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民间工艺.共6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9.00 MB
- 文档页数:69
中国传统民间的工艺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丰富多彩,包括织布、刺绣、剪纸、陶瓷、瓷器、剪纸、编织、木雕、竹编等等。
1. 织布:中国传统的织布工艺在不同地区具有独特的特色,包括云南的布依族织布、四川的彝族织布、江苏的绸子等。
2. 刺绣:中国的刺绣工艺历史悠久,以绣花、牡丹刺绣、苏绣、粤绣等闻名于世。
3. 剪纸:中国的剪纸工艺源远流长,各地有各具特色的剪纸艺术,例如鲁村的窗花剪纸、寿宁的红剪纸等等。
4. 陶瓷:中国的陶瓷工艺古老而精湛,包括景德镇的瓷器、汝窑的汝瓷、龙泉的青瓷等。
5. 编织:中国的编织工艺包括扎染、苏绣、扎染、乌孜绣、土家绣等各种族特色的编织艺术。
6. 木雕:中国传统的木雕工艺以其精美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汇集了长方表、浮雕、高楼大庙、佛寺等种类。
7. 竹编:中国的竹编工艺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例如江南的竹编艺术、四川的竹编艺术等。
这些传统民间工艺代代相传,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
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剪纸还常用于一些宗教仪式与一些装饰和造型艺术当中。
它是华夏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处处都散发着华夏广大劳动人民团结、和谐的气息。
标签:剪纸;民俗;镂空艺术众所周知,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
因其材料容易获得、成本低廉、适应面广受大众的欢迎。
在义乌,剪纸这门艺术,并没有悠久的历史,县志上也无记载。
剪纸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使用金银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
后来逐渐发展为用纸去剪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做为装饰。
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先进知识分子蔡元培、鲁迅、刘半农、周作人等倡导下,建立了中国民俗学的雏形。
他们广泛收集民间文学资料,同时也努力收集民间美术作品,其中就有民间剪纸这一项。
30年代,艺术家陈志农在北京开始了民间剪纸的研究与创作。
他用速写和剪影的形式描绘了老北京大量的风俗民情,串街小贩、作坊工匠、食摊茶挑、集市庙会、市井闲人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导下,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的新剪纸,开拓了剪纸创作的道路,也丰富了中国民间装饰美术的形式和内容。
在新剪纸的创作中除了表现各行各业新气象的剪纸外,儿童、体育、杂技、歌舞等也成为剪纸最常见的题材。
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
它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
大多数的剪纸作品大多来源于民间题材,如灯花、窗花、帽花、衣花、鞋花、兜兜花等。
剪纸的内容也包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如鸟,虫,鱼,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等这些自然景观。
剪纸的稿样世代流传,其中有的取材于年画、插图、国画、木刻等等。
透过民间剪纸的纹样和装饰现象,人们可以窥视到某个民族、某个地区、某个时期、某种文化的具体表现。
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
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蘆、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中国农民认为多子便会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结中国结渊源久远,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史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唐代的铜镜图案中,绘有口含绳结的飞鸟,寓意永结秦晋之好。
经过几千年时间,绳早已不是记事的工具,它从实用绳结技艺演变成为今天精致的艺术品。
绳结在中国古代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
最早的衣服没有今天的纽扣、拉链等,系衣服多借助衣带打结之法。
中国人一向有佩带饰物的习惯,饰物基本上都靠穿绳打结系在衣服上。
古人有将印鉴佩挂在身上的习惯,所以流传下来的汉印都带有印纽。
而古代铜镜背面中央都铸有镜纽,可以系绳以便于手持。
古人喜欢用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结来表达相爱的情愫,并美其名曰:“同心结”。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结中有千千结宋代词人张先写过“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形容失恋后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纠结的状态。
在古典文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男女的缠绵情思,人类的情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就有多么千变万化。
“结”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被多愁善感的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
托结寓意,在汉语中,许多具有向心性聚体的要事几乎都用“结”字作喻,如:结义、结社、结拜、结盟、团结等等。
而男女之间的婚姻大事,也均以“结”表达,如:结亲、结发、结婚、结合等。
结是事物的开始,有始就有终,于是便有了“结果”、“结局”、“结束”。
“同心结”自古以来就成为男女间表示海誓山盟的爱情信物,又如“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结饰已被民间公认为是达情感的定情之物。
而“结发夫妻”也源于古人洞房花烛之夜,男女双方各取一撮长发相结以誓爱情永恒的行为,有诗云“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就是生动的描写。
吉祥的“音结”中国结的取意如其他中国艺术般多利用自然形态、谐音而取其意,如用“吉字结”、“馨结”、“鱼结”结合就成为“吉庆有余”的结饰品,以“蝙蝠结”加上“金钱结”,可组成“福在眼前”等。
以此类推又延出了“长寿安康”、“财物丰盛”、“团圆美满”、“幸福吉祥”、“喜庆欢乐”等祈福的内涵,被作为民间祝祷的符号,成为世代相传的吉祥饰物。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国民间工艺品中国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
这些工艺品大都与民间传说有关~材质有陶瓷、泥塑、布艺、木头、灯彩、吊饰、丽江木刻、桦皮工艺、漆器工艺、兽皮工艺、砚石工艺、竹编工艺、漆器陶具、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土家族黄杨木雕、瓷器、风筝、剪纸、麦秆画、年画、铅笔屑画、唐卡、拓真画、银饰、纸编画、苏绣、鱼皮衣等。
内容大都是精神活泼向上~以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为主题~用于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等。
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中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民间绘画艺术已逐步发展为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又富有生活韵味的民间性的现代民间绘画。
中国民间舞蹈艺术民间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经历代发展~传承至今~其种类因地域而别~内容十分丰富。
舞蹈《跑帷子》和《跑阵舞》是由古代战争中的陈兵布阵演变而来。
《打独角兽》和《扛箱舞》反映了上古人与兽的搏斗。
《龙舞》、《狮舞》、《麒麟舞》、《赶犟驴》、《竹马舞》和《猫蝶舞》是典型的模拟舞蹈。
《打春牛》和《打铁舞》是模仿人们生产劳动时的情景。
《八美图》、《荷花灯》、《菊花灯》、《旱船舞》、《高跷舞》等表现了劳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型群众舞蹈《秧歌舞》和《腰鼓舞》是解放战争时期产生的革命舞蹈。
《抬阁》、《肘阁》是典型的道具性舞蹈。
震撼人心的《鼓舞》和《大铜器舞》场面壮观~热情奔放。
运用道具进行表演~歌舞结合和采用虚拟、象征的表现手法是中原民间舞蹈的明显特征。
中国民间戏曲艺术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
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它的起源历史悠久~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刺绣起源很早。
黼黻絺绣之文,见于尚书。
虞舜之时,已有刺绣。
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
三国吴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卢眉娘以法华经七卷,绣于尺绢之上,因刺绣闻名,见于前者著录。
自汉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有名刺绣家在美术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四大名绣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
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产品销路尤广,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1,、苏绣苏绣图案秀丽,色泽文静,针法灵活,绣工细致,形象传神。
技巧特点可概括为“平、光、齐、匀、和、顺、细、密”八个字。
题材以小动物为主。
如《猫戏图》、《风穿花》、《鱼虾图》等。
近年来出现的双面绣,两面有同有异。
如锚的眼睛,两面颜色不一样,十分引人入胜,其刺绣技艺之高超,是刺绣中的精品。
2、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具有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湘绣是以硬缎、交织软缎、透明玻璃纱、尼纶等为原料绣制的精细工艺品,绣品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适用的日用品,主要品种有条屏、画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垫、桌布、手帕及各种绣衣等。
3、蜀绣蜀绣具有悠久的历史,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嫁奁、彩帐和条屏等,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复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
4、粤绣据传创始于少数民族,明中后期形成特色,广东地区主产。
其特色有五: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誉毛捻楼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
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
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
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
常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一类有地方特色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