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 三十六计之第二计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三十六计:围魏救赵(第二计)原文注解及翻译【古文典籍】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
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原典】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
分,分散,使分散。
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
句意为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释义】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
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浅解】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按语】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
故当齐救赵时,孙宾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解析】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
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
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
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故事】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
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
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
邯郸危在旦夕。
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
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
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
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
庞涓得到魏惠王的。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国姓爷郑成功为了收复台湾,他利用了瞒天过海的计策,让敌人措手不及,最终成功收复了台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隐忍和谋略,才能在困难的局面中取得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军队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
齐国国君派出了大军攻打魏国的都城,魏国不得不放弃围攻,转而回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力打力,才能解决自身的困境。
第三计,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在战场上被敌人杀死,赵国军队为了振奋士气,将赵奢的尸体放在战车上,冒充他还活着,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助虚实,才能战胜强敌。
第四计,以逸待劳。
古代战争中,有一次晋国和楚国的军队对峙,晋国军队利用地利之便,以逸待劳,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等待时机,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五计,趁火打劫。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次齐国的都城被燃烧,赵国趁乱打劫,最终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抓住机会,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六计,声东击西。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次韩国军队攻打赵国,赵国军队利用了声东击西的计策,成功打败了韩国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七计,无中生有。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利用了无中生有的计策,制造了一场假战,最终成功打败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八计,暗渡陈仓。
相传战国时期,秦国军队利用了暗渡陈仓的计策,成功攻占了敌人的都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隐秘的方式,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第九计,隔岸观火。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发生了一场战争,晋国军队利用了隔岸观火的计策,成功打败了齐国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观察敌人的动向,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古时候,有位将军名叫孙膑,他的谋略非常高超。
在一次战斗中,敌军设下埋伏,孙膑便想出了一个瞒天过海的计策。
他命令士兵们将战马和粮草都藏起来,然后让士兵们穿上敌人的服装,冒充敌人。
这样一来,敌军便无法分辨出哪是真正的敌人,哪是冒充的。
孙膑还让士兵们在敌人必经之路上设置障碍,使得敌人无法顺利前进。
最终,敌军陷入了困境,孙膑趁机发动攻击,大获全胜。
第二计:围魏救赵战国时期,赵国被魏国包围,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向各国求援,但其他国家都不愿意出兵相助。
此时,齐国的大臣孙膑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他建议齐国出兵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魏国撤军救援。
魏国果然中计,撤军回防,赵国得以解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才能取得胜利。
第三计:借刀杀人古代,有位官员名叫庞涓,他嫉妒同僚孙膑的才能,便想方设法陷害他。
庞涓向魏王进谗言,说孙膑想要谋反。
魏王信以为真,将孙膑投入监狱。
庞涓趁机篡夺了孙膑的职位。
然而,庞涓并没有料到,孙膑在监狱中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他设法向齐国求援。
齐国派兵攻入魏国,庞涓被俘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力量,才能保护自己。
第四计:以逸待劳在古代战争中,以逸待劳是一种常见的战术。
有一次,齐国和楚国交战,齐国的将领田忌便采用了这种策略。
田忌命令士兵们在战场上休息,不主动出击,而是等待楚国的士兵疲惫不堪时再发动攻击。
楚国士兵连续几天攻打齐国阵地,但却始终无法突破齐国的防线。
最终,楚国士兵疲惫不堪,田忌趁机发动攻击,楚国士兵无法抵挡,齐国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耐心等待,以逸待劳,也是一种取胜的策略。
第五计:趁火打劫古代,有位官员名叫曹操,他善于利用敌人的困境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有一次,曹操得知袁绍的军队在官渡之战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曹操趁机发动攻击,攻占了袁绍的城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趁火打劫,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三十六计》全文翻译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对某种事情防备得太周密,结果反而使意志松懈。
平常见惯了的事体,就不容易引起疑心。
大凡阴谋藏在阳光之内,好像胸怀坦荡,光明正大似的。
一些隐秘的,机密性的东西,从来就不暴露在外面。
再光明正大的人是如此,再温柔可爱的人也是如此。
两国交兵,正义也是如此,非正义也是如此。
这是人性的自然,也是自然的天性。
第二计围魏救赵攻打集中的正面之敌,先用计谋分散他的兵力,然后各个击破。
与其主动出兵攻打敌人,不如迂回到敌人虚弱的后方,伺机歼灭敌人。
古人说:“治兵如治水。
”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盲目出击,无异于以卵击石。
不如避其锋芒,或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牵制它,或袭击敌人的要害部位威胁它,或饶到敌人的背后打击它。
能如此,敌人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目标而反身解救自己的危难,“赵”就得救了。
欲救赵,先需守赵,以攻为守,积极出击,寻敌要害牵制敌军,才是“围魏救赵”。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我悬殊,这是很明白的。
如果单方面作战,显然对自己不利,盟友到现在还未作决定参战,怎么办?假使设法运动盟友,并指引它先去作战,打头阵,自己做它的后盾,那它极可能先受到重大损失。
同样,自己要是引兵作战也会遭到重创。
可是我们只能先顾及自家的利益。
因此,发动盟友时,这个剧要演得好。
第四计以逸待劳要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境地,不是直接出兵攻打,而采取“损刚益柔”的办法,令敌由盛转衰,由强变弱。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方出现危难时,就要趁机进攻夺取胜利。
这是强大者利用优势,抓住战机,制服弱敌的策略。
第六计声东击西敌人乱得像丛生的野草,意料不到所要发生的事情,这是《易经》萃卦中所说的那种混乱溃败的象征。
因此,要利用敌人不能自主的时机去夺取胜利。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用假象欺骗敌人,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巧妙地由虚变实。
也就是说,开始用小的假象,继而用大的假象,最后假象突然变成真相。
第八计暗度陈仓故意暴露我方的行动,以牵制敌人在某地结集固守,然后我方迂回到敌人的背后发起突袭,攻敌不备,出奇制胜。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郤犨在齐国任职,他带着晋国的军队,准备回国。
可是,齐国不放他回去,他只好带着军队在齐国边境等待。
郤犨想了一个计策,他让士兵们在河边挖了一个大坑,然后把坑里的泥土运到河对岸,慢慢地把坑填满。
齐国人看到这一幕,以为晋国要在河对岸修筑营垒,便不再阻拦郤犨,让他顺利回国。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遣了名将孙膑前去相助。
孙膑利用魏国内部的矛盾,向魏国宰相廉颇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他说服魏国国君,让他相信魏国内部有人勾结赵国,于是魏国国君下令撤军。
魏国宰相廉颇得知孙膑的计策后,非常愤怒,他说,“孙膑是个奸诈的小人,我们应该坚持围攻!”可是魏国国君已经下令撤军,于是魏军撤退了,赵国得以解围。
第三计,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忌率领齐国军队与楚国军队进行战争。
田忌派遣骑兵与楚国军队交战,然后故意让部下的马跑得很慢,引诱楚国军队追击。
当楚国军队追上齐国军队时,田忌派出精锐部队夹击楚国军队,取得了胜利。
这个计策被称为“借尸还魂”,意为借用敌方的力量来反击。
第四计,以逸待劳。
公元前208年,刘邦与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刘邦率领的汉军被项羽困在巨鹿城中。
刘邦派遣使者向项羽求和,项羽得知刘邦军中缺乏粮草,便放松了戒备。
刘邦趁机派出精兵夜袭项羽军营,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就是“以逸待劳”的典型案例,利用敌方的疏忽大意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以上就是关于三十六计历史故事的一些案例,这些故事充分展现了三十六计的智慧和策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这些历史故事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努力奋斗。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一、第一计:瞒天过海要点:- 学会隐藏自己的意图,让对手误判形势。
- 制造假象,引导对手做出错误判断,从而捕捉到对手的漏洞。
实例:在商业竞争中,往往需要利用这一计谋。
例如,一家公司为了打败竞争对手,可以故意泄露一些虚假的信息,让对手追逐错误的方向,从而分散其注意力和资源。
这样,有利于自己将真正的计划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竞争的胜利。
二、第二计:围魏救赵要点:- 在面临困境时,找到突破口。
- 利用对手的弱点或无防备之处,进行反击。
实例:在军事上,这一计谋常常被运用。
例如,面对一支实力强大的敌军,如果能找到其后方的弱点,迅速发起突袭,或者与其他势力合作,打乱对手的阵脚,就能实现围魏救赵的效果。
三、第三计:借刀杀人要点:- 利用他人或他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 将对手之间相互制约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实例:在政治斗争中,往往可以看到这种策略的使用。
例如,A国想要削弱B国的实力,但直接对抗B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于是A国可以利用C国与B国之间的矛盾,让C国去解决B国,以达到削弱B国实力的目的。
四、第四计:以逸待劳要点:- 在较强的位置等待敌人的到来,利用敌人疲惫或不熟悉环境的时候,偷袭击败敌人。
- 不要主动出击,而是掌握战机。
实例:在战争中,以逸待劳的策略常被使用。
例如,一方可以在固定位置设下伏兵,在敌人疲劳或不熟悉地形的时候,突然发起袭击,使敌军措手不及。
五、第五计:声东击西要点:- 利用假象和干扰来使对手迷惑。
- 制造声响或其他诱导敌人注意力的方法,转移敌军的注意力。
实例:在军事战斗中,有时需要利用干扰手段来分散敌军的注意力。
例如,在夜间战斗中,可以利用大量的假冒敌人来制造声响,使敌军陷入混乱,从而达到声东击西的目的。
六、第六计:无中生有要点:- 制造虚假情报,迷惑对手。
- 通过传播虚假信息,引导对手做出错误的决策。
实例:在谈判或商业竞争中,有时可以利用无中生有的策略来改变形势。
三十六计,迅速记忆,滚瓜烂熟第1 计,瞒天过海:看到1,我们就联想到树,而后想像一棵大树在海里漂着,我们躲在树干里面,老天爷也看不到我们,这样,我们就能够瞒着天、度过海了。
第2 计,围魏救赵:看到2,我们就联想到鸭子,而后想像无数只鸭子把魏国围住,由于魏国把赵国的公主给抢走了,赵国的鸭子被激怒了,于是把魏国围住,要求交出公主。
第3 计,借刀杀人:看到3,我们就联想到耳朵,而后想像一个人借了一把生锈的菜刀,想去杀另一个人,结果人没杀到,反而不当心把自己的耳朵给砍了下来。
第4 计,用逸待劳:看到4,我们就联想到红旗,而后想像一群人在进行爬山比赛,而你则在山顶上扛着红旗,安适地等候着那些爬上山来的疲惫的人们。
第5 计,趁火抢劫:看到5,我们联想到勾子,而后想像一家珠宝店着火了,你过去趁火抢劫,用一把长勾子勾了一串珠宝而后赶忙逃脱。
第6 计,围魏救赵:看到6,我们联想到勺子,而后想像自己左右手各拿着一把勺子,左手的勺子上盛着一个大冬瓜,你把这个大冬瓜使劲地勺起来,而右手则用勺子狠狠地敲打着一个大西瓜,这个动作叫“升冬瓜、击西瓜”(围魏救赵)。
第7 计,惹是生非:看到7,我们联想到手杖,而后想像一个老人正拄着手杖走路,突然一条肥大的蜈蚣爬到他的脚边,他连忙用手杖往这条蜈蚣的身体中间一戳,结果肥大的蜈蚣冒出很多油来,这叫“蜈中生油”(惹是生非)。
第8 计,移花接木:看到8,我们联想到葫芦,你想要暗中度过那个有好多仇敌保卫的库房,就想到了一个方法,藏在一个大葫芦里面,而后慢慢地滚了过去。
第9 计,冷眼旁观:看到9,我们联想到猫,想到这个世界上有一只最懒的咖啡猫,它正懒洋洋地坐在江边,看到对岸一处房屋着火了,明显知道是自己家,也懒得去救火。
第10 计,口蜜腹剑:看到10,我们联想到棒球,当你在打棒球的时候看到有人向你阴阴地笑,你可就要当心了,由于他可能是口蜜腹剑,准备对你使坏。
第11 计,李代桃僵:一条领带(李代)绑在筷子上,筷子上还插着一个僵直了的桃子(桃僵)。
三十六计原文及翻译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了,就容易松劲了;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会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之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译: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注释】共敌:指兵力集中的强敌。
敌阳:古代兵法把先兵攻敌、先发制人的战略叫“敌阳”。
敌阴:古代兵法把伺机进击、后发制人的战略叫“敌阴”。
【译文】与其攻打集中的正面之敌,不如先用计谋分散它的兵力,然后各个击破;与其主动出兵攻打敌人,不如迂回到敌人虚弱的后方,伺机歼灭敌人。
【讲解】此计名出自战国时代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
公元前353 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大军攻打赵国,把赵国的都城邯郸围得水泄不通。
在赵国的要求下,齐国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孙膑认为,魏国派主力部队攻打赵国,国内一定空虚,如果先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必然回师自救,赵国之围便会自然消除。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率领齐军直奔大梁,庞涓不得不放弃邯郸,率魏军日夜兼程赶回大梁。
在半路上,庞涓遭到齐军的伏击,几乎全军覆没。
古人云:“治兵如治水。
”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一味硬碰,无异于以卵击石。
所以应当避其锋芒,采用分导引流的办法:或者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牵制它,或者袭击敌人的要害部位威胁它,或者绕到敌人背后打击它。
如此一来,敌人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目标。
这是一种转化敌我双方地位的迂回策略。
在此计中,“围魏”是“救赵”的前提条件,不论是真围还是假围,不论是明围还是暗围,“围魏”必须能够引出“救赵”这个后果。
也就是说,“围魏”与“救赵”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否则,“围魏救赵”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打算。
“围魏救赵”有三种含义:(1)避实击虚。
《孙子兵法·虚实篇》认为,水的流动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同样道理,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薄弱之处。
避实击虚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2)以攻为守。
进攻是最积极的防御。
在敌兵压境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地防御,就会愈来愈被动。
应当利用一切机会发动进攻,打乱敌人的阵脚,从而变被动力主动。
(3)以迂为直。
在几何学中,两点之间的直线是最短的。
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注太:大;阳:公开的;阴:秘密的;译:防备周到就容易放松警惕,看惯了的就不再怀疑;秘计隐藏在暴露的行动中,而不和暴露的行动相抵触;非常公开的事物,往往蕴藏着鲜为人知的秘密;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注阳:正;阴:奇;敌阳:正面击敌;敌阴:奇兵制胜;译:与其攻击兵力集中之强敌,不如设计分割敌方兵力,避实就虚,各个击破;堂堂正正之阵,不如出奇制胜之兵;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译:攻击的目标已经确定,而友军犹豫不定,设计诱导友军攻击敌人,保存我方实力,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这个道理可以用损卦来推演;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译:设计迫使敌之兵势处于困顿无为之地,把握战局而不急于出击,坚壁清野,不给敌人反扑之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柔克刚;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注刚:强势;决:击;柔:弱势;译:敌人内忧外患、处境艰难,我方应抓住时机,乘机出击,以优势力量战胜弱势之敌;第六计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注萃cuì:古同“悴”,憔悴;不虞:没有预料;译:敌人惊惶失措、斗志萎靡,无法应付和抵挡预料不到的攻击,这是易经·萃卦“坤下兑上”之卦象,有利于我方趁敌人不能自控之机,消灭它第七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注诳kuáng :欺骗,假的;少阴:部分隐蔽,虚实之间;太阴:非常隐蔽;太阳:非常公开;译:假象,未必就是假的,其实,那是利用假象掩盖着的真实的军事行动;虚实莫测的军事行为蕴藏着非常隐秘的军事意图,非常隐蔽的军事行动悄悄进行着即将发起的公开的军事打击;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注主:主见,主观;益动:适时而动;巽xùn :风也;译:故意用小的军事行动麻痹敌人,待其不以为然而防备松懈时,全力出击,一举获胜;此计可用于消灭那些只求自保、不思进取之敌;把握时机、适时而动、动如疾风;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注阳:公开的迹象;乖,呆板,不协调;阴:静;逆:叛;暴戾恣睢:凶残横暴,任意胡为;顺以动:顺势出击;豫yù:通“预”,预测;译:敌方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方静观其变;敌人穷凶恶极,自相仇杀,势必自取灭亡;敌势进一步恶化,我方不失时机,顺势出击,取得胜利,这是事先就预测到的结果;因此,对敌势的准确判断与预测,把握好攻击敌人的最佳时机,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注信:诚信,友好;安:安抚;阴:暗地里;图:图谋,谋取;译:外示友好,麻痹敌方;内藏机谋,暗伏杀机;为了确保战争胜利,我方必须做好战前的充分准备,伺机击敌而不为敌人所察觉,这是刚蕴于中而柔表其外的计策;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注阴:局部;阳:全局;译:当战局发展到损失已不可避免时,要主动放弃局部,以求换取全局的优势;第十二计顺手牵羊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注少阴:小失误;少阳:小胜利;译:有小的机会,就要及时利用;有小的利益,决不放过;变敌方之小失误为我方之小胜利,积小胜为大胜;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疑为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注叩实:核实,侦察;阴:秘计,谋略;媒:相关的事物、方法;译:敌方行踪诡秘就要去侦察,掌握实情才能确定行动;反复侦察、精心分析,是发现敌人阴谋,根据敌情制定克敌之策的必要手段;第十四计借尸还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注有用者:1.才智高于我者;2.有小智而爱弄巧者;不能用者:愚庸而顺从者;借:借助,使用;匪:非;我:这里指智者;童蒙:不懂事的孩子,愚者;译:才智高于我的人,不为我用;有小智而爱弄巧的人,不可用;愚庸而顺从的人,可用;拿愚庸而顺从的人来使用,是智者驾驭愚者,而不是愚者驾驭智者;第十五计调虎离山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注蹇:跛,行走困难;往蹇来返:往返艰辛、进退两难;译:抓住有利时机困扰敌人,派人去诱骗、瓦解敌人,逼敌于艰险困顿、进退两难之地,伺机消灭敌人;第十六计欲擒故纵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注需:待;孚fú:诚信;光:明,荣誉,成就;译:逼敌太紧就会遭到反击,纵敌逃跑便可削其气势;紧随其后而勿逼,藉此消耗敌人的体力,瓦解敌人的斗志,待其军心溃散,我方乘势出击,以最小的代价消灭它要善于隐忍、等待;要有信心,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成就、光明畅达;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类以诱之,击蒙也;注类:相同;蒙:愚昧,不明;译:用大致相同的方法去迷惑敌人,趁其尚未洞悉我方意图,攻击它第十八计擒贼擒王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译:摧毁敌人的坚固防线,擒获敌人的主帅,敌势迅速崩溃瓦解;这就好比蛟龙失去了可以凭藉的深渊而暴露于郊野,力拙技穷,回天无术了;第十九计釜底抽薪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注兑:阴卦,为柔,为阴势;乾:阳卦,为刚,为阳势;译:不去直接抗击敌之锋芒,硬接硬拼,而是运用计策间接地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削弱其战斗力,这是易经.履卦“兑下乾上”之卦象,以柔克刚的原理;第二十计混水摸鱼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注主:主意,主见,安邦定国之策;随:顺从,顺应;向晦:傍晚,天将黑;宴息:休息;译:趁敌人内部混乱,国弱主昏,内无安邦之策,外无御侮之士,顺势取之;夺其国,安其民,得之天而应乎时;荣辱兴衰,随遇而安;天黑了,就该休息;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注巽xùn:巽为风为柔,为阴势;蛊:惑,懵在鼓里;译:为了有效地掩护我方正在进行的军事转移,必须保存我方原有的阵地形状,完备的战斗势态,使友军不怀疑,敌军不敢妄动;此计如风过林谷,不见其踪,不知所止;在敌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我方已经顺利完成主力转移的军事行动,进可击敌,退可保全;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注剥:脱,这里指敌人逃脱;不利有攸往:不利于继续追击;译:对付弱小的敌人,力求围而歼之;如果纵敌逃脱再用大部队去追击,则会劳师而无功,是很不明智的;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形禁势格,利以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译:受地理条件、形势格局的限制,宜先攻取附近的敌人,而不宜千里劳师去攻击远隔的敌人;火往上升,水向下流;道虽不同,亦可为谋;远交近攻,一计用而六国亡;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注困:困顿,艰难;译:处在敌我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倘若受到敌方的武力威胁,必须立即出兵援助,显示我方实力;小国有难,我方救之,能不取得它的信任吗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注抽:调动;曳yè :拉,拖;译:设计破坏敌人完整的阵势,用疑兵调动敌人的军队,在它疲于奔波,露出破绽时,攻击它拖住轮子,就控制了车辆的运行;设奇谋、伏疑兵牵制着敌人,就等于握住了敌人的命脉;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译:强者通过训诫、诱导来慑服弱者,刚强、果敢的个性赢到大家的拥戴,决策大胆、善用险招让众人信服、顺从;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注屯tún:聚集,储存;译:宁可假装不懂而被误认为是无所作为,也不要假装聪明去轻举妄动;处事深沉稳重而不露心机,犹如云层蕴藏着雷霆,蓄势待发;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注毒:荼毒,这里指绝境;位不当:举措失当;译:故意露出破绽,诱敌深入,断其后援,陷敌于绝地;敌人贪功冒进,举措失当,身陷绝境,自取灭亡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注渐:进也,这里指飞翔;译:善于行兵布阵之将帅,通过借助山川地势之形胜,布成坚不可摧的阵势,使原本不太强大的军势显得声势浩大;这就好比鸿雁在靠近地面的上空飞翔时铺开它那扇动的翅膀,展示它那丰满、华丽的羽毛和威仪、强健的体魄;第三十计反客为主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注扼è:控制;译:借机乘隙,插足对方事务,掌握对方机要;循序渐进,直至控制其首脑机关,反客为主;第三十一计美人计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注颓tuí :消沉,委靡;御:驾驭,控制;寇:敌人;译:对付强大的军队,要设计制服它的主帅;对付足智多谋的将帅,要设法扰乱他的情绪;将帅无能,士气萎靡,势必自败,不堪一击;运用这些策略来驾驭战争,制服敌人,是为了有效地保存我方实力,掌握战争的主动权;第三十二计空城计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注刚:强势;柔:弱势;译:兵力空虚就照样摆出空虚的样子,敌人生疑就设法让它更疑而不敢冒进;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而又无法避敌保全的关键时刻,不得已而采用这一战术来吓退敌人,真是精彩绝伦,奇妙无比啊;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注比之:对比、权衡,这里指把握、控制;自内:在我方;不自失:无损于我;译:于疑阵中再布疑阵;利用敌之间谍行我方反间之计,是送上门的好处,于我无损,何乐而不为第三十四计苦肉计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注童:小孩;蒙:愚昧;吉:得到好处;巽xùn :卑顺;译:人们一般都不会自己伤害自己,受到别人伤害必然会被认为是实情;假假真真、真真假假,间谍凭借这些伎俩猖狂活动;愚蠢的人得到便宜就洋洋得意,乖乖地被人玩弄于鼓掌之中;第三十五计连环计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注师:军队;吉:得到好处,这里指胜利的喜讯;承天宠:得到上天的恩宠;译:敌人兵多将广、实力强大,不能与之硬拼;要运用计策去分化瓦解敌人,使其秩序混乱、自相钳制,以削弱其战斗力;优秀的将帅指挥的军队,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犹如天降神兵;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注左:副也,古人多以右为正左为副;左次:退而求其次;咎jiù:过失;译: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不利形势下,全军退却,避开强敌,保全自己;因势孤力薄而撤退避敌,不是什么过错,而是较为稳妥灵活的军事策略,完全没有违背正常的军事常理;文/竹林小屋999。
三十六计正确顺序及意思与用法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书中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许多战略、战术和行动的方法论。
然而,这些方法论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顺序关系,只有在正确的顺序下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下面是三十六计正确的顺序及其意思与用法:第一计:瞒天过海。
指运用谋略,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常用于战争、商业谈判等场合中。
第二计:围魏救赵。
指采取包围敌人的策略,以便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机会。
常用于战争、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中。
第三计:借刀杀人。
指利用他人的力量来打败自己的敌人。
常用于政治、商业、情感等领域中。
第四计:以逸待劳。
指利用自己的优势,等待时机,以便在对手疲劳不堪时给予致命一击。
常用于战争、体育比赛、商业竞争等领域中。
第五计:趁火打劫。
指利用他人的危机来谋取自己的利益。
常用于战争、政治、经济等领域中。
第六计:声东击西。
指以假象迷惑对手,使其分散注意力和力量,从而给自己制造出机会。
常用于战争、情报、商业等领域中。
第七计:无中生有。
指通过制造假象或虚假情报来迷惑对手,使其产生错觉,从而给自己创造出机会。
常用于战争、情报、商业等领域中。
第八计:暗渡陈仓。
指利用隐秘的方式穿越敌人的防线,从而获得胜利。
常用于战争、情报、商业等领域中。
第九计:隔岸观火。
指保持观望态度,等待时机,以便在对手犯错时给予致命一击。
常用于战争、政治、经济等领域中。
第十计:笑里藏刀。
指利用善良、友好的外表来掩藏自己的目的和意图,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常用于政治、商业、情感等领域中。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指利用替身来引开对手的注意力,从而给自己创造出机会。
常用于情报、商业、保密等领域中。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指利用机会偷盗对手的财物,从而增加自己的财富。
常用于社会、经济、法律等领域中。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指采取出其不意的行动,使对手产生惊恐和恐慌,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常用于情报、商业、心理战等领域中。
《三十六计》这本书是一本兵书,是中国历代无数次战争的实验总结,主要讲古代人用的计谋。
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我认为最为精彩的,就是“围魏救赵”一计了。
它主张“避实击虚”,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使敌人受到牵制,从而用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功。
《三十六计》中“围魏救赵”这一计告诉我们,打蛇只打七寸,解围应该从最要害的地方进行攻击。
而他最重要的还是提醒我们要凡事要动脑,要把每一个细节抓住。
然后,再想一想怎样才能用最简单的方式,取得最大的成功,必须思考全面,才能做得好。
而要做到这些需要我们平时刻苦学习和观察。
《三十六计》这本书是一本兵书,是中国历代无数次战争的实验总结,主要讲古代人用的计谋。
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我认为最为精彩的,就是“围魏救赵”一计了。
它主张“避实击虚”,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使敌人受到牵制,从而用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功。
《三十六计》中“围魏救赵”这一计告诉我们,打蛇只打七寸,解围应该从最要害的地方进行攻击。
而他最重要的还是提醒我们要凡事要动脑,要把每一个细节抓住。
然后,再想一想怎样才能用最简单的方式,取得最大的成功,必须思考全面,才能做得好。
而要做到这些需要我们平时刻苦学习和观察。
所以,我们需要有敏捷的观察力,刻苦学习的毅力。
比如说,我在学习打羽毛球,打羽毛球就要比赛,而比赛就要讲究战略。
羽毛球就很讲究战略,“围魏救赵”这一计中“避实击虚”的方法更是经常用。
打羽毛球要把球打到空荡的地方,或者把球打到技术不熟练的人手里,这样便用最小的代价换来了最大的成功。
所以,《三十六计》让我受益匪浅。
《三十六计》是古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我们都应该看看这本书,并从中悟出道理,为祖国未来的发展献上自己的贡献。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读过许许多多的书,许多人热爱读书,也有许多人讨厌读书。
而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只要有多余的时间,我就会拿起一本书,开始细细地读起来。
职场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三十六计的第二计,相当的精彩,因为它是通过一个逆向思维的方式,在别人表面上是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了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根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击必胜。
从兵法上看,古文是: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翻译是:攻击集中的强敌,不如把它调动分散以后再攻击;先兵出击,不如后发制人。
此计源于战国时期的齐魏桂陵之战,其基本思想是强调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攻其所必退,歼其退者,以达到趋力避害、机动歼敌的目的。
热播中的“步步惊心”,就上演过一场出色的围魏救赵。
若曦在皇宫里当个奉茶宫女,皇帝被太子说动,要调配若曦到太子那个部门任职,但若曦不想调配,这可怎么办?八爷合指一算,一计上心头,他命手下把太子的阴谋告发到皇帝那去,让皇帝知道,太子要了若曦是为了巩固势力,图谋不轨,皇帝大怒,处罚了太子,若曦也不用调配了。
这“围魏救赵”的经典例子,看得我大叫过瘾。
该战术妙就在于它并非是直接去求皇帝怎样怎样,而已绕过了问题,从问题的根本来解决:太子要若曦干什么?他是用来巩固自己的势力,是用来图谋不轨的,这样比直接去求皇帝犀利多了,这招也可谓是一箭双雕,即救人,又可一举推翻太子的位置,妙哉,妙哉~!在现代职场里,也可以利用这一战术,趋利避害,选择自己喜欢的位置。
小李是一个作家,大学没毕业就写过好多小说,毕业后他打算当个作家,经过一番探查,最后确定两个网站为应聘候选单位。
第一个规模大,前途很是不错,但是稿费是每1000字100元,第二个规模一般般,前途迷茫,但稿费却是每1000字120元。
当时很多作家都是临时的,写完一篇大又可能就换其他的小说网站,是否是固定作家是一个网站的发展根源。
所以,小李找到第一个网站的负责人,向他阐述了自己的优势,如果可以提高稿费,就可以成为该网站的固定作家,以后有新的小说,可以向该网站提供第一手信息,该网站享有优先发布权,如果不行,他就道第二个小说网站去。
第一个网站经过研究小李,认为确如他所说,他是哥不错的优秀作家,有固定的作家,就有固定的小说来源,所以就给他提高了稿费,也是每1000子120元。
《三十六计》原文及翻译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文:防备非常严密时,更容易麻痹大意,对于习以为常的事,就会失去警戒。
秘密常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
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易形成最隐秘的潜藏。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文: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这样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
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分最有效。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
以《损》推演。
译文:敌人的情况已明,友方的态度未定,利用友人的力量去灭敌,不必自己付出代价。
这是从《损》卦义推演出的计谋。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
损刚益柔。
译文:耗损敌人的力量,可以采用静守不战的战略。
因为这自然是减弱强势而增强了弱势。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
刚决柔也。
译文:敌方内部矛盾越尖锐,越是有利于我方乘机用兵。
因为事物从来都是刚强存在于柔弱中。
第六计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攻之。
译文:敌人混乱时,必然会出现意料不到的空隙,就像处于高山地面的沼泽,溃决之势已成,应利用其混乱无主这一点战胜它。
第七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译文:人为地制造假象,并非完全是虚假的,而是以假为手段,由虚假开始,并把虚假态势发展至极端,最终转化为真实。
第八计暗度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文:公开显示假动作,有利于暗中进行的真正行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无尽的。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
暴良态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以顺动。
译文:违逆正常越发展越乱,阴阳变化有序,才稳定大局。
残暴凶恶,反目成仇,必然自取灭亡。
顺其自然,当有所得,阴阳顺理,不能强求。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
刚中柔外也。
译文:让敌人相信我,没有任何防备,就可以暗中图谋他;事情准备好而后行动,不要使敌人早知有变。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齐国以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领兵八万援助越国。
孙膑趁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都城,本土兵力空虚,带兵向魏国的都城大梁扑去。
魏军闻听老巢起火,急忙回军救援,齐军于桂陵伏击魏国军队,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本计史实最早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注释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
分,分散,使分散。
本句意思是攻打力量集中的数人,不如设法分散敌人的力量而后再打击它。
①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
阳,强盛的。
阴,衰弱的。
本句意思是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打击气势衰落的敌人。
按语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
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撒,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译文进攻兵力结集的部位,不如打击敌人兵力分散的部位;攻击敌军的阳刚部分,不如攻击敌人的阴弱部分。
对待来势汹汹的敌人,要躲过它的锋芒,就像在面对洪水时用疏导的办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像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
所以,在齐国解救赵国的困窘时,孙膑对田忌说:“想理顺纠结在一起的丝绳不能用拳头去捶打;调解搏斗纠纷的时候,只能晓之以理,不能让自己也加入战团。
两军交战,就是要避实就虚,使敌方处处受到牵制,那么被动的局面自然会解除。
”原典解读妙计的效果常常令人击节赞叹,然而计策的运用却有其内在条件。
“围魏救赵”的实施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施计者需要有过人的眼光和超群的才智,有广博的知识,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变化,发现对手的弱点;其次,此计对于实力略处下风的一方尤为有效,弱势者要耐得住性子,后发制人;最后,施计者不能只满足于解围,要有更长远的打算,通过调动敌人,最终打击敌人,这需要远见和勇气。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大将项羽在与秦国作战时,因兵力不足,便选择了瞒天过海的计策。
项羽派遣大批船只在夜晚悄悄渡过了长江,向秦国的后方发动进攻,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采取出其不意的策略,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与赵国交战,赵国处境危急。
魏国派兵包围了赵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派遣使者前往齐国求援,齐国国君听闻后,便派兵前去攻打魏国的都城,迫使魏国撤军救援,最终赵国得以解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以退为进,以弱胜强,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第三计,借刀杀人。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忌与晋国国君进行军事对抗,田忌采取
了借刀杀人的计策。
他派遣使者前去晋国,向晋国国君借用名将郭开,然后利用郭开的力量打败了晋国的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有时候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四计,以逸待劳。
三国时期,孙权与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孙权采取了以逸待劳的
计策。
他在赤壁一战中,利用风势和火攻,将曹操的船队尽数摧毁,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充分利用
自然条件和地利之便,来取得战争的胜利。
以上就是关于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古代战
争中的智慧和谋略,更是对于人生处世的启示和指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些智慧,灵活运用,取得成功。
希望大家能
够从中受益,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之第二计
三十六计第02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
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上图: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的故事:
庞涓为报中山之仇,带重兵进攻赵国,赵国连战连败,国都危在旦夕。
赵国向齐国求救,田忌主张救赵,相国邹忌等人惧怕魏国,坚决反对。
齐威王力排众议,派兵救赵,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
田忌采取孙膑的计策,不去赵国,直逼魏国。
田忌的堂弟田国是一个有战功的将军,他以为孙膑怕死,怂恿数名将军不听孙膑之令,定要前往赵国和魏军一决高低。
孙膑好言相劝,田国
等人不从。
孙膑按军法斩杀田国手下一个有功之将,田国等人在军法的威慑下,带军向魏国开进。
魏国告急,庞涓只好从赵国撤军。
回军途中,庞涓和齐军相遇,孙膑用计大败庞涓。
庞涓这才知道孙膑没死,率残部逃回魏都,田国等人此时对孙膑口服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