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包罗万象篇)
- 格式:ppt
- 大小:16.86 MB
- 文档页数:74
25种民间手艺的介绍一、剪纸艺术剪纸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手工艺,通过用剪刀在纸上剪出各种花草动物等图案,以及文字,形成精美的纸艺作品。
二、刺绣刺绣是利用针和线在织物上绣制图案的手艺。
中国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以及丰富多样的样式。
三、陶艺陶艺是利用黏土等材料制作陶器的手艺。
中国的陶艺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技法和造型风格。
四、木雕木雕是利用刀具在木头上雕刻出各种图案或雕塑作品的手艺。
中国木雕工艺精湛,作品形象逼真,富有艺术价值。
五、瓷器制作瓷器制作是利用瓷土等材料制作瓷器的手艺。
中国瓷器制作技术独步天下,制作出的瓷器精美绝伦。
六、扎染扎染是一种将织物通过扎结、染色等工艺制作出花纹的手艺。
中国的扎染技术独特,色彩鲜艳,纹样丰富多样。
七、剪紙剪紙是利用剪刀将纸张剪出各种图案的手艺。
中国剪紙工艺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剪紙艺术。
八、编织编织是利用纤维材料将线条交织成各种编织品的手艺。
中国的编织技术丰富多变,制作出的编织品富有民族特色。
九、京剧脸谱绘制京剧脸谱绘制是将京剧脸谱图案绘制在脸上或面具上的手艺。
中国京剧脸谱绘制技术独特,色彩鲜艳,形象生动。
十、剪剪纸剪剪纸是将纸张通过剪刀剪出形状各异的图案的手艺。
中国的剪剪纸技术独特,创作出的作品精美绝伦。
十一、木质家具制作木质家具制作是利用木材等材料制作各种家具的手艺。
中国的木质家具制作工艺精湛,制作出的家具造型美观,耐用实用。
十二、草编草编是利用天然草材制作各种编织品的手艺。
中国的草编技术丰富多样,制作出的编织品造型独特,富有民族特色。
十三、竹编竹编是利用竹子等材料制作各种编织品的手艺。
中国的竹编技术卓越,制作出的编织品造型别致,实用美观。
十四、泥塑泥塑是利用黏土等材料塑造各种形象的手艺。
中国的泥塑工艺源远流长,制作出的泥塑作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十五、纸扎纸扎是利用纸张等材料制作各种艺术品的手艺。
中国的纸扎工艺卓越,制作出的作品形象生动,色彩鲜艳。
十六、剪糖画剪糖画是利用糖浆制作各种图案的手艺。
非遗小知识,我国传统民间工艺
我国传统民间工艺非遗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技艺和手工艺品,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非遗小知识:
1. 刺绣:刺绣是一种用针线在织物上绣制图案的技艺,具
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的刺绣技艺非常丰富多样,各地有各
自的特色刺绣,如苏绣、湘绣、蜀绣等。
2. 木雕:木雕是一种利用木材雕刻出精美图案的工艺,常
见于家具、建筑装饰等领域。
中国木雕工艺源远流长,有
许多著名的木雕作品,如岭南木雕、阳翟木雕等。
3. 陶瓷:陶瓷是一种利用黏土等材料制作而成的器物。
中
国的陶瓷工艺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技艺,如青花瓷、汝窑、景德镇瓷等。
4. 漆器:漆器是一种利用漆涂覆在器物表面并进行装饰的
工艺。
中国的漆器技艺精湛,有着悠久的历史,如蜀漆、
吴漆等。
5. 篆刻:篆刻是一种用刀在印章上刻字或图案的技艺。
中
国的篆刻源远流长,有许多著名的篆刻家和作品,如王羲之、赵孟頫等。
6. 织锦:织锦是一种利用丝绸等材料进行织造并装饰的工艺。
中国的织锦工艺非常精湛,有着悠久的历史,如蜀锦、宋锦等。
7. 剪纸:剪纸是一种利用剪刀在纸上剪出各种图案的工艺。
中国的剪纸技艺独特,各地有各自的风格,如山东剪纸、
河北剪纸等。
8. 雕刻:雕刻是一种利用刀具在材料上雕刻出图案或立体
造型的工艺。
中国的雕刻工艺多种多样,有木雕、石雕、
牙雕等。
这些传统民间工艺非遗代代相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和技艺精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艺术介绍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其中传统文化艺术更是独具特色。
作为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瑰宝,传统文化艺术涵盖了多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民间工艺等,源远流长,并且深刻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
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又称国画。
与西方绘画不同的是,国画追求的是以形传神,以墨取胜,更加注重的是艺术家的意境和灵感。
中国的国画流派繁多,如南京画派、湖南画派、广东画派等,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国画作品不仅千姿百态、形态各异,而且充满哲理和情感,是中国人特有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文化形象。
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中国音乐有四大声腔,即南音、京剧、豫剧、评剧。
若整合人类所知的音乐种类,我们发现中国自古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音乐体系,取得了丰硕成果。
如黄钟大吕、十二小调、七截八段等。
中国古时的音乐体系在音乐理论上的意义非常重大,其理论发展直至今日,对于中外音乐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舞蹈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表达中华民族的美和精神的重要艺术形式。
中国古典舞蹈具有独特的韵律、动作、身段和姿态,特别讲究内的美和外的美的结合。
优美的身体姿态与古典的道德准则相辅相成,通过演员的粉墨登场,舞蹈亲和力很高,胜在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戏剧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称作文化遗产的代表。
中国的戏剧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如京剧、黄梅戏、粤剧、川剧、河北梆子等等。
脍炙人口的程度之高,可以说是开战一天,开学三天,开窑两天,就要看戏三天来形容了。
各种不同的剧种都各自有自己的特色和标志性的元素,包括服装、化妆、唱词、舞蹈等。
民间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刺绣、景泰蓝、宜兴紫砂壶、四川竹编工艺品等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制品。
每一件民间工艺品都承载了多年独家祖传的硕果,都有其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民俗意义。
因此,民间工艺品长期以来就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人们推崇民间手工艺品的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民间的工艺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丰富多彩,包括织布、刺绣、剪纸、陶瓷、瓷器、剪纸、编织、木雕、竹编等等。
1. 织布:中国传统的织布工艺在不同地区具有独特的特色,包括云南的布依族织布、四川的彝族织布、江苏的绸子等。
2. 刺绣:中国的刺绣工艺历史悠久,以绣花、牡丹刺绣、苏绣、粤绣等闻名于世。
3. 剪纸:中国的剪纸工艺源远流长,各地有各具特色的剪纸艺术,例如鲁村的窗花剪纸、寿宁的红剪纸等等。
4. 陶瓷:中国的陶瓷工艺古老而精湛,包括景德镇的瓷器、汝窑的汝瓷、龙泉的青瓷等。
5. 编织:中国的编织工艺包括扎染、苏绣、扎染、乌孜绣、土家绣等各种族特色的编织艺术。
6. 木雕:中国传统的木雕工艺以其精美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汇集了长方表、浮雕、高楼大庙、佛寺等种类。
7. 竹编:中国的竹编工艺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例如江南的竹编艺术、四川的竹编艺术等。
这些传统民间工艺代代相传,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
国民间工艺之泥塑介绍及分类天津泥塑河南泥塑淮阳泥狗白沟泥塑宁夏彩塑凤翔彩绘泥塑西藏泥塑高密泥塑玉田泥塑1月4日,河南省淮阳县民间泥塑艺人在绘制五彩小老虎泥塑工艺品。
河南省淮阳县民间泥塑工艺大师彭百虎在泥泥狗的基础上,创作出一批新颖别致的老虎工艺品,该虎以红、蓝、白、黄、黑五种颜色绘制,造型小巧精制,憨态可掬,深受客户青睐。
中新社发杨正华摄关于泥塑,中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民间风俗,流传着很多动人的传说故事,这些构成了泥塑艺术的精神内核。
民间泥塑的用途主要有祈子延寿、纳福招财、驱邪避灾和装饰摆设等。
女娲造人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中,人是女娲用黄河里的泥捏塑出来的。
传说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就在河南淮阳,当地人称女娲为“人祖姑姑”,并建有“人祖庙”。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淮阳都要举行“人祖庙会”,与其他地方庙会有所不同的是,在淮阳的“人祖庙会”上会陈列和买卖一种叫做“泥泥狗”的神奇泥塑。
这些泥塑造型奇异,色彩古色古香,当地的老艺人称,他们做“泥泥狗”的手艺就是“人祖姑姑”女娲传下来的。
人类学家认为,“泥泥狗”与上古的图腾有关,是流传至今最为古老的泥塑和中原早期文化与艺术的样本。
节日玩具泥塑成本低,费工少,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往往和节令、礼仪、风俗联系在一起。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
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
据记载,宋代杭州也是塑捏泥人盛行的地方,产品多为泥娃娃,称为“磨喝乐”。
据民间传说,磨喝乐是佛祖释迦牟尼在迦毗罗卫国为王太子时亲生的儿子,成年后随父出家,修成正果,成为十八罗汉之一。
每逢七月七日,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买回去供奉玩耍。
“泥象”与“泥春牛”南宋都城杭州,至今还可见到一种泥塑的小象,和泥娃大小差不多,被人们奉为神兽。
泥象的产生源于皇室的南郊祭天礼。
南宋王朝每三年举行一次郊祭大礼,仪仗队由当时越南进贡来的大象为前导,观看大象的排练是当时人们的一大乐事,故泥塑小象应运而生。
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总的看主要有如下三种:1.语言上充满象征和寓意:用谐音和寓意、象征的方法表达吉祥含义,是民间艺术常见的手法,如金玉满堂,就绘金鱼满缸,以金鱼谐音金玉。
形容长寿富贵则用猫、蝶和牡丹,猫和蝶谐音耄耋,即八九十岁的老者,象征长寿;牡丹象征富贵。
三羊开泰,画面是三只羊,以羊象征吉祥。
诸如此类的做法十分常见。
2.造型上简单淳朴、夸张变形:民间艺术的造型是不求精细,不求复杂而是强调单纯和质朴,不按客观现实来表现事物,而以主观、情感和心理感受的表现为主,突出人物、动物的形态和体貌特征,常以夸张、变形来处理所表现的对象,如武将门神的形体,常作横向夸张;民间的狮子的造型就有「十斤狮子九斤头,还有一斤在后头(尾巴)」的说法,这里注意的是头、尾的表现,为突出气势省略了身段部分。
3.色彩上以主观和象征性表现为主:这样做的目的是突出吉祥和避害的功能。
民间艺术多用火红热烈的暖色调,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如脸谱中固定的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包公和朱砂色的打鬼钟馗形象,都是主观化的色彩表现手段。
除此外,还有取材于生活、以固定下来的具有特定含义的符号来表现约定俗成的含义的做法,也是民间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符号意义民间艺术发源于史前人类文化,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艺术的本原意义。
民间艺术的传承一方面是以口头语言的代代相传来完成,另一方面就是靠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图式和符号。
民间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类童年读图时代的鲜活和生动特点。
保留在民间艺术中的大量「活化石」,其图式和组合纹样都能够在原始艺术和古代传统艺术中找到同源同宗的例证。
而当我们揭开笼罩在民间艺术表层附会的吉祥寓义后,我们便会发现它的本原意义,在于对子嗣的企盼,对多产生殖的期待,对福禄寿喜的追求,对性爱情爱的歌颂,而其终极目的都归结为对生命的礼赞。
流行广泛、历史悠久一些的图案如龙、凤、鸡、鸟、鱼、蛙、蛇、虎、狮等,都具有浓郁的象征寓意和约定俗成的含义。
木版年画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木版年画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工艺,是年俗艺术。
木版年画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篇《木版年画》主要提醒我们要发掘与抢救这份珍贵的遗产。
下面由店铺为你带来关于木版年画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木版年画的阅读材料木版年画并不完全等同于年画。
广义的年画是一种岁时的绘画,而狭义的用木版印刷的年画则是一种年俗艺术。
只有大众过年时对年画有一种不可或缺的需求,即民俗需求,木版年画这一画种才会真正地确立起来。
木版年画的雏形有辟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
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汪洋恣肆了。
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庄稼丰收、老人长寿等等,都展现在年画上。
其中,金钱的形象是民间年画中最常见的形象。
杨家埠、武强和杨柳青的木版年画都是挂满金钱的摇钱树。
但这并不能说是一种拜金主义,在物资匮乏的农业社会,它只是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罢了。
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
特别是在送旧迎新的日子里,这些画面分外具有感染力和亲切感,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和希冀,充分展示了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
所以,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年画中另一层民俗内容是在张贴上。
民俗是经过约定俗成,最终成为一种共同遵守的生活规定与文化规范。
年画的张贴时间、处所及其张贴的具体部位和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
在规定的时间,把特定的年画贴在规定的位置上,是一种民俗行为。
木版年画往往是在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
木版年画涉及历史、宗教、神话、传说、戏曲等,反映社会生活之广阔,可谓无所不包。
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曲多不胜数,不少在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
至于那种无以数计的民俗风情的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质,记录下大量的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面都出自农民独特的视角。
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
1、年画年画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方特色,像天津杨柳青、河南开封朱仙镇、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这些并成为四大年画产地。
年画的题材包罗万象,总计画样,有两千多种,堪称一部民间生活百科全书。
它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一)神仙与吉祥物这是年画的基本题材。
神仙是早期年画的主要表现内容,它在年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吉祥物包括狮、虎、鹿、鹤、凤凰等瑞兽祥禽,莲花、牡丹等花卉,摇钱树、聚宝盆等虚构品,通过隐喻、象征或谐音等手法表示吉利祥瑞的意义,表达辟邪禳灾、迎福纳祥的主题。
(二)世俗生活民间艺术家通过自身的观察与感受,表现现实生活。
这类题材在年画中少于其他题材。
世俗生活的题材主要包括人们的生息劳作,节令风俗,时事趣闻等。
(三)娃娃美人这种题材在民间年画中占有很大比例,表达了人们早生贵子、夫妻和美的良好愿望。
(四)故事传说这一部分大多取材于历史事件、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笔记小说以及戏曲等,其中戏曲题材比重最大。
这类年画常见的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白蛇传》、《牛郎织女》等。
人们往往通过这类题材增长了知识,并接受了传统的道德教育。
山东潍坊以杨家埠年画为代表。
炕头画是该地颇具特色的品种。
潍坊年画的特点是线条粗放,造型简括,色彩强烈,多用原色。
2、剪纸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
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
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
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山西的江萍剪纸,发展成为多色、套色、花色美,形成了“简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原色、重彩艺术语言。
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并且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
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常常会贴“囍”这个字,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竹编历史及文化作者:暂无来源:《中国林业产业》 2018年第3期文/佚名中国传统的竹编工艺主要在长江以南和四川等多竹地区发展,传统竹编工艺品包罗万象,有日用生活小器物,如篮、盆、盘、盒、花瓶、花钵、竹笠、竹屐、竹罐、茶具、装饰品等。
竹编工艺品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中的一朵奇葩。
近现代传统的竹编工艺珍品为近现代文物中的民俗类文物,2008年6月7日,传统竹编工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普通日常生活用品发展到工艺品,再从普通的工艺品发展到被收藏家视为文化遗产的收藏品,竹编工艺品富含审美价值,内含中华民族的智慧,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竹和竹制品对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和精神全方位的影响刻骨铭心。
称中国为“竹国”,完全名实相符。
考古材料表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从事简单的农畜牧业生产后,竹编器物便成了人们的主要生产和生活用具,其应用范围远比陶器、青铜器和铁器广泛。
如考古出土的战国时期文物中就有竹席、竹帘、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等百余种竹制器物。
竹不仅可用于制器建房,且其笋可食;不仅用之酬馋,而且加工成了精神食粮。
王羲之第五子、著名书法家王子猷说:“不可一日无此君。
”苏东坡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将竹的文化意义发扬光大,影响后世近千年。
中国传统的竹编工艺主要在长江以南和四川等多竹地区发展,传统竹编工艺品包罗万象,有日用生活小器物,如篮、盆、盘、盒、花瓶、花钵、竹笠、竹屐、竹罐、茶具、装饰品等。
传统竹编工艺品制作精细,造型别致,色泽古雅。
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实用器物,其精巧的样式和外观也具有极大的艺术观赏性。
最初,竹编工艺品本是实用器物。
直到汉魏唐宋以来,能工巧匠们制作了竹编玩具,竹编龙灯、花灯。
明清竹编工艺已经和漆器等姊妹工艺结合起来,创作了许多竹编艺术精品,如珍藏书画的画盒、各式各样盛放首饰和粉脂的宝盒、盛放食品的食品盒。
大创项目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以缠花产品工艺制作思路为例摘要:传统缠花现如今处在传统文化和汉文化复兴的重要道路上,传统文化和汉文化的兴起为传统缠花带来了复兴与发展的可能。
传统缠花的工艺手法很简单,主要是由彩色丝线或是金线,运用渐变,过渡,双线缠绕等手法作为基础。
还需要准备好已经打好底的人造或者是实物的胚架,将丝线缠绕在这些胚架上面,缠花工艺品就制作好了。
根据基础构架和构思,试分析如何通过紧握时代机遇对传统缠花进行创新改造。
经过实证检验,实际探查,目前调研结果显示传统缠花的历史遗留问题比较明显的是传统缠花的样式不够丰富,样式较为古板,缺乏较为现代化的样式。
传统缠花的材料比较单一,现代化科技成果可以辅助传统缠花这一美丽的工艺品更加的持久的留在世界上。
传统缠花的配色较为古典,大红大紫,较为喜庆的色彩已经不是当前最受青睐的搭配了。
调查显示马卡龙色系,莫兰迪色系等偏高级灰的颜色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所以现代市场,国人需求等条件下所创新的方向应该深思熟。
也应该从缠花非遗传承人和新兴设计师的角度来探寻非遗缠花的出路,主要是用非遗缠花的工艺手法来制作和创新。
将其各个领域的用途一起综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奉献一丝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传统缠花,国风文化,配饰,创新设计前言:传统缠花的工艺技术非常的成熟,在古时也运用极广,其中最常见的运用类别是饰品类。
在古时民间女子未出阁时,缠花工艺品是民间女子化妆盒内的一件件心头爱。
传统缠花制作的发簪,步摇,头饰等都是民间女子的首选对象。
在出阁时,就是民间女子的嫁妆。
而且在民间婚礼上缠花工艺品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新娘的面花,新郎与宾客胸前佩戴的红色喜庆胸花上,还应用在新房室内各种装饰物件,如床品,桌案上的装饰品也是。
传统缠花工艺对于民间而言是一种有历史底蕴的,也是我国一种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民间的心目中传统缠花工艺的构思极其巧妙,独具特色的立体表现能力也尤为出色,传统缠花工艺品在市集上抓人眼球。
中国十大民间工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中的民间工艺更是独具特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面,我们将介绍中国十大民间工艺,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
一、陶瓷中国的陶瓷工艺源远流长,著名的“中国五大名窑”如汝瓷、官窑、哥窑等,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陶瓷器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有实用功能,几千年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二、剪纸剪纸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利用纸张剪成形状各异的图案,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和装饰艺术价值。
剪纸的技法精湛,作品中常见的花卉、动物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蜡染蜡染是一种在织物上使用蜡涂抹图案,然后进行染色的工艺。
这种工艺既复杂又独特,可以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花鸟、山水等图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风格。
四、刺绣刺绣是一种用针线在织物上进行装饰的工艺,历史悠久。
中国的刺绣工艺以精美细腻、色彩鲜艳而闻名,各地的刺绣艺术风格各异,如蜀绣、苏绣等。
刺绣作品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可以应用于服饰、家居等领域。
五、漆器漆器是中国传统的工艺之一,以其华丽的外观和独特的工艺技巧而闻名。
漆器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包括底漆、堆积、雕刻、镶嵌等,最后形成色彩鲜艳、纹理繁复的艺术品。
漆器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有实用功能。
六、木雕木雕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之一,它富有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和艺术性。
中国的木雕工艺历史悠久,技法独特,作品形形色色,可以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人物形象和装饰图案。
七、石刻中国的石刻工艺源远流长,其技法精湛、内容丰富,包括石刻碑文、石窟艺术等。
中国的著名石刻遗迹如大足石刻、龙门石窟等都是中国石刻工艺的杰作,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八、银器中国的银器工艺历史悠久,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国的银器品种繁多,包括餐具、装饰品等,色彩鲜艳,造型独特,富有民族特色。
九、剪纸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凭借其独特的材料和技法而备受瞩目。
民间艺术论文“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冠以“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
不过“民间艺术”的领域很宽广,而且也不乏很多“绝活”,象皮影、剪纸、编织、绣花、狮子舞等等,都是很著名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
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
按照材质分类,有纸、布、竹、木、石、皮革、金属、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各类民间手工艺品。
它们以天然材料为主,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与生活密切相关。
一年中的四时八节等岁时节令、从出生到死亡的人生礼仪、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民间艺术的陪伴。
按照制作技艺的不同,又可以将民间艺术分为塑作类、绘画类、编织类、剪刻类、印染类等等。
民间艺术是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以满足创作者自身需求或以补充家庭收入为目的、甚至以之为生计来源的手工艺术产品。
从生产方式看,民间艺术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以父传子、师带徒的方式世代传承的。
从功能上看,它包括了侧重欣赏性和精神愉悦的民间美术作品,也包括了侧重实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装饰品。
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充分反映了民间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造型饱满粗犷,色彩鲜明浓郁,既美观实用,又具有求吉纳祥、趋利避害的精神功能。
我国的民间艺术有:中国民间工艺品:中国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
这些工艺品大都与民间传说有关,材质有陶瓷、泥塑、布艺、木头、灯彩、吊饰、丽江木刻、桦皮工艺、漆器工艺、兽皮工艺、砚石工艺、竹编工艺、漆器陶具、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土家族黄杨木雕、瓷器、风筝、剪纸、麦杆画、年画、铅笔屑画、唐卡、拓真画、银饰、纸编画、苏绣、鱼皮衣等。
漆艺系列综合创作《包罗万象》作者:王亚萍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71期【摘要】毕业作品《包罗万象》通过现代产品与传统漆艺的结合来体现漆作品的当代性。
纵观千年的漆艺变革史,中国是发现并使用漆最早的国家,然而在当代工业的冲击下,这种传统工艺却陷入尴尬境界。
但随着人类精神需要的不断提高,漆艺在不久的将来会越来越普遍。
我们要让漆艺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漆艺生活化,而收纳类产品已经成为当代人的必须品,尤其对于当代女性来说,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产品。
因此,笔者结合所学专业,运用螺钿,掐丝等技法,以及漆艺工艺,让漆艺与产品设计的融合,进入大众的视野,让漆艺被更多人所了解。
【关键词】漆立体;现代产品;当代性第一章课题研究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中国艺术的广大范围里,漆器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方面伟大的成就。
后传至日本、韩国等国家,但如今一度辉煌的工艺不论与其他中国传统工艺相比,还是与其他周边国家的漆艺相比,都显得些许落寞。
当代漆器仍然深受传统漆艺的影响,材料乏味单一,功能与造型保守。
所以怎样让漆器融入大众生活,让漆器与当代产品设计衔接,让漆器与当代的审美相融合是我们面临的挑战,接触漆器创作以来,让漆器的功能多元化一直也是笔者所极力追求的。
同时使作品更加趋于生活化,使之审美与实用功能相结合,以现代设计构思与思想观念探索着漆器新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让漆器这个具有东方意蕴的传统工艺进入世界现代视野的最好方式之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漆器虽是具体的器物艺术,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然而由于社会问题,漆器在近代与陶瓷、京剧等国粹相比却有失身份,与邻邦相比,日韩在器型、工艺与理论上更加优良,在漆画方向,泰国漆绘画也是更胜一筹。
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家提倡弘扬传统文化,漆艺在高校的设立以及国民继承意识与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国之大器”如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近几年,漆器艺术作品逐渐脱离传统的影响。
传统文化初三作文600字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中国的传统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学的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我们用的文房四宝;我们吃的中传统文化初三作文600字1我家有个牛儿像,爸爸说,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可能它在我家呆了好几代了。
我很喜欢这个牛儿像。
没事时,就去摸摸它,所以我对它特别熟悉。
这是一只不知什么骨头做的,但雕工却很细腻的雕刻品。
不仅动作、神态雕刻的栩栩如生,连牛身上的毛雕刻的也很细密,感觉很柔很软,就像真的一样。
这是一只卧着的牛,一只腿藏在身体下,一点也看不到,好像缺掉了似的。
牛背上趴着一个牧童,手里拿着鞭子,背上背着斗笠,好像是刚刚爬上去,还没来得及趴好。
牛神态安祥,好像正在回头与牧童说话。
这种情景总让我想起那个关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牛郎是个没爹没妈的孩子,嫂子对他不好,总逼他干很多的活。
有一天,牛郎遇到一头正生病的老牛,牛郎心地善良,对老牛悉心照顾,很快老牛的病就好了。
其实老牛是金牛星下凡。
有一天,老牛对牛郎说:“山上的湖里正有几个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衣服拿走,那件衣服的主人就是你的媳妇了。
快来,我带你去!”于是牛郎就趴在老牛背上,被老牛带到湖旁,果然有几个仙女正洗澡,湖边放着一堆衣服。
牛郎按照老牛的嘱咐拿了那件红色的。
衣服的主人织女因此与牛郎相识、相爱,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这个牛儿像可能就是根据“老牛要带牛郎去找织女”的那段故事雕刻的吧!你看,一个不起眼的牛儿像,不但反映了古代人民精湛的雕刻艺术,还蕴含着神话传说呢!中华传统文化包罗万象,遍及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只要我们留心,就能感受到它,触摸到它。
因为我们生活在有着丰富、灿烂文化的国度里,我们是炎黄的后代,我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
传统文化初三作文600字2“下面进入我们的压轴大戏。
”主持人说完这句话,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喔喔”的呐喊声。
主持人微微一笑,说道:“下面有请大兵,赵卫国!有请!”全场再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中国传统文化分类介绍中国传统文化,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像是个大大的万花筒,转一圈就能发现好多惊喜。
咱们就从吃的、穿的、玩的、艺术的几个方面,聊聊那些让人心头一暖、眼里一亮的文化瑰宝吧。
首先说说吃的。
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这可不夸张。
想想那些流传千年的美食,光是名字就能让人垂涎三尺:北京烤鸭,金黄酥脆的外皮,包裹着嫩滑多汁的鸭肉,吃上一口,那叫一个满足;还有四川火锅,红彤彤的辣汤咕嘟咕嘟冒着泡,各种食材往里头一涮,辣中带香,香里透鲜,吃得人满头大汗,直呼过瘾;广东的早茶更是讲究,虾饺、烧卖、肠粉,还有那一壶壶热腾腾的铁观音,边吃边聊,一天的精气神儿就这么被提起来了。
这些美食啊,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中国各地风俗民情的缩影。
再聊聊穿的。
古时候,人们讲究“衣冠楚楚”,服饰可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你看那龙袍凤冠,金线绣的图案栩栩如生,华丽得让人移不开眼。
还有那汉服,飘逸的裙摆,精致的绣花,穿上它,仿佛穿越到了千年前的盛世,走在街头巷尾,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虽然现在大家穿得更加现代化了,但这些传统服饰的元素,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节日庆典上的表演服,或是婚纱设计中融入的汉服元素,都让人感受到那份古典的美。
说到玩的,不得不提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间游戏。
春节放鞭炮、舞龙舞狮,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端午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赏月、吃月饼……每一个节日都充满了欢声笑语,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还有那些传统游戏,跳皮筋、踢毽子、抓石子,简单却乐趣无穷,小时候的我们,总能在这些游戏中找到无限的快乐。
最后说说艺术。
中国的传统艺术,那可是数不胜数,京剧、国画、书法、剪纸、泥塑……每一种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京剧的脸谱五彩斑斓,生旦净末丑,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韵味;国画讲究意境,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山水花鸟的神韵;书法则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行云流水般的笔触,既展现了书写者的心境,又传承了千年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