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超早期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
- 格式:pdf
- 大小:281.94 KB
- 文档页数:2
谈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高血压伴发脑内小动脉病变,以合并小动脉硬化最常见。
各种因素使血压骤升引起动脉破裂出血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
一次性出血通常在半小时内停止,致命性出血可直接导致死亡。
近年来ct动态观察发现:83%的脑出血在发病6h内仍有血肿增大,17%在6~24h内血肿增大,个别病人2天后仍有增大者。
另指出: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后继续出血的发生率为52%,24h内61.54%。
并发现继续出血与血压、年龄无关,而血肿不规则或出血量多易发生继续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预后不良,以往多采用内科治疗,一般病死率为50%~60%。
近年来由于ct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已使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变得迅速、准确,随着显微外科、立体定向等技术的发展,手术精确性提高,对脑组织的创伤已大大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不断拓宽,目前该病趋向于手术治疗。
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手术死亡率为3%~51%,外科治疗死亡率悬殊与病例选择等诸多因素有关。
目前对于手术治疗及其指征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
一、手术适应证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性,防止和减轻出血后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打破威胁生命的恶性循环。
由于各地对手术指征选择的不同,因此所获治疗效果不相同,目前尚无法比较。
根据我们的经验,综合以下几点考虑:(1)意识状态:据回顾性分析表明:无意识障碍者,无需手术;有明显意识障碍但脑疝不明显者,外科治疗优于内科;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生命体征趋于衰竭者,用外科治疗暂不理想。
根据出血后意识状态,临床分为五级,以便记录比较。
(2)部位:浅部出血应考虑手术,如皮质下、小脑出血。
脑干出血急性期不考虑手术。
(3)出血量:皮质下、壳核出血>25ml,丘脑出血>10ml,小脑出血>10ml,即考虑手术。
(4)病情的演变:出血后病情进展迅速,短时内即进入深昏迷,提示出血量大,部位深,预后差,不适宜手术。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科技期刊zhonghua shenjingwaike zazhi1998年 第14卷 第4期 Vol.14 No.4重症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治疗张延庆 颜世清 伦学庆 陈德勤 任宪军 我院自1985年1月至1995年12月,对186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进行超早期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效果良好,总结报告如下。
临 床 资 料 1.一般资料:男109例,女77例。
年龄39~77岁,其中50岁以下43例,51~60岁94例,61岁以上49例,全部病人均有高血压病史。
发病前有饮酒、劳累、排便、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者149例,其中第二次出血16例,第三次出血2例。
2.临床表现及分型:本组浅昏迷36例,中度昏迷113例,深昏迷37例。
一侧瞳孔散大105例,双侧瞳孔散大46例。
锥体束征单侧阳性88例,双侧阳性60例。
去大脑强直29例,有癫痫发作11例。
血压在21.3~33.7/12.6~20.1kPa之间。
并发心脏损害86例、消化道出血101例、肺部感染或肺水肿29例、高渗性昏迷7例。
按照王忠城教授分级标准进行临床分级(1),结果186例得分均<10分,均属重型脑出血。
3.辅助检查:头颅CT扫描142例,显示血肿位于壳核部84例,尾状核头部21例,皮层下19例,脑室内5例,丘脑9例,小脑半球4例。
其中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51例。
1987年以前44例经颈动脉造影诊断,主要表现为大脑前、中动脉或豆纹动脉不同程度移位。
4.手术及结果:(1)手术时间:发病后最早就诊者30分钟,最迟4小时20分钟,故全部病人均在7小时内获得手术减压,其中3小时以内39例,3~5小时71例,5~7小时76例。
(2)手术方法:骨瓣开颅34例,皮瓣骨窗开颅62例,颞部横或斜切口小骨窗开颅86例,后颅窝开颅4例。
脑部入路:经颞中回108例,外侧裂50例,额叶直入侧脑室5例,额、顶、枕部皮层切开共19例,小脑切开4例。
有117例严重颅内压增高者,切开硬脑膜前先穿刺抽吸血肿减压,然后再剪硬脑膜。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超早期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
发表时间:2015-10-27T09:59:37.1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4期供稿作者:聂文冷敦雁纪德峰[导读] 胶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一科高血压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尤其是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率高达50%以上。
聂文冷敦雁纪德峰胶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一科摘要:目的:探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超早期手术治疗的时机。
方法:对10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超早期先行脑室钻孔引流术,后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瞳孔散大、脑疝形成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53例(53%),其余患者行颞肌下减压术。
结果:术后除4例出血量大,术后12小时死亡外,其余患者脑疝解除,当日清醒20例,意识朦胧36例,浅昏迷20例,深昏迷20例。
手术后1个月功能恢复至I~II
级40例,III~IV级26例,ⅴ级15例,死亡4例(4%),家属放弃治疗15例。
结论:对于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超早期手术治疗能够降低病死率,提高存活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手术治疗;超早期高血压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尤其是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率高达50%以上〔1〕。
国内外治疗脑出血的方法较多,疗效不一,我院自2006年10月~2014年12月对10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超早期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100例患者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27~86岁,平均59岁。
颅脑CT显示出血量50~120 ml,平均80 ml,其中>100 ml者36例,1例小脑半球脑出血30 ml。
出血部位:右侧基底节区45例,左侧基底节区40例,小脑半球15例。
血肿破入一侧脑室28例,破入双侧脑室32例。
临床表现:100例中伴意识障碍85例(85%),其中浅昏迷20例,中、深度昏迷65例;一侧瞳孔散大56例,双侧瞳孔散大18例;偏瘫85例。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2分23例,8~11分22例,<8分55例。
有明显高血压病史95例。
1.2 治疗方法:100例患者均在发病7小时内先行侧脑室钻孔引流术,然后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最早发病后2小时手术治疗。
对瞳孔散大、脑疝形成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颞前1/3切除术65例,其余患者行颞肌下减压术。
2 结果100例患者经超早期开颅血肿清除术,除4例出血量大、术后12小时死亡外,其余患者手术后瞳孔恢复,脑疝解除,当日清醒20例,意识朦胧36例,浅昏迷20例,深昏迷20例。
100例患者手术后1个月功能恢复〔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ld〔1〕)分级:I级为恢复日常生活自理;II级为部分恢复生活自理;III级为需人帮助,扶拐可走;IV级为卧床,但保持意识;V级为植物生存状态〕至I~II级40例,III~IV级26例,ⅴ级15例,死亡4例(4%),家属放弃治疗15例。
3 讨论高血压脑卒中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病死率高,预后差,治疗效果不良。
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目的是挽救患者生命,减少残疾,提高生存质量。
轻型脑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重型脑出血患者出血量大,来势凶猛,颅内压进行性增高,短期内脑疝形成,外科手术清除血肿是挽救患者的唯一方法。
外科手术治疗的关键是:适当的手术时机,合适的手术方法及手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3.1 手术时机:以往人们认为脑出血患者早期病情危重,手术危险性大,有再出血的危险,手术应在24小时后进行。
近年来研究表明,脑出血发病20~30分钟颅内血肿形成,一般3小时内血肿周围水肿尚未形成,6~7小时后出现水肿,紧靠血肿的脑组织坏死,出现不可逆损害,12小时达到中度水肿(水肿/血肿=212.2%),24小时达重度水肿(水肿/血肿=305.0%)〔1,2〕,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多数学者主张早期或超早期手术,清除血肿,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打破出血后血细胞分解、脑组织水肿等一系列继发性改变所致的恶性循环,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本组100例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超早期手术病死率为19%,与延期手术治疗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相比,术后昏迷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病死率下降,预后恢复良好3.2 手术方式: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分开颅血肿清除术和穿刺吸除血肿两种。
随着CT及立体定向技术的发展,穿刺吸除血肿由于创伤小、操作简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3〕,但穿刺吸除血肿不能有效止血,只有确定无活动性出血时方可进行,早期数小时液态出血只占出血量的1/5,其余均形成血凝块,单纯穿刺吸除术不能有效清除血肿,利用超声外科吸引器(cusa)、阿基米德钻、旋转绞丝等将血肿破碎后吸除,同时增加了再出血的机会。
王忠诚建议对大量出血,不能一次抽净血肿,尤其是小脑出血者应慎用〔1,4〕。
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方法较成熟,尽管需要全麻、创伤大,但可以在显微镜直视下清除血肿,严密止血,止血效果满意,早期彻底清除血肿,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有利于脑组织功能的恢复,尤其是出血量大、中线移位明显、脑疝形成患者及小脑出血患者,能够迅速减压,挽救患者的生命。
出血量是决定手术治疗方法的因素之一,先行脑室钻孔引流术可降低颅内压,预防脑疝形成,尤其是对于脑疝形成的患者,可减轻由于颅内高压对脑组织产生的继发性损害。
故对于重型脑出血,尤其是脑疝形成或有血肿量扩大趋势者,宜早期行脑室钻孔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应注意:术中自外侧裂进入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严密止血预防术后再出血;脑疝形成患者术中去骨瓣减压;手术中及手术后严格控制血压,保持血压平稳;手术后加强监测护理,降低颅内压,减少继发性损伤,防治并发症。
3.3 术后并发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年龄大,并发症多,并发症的有效治疗是降低术后病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肺部感染,再出血,消化道应激性溃疡,肾功能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MOF)等。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昏迷,短期内难以清醒及血氧饱和度低,咳嗽无力排痰困难,舌后坠等通气障碍患者术后早期行气管切开术,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防止脑缺氧,以免加重脑水肿,引起脑组织的进一步损害。
发生肺部感染者,要及时进行痰培养检查,给予有效抗生素抗炎治疗,同时加强翻身拍背,雾化吸入等护理措施,避免肺部感染引起MOF。
消化道出血是另一常见的并发症,消化道出血一般发生在脑出血后数小时至1周前后,术后早期预防性应用h2受体阻断剂,能够显著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高血压患者常常合并肝肾功能的损害,术后早期应限制输液量,用药种类多可加重肝肾功能的损害,特别是大量应用甘露醇对肾功能的损害。
术后应注意肾功能的监测和尿量的观察,预防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肾功能衰竭的病死率极高,应早期诊断治疗,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控制氮质潴留,供给足够的营养,停用甘露醇等对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对脑水肿高颅压患者,改用呋塞米(速尿)等,必要时行人工透析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忠诚.脑血管病及其外科治疗.第1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5170.
[2]隋邦森.脑血管疾病mr、ct、dsa与临床.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96-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年第12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