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讲 时间的计算
- 格式:ppt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57
第2讲中国地理分区第二章 中国地理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课时85南方地区1.填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地形单元名称A,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
B ,是 省和省的界山;E,是 省和 省的界山。
C盆地,其内部的 平原,因物产丰富被称为“天府之国”;D______________平原。
秦岭武夷山福建江西南岭湖南广东四川成都长江中下游2.填出下列工业基地和城市的名称工业基地:甲工业基地,乙 工业基地。
甲工业基地能源紧张,为解决其能源不足问题,将从 输入水电,从 输入天然气。
图中长江沿岸的大型钢铁工业基地自东向西依次为n 、马鞍山、f 、重庆、x 。
沿海开放城市:o。
经济特区:g,h 。
特别行政区:j,m 。
沪宁杭珠江三角洲三峡塔里木盆地上海武汉攀枝花广州厦门深圳香港澳门3.填出下列电站的名称水电站:a,b ,c 。
核电站:d ,e 。
4.填出下列铁路线的名称t线,s 线,p 线,q线,r 线。
5.填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的名称商品粮基地:F,G 。
商品棉基地:H 。
三峡葛洲坝二滩秦山大亚湾成昆焦柳京广京九京沪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1.南方地区区域特征(1)自然地理特征角度特征位置范围地形地跨我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东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平原面积小而分散,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气候以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温暖少雨,夏季高温多雨角度特征水文河湖众多,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最为集中;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或结冰期短);水能丰富(中上游),航运价值高(中下游)资源林业: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南山区,茶、油桐、毛竹、杉树、樟树繁多水资源丰富常规能源缺乏,水能丰富,有色金属矿丰富(2)人文地理特征角度特征人口人口稠密,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半农业以水田农业为主,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渔业发达我国水稻、油菜、甘蔗、茶叶、天然橡胶、亚热带和热带水果的重要产区工业长江中下游工业带,主要为综合性工业基地;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带;西南地区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发达;“珠三角”工业基地交通内陆以铁路为主,内河航运发达居民生活主食为大米;房屋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龙舟竞赛,游泳生态问题洪涝灾害、水体污染、酸雨、“红漠化”“石漠化”2.南方地区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区域自然条件农业生产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我国种植业区和淡水鱼产区,为著名的“鱼米之乡”四川盆地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紫色土,故又称紫色盆地)、物产丰富全国重要的稻谷、油菜籽、桑蚕、甘蔗、柑橘产区,我国重要农业区东南丘陵酸性红壤分布广泛(缺乏有机质,低产),地形多丘陵适宜在红壤中生长的茶树、油茶、马尾松等经济林木种植多,丘陵地区发展立体农业区域自然条件农业生产云贵高原纬度低,水热充足;高原地形,喀斯特地貌,地势崎岖重要林区,高原上的“坝子”可发展种植业横断山区纬度较低,地形崎岖,高差大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丰富,受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和旅游业3.南方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地区问题产生原因治理措施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洪涝地势低平;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道、湖泊;围湖造田上游地区建设防护林保持水土;中下游加固堤防、疏浚河道;退耕还湖水污染人口、城市集中,大量工农业、生活污水、废水任意排放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健全法律法规;进行综合治理地区问题产生原因治理措施江南低山丘陵红壤有机质含量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降水量大,营养物质淋失多增施熟石灰、有机肥改良土壤酸性;增掺沙子,降低土壤黏度;种植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经济林木,抑制土壤流失东部沿海台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低压强烈发育建设沿海防护林;加强预报等考向1 通过“城郊交通”考查“综合思维”(2023·辽宁大连模拟)特大城市边缘乡村交通规划与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促进城市产能的溢出、居住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第一部分第二章 第2讲课时8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课程标准基本概念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基本原理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北 极南 极北极星地轴A 66.5°23.5°B 黄道平面赤道平面一轴:地轴两面:Ø黄道平面Ø赤道平面三角度:Ø黄赤交角(23.5°)Ø地轴与黄道平面夹角(66.5°)Ø地轴与赤道平面夹角(90°)北 极南 极北极星地轴A 66.5°23.5°B 黄道平面赤道平面两变:Ø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变化的Ø地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有变化的三不变:Ø地轴北端空间指向不变Ø自转和公转方向不变Ø黄赤交角大小不变思考题•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度数、极圈度数、晨昏线与地轴夹角之间的关系。
答案 ①黄赤交角=回归线度数②黄赤交角=90°—极圈度数③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黄赤交角的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绘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
绘图答案黄赤交角的影响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判读技巧——先判断“二至”再判断“二分”(1)看太阳位置:太阳位于椭圆右焦点,则右侧为近日点(接近冬至日),左侧为远日点(接近夏至日)。
(2)看地轴的指向:地轴北端“左倾左冬,右倾右冬”,即地轴北端向左倾斜,则左面为冬至,向右倾斜,则右面为冬至。
黄赤交角的影响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判读技巧——先判断“二至”再判断“二分”(3)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连接太阳光线与地心,可以看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从而区分冬季和夏季。
确定了二至日后,结合地球公转的方向即可判断春分日和秋分日。
(变小)相关气候类型范围变大(变小)黄赤交角变大(变小)直射点回归移动范围变大(变小),移动速度变快(变慢)热带、寒带范围变大(变小),温带范围变小(变大)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幅度变大(变小)四季差别变大(变小)五带范围变化真题研析(全国文综Ⅲ)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填空(学生专用)专题7 时间计算【学习目标】1.理解时间计算的本质,掌握地方时计算的原则和方法,能在日照图上判定各地的地方时。
2.理解时区的划分方法,掌握有关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3.掌握航程问题中的时间计算方法。
4.掌握运动物体上昼夜交替周期的计算方法。
【重点和难点】1.地方时计算的原则和方法,日照图上地方时的判定。
2.有关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3.航程问题中的时间计算。
4.运动物体上昼夜交替周期的计算。
【知识结构和课前预读】——独立思考,课前填写,落实基础一、有关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的原则和方法时间计算的本质是 的计算。
地方时是因 而不同的时刻,即每条 的时刻。
在地方时的比较和计算中,原则和方法是:1)“东 西 ,东 西 ”;2)“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 小时(或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 分钟)”。
简记为:“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经经计较,分秒必算。
”【方法与技巧】时间与经度的计算模式。
求某地的时间或经度,需要确定一条经线的经度和时间,如右图:在四个量中,往往要确定三个已知量,再根据以上方法可求出第四个量。
【提示】为了规范统一,严谨准确,便于表达,在地理学中,地方时和区时都使用全天 制。
【警示】时间迟早的确定方法:1)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时间迟早比较:时间数越大的地点,越在 边,其区时越 ;时间数越小的地点,越在 边,其区时越 。
2)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出现的时间迟早比较:时间数值越小,在同一地点出现越 ,即时间越 ;时间数值越大,在同一地点出现越 ,即时间越 。
【例1】 当我国最西端(73°E )太阳最高时,湖南长沙市(113°E )的地方时是多少?【例2】当甲地(115°E )的地方时为9时30分时,乙地的地方时为6时20分,求乙地的经度。
2.日照图上地方时的判读在日照图上根据以下方法判读和计算各地的地方时:1)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 时,与其正相对的经线(即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 时。
课时12昼夜长短的变化一、昼夜长短与昼弧、夜弧1.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
2.昼弧和夜弧: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如下图。
3.特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均为12时。
2.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3.北半球状况(南半球相反)时间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特殊节气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至北极四周为极昼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昼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至北极四周有极夜现象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夜昼夜长短的时间对称特点(1)关于冬至日、夏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A与B、C与D):昼长、夜长相等。
(2)关于春分日、秋分日对称的两个日期(B与C、D与E):一个日期的昼长与另一个日期的夜长相等。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如下图所示:(2)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南、北)移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如下图所示:(3)极昼极夜范围——抓“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2.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弧度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日落的地方时计算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
①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方时的计算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地方的时间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正午12时之间等分为24个小时,所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下面是地方时的计算,希望对考生有帮助。
1.一个原理:东边的时刻早。
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东边先看到日出。
东时区区时早于西时区区时;东西时区内越往东区时越早。
2.二种线:特殊的时间经线和两个日期界线。
特殊的时间经线:(1)6时经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2)18时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3)12时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4)24时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两个日期界线:(1)180经线:固定性;日期为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2)0时经线:不确定性。
3.计算区时和时区计算的三个步骤。
(1)计算当地时区:将已知经度数除以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为商+1。
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2)计算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时区数相减,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
例如东八区与东二区相差6个时区,东八区与西五区则相差13个时区。
(3)计算区时:利用所得的时区差,向东加向西则减。
例如当东二区为6时,东九区区时为6+7=13时;西三区区时为6-5=1时;西7区区时为6-13=-7,24-7=17时(日期减去一天)。
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才能准确作答。
地方时的计算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希望考生可以获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