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美苏争霸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5
考点: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的特征及成因1.特征:美苏争霸达到高潮。
苏联采取积极进攻战略,美国被迫进行战略收缩。
2.形势: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
美国因深陷越南战争之中,尼克松执政后,实行战略收缩。
而苏联在7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军事实力增强,转而采取积极进攻战略,把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对象。
3.事件:1972年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
例题11969年,尼克松将美国对外战略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收缩的主要原因是()A.尼克松放弃了与苏联争霸B.苏联采取积极进攻战略C.美国经济被苏联超过D.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答案:D解析:1969年,美国深陷越南战争之中,尼克松执政后,实行战略收缩。
答案D。
例题2反映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特点的事件是()A.古巴导弹危机B.苏军占领阿富汗C.苏联解体D.科索沃战争答案:B解析:1972年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这是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的事件,答案B。
1.美苏争霸达到高潮是在20世纪()A.50年代B.60年代C.70年代D.80年代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的态势是()A.势均力敌,处于僵持状态B.势均力敌,互取“守势”C.苏取攻势,美取“守势”D.美取攻势,苏取“守势”3.对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的形势,概括最全面的是()A.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B.美国态度强硬,苏联全面收缩C.美苏关系趋于缓和D.苏联转攻为守,美国转守为攻4.史料的解读是运用史料的重要基础。
下表为美国、苏联国防开支表(单位:10亿美元)。
对表格史料解读正确的是()A.美苏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B.苏联取得与美国平等地位C.美国军费开支总是多于苏联D.美苏争霸中美国始终处于攻势1.【答案】C【解析】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
答案C。
2.【答案】C【解析】随着苏联实力的增强,在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上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进攻战略。
此时美苏争霸中,苏取攻势,美取守势。
考点:20世纪五六十代美苏争霸的特征、形势及事件1.特征:既有缓和又有紧张,美国占优势2.原因:50年代的赫鲁晓夫上台后,对外关系争取与美国取得平等地位,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开始与美国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
五六十年代,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优势。
3.事件: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做出更多的让步,危机平息。
例题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的特点是()A.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美国在争霸中占有优势B.美苏争霸达到高潮,苏联占优势C.美苏同意实现有限的缓和D.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答案:A解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的特点是,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美国在争霸中占有优势,答案A。
例题2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体现美苏争霸的突出事件是()A.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B.美国从越南撤军C.古巴导弹危机D.北约成立答案:C解析:1962年发生的美苏“古巴导弹危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的突出事件,答案C。
1.1964年斯坦利·库布里克在电影《核战狂人》中,将美国和苏联领导人塑造为极为愚蠢的人,正是他们的不合理政策使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受到核战争的威胁。
这部电影的拍摄背景应是()A.俄国十月革命B.第二次世界大战C.美苏争霸D.苏联解体2.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不同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应该如何组织人类社会?”成为国际社会的重大课题。
而美苏两国做出的反应是()A.发动战争以解决争端B.寻求世界和平与发展C.采取全方位的对峙与竞争D.加强国际谅解与互信3.在美国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苏联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
在古巴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
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柏林危机B.越南战争C.古巴导弹危机D.科索沃战争4.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争霸的双方力量对比()A.战略优势在美国B.苏联的军事实力赶上了美国C.双方力量势均力敌D.苏联军事实力大于美国5.如果给下图漫画换一个标题,恰当的是()A.《苏德战争》B.《巴以冲突》C.《海湾战争》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较量D.《美苏争霸》1.【答案】C【解析】“美国和苏联领导人……使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受到核战争的威胁”选项中与此相符的是美苏争霸,答案C。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导言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竞争和争霸是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二战结束到冷战结束的四十多年间,美苏之间的斗争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探讨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第一阶段:战后重建与“亲密接触”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之间的合作仍然延续,尽管两国的意识形态存在严重的分歧。
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战后重建与亲密接触”。
在战后的国际重建过程中,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通过对欧洲国家的经济援助来帮助其重建,这也为两国关系的缓和奠定了基础。
此外,美国还通过援助法案,向苏联提供了大量援助,用于促进经济上的复苏,提高苏联的后方支持能力。
然而,在这一阶段中,美苏之间的矛盾和力量对抗逐渐浮出水面。
苏联试图利用援助获取更多的利益并扩大其影响力。
而美国则对苏联扩张采取警惕态度,试图限制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
尽管双方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总体上,两国在这个时期还是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合作和互动。
第二阶段:冷战升级与核子威慑随着时间的推移,美苏之间的合作逐渐瓦解,进入了冷战的阶段。
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冷战升级与核子威慑”。
在这个阶段中,美苏之间的竞争和对抗不仅限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还扩展到了军事上。
核武器的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
双方为了争夺军事上的优势地位,进行了大规模的核武器生产。
这种核子威慑的竞争使世界进入了一个极度紧张的阶段,任何一方发起核攻击都可能引发毁灭性的战争。
除了核武器,双方还在军事技术的研发和军备竞赛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军事基地的建设、军队的规模扩张、间谍活动的增加等,无一不反映了美苏之间的对抗态势。
两国之间的摩擦和对抗不断升级,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
第三阶段:和平演变与结束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的开始。
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和平演变与结束”。
在这个阶段中,苏联内部的政治和经济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并导致了苏联的崩溃。
美苏争霸美苏争霸是冷战的一种表现.50年代中期,苏联的国家实力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恢复和发展,对东欧的控制也得到确立,在这种情况苏联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外向化,注意力开始向全球扩展,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发起挑战,这时冷战就发展到了美苏争霸的阶段。
美苏争霸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
这一阶段苏联的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在军事实力上。
因此苏联还不足以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真正的撼动,因此当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追求的缓和冷战开始以来僵硬的美苏关系,希望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同时又有一些有挑战性的举措对外扩张,前者的标志性事件是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后者的标志则是1961年柏林墙的建立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这一阶段美国凭借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的优势占据战略优势,典型例子就是迫使苏联撤走了在古巴的导弹。
第二阶段是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苏联强势扩张,美国则处于战略守势。
这一时期,苏联缩小了与美国的实力差距,特别是在军事实力上一举超过美国。
而美国由于长期陷于越战,加上73年的石油危机以及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霸主地位被严重动摇,不得不采取相对保守的战略,响应苏联提出的缓和政策,试图通过外交手段遏止苏联扩张和维护自身地位。
在这一阶段双方关系曾经有一段缓和时期,大体是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主要标志是两国领导人的频繁互访和签署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条约。
苏联的扩张到79年入侵阿富汗达到顶峰,随后就有了衰退的迹象,而随着里根的上台,美国也开始扭转战略被动局面,争霸格局再次面临改变。
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到苏联解体,开始的标志是戈尔巴乔夫上台。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美国重新获得优势,而苏联则是全面收缩。
里根上台后有效复兴了美国的经济,以此为基础扭转争霸中被动防守的不利局面,以军事实力扩张为手段,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根本重新获得战略优势。
而苏联国内经济此时出现严重困难出现停滞,特别是入侵阿富汗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军事,经济和外交负担,无法继续支撑争霸战略。
第3课美苏争霸[课标要求]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
一、美苏对峙1.背景(1)美国①艾森豪威尔:主张通过对话谈判“软化”苏联。
②肯尼迪:提出“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
(2)苏联:赫鲁晓夫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2.表现(1)戴维营会议①目的:苏联为实现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②成果:双方达成一系列协议,形成了所谓的“戴维营精神”。
(2)U—2飞机事件:使美苏矛盾重新激化。
(3)柏林墙:由于美苏矛盾的加剧,苏联在柏林修筑柏林墙。
(4)古巴导弹危机①经过:苏联在古巴修建导弹发射场,引起美国强烈反对,战争一触即发之际苏联让步。
②影响:是美苏两国的一次核赌博。
此后,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知识点拨]美苏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当时美苏的实力变化决定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下连遭挫折,而苏联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实力大增,这时的苏联推行新的外交政策。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大阵营对抗的国际关系格局逐步演变为美苏争霸的格局。
二、从对峙走向缓和1.原因(1)美国侵越战争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
(2)苏联的综合国力提高。
2.表现(1)尼克松调整政策①内容: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强调均势外交。
②措施:调整全球军事部署,从越战中脱身,主动同中国、苏联协调关系。
(2)苏联的“缓和”战略①在外交上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
②在争夺世界霸权上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进攻战略。
(3)开始在限制和裁减核武器方面达成一些协议。
(4)两国首脑的一系列互访和会谈。
3.缓和下的较量(1)美国:积极推进“和平演变”策略,向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2)苏联:勃列日涅夫提出“缓和”绝不能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
[误区警示]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以来,美苏在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既有紧张对抗,又有对话缓和,对抗和缓和都服从其争夺霸权的需要。
考点:美苏争霸的影响、启示影响:20世纪50—80年代的美苏争霸,美苏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影响经济的发展;造成国际局势的动荡和紧张,争夺霸权的军备竞争对世界和平与各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启示:霸权主义威胁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我们应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
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我们应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的好坏,我们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易错微析美苏争霸,两国并没有直接进行战争。
例题120世纪50——80年代世界局势动荡的主要原因是()A.美苏争霸B.地区冲突C.民族矛盾D.宗教冲突答案:A解析:20世纪50—80年代的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的动荡和紧张,对世界和平与各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答案A。
例题2对下图(图中左是赫鲁晓夫,右是肯尼迪)理解不正确的是()A.美苏两国激烈对抗B.美国实力比苏联强大C.互相以导弹威胁对方D.对抗导致两国发生战争答案:D解析:D。
1. 美苏争霸长达30多年,给世界和平带来巨大的影响,你知道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开始在什么时期()A.20世纪40年代后期B.20世纪50年代早期C.20世纪50年代中期D.20世纪50年代后期2.苏联在美苏争霸中败下阵来,最重要的原因是()A.社会制度的落后B.军事力量的落后C.经济实力的薄弱D.没有霸权思维3.20世纪80年代中期,造成苏联国内矛盾重重的外部原因在于[ ]A.美苏两国长期争霸B.未能克服国家体制存在的问题C.苏联经济发展缓慢D.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成功4.美苏争霸对美苏双方以及世界局势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长远来看,美苏争霸对苏联的主要影响是( )A.扩大了苏联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势力范围B.苏联在短时问内实现了与美国的“平起平坐”C.加剧苏联的经济困难,助长了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D.大大增强了苏联的综合国力5.美苏争霸对世界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战后初期的美苏“冷战”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与对抗的两极格局,即所谓的“冷战”格局。
由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将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笼络到它的旗下,组成反对苏联的政治军事联盟,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封锁、包围与遏制,这就迫使苏联方面不得不走上应战与反击的道路。
这一时期的美苏对抗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矛盾尖锐。
(1)从1945年9月11日至10月2日的伦敦第一届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开始,围绕与意、罗、保、匈、芬五个次要敌国缔结和约的问题,四国外长前后共开了四届7次会议进行讨论。
经过反复争论,最后终于就战败国的领土划分、赔款以及政治军事条款达成一致,并于1947年2月10日缔结了五国和约。
五国和约的签订反映出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意图。
(2)根据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上所达成的协议,确立了处理德国问题的各项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原则。
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并由四国总司令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
但是,后来在非军事化、民主化以及赔款等问题上,苏美主张不同。
美国从一开始就有重新扶植德国的意图,以便把它纳入美国的战略体系。
而苏联则要最大限度限制和削弱德国。
针对西方在1948年***德国的做法,苏联于同年2月改组苏占区经济委员会,使之成为准政府组织。
3月,苏联宣布退出盟国管制委员会。
两国德国的***已经不可避免。
(3)在处理日本问题上,美国一开始就有独占的意图,而苏联方面则进行了不少斗争。
经过讨价还价,在美国满足苏联占领日本北方四岛要求的情况下,斯大林最终同意美国占领日本本土。
二是杜鲁门政府开始对苏“冷战”。
为了遏制苏联,实现称霸世界的目标,美国对苏推行“冷战”政策,其内容包括“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三根支柱,它们是在1947、1948、1949三年内相继出台的。
这意味着美国从政治、经济、军事上三管齐下,对苏联实行政治上的孤立打击、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其中“杜鲁门主义”是“冷战”政策的核心部分,出笼的由头是代替英国挽救希、土危机,镇压两国的共产党。
由此推而广之,只要哪个地方有进步运动,美国就宣布这个地方有“共产主义威胁”,就立即提供经济、军事援助,乃至出兵干涉。
“杜鲁门主义”由此便成了对世界的干涉主义。
“马歇尔计划”表面上是一项纯经济援助计划,但实际上同样是为了压制共产主义的发展,进而从政治和经济上取得控制西欧的主导权。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一个完全由美国领导和控制的纯军事组织,美国将西欧防务掌握在自己手里,牢牢地确立了美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三是斯大林制定积极防御战略。
针对美国发动的“冷战”,斯大林采取了相应对策。
其基本指导思想:巩固雅尔塔体制成果,加固东欧阵地;在理论上明确“两个阵营和两个平行市场”概念;立足于准备一场新的战争的到来。
基于这些考虑,斯大林确立了他的积极防御方针。
(1)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加强国家防御能力。
优先和高速发展重工业,突出国防工业建设,迅速加强国防力量。
(2)整顿和改组军队,全面提高武装力量素质。
苏联在战后组织大规模复原,更新武器装备,改组作战指挥系统,使整个军队装备和素质大大提高。
(3)实施战略纵深防御,在苏联国土周围建立“安全防御带”。
二战后苏联不仅在东欧地区建立“安全带”,并在远东也得到了一些权益。
新中国对苏奉行“一边倒”政策,更加强了它东部的纵深防御。
四是美、苏在柏林问题上的初次较量。
1948年2—6月,美、英、法、荷、比、卢六国举行会议,决定建立西德政府。
不久,美、英、法占领当局于6月18日宣布在西占区实行“币制改革”,发行所谓“B”记马克,在西占区流通。
这是正式***德国的第一个重大实际步骤。
苏联随即全面封锁西占区与柏林西管区之间的水陆交通,并宣布在东占区和大柏林区发行新货币,由此形成战后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柏林危机。
美国为此一方面架起空中桥梁为西柏林空运物资;另一方面对苏联进行威慑加紧***德国,于1949年4月成立北约。
危机持续近1年,1949年5月达成协议,双方取消了一切封锁,这一危机使大柏林***为东西柏林(各有自己的行政系统)。
柏林危机结束后,美国加快了***德国的步伐。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1948年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
同时,苏占区也积极筹建东德国家。
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至此,德国正式***为两个国家。
不久,联邦德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民主德国加入华沙条约组织,东西欧之间的分野也于此最后完成。
德国的***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它在德意志民族的历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一页。
二、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1.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从50年代到60年代,美苏关系仍处在冷战的发展时期,但是双方的政策已有了相当大的变化。
美国从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上台后便开始调整对苏政策:首先,对东欧由原来的“遏制政策”改为“解放政策”,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特别是“和平演变”的办法把东欧从苏联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其次,艾森豪威尔鉴于英国在苏伊士事件中的失败、苏联插手这个地区填补“真空”,提出“艾森豪威尔主义”,同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第三,军事上用“大规模报复战略”取代“军事遏制战略”,奉行“战争边缘”政策,在东亚签订一系列军事条约,并于1954年7月直接投入对印度支那的军事干涉。
在肯尼迪时期,美国对苏政策又有了一些新变化:1961年肯尼迪政府提出“和平战略”,力图在实力地位基础上,利用战争与和平两手,把对抗与缓和结合起来,确保美国在争霸中的主动地位;其次,用“灵活反应战略”取代“大规模报复战略”,提出要打四种战争的战略。
苏联从50年代后期赫鲁晓夫掌权开始,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美积极防御方针,开始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政策。
1956年苏共召开20大,赫鲁晓夫提出了同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在第三世界进行“和平渗透”的“三和”政策。
其目标是缓和冷战开始以来僵硬的美苏关系,希望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同时加紧扩大在第三世界的影响,与美国争夺战略空间。
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特点是双方既有缓和又有争夺,优势在美国。
具体表现在:一、在缓和方面,由于美苏力量对比的消长,赫鲁晓夫谋求苏美合作,与美国平起平坐,开始以缓和姿态处理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其中突出的事例有:(1)签订对奥地利和约。
二次大战结束后,奥地利及其首都维也纳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改变了斯大林时期坚持的对奥和约应在德国问题解决以后才能签订的立场,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于1955年签订对奥和约,结束了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
(2)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
德国问题上的矛盾,长期以来是东西方冲突的症结之一。
1955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应邀访苏,举行两国建交谈判。
经过几天的艰苦会谈,双方决定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3)赫鲁晓夫第一次访问美国。
1959年,赫鲁晓夫应邀访美,在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会谈。
戴维营会谈是苏联推行苏美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了苏美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
二、在紧张方面,突出的事例有:(1)第二次柏林危机。
1961年8月,民主德国人大量涌入西柏林,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间修筑柏林墙。
西方对此提出抗议,美国表示要不惜动用武力保卫西柏林。
美苏双方出动坦克部队在柏林墙两边对峙,接着两国竞相恢复核试验,持续三年之久的第二次柏林危机达到高潮。
后因利益未受影响,西方默认了柏林墙(于1989年11月10日拆除)。
直到1961年十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宣布取消缔结对德和约的期限,美苏紧张对峙的局面才得以缓和,第二次柏林危机结束;(2)“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企图在古巴建立导弹发射场,被美国U-2侦察机发现。
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并进行战争威胁,苏联被迫撤走导弹,危机才告平息。
这一事件,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
这一阶段,在与美国争霸的同时,苏联企图控制中国,造成中苏关系的恶化,这是它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又一表现。
随着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和美国实力的相对削弱,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便愈演愈烈。
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2. 70年代美苏在缓和中的争夺;战后美苏争霸格局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
战后初期主要表现是美国想独霸世界,故而要极力推翻雅尔塔体制,并对苏联实行遏制包围的冷战政策。
苏联是从赫鲁晓夫开始,有了同美国争霸的欲望,但它缺乏争霸的实力,因而采取迂回战术,在不触及美国重大利益的前提下,插足到不属于西方势力范围的新独立国家,进行和平渗透。
而到了70年代,苏联的力量上升到已足以同美国争霸,美、苏才真正摆开争夺霸权的阵势。
整个70年代,苏联处于战略攻势,对美造成很大压力;美国居守势,以稳住战略阵脚,并且守中也有攻。
一、美、苏战略的大调整。
(1)1969年尼克松就任总统时,美国面临国内外的困难局面:侵朝、侵越战争削弱了美国的实力,引起国内不满;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美苏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美国与西欧日本矛盾加深;第三世界力图摆脱超级大国的控制,中苏关系恶化。
由此可见,60年代末的美国对外战略已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
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出访途中在关岛对记者发表谈话,提出美国在亚洲的新政策,被称为“关岛主义”或“尼克松主义”。
1970年2月8日,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第一篇国情咨文中,把只是针对亚洲的“关岛主义”正式发展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尼克松主义”,宣布要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原则作为尼克松主义的“三个支柱”。
其内容是:美国从实力地位出发,通过对话和谈判稳住苏联;承认西欧、日本同美国的平等地位,即“伙伴关系”,来获得盟国的支持,牵制苏联,达到战略收缩的目的;同时利用中苏矛盾,制约苏联,使美国在外交上有更大的主动权。
此外,美国的对苏政策是一个“连环套”,还包括同苏联扩大经济和文化交往,在政治关系方面搞“缓和”,通过建立一个广泛的协议网络来套住苏联。
(2)70年代的苏联是勃列日涅夫当政,60年代末期他利用美国深陷越战的有利时机,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军事实力。
在这同时,他巩固了“东欧大家庭”,一方面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另一方面宣布“有限主权论”,加强对东欧的控制。
70年代上半期,勃列日涅夫向西欧发动“缓和攻势”,此后向第三世界展开猛烈的扩张攻势,并制定了一套政治、经济、军事三管齐下的全球攻势战略:用经济战略作支撑,军事战略为核心,辅之以缓和谋略;以欧洲为战略重点,在中东、非洲展开侧翼迂回,争夺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海洋通道;以打破美国战略布局为目标,逐步夺取对美战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