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综合征概念及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15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与防治300161天津市河东区向阳医院摘要代谢综合征(MS)患者不仅表现为肥胖、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及血脂代谢异常等,同时它还和众多临床疾病尤其和心血管疾病有密切联系,对这些疾病的集结情况的诊断及防治亦日益受到重视【sup】[1]【/sup】。
由于种族、社会经济乃至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提出了适合中国人群的诊断标准即CDS标准。
MS是各种病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临床证候群,其主体是肥胖。
可能与脂肪细胞出现一系列变化,导致肝脏和肌肉的胰岛素抵抗(IR),最终出现血脂紊乱和高血糖等一系列MS表现。
防治MS的主要目标是预防临床心血管病以及T2DM发病,对已有心血管病者则是预防心血管事件再发、病残及死亡率。
应针对每个个体的MS组成成分进行多环节联合治疗。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发病机制诊断标准防治最近10~20年,代谢综合征(MS)这一疾病正逐渐被人类所认识。
代谢综合征患者不仅表现为肥胖、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及血脂代谢异常等,同时它还和众多临床疾病尤其和心血管疾病有密切联系,对这些疾病的集结情况的诊断及防治亦日益受到重视。
概念及发病机制MS是一组相互关联的证候群,包括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腹型肥胖、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升高、脂代谢异常、促凝血状态、血管异常、高尿酸血症和炎性标志物水平增高等。
肥胖:肥胖是MS的一个重要特征,是MS发病的始动因素,其包括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
脂肪组织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主要分泌脂联素、抵抗素、瘦素、白介素等,均与MS有密切关系。
肥胖和胰岛素抵抗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
每日体力活动总量是决定胰岛素敏感性的关键。
胰岛素抵抗:MS的本质就是剩余能量贮留引起的内脏脂肪过度蓄积,以及由其诱导的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的各种机体功能障碍。
绝大多数MS均伴有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MS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亦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代谢综合征是包括中心性肥胖(高体重)、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为临床特征的一组综合征,俗称“五高”,也有学者将高尿酸血症并列其中。
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推荐将“五高”中符合“三高”者就列为代谢综合症。
这些代谢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痛风、脂肪性肝炎的重要危险因素,故曾有专家将这些称之为城市人群的“死亡四重奏”,可见代谢综合征的潜在危害性。
北京安贞医院的姚崇华教授撰文指出:根据我国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具有以下3个或3个以上指标的人即为代谢综合征患者:超重和(或)肥胖,体重指数(BMI)≥25(将体重折算成公斤、身高折算成米,然后用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即为体重指数);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甘油三酯≥1.7毫摩尔/升以及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毫摩尔/升或女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毫摩尔/升。
依据这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全国的代谢综合征患者中,血压升高的约占90%、血脂异常的为80%以上、糖代谢异常的约占45%。
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是患代谢综合征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超重人群的发病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30倍,而肥胖人群的发病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76倍。
随着年龄增长,超重和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发病率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研究同时证实,患有代谢综合征的人群发生脑卒中的概率要比非代谢综合征人群高5倍至6倍。
有关专家提醒说,目前我国18岁以上人群的代谢综合征发病率已达6.6%,患病人数高达6000多万人。
因此,正确认识和防治代谢综合征刻不容缓。
虽然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其每一个组分错综复杂,但是许多研究都发现中心性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基本因素,而氧自由基的氧化损伤则是“二次打击”,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氧自由基,它与代谢综合征有什么内在联系呢?自由基是指含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分子。
一、代谢综合征的定义是什么?答案:代谢综合征是由于存在肥胖、糖调节受损或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紊乱、胰岛素抵抗、微量白蛋白尿及高尿酸血症等,引起多种物质代谢异常为基础的病理生理改变,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危险因素的聚集,最终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临床综合征。
二、老年高血压病治疗原则答案:老年人(<80 岁)降压治疗均受益。
老老年人(高龄,>80 岁)病人降压治疗是否净受益目前证据不多。
收缩压目标为降至150mmHg 以下,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
舒张压低于70mmHg 可能会增加死亡,应注意。
首选利尿剂、钙拮抗剂,亦可用β-阻滞剂、ACE抑制剂、ARB。
男性伴前列腺肥大者优先使用a-阻滞剂。
三、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CDS)的诊断标准答案:具备以下4项组成成分中的3项或全部者:1、超重和(或)肥胖BMI≥24.0;2、高血糖FPG≥6.1mmol/L(110mg/dl)和(或)2hPG≥7.8 mmol/L(140mg/dl),和(或)已确诊糖尿病并治疗者;3、高血压SBP/DBP≥140/90mmHg,和(或)已确诊高血压并治疗者;4、血脂紊乱空腹血TG≥1.7 mmol/L(110mg/dl),和(或)空腹血HDL_C<0.9 mmol/L(35mg/dl)(男),<1.0 mmol/L(39mg/dl)(女)。
四、目前认为代谢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答案:代谢综合征的核心是胰岛素抵抗。
产生胰岛素抵抗的原因有遗传性(基因缺陷)和获得性(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基因缺陷可发生在胰岛素受体和受体后信号转导的各个途径,获得性因素包括胰岛素受体抗体、某些升糖激素、胰岛淀粉样多肽、慢性高血糖、高血脂毒性、生活方式西方化以及饮食结构不合理等。
五、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答案: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和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者,任意血糖≥11.1mmol/L。
空腹血糖(FPG)≥7.0mmol/L。
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第一部分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DKA是由于胰岛素不足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代谢严重紊乱综合征,临床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急性并发症。
当糖尿病患者的血浆酮体浓度>2mmol/L时称为酮症,当糖尿病患者的酮体聚集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多为青少年,以1型糖尿病居多,发病前糖尿病往往病情较重,或处于合并感染、劳累等应激状态。
1型糖尿病有发生DKA的倾向;2型糖尿病亦可发生。
常见的诱因有:①急性感染(特别是呼吸道,尤其是肺部感染。
其他如尿路感染、皮肤化脓性感染、胃肠道和胆道感染以及急性胰腺炎、败血症等);②胰岛素不适当减量致剂量不足、突然中断治疗或产生耐药性等;③饮食过量;④胃肠疾病致胃肠功能紊乱,如呕吐、腹泻等;⑤其他严重疾病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⑥严重创伤、手术、麻醉、烧伤等;⑦妊娠、尤其是分娩;⑧严重的精神刺激等。
(一)临床表现DKA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仅有酮症而无酸中毒(糖尿病酮症);中度除酮症外,还有轻至中度酸中毒(DKA);重度是指酸中毒伴意识障碍(DKA昏迷),或虽无意识障碍,但二氧化碳结合力低于10mmol/L。
主要表现有糖尿病症状多尿、烦渴多饮和乏力症状加重。
失代偿阶段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常伴头痛、萎靡、烦躁、嗜睡等症状,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丙酮气味);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严重失水现象,尿量减少、皮肤粘膜干燥、眼球下陷,脉快而弱,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到晚期,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消失,终至昏迷。
(二)检查尿糖、尿酮体阳性或强阳性;血酮体增高,多在4.8 mmol/L以上。
如有条件可测血酮,可早期发现酮症预防酮症酸中毒;血糖升高,一般在16.7~33.3mmol/L,超过33.3mmol/L时多伴有高渗性高血糖状态或有肾功能障碍。
糖代谢紊乱及糖尿病的检查糖代谢简述一、基础知识:(一)糖的无氧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1.概念: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
它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的途径。
2.反应过程:糖酵解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葡萄糖→1,6-果糖二磷酸。
①葡萄糖磷酸化成为葡萄糖-6-磷酸,由己糖激酶催化。
为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消耗1分子ATP。
②葡萄糖-6-磷酸转化为果糖-6-磷酸,磷酸己糖异构酶催化。
③果糖-6-磷酸磷酸化,转变为1,6-果糖二磷酸,由6磷酸果糖激酶催化,消耗1分子ATP。
是第二个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
是葡萄糖氧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调节点。
(2)第二阶段:裂解阶段。
1,6-果糖二磷酸→2分子磷酸丙糖(磷酸二羟丙酮和3-磷酸甘油醛)。
醛缩酶催化,二者可互变,最终1分子葡萄糖转变为2分子3-磷酸甘油醛。
(3)第三阶段:氧化还原阶段。
①3-磷酸甘油醛的氧化和NAD+的还原,由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产生一个高能磷酸键,同时生成NADH用于第七步丙酮酸的还原。
②1,3-二磷酸甘油酸的氧化和ADP的磷酸化,生成3-磷酸甘油酸和ATP。
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
③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
④2-磷酸甘油酸经烯醇化酶催化脱水,生成具有一个高能磷酸键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⑤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经丙酮酸激酶催化将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DP,生成丙酮酸和ATP,为不可逆反应。
⑥烯醇式丙酮酸与酮式丙酮酸。
⑦丙酸酸还原生成乳酸。
1分子的葡萄糖通过无氧酵解可净生成2个分子ATP,这一过程全部在胞浆中完成。
3.生理意义(1)是机体在缺氧/无氧状态获得能量的有效措施。
(2)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产生能量,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重要途径。
(3)糖酵解的某些中间产物是脂类、氨基酸等的合成前体,并与其他代谢途径相联系。
依赖糖酵解获得能量的组织细胞有:红细胞、视网膜、角膜、晶状体、睾丸等。
(二)糖的有氧氧化途径:1.概念: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用药总结..糖尿病一、概述糖尿病是具有多病因及多种表现的代谢紊乱性疾病,以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活性障碍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导致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失衡和慢性高血糖为特征。
【分类】糖尿病类型二、临床表现(1)许多糖尿病患者并无明显症状,部分可有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和体重减轻、疲乏无力等。
(2)1型糖尿病的特点有: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30岁前最常见;②起病急,多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③血糖显著升高,经常反复出现酮症;④血中胰岛素和C肽水平很低甚至检测不出;⑤患者胰岛功能基本丧失,需要终生应用胰岛素替代治疗;⑥成人晚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病年龄在20~48岁,患者消瘦,易出现大血管病变。
(3)2型糖尿病的特点有:①一般有家族遗传病史;②起病隐匿、缓慢,无症状的时间可达数年至数十年;③多数人肥胖或超重、食欲好、精神体力与正常人并无差别,偶有疲乏无力,个别人可出现低血糖,④多在查体中发现;⑤随着病程延长,可出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三、糖尿病并发症(一)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多病情危重,处理不当,可引起死亡。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低血糖症(血糖低于2.8mmol/L)3、高渗性非酮体高血糖症4、非酮症高渗昏迷。
(二)慢性并发症1、大血管病变2、微血管病变3、神经系统损害4、糖尿病足病四、诊断依据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等)(1)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200mg/dl);(2)空腹(禁食时间大于8h)血糖≥7.0mmol/L(126mg/dl);(3)75g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11.1mmol/L(200mg/dl)。
五、治疗(一)非药物治疗饮食干预、体育锻炼和控制体重是血糖控制的基石。
(二)药物治疗1、1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首选胰岛素治疗;——或与α-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降糖药联合。
2、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的选用!——重点!表1※口服降糖药的选用!——重点!(1)2型肥胖型糖尿病患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10%),首选二甲双胍。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一般包括酮症酸中毒(DKA)、高渗性昏迷(HNC)、乳酸性酸中毒(LA)。
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乳酸性酸中毒在糖尿病病人中较少自然发生,其发生多由于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而又口服大剂量双胍类降糖药,常见于老人,肝肾功能不全者,心肺功能不全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概念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一种常见的内科急症。
该病主要是由于糖尿病病人胰岛素严重不足引起的。
糖尿病代谢紊乱加重时,脂肪动员和分解加速,大量脂肪酸在肝经氧化产生大量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形成大量酮体,超过肝外组织的氧化能力时,血酮体升高称为酮血症,尿酮体排出增多称为酮尿,临床上统称为酮症。
代谢紊乱进一步加剧,便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2.病理当患者胰岛素严重缺乏时,糖代谢紊乱急剧加重,这时,机体不能利用葡萄糖,只好动用脂肪供能,而脂肪燃烧不完全,因而出现继发性脂肪代谢严重紊乱:当脂肪分解加速,酮体生成增多,超过了组织所能利用的程度时,即出现酮血症。
多余的酮体经尿排出时,尿酮检查阳性,称为酮尿症。
糖尿病时发生的酮血症和酮尿症总称为糖尿病酮症。
酮体由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组成,均为酸性物质,酸性物质在体内堆积超过了机体的代偿能力时,血的PH值就会下降(〈7.35),这时机体会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3.常见的诱因(1)感染:是DKA最常见的诱因。
常见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化脓性皮肤感染,胃肠道感染,如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管炎、腹膜炎等。
(2)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突然减量或中止治疗。
(3)外伤、手术、麻醉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精神紧张或严重刺激引起应激状态等。
(4)糖尿病未控制或病情加重等。
4.发病机制关于酮症酸中毒的病理生理改变,国外有人提出酮症酸中毒是一种“双激素病”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引起酮症酸中毒的原因,一方面是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高血糖不能刺激胰岛素的进一步分泌;另一方面是对抗胰岛素的升糖激素分泌过多,高血糖不能抑制过多分泌的升糖激素,结果造成血糖进一步升高并表现出酮症或酮症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