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黄河(1)》优质教学课件设计
- 格式:pptx
- 大小:12.91 MB
- 文档页数:43
初中地理说课课件黄河初中地理说课课件:黄河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流域面积、流经省份等。
2.使学生掌握黄河的水文特征,如水量、含沙量、水位变化等。
3.培养学生对黄河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
4.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2.黄河水文特征及成因3.黄河的开发与治理4.黄河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范围、水文特征及成因。
2.教学难点:黄河的开发与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河的基本概况、水文特征、开发与治理等。
2.案例分析法:分析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利用现状。
3.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黄河保护和治理的措施。
4.观察法:观察黄河流域的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地图展示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引导学生关注黄河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2.讲解黄河的基本概况(1)地理位置: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2)流域面积:约75.24万平方公里。
(3)流经省份: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3.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及成因(1)水量:黄河水量丰富,但季节性变化大,夏秋季多雨,冬春季少雨。
(2)含沙量:黄河含沙量较高,主要来源于中游的黄土高原。
(3)水位变化:黄河水位变化较大,受季风气候和降水影响。
4.探讨黄河的开发与治理(1)水能资源开发:黄河水能资源丰富,已建有多座水电站。
(2)灌溉农业: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灌溉面积广阔。
(3)防洪措施:修建堤防、加固河岸、治理沙漠化等。
5.讨论黄河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1)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水污染等。
(2)保护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
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方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黄河》(第一课时)教课方案地理 ( 星球地图第一版社 )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兴业县城隍镇一中苏翠柳一、教课目的设计1、知识与技术认识黄河的源流概略,理解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由和下游“地上河”的成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责任感。
2、过程与方法经过资料和数据的剖析,培育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综合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培育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材内容及要点、难点剖析本课教材文字、图表与活动资料有机联合,环绕黄河的源流概略、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睁开。
第一课时重视黄河泥沙的根源与危害。
第二课时重视黄河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教课重难点:黄河的源流概略,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由和下游“地上河”的成因。
在教课中创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想,运用议论法、研究等方法以及多媒体教课课件逐个打破重难点,力求达到最理想的教课成效三、教课对象剖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必定的地理学习技术和修养,加之上一课已学习了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学生已掌握了学习一条河流的一般思路,所以本课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不是很难。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议论、研究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达成对《黄河》第一课时有关知识的有效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教课策略及教法设计教课时充分利用教材供给的图表资料和有关数据进行活动研究、多媒体课件协助教课,利用问题教课法、议论、合作等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活跃学生思想,调换讲堂氛围,最后达成这节课的有效学习目的。
五、教课媒体设计本课采纳多媒体教课课件协助教课,依据讲堂教课需要合时运用,课件交互性强,应用灵巧,能使这节课达到最优化的教课成效。
湘教版中国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黄河教学设计【课标分析】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根据课标,在知识方面,可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概况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并能比较长江和黄河的差异。
在技能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黄河水文特征的分析,学会河流水文特征的一般分析方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成为地上河的成因。
【教学过程】的重要作用。
体会黄河母亲的伟大。
过渡:“母亲河”的称呼倾注了中华 1.读图了解“地上河”的通过图片展示, 让学生了解“地上河”的特点, 激发探究成因的欲望。
分析“地上河”的成因这一难点。
通过材料分析, 培养学生利用地理资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儿女黄河的无限深情,同时也有特点。
许多牵挂。
1.出示图片,展示黄河下游“地上河”。
2.通过资料, “痛苦的 合 作 研回忆”感知“地上河”的危 讨害。
“忧黄河”3.通过实验,观察黄河流经下游淤积的过程,说出“地上河”形成的原 2.通过材料“痛苦的回忆”展示 因。
“地上河”的危害。
3.合作研讨:“地上河”的形成原因危害。
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黄河流经下游淤积的过程,体会“地上河”形成的原因。
利用图示总结“地上河”形成的原因。
《黄河》初中地理教学课件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黄河》。
本节课主要介绍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流域内的地理差异以及黄河的治理和保护。
具体内容包括:1. 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介绍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份以及流域的地理特点。
2. 黄河的水文特征:分析黄河的水量、含沙量、汛期等水文特点。
3. 黄河流域内的地理差异:介绍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地形、气候、植被等地理差异。
4. 黄河的治理和保护:讲述黄河流域的开发利用、水土流失治理、河道疏浚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特点,掌握黄河的水文特征和流域内的地理差异。
2. 学生了解黄河的治理和保护措施,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流域内的地理差异以及黄河的治理和保护。
难点:黄河流域内的地理差异及其成因,黄河的治理和保护措施。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图、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黄河流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特点。
提问:你们对黄河有哪些了解?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阅读课本,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流域内的地理差异以及黄河的治理和保护。
教师提问检查学习效果。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引导学生掌握黄河流经的省份以及流域的地理特点。
2. 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让学生了解黄河的水量、含沙量、汛期等水文特点。
3. 讲解黄河流域内的地理差异,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地形、气候、植被等地理差异。
4. 讲述黄河的治理和保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实践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黄河流域内的地理差异及其成因。
每组选一个地理差异,进行讲解和展示。
五、课堂小结(5分钟)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黄河流域地图,标注黄河流经的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