这依然给了白人以警示,中国佬是有血有肉的,白人的压迫迟早会引起中国佬的反抗。
这次妥协的胜利虽然没带给中国佬太大的收获,但也让他们看到了与不公平的美国社会抗争的必要性。
三、结语
本文使用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中的相关内容对《中国佬》一书进行了解读,并得出,对于华人来说,美国社会就像一座圆形的监狱,中国佬承受着白人的监视与规训。
最后指出,对于生活在美国的华人,他们必须保持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团结起来,与不合理的规训体制相抗争,才能走出肉体与精神的枷锁,享受真正的自由。
参考文献:
[1]福柯,米歇尔. 规训与惩罚[M]. 刘北成杨远婴译. 北京:三联书店,2014.
[2]汤亭亭. 《中国佬》[M]. 肖锁章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张龙海. 透视美国华裔文学[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