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发展史-第16讲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
- 格式:pptx
- 大小:3.04 MB
- 文档页数:50
第六章近代后期的科学成就和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阶段进入机器产生的狂飙时期,显示了科学技术的威力。
资产阶级认识到发展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命运息息相关,采取了许多保护、鼓励科技发展的措施;同时也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手段。
近代后期的自然科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基础学科相继建立起理论体系,而科学理论的形成又引发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将人类历史由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
如果说18世纪之前是技术走走科学之前的话,那么从18世纪下半叶起直至19世纪则是科学跃居技术之前,出于领先地位,技术革命以科学发展为先导。
近后期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天文学近代后期在天文观测和天体理论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新成就。
(一)天文观测新发现天文观测新发现得益于望远镜的改进、天体照相术的发明和光谱学技术。
1729年,英国业余天文学家霍尔制成了第一块消色差物镜。
1817年德国的夫琅和费制造出第一块优质物镜。
与此同时,反射望远镜也有很大改进。
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利用自制的大型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
后来他又陆续研制出巨型望远镜。
1846年德国天文台台长加勒发现了海王星。
天体照相术的发明首先应该归功于巴黎天文台台长阿拉戈。
1839年他发明了银板照相法,随后照相术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学研究之中。
1840年,美国的德雷伯利用大型望远镜和照相术拍摄了第一张月球表面的照片;1845年德国的费索拍摄了第一张太阳照片;1877年,米兰的斯基伯雷利公布了当时最精确的火星表面图片。
(二)赫歇尔的恒星天文学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因1781年发现天王星而一举成名。
他利用统计方法研究了恒星的空间分布和运动,提出了第一个银河系结构模型。
1783年他发现了恒星的自行,并估测了太阳的运动,打破了太阳纪恒星静止不动的陈旧观念。
由于赫歇尔在恒星研究方面的成就,他被誉为“恒星天文学之父”。
(三)天体起源和演化假说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天文学已从对天体的现状研究扩展到对天体起源和演化的历史研究。
人类三次科技革命的简况:一、第一次:始于18世纪中叶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为背景,以纺织机械的变革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从而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到机械的转变。
二、第二次:第二次技术革命兴起于19世纪中叶以后。
此次革命以电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使用为主导,以化工技术、钢铁技术、内燃机技术及其他技术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最终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和“化学化时代”三、第三次:第三次技术革命于20世纪40年代发端于美国,60年代接踵波及到西欧、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70年代逐渐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扩展,80年代遍及全球并向纵深发展,至今仍方兴未艾。
1、从内容看,40—70年代初是战后技术革命的第一阶段,其间核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通讯技术得到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
(1)核技术核技术的开发和和平利用直接导致一场新的能源革命,从而揭开了战后技术革命的序幕(2)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是人工智能研究的重大突破,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由此大大提高。
因此,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也就成了战后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3)空间技术空间技术是研究人类进入和利用太空的技术。
战后,美苏两国出于冷战的需要,竞相研制威力巨大的火箭,旨在为核武器提供新的运载工具。
而火箭技术的发展是空间技术取得突破的关键。
2、第三次技术革命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人们常说的新技术革命阶段。
(1)这一阶段以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为标志、以广义信息技术为中心,引起了当代技术领域的巨大变革,形成新兴技术群。
(2)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及海洋技术等许多领域均获得突破性进展。
A.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作为高新技术的先导,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和处理的技术。
它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总称。
2).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地拓展了人类的信息功能,特别是智力功能,带来了通信、计算机和自动控制领域的革命(因三者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皆为C,故又称“三C”革命),有利于实现企业、办公室、家庭的自动化。
科学技术革命战后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革命顾名思义分为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科学革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延生。
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的新飞跃,它表现为技术上的重大改革。
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了技术的进步,生产技术及其应用成果反过来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并推动着科学革命的进程。
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技术革命呢??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共发生过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发生于十八世纪60年代,其主要标志是蒸汽机和机器的广泛使用。
?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于十九世纪70年代,其主要标志是电力、电力机械、内燃机、钢铁冶炼和化学工业等多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人类从此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其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942年第一个原子反应堆出现,1946年电子计算机问世。
?一、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战后的这次科技革命在原子能、微电子、高分子合成技术、信息技术和航天技术等领域都出现了重大突破。
?从演变的过程来看,第三次科技革命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变革:??1945?—?1955,以原子能的释放与和平利用为标志,人类开始利用核能的新时代;1955?—?1965,以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标志,人类开始向外层空间进军;1965?—?1975,以DNA重组实验的成功为标志,人类进入可以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的新阶段;?????二、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1全面性;??2综合性;?3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为缩短;?4科技革命要求大力开发科技人才资源;?5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6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支持和干预。
???三、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原因?1对高额利润的争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2科技力量的壮大和应用;?3科技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和传递手段的现代化;??4各国对科技领域的投入增加;?5战争、军备竞赛以及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6国际协作与科技情报交流,先进技术的引进?。
历史上的科技革命一共有几次,每次与中国的关系,现在对中国的影响.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旬是第一次科技革命,也称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主要成就是蒸汽机的大量投入生产,工业革命后英国生产力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商品,为了扩大市场,便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从此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侧面使中国受益.
第二次科技革命在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也称电气革命.电能取代蒸汽能成为人类使用的重要能源,电气革命后,世界资本主义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时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中国也在此时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20世纪中期,也是信息化革命,主要成就是互联网的使用,如今大量普及,中国虽因探索失误错失时机,但自从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赶上潮流趋势,从中受益许多,如电脑已遍及各家.但如今的中国仍需努力!
第四次工业革命现已悄然开始,相信它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益处!。
试述近代史上两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成就并比较两次技术革命的异同姓名:常雅男学号:2008271702指导老师:潘树林班级:艺术设计十七班大约从公元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约从公元15世纪下半叶—18世纪中叶;后期约从18世纪中叶—19世纪末、20世纪初。
前后两个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各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棉纺织: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交通运输: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史蒂芬孙-蒸汽机车(英、1814年)1、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2、以轻工业为主导;3、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4、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1、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2、新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首先是从纺织部门的纺纱环节开始,然后推动其它部门,层层展开,不断深入。
在航海探险、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方面有卓越的成就!首先,在航海探险中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充足的原料、资金、劳动力和市场。
为此,新兴的资产阶级急需打开通往外界的通道,特别是开辟通往印度和中国的航道,以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于是一些冒险家先后组织船队进行航海探险。
19 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
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
例如,蒸汽机技术革命主要是从工匠传统发展而来,在生产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技术发明,然后才总结出热力学理论。
以电力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这种生产带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发生改变,现在是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生产的发展。
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如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出电磁学理论,通过促进电力技术的革命,并最终引发电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邓小平在总结科学技术这一发展趋势时深刻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
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
”“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实在,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次世界大呀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发生作用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
近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即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的数量,比过去两千年的总第二和还要多。
曾有人估算,截止1980年,人类社会获得的科学知识的90%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30余年获得的。
到2000年,人类社会获得的知识翻了一番。
现代物理学中90%的知识是1950年以后取得的。
现在全世界每天发表科技论文6000-8000篇。
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每隔一年半就增加一倍。
据粗略统计,人类的科技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一倍,当前则是3年至5年增加一倍。
现在全世界每年批准的专利数量达120万件。
当今,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
工程师知识的半衰期是5年,即5年内有一半知识已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