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一剪梅》李清照
- 格式:docx
- 大小:24.08 KB
- 文档页数:10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②独上兰舟。
③云中谁寄锦书来,④雁字回时,⑤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玉簟(dian电)秋:从竹席上感到了秋天的凉意。
玉簟,华贵的竹席,光泽如玉的竹席。
②罗裳:质地轻细的丝织的衣裳,一般指女子所用,但也可指男子衣物,如《黄庭内景经》:“同服紫衣,飞罗裳。
”③兰舟:即木兰舟。
因木兰的舟坚而且香,诗家遂以为舟的美称。
④锦书:即帛书。
锦是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这里是书信的美称。
相传鸿雁能传书信。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以系帛书。
”⑤雁字:雁群飞行时排成“一”字或“人”字,所以叫“雁字”。
【译文】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天的忧愁。
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舟。
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
容貌如鲜花一样容易凋零,青春象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
同样一种相思,化作两处的闲愁。
难以排遣的,是共同拥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刚离开紧蹙的眉头,却又到了烦乱的心头。
【集评】明·杨慎:“离情欲泪。
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
”(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三)明·王世贞:“李易安:‘此情无计可消除,方下眉头,又上心头。
’可谓憔悴支离矣。
”(《弇州山人词评》)明·茅暎:“香弱脆溜,自是正宗。
”(《词的》卷三)明·张丑:“易安词稿一纸,乃清秘阁故物也,笔势清真可爱。
此词《漱玉集》中亦载,所谓离别曲者耶。
”(《清河书画舫》中集)明·李廷机:“此词颇尽离别之情。
语意飘逸,令人省目。
”(《草堂诗余评林》卷二)明·杨金:“惟锦书、雁字,不得将情传去,所以一种相思,眉间心头,在在难消。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1,轻解罗裳2,独上兰舟3,云中谁寄锦书来4,雁字回时5,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1.玉簟(音dian)秋:从竹席上感到秋天的凉意。
玉簟,华贵的竹席,光泽如玉的竹席。
2.罗裳:质地轻细丝织的衣裳,一般指女子所用,但也可指男子衣物,如《黄庭内景经》:“同服紫衣,飞罗裳。
”3.兰舟:即木兰舟。
因木兰的舟紧而且香,诗家遂以为舟的美称。
4.锦书:即帛书。
锦是彩色花纹的丝织。
这里是书信的美称。
相传鸿雁能传书信。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以系帛书。
”5.雁字:雁群飞行时排成“一”字或“人”字,所以叫“雁字”。
【译文】粉红的荷花凋谢了,只有一缕芳香残留,如玉的竹席有了凉意,使人感受到了新秋。
换下轻柔的夏日丝裙,独自登上美丽的木舟。
云中的鸿雁呵,你可否带来对我的问候?你排成人字在云头,却空有月光洒满西楼。
花儿凋谢了,水儿在流,同样的相思惹起两处的闲愁。
这种情意呀,无法消抹,才平整了眉头,却悄然上了心头。
【赏析】李清照是在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与太学生赵明诚成婚。
传说婚后不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此说多为今日之学者所不取。
如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说:“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陈祖美认为写作于崇宁二年(1103)深秋,时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父格非已被列入奸党,清照被迫回娘家济南府章丘明水,可成一说。
清人梁绍壬评此词一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寻常不经意语出”。
以“寻常不经意语”(红藕玉簟本寻常物象),一加“香残”,一加“秋”字,便觉满目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
“轻解罗裳”见季候、见人物。
“独”字见心情。
“兰舟”与“罗裳”相似,皆为美好之物以衬美好之人。
[一剪梅李清照拼音版]词一剪梅李清照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得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得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得纯洁心灵。
下面是词一剪梅李清照赏析,请参考!全词以女性特有得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得表现方式,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格调清新,意境幽美,称得上是一首工致精巧得别情佳作。
原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_作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整体赏析此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它得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啦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得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得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得起句,一开头就显示啦这首词得环境气氛和它得感情色彩,受到啦后世词评家得极力赞赏。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得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得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得悬念。
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
这句,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衔接,写得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
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得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得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得。
这首词上阕得后三句,与其他词人一些词句所抒写得情景极其相似。
如温庭筠《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冯延巳《三台令》“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李《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晏殊《诉衷情》“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秦观《减字木兰花》“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以及郑文妻孙氏《忆秦娥》“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
李清照《一剪梅》全词翻译赏析李清照《一剪梅》全词翻译赏析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译文] 雁群排成整齐的队伍飞回来的时候,月亮正满照着西楼。
[出自]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裳”,古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
也泛指衣服。
玉簟:音diàn ,光华如玉的精美竹席。
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
相传雁能传书。
译文1: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划着一叶兰舟。
天空中雁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译文2: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译文3:红荷瓣脱香退,竹席处处觉凉。
悄悄更换薄绸裳,独自驾船游荡。
云空遥望怀想,雁儿“人”字成行。
天晚盼不到雁传书,月光洒遍西楼上。
荷花空自飘零,流水空自流淌。
同一的刻骨相思,两处的肠断惆怅。
解开愁苦与悲伤,实在无法可想,才从眉头挥去,忽又袭来心上。
译文4: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天的忧愁。
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舟。
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赏析一般赏析古诗词都会伴随一些诗词阅读训练,这样有助于引导和启发,进而再进行赏析。
这篇一剪梅阅读及赏析,以供同学们练习、理解和感悟!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床的雅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⑤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阅读及赏析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赏析】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李清照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1、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竹席的美称,指光洁如玉的竹席。
这句指红色的荷花已经枯萎凋零,坐在竹席上可以感觉到秋天的凉意。
2、罗裳:锦罗制成的裙子。
3、兰舟:用木兰制成的华美小舟,后用作小舟的美称。
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川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
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
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
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
”4、锦书:指夫妻间诉说思念之情的书信。
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之。
根据不同排序,可以读出许多首怀念远人的诗歌。
后代遂以“锦书”、“锦字”代指思念的书信。
5、雁字:大雁飞行时,排成“一”或“人”字,故称。
这里指信使,相传大雁能够传递书信。
据《汉书·苏武传》载:“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赏析: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就为相思怀人设置了一个凄艳哀婉的场景。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暗含对轻易别离、独自登程的.怨苦之意。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三句,充满着热切的期待之情。
下片写别后的相思。
“花自飘零水自流”,别离已成事实,令人深感无奈。
丈夫应该也是如此,所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对丈夫的理解,更增添了思念之情。
相思之情从外在的“眉头”深入到内心的深处,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解脱了。
这首词将一位沉湎于夫妻恩爱中独守空闺备受相思折磨的妻子的心理刻画得细腻入微,语言自然流畅,清丽俊爽,明白的叙述中包蕴了无尽的情思。
下载全文。
这首词是写闺情的。
这首词笔调清新,风格细腻,耐人寻味。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是以点代面的写法,因为荷花既已凋谢,其它草之花就更难见到了,这就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再深一层说,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独寂寞。
“玉簟秋”,也不止是说天气变凉,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也是表现她的孤独感的。
于是她想到了一个排遣寂寞的方法:“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这个“独”字用的很妙,这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同去划船该多么快乐啊。
正因为如此,她人在船上,心里却仍然想着丈夫,想到丈夫的信该到家了,甚至猜到信中会告诉她归来的日期,这又给予她很大的安慰。
这样一想,她仿佛觉得自己身处西楼上,望着天上的月儿,在计算着丈夫离家的日子。
忽然间,女词人又回到现实中来,“花自飘零水自流”,这是写她在舟中所见。
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词中“自”字也很妙,女词人移情于物又转过来借物抒情而炼字,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感慨。
由此再转入直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是把夫妻双方合在一起写,表明女词人也很理解丈夫此刻的心情,是女性的细腻处。
但这不过是一种铺垫,词的主旨其实落在最后两句上:“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
这是女词人特有的深婉细腻的风格的具体表现。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
“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
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唯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
全文内容:一剪梅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敏圆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
“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
“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
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词的开头是: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
“红藕”,即红色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
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
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从历史背景来看,李清照生活在南北宋之交,这是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
她的作品常常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和个人的悲欢离合。
从作者当时的境遇来看,李清照在创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时,正面临与丈夫赵明诚的离别。
她的丈夫赵明诚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不得不离开她前往汴京(今河南开封)赴任。
这对于李清照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她深感孤独和无助,同时也对丈夫的离去感到无奈和失落。
在《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李清照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她用“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个凄凉的秋景作为背景,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融入到其中。
她写到“花自飘零水自流”,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孤独无助、无人关心的处境。
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则更加直接地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她的孤独和寂寞。
整首词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词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情感,每一句都表达了她的内心感受。
李清照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一个女性在面对离别时的无奈、孤独和失落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意境的词作,它反映了李清照在面对离别时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变化。
同时,这首词也展现了李清照作为一位女性词人的独特魅力和才华。
一剪梅李清照翻译及赏析
《一剪梅》是李清照的代表作,是一首抒情自传式的诗歌,表达了她的孤独与渴望得到安慰和关爱的情结。
《一剪梅》以笔墨流畅、
语句简明、意象深邃、富有情调的语言,吟唱着对梅花的赞颂和对残缺只剩落花犹存的梅花盛开后终究还要凋零和分离的苍凉景象,表达出李清照对人生冷暖无常的深刻感悟。
中文版《一剪梅》:
一剪梅红紫染,凋零在残阳中。
庭院深深晚来披雪,春色宛转碎香风。
片片梅落照江上,叶落无声渐相忘。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翻译:
A sprig of plum blossoms, dyed red and purple, withers in the fading sunlight.
The deep garden is draped in snow at nightfall, while the spring breeze is fragrant and fleeting.
Fragments of plum blossom petals fall upon the river, their leaves silently fading away from memory.
Through the misty morning, the red-stained blossom remains, heavy in the King City.
译文赏析:《一剪梅》描述的是梅花的凋零,是人生的短暂,映
射出人生的苍凉。
译文表达了李清照对梅花的情感,浓浓的伤感和对
生命的思索,将其变成一种美的体现。
而翻译的语言也是抓住了原文的感受,将伤感的心情描写的深沉而有力,表达得释放出来,让人们感受到这种伤感的意境。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作品原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品注释: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
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
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作品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创作背景: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
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
李清照《一剪梅》中心赏析关于李清照《一剪梅》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你知道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一剪梅》的中心思想赏析。
一剪梅【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玉簟(dian)秋:指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简析、中心思想】此词最精彩的是歇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比起来,范词较平实,李词较灵活,她以"眉头:、"心头"对举,以"才下"、"却上"相应,便形成一条动荡起伏的感情流波。
然而红花需有绿叶相扶,没有前文的铺垫烘托,这三句不可能如此精彩。
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
“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
“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
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赏析《一剪梅》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
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1 】红藕喷鼻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荡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清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一首倾吐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本身茕居生涯的孤单热闹,急切怀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境.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迟钝捕获电光石火的逼真感触感染,将抽象而不轻易捉摸的思惟情感,以素淡的说话表示出具体可感.为人懂得.耐人寻味的器械.词的上阕首句“红藕喷鼻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零.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含蓄.“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巧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硕,它不但点清楚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并且衬着了情况氛围,对作者的孤单闲愁起了衬托感化.概况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平常工作,本质上暗含芳华易逝,朱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漫笔》赞扬此句“有吞梅嚼雪,不掉人世炊火气候”.“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日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划子去游玩.“轻解”与“独上”,维妙维肖地表示出她的神志.举措. “轻”,写四肢举动动作的轻捷敏锐,表示出生怕轰动他人,当心而又有几分大方的少妇心境.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清楚明了下阕“愁”字的关键. “独上兰舟”,恰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不是闲情逸致的游玩.往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旦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想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信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急切心境,忽然自现的外在表示.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奇,画面清楚,形象光鲜,它衬着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妙夜景,然而在喜悦的面前,储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标清楚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希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联想.难怪她掉落臂夜露浸凉,呆呆鹄立注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下阕“花自漂荡水自流”,言面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境若何,自是漂荡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漂荡”,是说她的芳华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细心玩味,就不难觉察,李清照既为本身的朱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克不及和本身共享芳华而让它白白地消失而伤怀.这种庞杂而奥妙的情感,恰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示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慨“花自漂荡水自流”的关键地点,也是她俩真诚爱情的具体表示.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拜别,均给人以无可若何怎样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怀念,这是有恋人的心灵感应,互相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必定也同样因拜别而忧?着.这种奇特的构想表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伉俪二人心领神会.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克不及相见的无奈思路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清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覆盖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刚刚伸展,而思路又涌上心头,其心坎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诚的情感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感变更打破了故作镇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示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屋的孤单与热闹充满字里行间,动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剪不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总之,《一剪梅》笔调清爽,作风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表现了她的心境,显示着她的形象特点.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融合,耐人寻味.。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翻译及赏析李清照一剪梅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先写清秋时节与爱人别后,独上兰舟以排遣愁怀,西楼望月恨雁来无书,再以两地相思之情如同花飘零、水流东那样出之自然来说明此情无由消除,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全词不饰雕饰,明白如话,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格调清新,意境幽美,称得上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一剪梅【原文】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一剪梅:词牌名。
此词牌以周邦彦所作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故取为调名。
又名“玉簟秋”、“腊梅香”。
重头六十字,平韵。
②金沟:御沟,御河,上有金鳌玉蝀桥,故简言之,水即沟中水。
③陈宫:陈朝宫殿。
④隋宫:隋朝宫殿。
隋炀帝曾筑长堤植万柳。
⑤一晌:一转眼。
晌:不多久,读若“赏”。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文言文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1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这首词是李清照用多情娟丽之笔书写的浪漫情怀,再现了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缱绻思绪。
这首词从思想上来说,首先体现了夫妻人格上平等,是一对恩爱夫妻的相思之情。
这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婚姻家庭观念背道而驰。
这一点,在词中有深情的表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或者赵明诚有二心,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
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
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
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真爱不分阶级地位,没有金钱世俗名利夹杂,否则,就不叫爱情。
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爱情的诠释。
古往今来,爱情是超越时空和阶级限制的。
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从一而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情平等。
但李清照是幸运的,和他的丈夫两相恩爱,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在封建社会是极其少有的。
像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也极为鲜见。
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其次,这首词也体现了李清照感情的自我封闭,不能向外人诉说的孤独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