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北京大学传播学 (专业一二)真题解析

2011北京大学传播学 (专业一二)真题解析

2011北京大学传播学 (专业一二)真题解析
2011北京大学传播学 (专业一二)真题解析

以下仅是个人观点。如果考研初期的话,不要太关注我的这些规划,我觉得到了深水区关注也不迟。

还要说一点,因为离考试过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忘记的东西比较多。所以,我现在的思维深度已经达不到考试的灵敏度了。而且我的语言已经不学术了。但我尽力把我知道的写出来,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吧。可能以后会有“修订版”,这个原版的,大家凑合看吧。

一、我的个人感受:

1、对今年传播学的真题,我有种感受就是明显比2010年的要难。2010年的题给人的感觉是,不需要有太多的学术素养,都可以扯到90分。甚至不是大传方向的同学答大传的题会比大传的同学答得好。但2011年明显有区分度。

2、不知大家发现没有,2010年真题很多都是一个点,但是2011年考题很少有一个点的。例如2010年的“谷歌(Google)的数字图书馆未经授权扫描中国作家的图书,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还有“简要谈谈近年来网络上出现的人肉搜索现象。”这类的题都是很简单地评论一个现象,难度很低。但是2011年的真题中一个题目中明显有两个点或多个点。例如:“结合微博、社交网站等社会化媒体的发展谈谈你对网络社会资本的看法”。这个明显是将“社会化媒体”与“社会资本”联系在一起。老师想考察的是学生的将两个知识点的联系能力。或者“公共服务媒体“前面加上“作为制度设计”这个前提,老师不想看到学生在试卷上天南海北东拉西扯,而是对答题方向有所限定。难度有所提高。(我不知道我的这个观点表达清楚了没有)。

3、北大有四个考察重点:新媒体,研究方法,批判学派,时事热点。在考题中表现得很明显。但是方法的考察比以往少了一道30分的分析题。

4、北大出题偏向稳定了。题量基本定了一下。09年,10年,11年三年的题型题量都一样。所以,按照这个出题量来规划试卷就可以。但是,要是12年有变化了,大家别来打我。

5、专一的题偏重理论,专二的题偏重评论。这是我认为专一专二最大的区别。专二的题很少用死理论去套的。主观评论为主。

二、真题解析

专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名词解释大约100-200字就ok了。写多了,会严重侵犯后面的时间。相信我,不要高估自己的写字速度。名词解释如果知道英语的话,把英语也写上。平时看书的时候,下意识地记一下一些专业名词的英语名字,其实不浪费时间的。复试的时候会省力。

有一些答案在书上能找到的,我就不一一打了。而且真题解析重在思路,而不是答案。

1、控制实验:方法的书上都有。袁方老师的书第十二章。说点儿题外的,实验法在现实中很少用到,干扰太多。

2、法兰克福学派

对于学派而言,起源,特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影响……这些就差不多了。这个名解,基础的课本都有,精编上也有。

3、维基经济学

这个题,我问了几个同学,大家都之前好像都没接触过。对于这种题,我想说的是,考北大,抓主流才是王道,对于这种偏的题,不要太在意。不要因为要做到看书滴水不漏就去看一些偏的书。更让我担心的是,可能有的孩子到处找“维基经济学”出现在哪本书里,就狠狠地将那本书看好几遍。

其实每年北大都会有这种题目。这种题考的不是我们知识的积累。而是我们的智商与现场反应能力。其中还有专二的“网络驴舍”。我们只要对着字面意思去想相关的名词就可以了。“维基”这个名词我们一定知道是什么,将特点说一下,加上经济学,再润色一下,答案就

出来了。利用组织里每一个人的智慧,开放、对等、共享、全球运作等等特点。与用户共同创新,共享以前高度保护的资源,利用大规模协作的力量创造财富。优点是更加有活力等。

4、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这个名词很“宏观”。以下是百度百科的定义,我觉得总结的还可以。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再把代表人说一下,显著观点。我只记得帕森斯。如果字数不够,将发展也说一下,默顿后来的中观视角。

5、滚雪球抽样(Snowball sampling)是先从几个适合的调查对象开始,然后通过他们得到更多的调查对象,这样一步步扩大样本范围。袁方方法书p223

定义,优点,缺点等等。如果实在说不清楚,举个例子一目了然。

二、简答(每题15分,共60分)

1、比较传播学定量研究中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

比较的话,异和同的都要说。(这个我不说大家都知道)。这个题明显超出了我的复习范围,我不会答,纯粹地瞎掰。

答案在百度上可以查到。方法的书应该在后面可以找到。

2、结合微博、社交网站等社会化媒体的发展谈谈你对网络社会资本的看法。

这个题就正好切合了我之前“个人感受’中的第2点,并不单纯出一个点。题目不是要我们谈“社会化媒体”,也不是谈“网络社会资本”,而是两者的结合点,我认为这将是以后的出题趋势。

遇到看法题,辨证思维很重要。

出题背景: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很多名人在微博上呼吁社会捐款。碎片化的表达可以形成很强悍的示“微”效果。网络社会资本可以凝聚成很强大的社会力量。举例,宜黄拆迁中,钟如九开通微博,在无助中获得更多援助。

社会资本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是无形的,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进而提高社会的效率和社会整合度。

但是,网络社会资本毕竟是建立在虚拟空间中的一种资本。它的稳定性和真实性不强。

最后展开你的联想,预测一下前景。

这个题可以延伸到公民社会的构建上。

三、论述题

1 “偷菜”……(全部是关于偷菜兴起的论述),2010年8月国家出台游戏管理规则,针对管理者提出的一些限制,请从网络管理和社会伦理道德方面来是说说你的看法?

这种题先简单提一下出台的背景。出台的必要性肯定是为了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秩序。例如版权问题。

但是,网络有娱乐性。太多的干预汇破坏网络的自由性。如果行政的力量深入某个领域就意味着这一行业神话的结束。

2 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析理解媒介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举例分析。

注意,论述题不一定要求广,但一定要深。所以,角度最好别选十个八个的。(在那么紧张的条件下,能想出那么多也不是件简单的事儿。另外,别选相似的或者把同一个角度换着方式分开。

我就不很详细论述了。大家应该能看懂。

第一个角度:跨国公司全球化

原来人们生活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礼俗社会,跨国公司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支持,所以,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礼俗社会的社区逐渐解体。渐渐法理社会取代礼俗社会。公

民,国家,原子家庭,城市,大公司渐渐取代左邻右舍,本土社区,村镇。

跨国公司要向全球化扩展并达到预期目的,需消费文化来支撑。这也是个可以延伸的点。第二个角度:英尼斯偏向时间的媒介,偏向空间的媒介

这个角度最重要的一句就是“新的媒介的出现常常转移权力中心。”

一开始羊皮纸、石头等“偏向时间的媒介”可以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权力中心。有助于树立权威,从而利于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可是,后来“偏向空间的媒介”逐渐占领主流,有助于远距离管理和广阔地域的贸易,有助于帝国领土扩展,从而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制度不强的社会体制。

所以,媒介对社会的变迁产生了影响。举例子,互联网是偏向空间的媒介,使“赋权”产生。恶搞等现象,使权力由精英阶层向草根转移。

第三个角度: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哈贝理想的公共领域被电子媒介的发展所打破。媒介由印刷到电子媒介的发展,公共领域实现了两次转型。封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再封建化。共享、批评的公共话语被被动的文化消费所取代,被大众媒体塑造的世界知识外表上像个公共领域而已。第四个角度:麦克卢汉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

口语时代,人们生活在部落社会。拼音文字为什么能导致部落社会走向非部落社会。电子媒介又使人们重新回归部落化

第五个角度:后现代主义

专二:

1、三网融合:这个热了好久了。网上铺天盖地的介绍。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好处是有利于极大地减少基础建设投入,并简化网络管理,降低维护成本。

但实施起来有难度,广电明显占有优势。实行期间会遇到问题,例如部门利益问题,信息安全问题。

2、文化领导权(hegemony):任何一本批判学派的书里都有这个。郭庆光的书里在最后的部分也有。谁提出的,哪个学派的,内容,影响

3、网络庐舍(loser):这个词肯定又是90%的同学不知道。不要急,一看loser就知道是个贬义词。然后猜。每天在网上耗费2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沉迷于SNS类网页游戏和各大论坛等与工作毫不相关的事情,无主动进取的工作心态,得过且过的上网一族,主要是指工作白领一族。

4、后电影产品:这个根据字面意思很容易猜到。就是电影产品后面产业链的延伸。与电影相关、从影片衍生出来的各种娱乐产品,包括各类授权的小说、书籍、漫画、海报、图片或者依靠电影内容制作的各类影碟、录像带、原声大碟、唱片、记录拍摄过程的宣传片、道具、玩具、文具、纪念品、等等。再把好处说一下。再举几个例子。再把前景提一下。让这个名词丰富起来。每一点只需要一句话,写多了浪费时间。名词解释的原则就是要“点多,话少”

5、传播的仪式观:凯瑞的经典。与传播的“传递观”相对。这种传播观并不在意于信息的获取,更强调参与者通过对信息的分享,使媒介在参与者的生活和时间中具备角色,担当身份,形成媒介化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利于构建集体认同。

二、简答题

1、怎样理解媒介社会化?

这个从字面意思来看。媒介不再仅仅是喉舌的职能,而是真真实实地走近我们的生活。媒体的服务性变强,我们可以利用媒介开展电子商务,利用微博,博客或其他sns网站表达自己的思想,使社会资本得到累积。我们可以利用媒介跟名人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公共话题。这些都是媒介社会化的表现。

最后可以点一下社会越来越媒介化,媒介越来越社会化。

2、票房成为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谈看法。

这个题倾向很明显。也是今年唯一的电影题。出题的背景可能是米高梅破产(我猜的)。电影题一般人都会押年末的电影。如果要考单纯的影片的话,考的肯定是最出名的那一部。我去年押的是《唐山大地震》和《让子弹飞》。可是没考单纯的影片。如果考影片的话,一般从两个角度答题,一个是电影生产角度,就是票房啊,制片方的宣传,或者电影的造势等等。另一个角度是文本角度,就是对电影内容的分析。

这个题我的答题方向是票房在某种程度可以是作品成功因素的标准。但是,不能以票房论英雄,依然会有票房飘红,但是口碑极差的影片。电影是高成本投入的大众化艺术。所以,衡量一部作品的好坏,要从艺术性,商业性、思想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可以延伸一下,之所以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电影与受众的媒介素养有关。我们受众的审美还有待提高。有想象力的受众才会有想象力的电影。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好莱坞大片,与受众也有很大关系。

3、作为制度设计的“公共服务媒体”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公共服务媒体肯定是与商业媒体相区别的。首先必须着眼于社会效益。其次覆盖范围要广。有广泛的受众。再次,节目制作需要非娱乐性,不以盈利为目的。第四,作为制度设计的公共服务媒体代表的必须是整体公民的利益,而不是某一方的喉舌。

这个题我不确定我的答题思路对不对。都是我自己写的。

4、谈谈微博的力量及其发展。

在微博上“围观中国”,一呼百应,群体力量的组织成本被降到最低。可以产生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力量。

在微博上,“微”是一种平等的力量。弱小的声音可以急剧放大并成为挑战不合理传播秩序的力量。

这个题需要靠例子支撑。例如宜黄拆迁,微博上的公益事业。

5、奥巴马一度因坚持维护韩国媒体的提问权利而和中国记者芮成钢发生激辩,芮成钢“代表亚洲”引争议,谈看法。

这个主要围绕“话语权”的争夺来展开。给大家几个关键词吧。

东西方主流媒体的差异(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中国国家形象(文化软实力softpower),亚洲人的身份认同,新闻专业主义

三、论述题

1、文化全球化有哪些表现形式?传播媒介在这个过程扮演什么角色?

这个题我认为要靠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没有固定答案。

文化生产的全球化

文化内容的全球化

文化传播的全球化

……

传播媒介在其中起到了推动的作用,特别是互联网。然后说怎么推动的。例如合拍片等等。肯德基,麦当劳应该也算。

2、腾讯和360上演一场“关闭”大战,facebook和myspace宣布展开合作。结合两个案例,社会化媒体和媒介社会的角度谈我国互联网的发展。

整张卷子中社会化媒体谈的太多了。所以这个题被我删掉了。

从“竞争”与“合作”角度展开。利用sns网站汇聚社会资本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后互联网的趋势必然是共享,合作。而qq、360的冲突再一次证明了同类产品的正面冲突会导致两败俱伤。

3、萨义德,在西方国家谈论“东方”的话语中存在着某种“内在一致性”。如何理解“内在一致性”?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以大众媒介领域中的例子说明你的观点。

我回答的是“同意”。

关键词主要有:东方主义,妖魔化中国,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

也可以写“文明冲突论”等等。

例子可以用3·14西方主流媒体的一致的声音。

4、英尼斯,传播媒介都具有某种“偏向性”。互联网也有偏向性吗?解释这种偏向性在社会生活层面中的体现。

(1)我个人认为互联网是偏向空间的媒介,不利于形成等级森严的体制,这和网络的自由性不谋而合。

(2)偏向空间的媒介,有利于帝国的扩张。文化帝国主义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互联网传播。

(3)偏向空间的媒介一般善于传播大众文化,而偏向时间的媒介倾向于精英文化。在生活中,互联网的娱乐性表现明显可以体现这一点。吸引眼球的东西挤占了精英文化的空间。(4)与偏向时间的媒介相比,偏向空间的媒介不容易形成专业壁垒,人与人地位相对平等。通过融合许多过去不同的知识场景,形成新的对话。生活中的表现例如网络问政。

以下的内容我觉得真的很重要。

试卷事实上是11页答题空间。我花了两天时间去设计答题卷面分配与时间分配。不停地算时间,算字数,算卷面空间,算每分钟的得分数。最后得出了以下我自己的结论。当然,考试的时候因为紧张个别题可能有所变动,但我基本上是按照我的规划来的。最后11页我都写满。(汗颜的是,我的字迹不是一般的潦草)

这样算,11页要在180分钟写满,则每页需要用16-17分钟。试想,如果你过了20分钟还没翻过第一页,那一定要小心了。过了40分钟,你应该写到第3页了。以此类推,把握好自己的时间。

其实答题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很多东西。下面是我在考前不想看书时,拿着凳子坐在校园里算了好长时间才算出的结果。这是个很庞大的计算量。因为“时间”,“字数”,“版面”,“分数”这四个指标都要考虑到。

另外说一下我的一个毛病,就是不管什么考试,考前必须玩两天。就算我看书,脑子也不会转。

三、时间规划:

专一:

名词解释:5个题,每个题4-5分钟,一共用20-30分钟,(一定不可以超30分钟,切记,不要认为自己很有时间)

简答:4个题,每个题15分钟,一共用60分钟。

论述题:2个题,每个题40-45分钟,一共用90分钟。(这里面有个疑问,专一的论述题一共60分,分数占了总分的三分之一,可是时间却占到了一半,我也试想换一个方案,但想来想去还是决定这样答题,谁让人家是论述题呢,如果有认为这种分配不合理的同学,可以按照自己的规划来)

专二:

名词解释:5个题,每个题4-5分钟,一共用不超过25分钟。(专一的名解一共30分,所以可以延长到30分钟,但是专二名解是25分,所以,时间要少一点儿)

简答:5个题,每个题12分钟左右,一共用60-70分钟就可以。

论述题:3个题,每个题30分钟,一共90分钟。(人家的分数是75分,占了总分的一半,所以,时间也要占到一半喽)

四、试卷版面规划:

专一:

名词解释:5个题大概是1.5页

简答:每个题占到1页多一点,4个题可以有4.5页的空间。

论述题:每个题占到2.5页,两个题大概可以用5页。

(或者把论述题的空间挪点儿给简答也可以。)

专二:

名词解释:5个题大概1.2页

简答:5个题不要超过5页,大概4.3页就可以。

论述题:3个题,大概5.5页。

另外有个问题,我想提一下。就是名词解释的10个字与论述题的10个字,含金量不同,得分也不一样。名词解释的10个字比论述题要值钱好多,所以,算的时候不能这样算:专一名词解释30分钟答30分的题,大概一分钟得1分.(这样算是错误的),因为名词解释可能1分钟得1分。可是到了论述题,也许长篇大论好几百字才可以拿到1分。

我不知道我这样说,会不会把人弄糊涂。如果不明白的话,就严格按照“时间”,“版面”来答题就好。

说实话,要把“时间”,“字数”,“版面”,“分数”这四个指标按照黄金比例来分配的话,应该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就算能算得很精准,在考场上也不会严格照做。但是,做到心里有数还是必要的。

五、答题小tips:

其实有的小tips,我觉得必须是考研进去深水区才能理解的。我的表达能力不太好,对于难理解的我尽量举例子,我希望可以表达清楚我的想法。

1、要正反两方面答,辨证地看,不能一刀切地说,好或者不好。

2、有些题最后不要忘记网民的力量。

3、某些题落脚点在政治、经济权力上。例如答电影的题,要分电影本身内部“文本符号”和外部“票房利益和经济链条”。

4、自己头脑装一个传播学框架,遇到没有思路的题,就一一往框架上卡。总能找到思路。但是,注意,传播学的框架远远不是5w这么简单。自己在看书的时候慢慢搭建,看到一点就塞进去,到最后就会有一个自己的框架。

5、遇到不会的题,可以纠着题干多问“为什么”。总能找到思路。(不过这个不是适合所有的题)

6、字写大点,条理清楚一点儿,每个论点后面最好举例子。所以复习的时候多关注时事,时事的作用不仅仅是用来应付北大的出题点,还可以用在自己的例子上。

7、不要抱着押题的心理去复习,这样的同学往往复习不好。经常考完出来听有同学抱怨,背了那么多,结果都没考到。这些同学一定是考研没有进入深水区。要知道押题是一种水平,而不是靠运气。深水区的同学对出题思路的把握都很准。

一个字一个字地敲,终于敲完了。师弟师妹们,师姐能帮你们的就只有这么多了。剩下的路,靠你们自己走。希望我的这份幸运可以传递给你们。明年北大见吧。

北大传播学考研历年分数线汇总

北大传播学考研历年分数线汇总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凯程考研老师提供了复试分数线: 一、北大传播学考研各专业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2015年北大传播学考研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方向377分、大众传播方向378分、广告学方向361分、媒体经营管理方向352分、编辑出版学方向348分,政治、英语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90分。复试形式为面试,面试中使用中英答题。复试成绩占总成绩比例的30%,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考研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 二、北大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复习建议 很多同学对于传播学考研专业课不清楚怎么复习,在这里凯程老师系统介绍一下如何高效率复习,供同学们参考。 关于专业课是怎么学,在此凯程老师强调一下:理解比记忆更重要,但该记的一定要记住,多看书、期刊、论文,多关心关心本专业发生的时事,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根据真题,有重点地看书,答题时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答案多分段,字迹要整洁清楚,多举些例子,只要时间允许尽量多写一些,要分配好时间,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把所考专业的脉络理清,把核心知识记住,时时复习,多重复,保持思维的敏捷,不要太贪,懂得舍弃,把心放开,考试前夕不要再接触新的东西,浏览浏览以前自己很熟的知识,多看看网上名家对今年的总结,关心一下一年来发生的事件,比较难的地方放在备考的中间阶段看,学会“浏览式”看书。除为数不多的学校外,通常专业课都不会成为我们考研的拦路虎,我们在重视专业课的同时,不用太担心专业课的学习。每天坚持学一点,天天保持学习的状态,最后出来的成绩可能都会让自己大吃一惊的。 1、理解比记忆更重要。记住的东西很容易忘掉,而理解的东西却能内化为自己的。凯程老师教授同学们在平时看专业书的时候除了特别重要的语句(如重要名词解释)外不用刻意地去背书上的表述,记住一句话的“形式”(表述)要比记住这句话的意思多花好几倍的时间,在紧张的考研时期花大把大把的时间去记别人的表述不值得,因此只要记住某个问题有几条几点以及每条每点的大体意思即可。当真正走到考场后你会发现你根本没时间回忆以前记的东西,那时那地脑子想的是什么就得在答题纸上写什么。 2、多看书没错,特别是期刊。首先,对那些报考不指定参考书的学校的同学来说,多看课本和期刊尤其重要。这些学校不指定参考书,它就可能出这一专业的任何一个知识点,而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会涵盖所有的知识点,要获知这些知识点,就要靠平时多看书和期刊,凯程老师会在平时讲课的过程中帮助同学们补充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对备考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考生来说,期刊就显得不可获缺了。其次,对备考那些指定参考书的学校来说,多看书和期刊也很重要。参考书的作用只是告知考生学习的方向,而不是说明题目的出题范围,已有学校这样明确说。我一同学研究完几所高校的试题后总结说,很多学校出的题都来自他们自己学校出版的书,而指定的参考书上却没有。总之,多看书和期刊没错,一来可以帮助开阔思路,二来显得答案特有深度,角度广而新。 3、重视真题,真题很重要,凯程老师总结了历年考研真题发现,很多情况下真题是这个学校出题的集中点,甚至有可能会成为后几年的题目,真题最好的利用方式就是以真题为中心选择看书的重点,这样能帮助同学们减轻复习的压力,节省复习的时间。

北大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汇总

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参考书怎么读 书需要自己看,在这个过程中内化的东西才更珍贵。文化时不可以快餐消费的。 一、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北京大学没有指定传播学考研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概论》许静,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李彬(著)新华出版社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陈阳著 《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李琨著 《传媒批判理论》潘知常林玮著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评论》(1-4辑) 以上参考书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 二、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传播学考研很火,特别是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传播学考研研究生计划招收10人,招生人数相对较少,从这方面来讲考研难度较大,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复习较为容易。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传播学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传播学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三、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就业率居于全国同类专业院校的首位。 新闻学专业因为其属新兴学科范畴,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极缺高校教师,因此研究生毕业后即可进入高校教书,或者在科研咨询机构进行理论研究;同时亦可直接从事与新闻传播业务相关的工作,譬如进入报社、电视台、电台、网络等相关大众媒体;亦可进入广告公关公司、跨国传媒集团、媒介产品制作公司、政府机构以及大中型国有、民营、跨国公司,从事广告公关、品牌营销、整合营销等相关工作。传播学专业就业范围广,前景极其可观,是一个极好的选择。 四、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学费介绍 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学费总额1.6万元,学制2年,按学年缴纳学费。 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专业方向如下: 01.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 02.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

北大传播学考研经验谈

本科时一位室友曾经说过一句令我推崇备至的话:“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这句话时时告诫我不要做自己的英雄,不要沉湎于文青式的青春期倾诉当中,不要以为自己短暂的人生经历多么瑰丽不同。因此每当人家请我谈谈考研经历时,我总是三缄其口。大抵人事,做完后都会觉得往者不堪回首,回首已是无言。王家卫电影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沟通的不可能实现。本质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而固执的,所以我并不相信自己敲几个字就能改变你考研的命运。但任务必须完成,所以在此我简单说一说自己复习考研的一些心得,说者胡诹,听者也不必在意。 本质上,考试是一个技术问题。只要掌握了这一技术,在自己知识结构内的考试一般都能一次性通过,没有问题。我们大概都见过那种考试狂人,凡考试必参加,凡参加必通过。在中国做职业学生,一定得热爱考试。我在毕业前夕参加了很多考试,外交部的初试、复试,公务员考试,新华社笔试,南方报业笔试,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本专业的毕业考试,很多公司的笔试面试……积累了相当的考场经验。作为中国的文科学生,你要明白,无论你参加的是高考,研究生考试,还是博士生考试,都得面对两个永恒的科目,英语和政治。所以,只要很好地掌握这两门,基本上凡文科考试你都能过。具体到考研,政治和英语两门成绩的分数应该达到150分左右,这个分数会保证你不被第一梯队拉下。通过定时做历年试题,发现自己达不到这个分数,就再细化 炕 味嘌。 ⒂锔拇恚 恢痔庑鸵恢痔庑偷毓ィ 钡轿蘼墼跹 耐 绞跃恚 味嘌∧愣寄茏龅?0分以上,单选都能保证错在3个以内。复习到后来,能考多少分自己心里应该非常清楚。我高考实际分数比自己估的高4分,研究生考试实际分数又比自己估的高4分——要做到充分了解自己的实力。 重点说一下专业课。我新闻学这门专业课是2005年的并列最高分。我重申两句自己总结过的话,叫做考

人大、中传、北大、清华传播学考研复习资料-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详细版)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攻略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详细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 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 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

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 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1“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2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 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3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 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4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 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 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 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 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巧记———享社互意行过系—想射护衣心过细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考研复试分数线和复试名单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考研复试分数线和复试名单 一·复试分数线 (1)学术型硕士 进入复试的考生应达到以下分数线: 英语50分,政治50分,专业课90分以上; 各专业方向考生的复试总分数详见下表。 专业方向总分 新闻学(专业)345 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方向)367 大众传播(方向)376 新媒体与网络传播(方向)386 广告学(方向)363 媒体经营管理(方向)357 编辑出版学(方向)356 (2)专业硕士 考试科目 专业学位政治外语专业或综合课总分 新闻与传播505090355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留学生、港澳台考生单列。 ·复试成绩占总成绩比例的30%。 ·复试形式:面试。北大考研复试,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方向的考生全部用英语答题,其他学生用中、英语答题。 ·复试时间、地点: ·新闻学专业组复试时间:3月16日(周日)上午8:00;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组复试时间:3月17日(周一)上午8:00; ·传播学一组(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大众传播、编辑出版)复试时间:3月14日(周五)上午8:00; ·传播学二组(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广告学、媒体经营管理)复试时间:3月14日(周五)上午8:00; 地点:新闻与传播学院113室(北京大学遥感楼东侧)。 ·提交考生材料和资格审查时间: 3月13日周四下午5:00前向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北大考研复试(新闻与传播学院105室)提交《北京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报名材料(留学生/港澳台除外),同时进行资格审查(留学生除外,包括港澳台考生)。 ·资格审查

(1)新闻与传播学院将在复试阶段对考生进行资格审查; (2)复试考生须提交报名登记表(请登录北大研究生教育招生网打印《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最后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同时审查最后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原件及影印件北大考研复试(仅限往届生)或学生证。同等学力考生还须提供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一篇以上,且署名前2位); (3)考生在接到复试通知后应按要求提交可以证明自己研究潜能的各种背景材料,包括成绩单(非应届生加盖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公章,应届生加盖所在学校教务部门章)、个人陈述(在研究生招生主页下载)、科研成果、发表论文、获奖证书等以供专家复试组参考; (4)“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在3月13日下午5:00前必须出具已加盖省教育厅民教处公章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登记表》,无此登记表的考生一律按普通统考生对待; (5)申请人必须保证以上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一经发现并查实申请人提交的信息不真实或不准确,将取消申请人的复试资格,如其已取得入学资格或学籍,将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取消其入学资格或学籍。 ·留学生、港澳台考生带上有效证件(护照)在3月13日下午5:00前到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新闻与传播学院105室)领取复试通知。 注意: (1)考生复试时需携带准考证、复试通知书及本人有效身份证件; (2)考生于2014年3月13日周四下午5:00前向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新闻与传播学院105室)提交上述报名材料(留学生/港澳台除外),同时领取复试通知。材料统一用档案袋装好,袋面上请标注姓名、准考证号、报考专业、报考方向、手机号; (3)参加复试考生在领取复试通知时需缴纳复试费。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考研复试复试费标准按北京教育考试院规定执行,复试费标准为每人100元人民币(留学生除外); (4)参加复试的考生自备午餐; (5)请注意参加北大研究生院统一组织外语听力考试,时间为3月16日下午2:00—2:30,考生于1:45入场,1:55停止入场。参加听力的考生包括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单考生,不包括留学生、港澳台考生。具体安排请关注北大研究生院网页。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硕士研究生考试复试名单 ·学术型硕士复试名单 新闻学:刘雯、郑施、吴如倩、刘华东、徐悦理、罗春晓、陈细雅 传播学:刘起予、吕光一、方晓恬、孔颖、崔薇、朱国峰、彭诗雯、陈雅雪、刘怡君、刘时雨、马欢、余艺、黎莎、管泽旭、朱若淼、彭璐璐、茹西子、黄清怿、高艳缺、李诗、刘珊珊、曲韵、应武、姚尧 ·专业型硕士(新闻传播学MJC)复试名单: 金炎霏、郝思斯、蒋若静、陈潇剑、牛雪珺、孟艳芳、章丽杰、白昱阳、张强、刘宁、刘晓清、刘芳、孟冉冉、胡克凡、郭炉、陈晨、袁晓琳、张艳艳、檀彦杰、黄杨、唐超男、

我经历的北大传播学专业考研面试

我经历的北大传播学专业考研面试 (张晓鸽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大四学生考研成绩为376分) 上个月中下旬,我参加了北京大学传播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招生面试,并最终被北大录取,希望我的经验对今后的考生有帮助。 北大传播学专业的面试包括英语口语和专业面试两部分内容。复试当天,所有考生先在一个房间等候,按报考专业方向分成小组,各组面试同时进行。考生要依次去指定房间面试。第一名考生进入面试考场后,通知第二名出来抽题候场,每人大约15分钟。 我抽到的面试题包括三道题。第一题考查理论,题目为“网络传播中是否存在沉默的螺旋现象?如有,请评价”。由于北大传播学专业的各个方向中,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方向和新媒体与网络传播方向考的都是专业综合二,所以考该专业的考生都要了解网络和新媒体的各种传播特性,以及它们是否仍旧适应传统的传播理论。此题与初试成绩关联较大,只要把大体的理论假设和内容说清楚,且能适当分析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对原有假设的挑战即可。 第二题考查的是热点问题,题目给出一则关于北京手机“艳照门”的新闻报道,要求考生作评价。这道题目主要靠临场发挥,考查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我对此题答得较随意,个人色彩较浓,并加上了专家的意见,表示出自己还是对热点问题加以关注的。回答时,我开宗明义,说自己持反对态度;然后说新媒体是把双刃剑,管制比较难;接着说对于这样的事情宜疏不宜堵,司法量刑要符合法律规范。说得略显散乱,但提到了一些关键点。 第三题是涉及专业的英语口语测试,题目是让我谈一本最近读过的传播学学术书籍,非教科书类的。我感觉此题答得不好,中间停顿较久,有点冷场,算是教训,望以后的考生加以注意。建议考生以后遇见此类问题时要果敢一些、灵活一些。 在复试前,我听人说面试时要先进行英语口语测试,即英文自我介绍,再进行专业面试。我抽的题目顺序刚好相反,所以有点晕。英语口语所占的比例其实不大,但是如果考生的英语口语是第一题,那么一旦你表现不好,一方面会降低老师对你的印象分,另一方面也会影响专业部分的发挥。 1

北大传播学专业广告学方向考研感悟及经验总结

2010年3月30日,当电话那边老师告诉我已经拟录取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广告学方向的研究生时,我开心得直跳,心中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汗水夹杂着泪水的一年,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答案。 去年的这时候,我把论坛中能找到的往届考上北大新传的学姐学长的考研经验打印成册,开始是按照学姐学长的经验列书单,后来投入考研中,每次迷茫无助的时候都会翻看这本经验册,真的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暗想如果有一天自己考上了,一定要将经验与以后的学弟学妹分享。如今实现了梦想,写下自己这一年的一些感悟,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一些帮助。 流水日记篇 1月:唤醒梦想 大三下学期就想好了要考研,开始只是想考北京的学校,没有确定学校。突然寒假上网逛考研论坛时,看到一句话:“就是倒下,也朝着未名湖的方向”。北大,一个照亮了我整个中学时代的梦想。像唤起压抑许久的情愫般,看到这句话,我眼泪刷刷地就掉了下来。从那时我就定下了考研的学校:北大。 3月:网搜经验 我本科学的就是广告,很喜欢,所以研究生时还是想学本专业。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不指定参考书目,开始我很苦恼,当时我又不认识北大新传在读的学生,只能从网上的论坛上搜集经验。网上有很多学姐学长的经验,包括推荐书目,情况介绍等等,只要留心准备就会发现其实信息还是很充分的。 4月-6月:初期准备 我按照学姐学长的经验列了一个书单,能买的尽量买,市面上没有的就去图书馆复印。其实考研专业书很多图书馆都有,可以不用买,但是有些书你可能在考研的不同时段都需要用到,所以常用的书还是需要自己准备的。(书目附后) 大三下是很忙的,专业课很多,所以这学期的准备只是考研的前奏,状态与正式投入没法比,不过不用太紧张,多背单词是王道。主要攻英语,专业课可以稍稍放后,这阶段专业课我只看了《传播学教程》。 7月:小放松 回家玩了一个月,基本上一点书没碰,总觉得心里不太踏实。 8月:考研战争真正开始 回学校,7月把考研放下了一个月,有点慌。报了个政治暑期强化班,开始保证一天十二小时学习时间,专业课放在重要位置,英语继续,政治不急。 9月:保研or 考研?求稳or 追梦? 保研名额下来了,尴尬的位置,稳保本校,保北大清华人大复旦没戏,又不甘心直接放弃,还是为保研忙活了大半个月,北大清华人大复旦接连被拒。在稳定和追梦的辛苦但简单快乐的日子中,我选择了后者。 10月:火热拼搏中 9月准备保研材料荒废了大半个月,灰心又紧张,10月抓紧啊!

北大新闻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

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 2001年 一、填空题 1、“社会雷达”是传播学者施拉姆对传播功能的一种概括。1957年,学者赖特提出传 播具有娱乐功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1948年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的学者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的三大功能学说。1964年,学者鲍尔提出著名的“固执的受众”的观点。 2、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功能主要有经济全球化发展、政治全球化加速、文化交流融 合全球化。 3、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称信息环境为虚拟环境英文为Pseudo-environment 。 4、大众传播时代的开始,一般认为应以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大约在19 世纪30 年代。 5、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有三个要点,即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和“热媒介”与“冷媒介”。 二、名词解释 1、传播学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符号可以分为信号与象征符,信号具物理性质,象征符则具人类语义性质。语言是一种包含语音系统和意义系统,以口语为根本渠道,文字为辅助手段,用于人类交际的符号系统,是典型的象征符体系。其作为从劳动中演化出来的信息传播手段,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非语言传播一般而言指除语言传播外一切交流形式。严格地说,是具有社会性共知的含义,被有目的地或解释为有目的地发出,被有意识地接受者反馈的,除使用言辞本身以外的人类属性或行动。其包括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又称副语言,体态符号以及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物体语言符号等。 2、编码和解码 编码即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化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解码则是传播对象对接受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编码与解码是传播的基本环节。在传播的巴克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以及施拉姆德大众传播模式等模式中都有所体现。 文化研究学者认为编码与解码行为可以体现社会意识形态斗争,并且受传者在还原具体讯息内容,重建定义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加入新的解读。霍尔即将自己著作命名为《编码与解码》。 3、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概念由德国传播学者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阐发。主要观点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公开性和广泛性,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的意见加以认知,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散,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4、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将受众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该研究源于20世纪40年代赫卓格、贝雷尔森、麦奎尔等分别对广播、报纸、电视进行的调查研究。其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先河,但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脱离媒介内容与生产提供过程,因而无法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关系。

2019年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试流程复试资料及经验

2019年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试流程复 试资料及经验 随着考研大军不断壮大,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也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大。对于准备复试的同学来说,其实还有很多小问题并不了解,例如复试考什么?复试怎么考?复试考察的是什么?复试什么时间?复试如何准备等等。今天启道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复试相关内容,让大家了解复试,减少一点对于复试的未知感以及恐惧感。准备复试的小伙伴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对你的复试很有帮助啊! 院系简介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01年5月28日,隶属于北京大学,是中国最好的新闻学院之一。依托日益增强的新闻学和传播学学科基础,整合全校资源,逐步形成具有北大特色、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和教学模式,形成了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传播、广播影视、跨文化交流、公共关系、媒体经营管理等一系列的学科群。2010年,北京大学的“新闻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具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复试时间 学术及专业硕士2017年3月20日(周一)8: 30- -10: 30在人文学苑6-115报到。 学术硕士3月21日(周二)、进行面试。 专业硕士3月22日(周三)、进行面试 外语听力考试安排: 学术型硕士各专业: 3月20日下午2:00-2:20,地点:人文学苑6-B122 专硕创意写作方向: 3月20日下午3:00-3:20,地点:人文学苑6-B122 面试进行期间,考生可在人文学苑6 B122候考。 复试内容(科目)

复试分数线

复试流程 (1) 院系应及时公布复试细则(含复试时间、地点和复试成绩计算规则等信息)和复试名单。考生可登录院系网站查询,并按要求参加复试。

魏沛然谈北大传播学考研成功经验

政治 71;外语 79;传播学 107;中外综合文化知识 124;总分381分 好了,我给让位给他的经验谈了,嘿嘿,大家仔细读读吧!—— 今天谈谈考研心得。 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说的是某甲卖治跳蚤的妙方。某乙花大价钱买下,打开一看,两个字:勤捉。 我就是那个卖妙方的人。 跨校跨专业考研经验,粗粗一想,好象很多;仔细一想,无影无踪。可是既然答应下来,就勉强凑几句吧。 人说考研难,考名校难,考热门专业难。非常不幸,新院包含了这三项。下面具体谈谈。 首先,新院是不指定参考书目。为什么?要求我们多读书。书读多少遍都是不过分的。然而,仅仅死读书也是万万要不得的。因为在考场上,你会发现没有一道题的答案可以在书上完全找到。老师考察你的是通过熟练掌握理论,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远远不是死记硬背能做到的。因此,我对传播学理论课的建议是在看几本经典教材基础上(包括郭老的《传播学教程》还有华夏版《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在复习后期以看期刊杂志为主。可以做的选择有:人大《新闻与传播》、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北广《现代传播》……这样的好处在于了解了最新的学界以及业界动态,弥补了教材的不足。 第二,如果考“国际”方向,中外文化综合知识是一道必须跨过的坎儿。实际上这门课考的就是英文,甚至可以说就是英文写作。我数了数,发现一份150分的试卷,总共包括大大小小(包括翻译)5、6篇作文,分值在100分以上。提高英文写作能力,最折磨人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背诵。新概念3或4册都是很好的范文。 除了写作以外,也要尽可能的留意境外各大媒体。多上网,可以对付第一部分的名词解释。比如今年的施瓦辛格之类的。至于还有道题是给缩写先全写,我认为不用太在意。因为5道题只有5分,分量不重。总的来说,中外综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想在短时间有很大提高也不太容易。 最后,讲讲公共课。发现考进来的同学2门公共课都是很高分的。尤其是英语。还想跟备考同学说的是,英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研,进来以后会发现很多课很多老师在授课时都会或多或少地用到英文。所以,英语学的不扎实对自己也是没有好处的。 行文匆促,力有不逮,敬请原谅。 ◇程征,新闻学方向榜眼 政治 75 英语 70 新闻学 125 综合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115

北大传播学考研经验之专硕书目

北大传播学考研经验之专硕书目 性格决定习惯,习惯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诸君加油! 当你知道进入到北大初录取的名单之后到开学的这段时间你会干嘛? 我之前想的是考上了北大了,终于可以出去好好的玩了,出去玩就去各种地方玩,旅游啥的,宅在家就各种看电影看电视玩游戏。但是真的考上了,我很忙,并且我知道的考上北大的几乎都很忙,忙着各种工作、学习、实习啥的。当然不是说没有玩的,考上了玩就怎么怎么样。只是她们很少半年都在玩而已。 我想说的是,很多时候成功也许是一种习惯。 说这些包括上一个帖子只是想告诉那些或许和我一样基础较差的学弟学妹们。在复习的时候不要只是低头学习,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把该做的东西都做到了;是不是坚持完成了自己订的每一天的计划;是不是英语较好却每天看五六个小时英语而一两个小时看专业课,或者英语较差每天拿一两个小时看英语而五六个小时看专业课;是不是今天状态好心情好就多看一点,明天状态不好心情不好就少看了或者压根不看了;是不是光顾着看书而没有思考社会的热点问题,或者光顾着看微博而没有系统的看书。 说这些不是想说北大怎么怎么难,我用了这么长时间不是因为我笨。如果有学弟学妹看完我说的产生这种想法,那我很抱歉,这不是我本意。说这些只是想告诉大家可能被大牛们忽略的东西,并且这些东西可能大家也没有意识到。只是希望大家能够在另一个角度看看北大考研并且看看自己。北大没有那么难,但是也没有那么简单。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到了,把所有应该看得都看了,英语单词、语法、阅读、作文。政治该练的练,该背的背。专业课的东西都做到。即使最后因为一些意外发挥不好,或者运气不好没复习到。你也会收获很多很多的。并且天道酬勤,如果你把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到了,我相信问题是不大的。 成功容易吗?成功很容易,只要每天前后甩手300下就可以。成功很难吗?成功很难,苏格拉底所有学生中,每天都甩手甩了一年的只有柏拉图。 性格决定习惯,习惯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诸君加油! 废话少说上书目: 基础篇(重中之重):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许静《传播学概论》,中华传媒网《传播学精编》、《新闻学精编》、《重点难点50题》,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彭兰《网络传播概论》,老师们和业界名人的微博。 提高篇:塞弗林《传播学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巴兰、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石义彬《单向度、内爆、超真实》,《北大新闻与传播学评论》(共7辑),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四大期刊《国际新闻》、《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网站:中华传媒网,其他学科牛人的微博 提高的提高篇:学科内的各个领域,比如媒介事件、媒介素养、麦克卢汉、凯瑞的仪式观、吴婧老师的《文本机构与受众》、许静老师的《舆论学概论》,各种社会学、政治学的书目。 4月份到6月份: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许静《传播学概论》,中华传媒网《传播学精编》,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除了这些以外,自然越多越好。 7月份到8月份:批判学派和研究方法,如果有时间再加上一些新闻学的内容。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石义彬《单向度、内爆、超真实》、《新闻学精编》9月份到10月份:传播学知识细化,网络传播,塞弗林《传播学理论:起源方法与应

2019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考研经验分享

2019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考研经验分享 一、我的备考顺序 看参考书目(2-8月) 画框图(3月) 画出重点背诵名词(4月) 背书(4-10月) 整理专题(6-8月) 浏览老师论文(10月) 掐表做模拟题(10-12月) 做真题(10-12月) 查漏补缺(12月) 二、参考书目 北大新媒体专硕考察的基础知识板块:传播学基础知识、批判学派、社会研究方法、新媒体理论与热点。 (一)传播学理论与历史 1.李彬《传播学引论》: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将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娓娓道来,是跨专业备考考生的入门读物。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新闻传播专业基础书,书的条理、逻辑都很清晰,建议反复记忆。 3.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郭书中对批判学派涉及较浅,这本书很好地做了补充。 4.中华传媒网《传播学考研复习精编》:只有影印版。按照传统5W模式+批判学派+研究方法来编写,是一本帮助我们梳理知识体系的教材。 (二)社会研究方法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一本系统讲解研究方法的书,比风笑天的书更全更厚。和其他学校不同,北大新媒体专硕必考研究方法,所以一定要反复研读、记忆。研究方法比较抽象,建议大家边作对比边画框图,帮助理解。 (三)新媒体理论与热点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这本书也是新闻传播必读书目 2.学院老师论文:研究老师论文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你理解老师研究方向和角度。这项工作我是从10月份开始做的,按学院老师的不同研究方向整理,初试答题避免写出来的观点与老师相左。请尽量记忆背诵你认为可以用到的老师观点,同类论文可以一起整理。。 3.期刊杂志:阅读近半年的《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与写作》,适当摘抄、记忆。

北大传播学考研参考书内容解析

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参考书哪里好 如今市面上各种参考书目非常多,容易混淆考研同学视听,为考研道路带来不便。为了更方便考研同学们的集中学习,凯程考研老师根据多年经验选列了下列参考书以供同学们参考。 一、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北京大学没有指定传播学考研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概论》许静,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李彬(著)新华出版社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陈阳著 《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李琨著 《传媒批判理论》潘知常林玮著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评论》(1-4辑) 以上参考书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 二、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传播学考研很火,特别是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传播学考研研究生计划招收10人,招生人数相对较少,从这方面来讲考研难度较大,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复习较为容易。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传播学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传播学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三、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就业率居于全国同类专业院校的首位。 新闻学专业因为其属新兴学科范畴,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极缺高校教师,因此研究生毕业后即可进入高校教书,或者在科研咨询机构进行理论研究;同时亦可直接从事与新闻传播业务相关的工作,譬如进入报社、电视台、电台、网络等相关大众媒体;亦可进入广告公关公司、跨国传媒集团、媒介产品制作公司、政府机构以及大中型国有、民营、跨国公司,从事广告公关、品牌营销、整合营销等相关工作。传播学专业就业范围广,前景极其可观,是一个极好的选择。 四、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学费介绍 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学费总额1.6万元,学制2年,按学年缴纳学费。 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专业方向如下:

北大传播学考研复习的好建议哪家强

北大传播学考研复习的好建议哪家强 如果无法经得起孤独和寂寞的考验,请走别路,因为考研之路充满孤独和寂寞。凯程考研教育机构为同学们提供实现梦想的阶梯。 一、北大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复习建议 很多同学对于传播学考研专业课不清楚怎么复习,在这里凯程老师系统介绍一下如何高效率复习,供同学们参考。 关于专业课是怎么学,在此凯程老师强调一下:理解比记忆更重要,但该记的一定要记住,多看书、期刊、论文,多关心关心本专业发生的时事,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根据真题,有重点地看书,答题时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答案多分段,字迹要整洁清楚,多举些例子,只要时间允许尽量多写一些,要分配好时间,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把所考专业的脉络理清,把核心知识记住,时时复习,多重复,保持思维的敏捷,不要太贪,懂得舍弃,把心放开,考试前夕不要再接触新的东西,浏览浏览以前自己很熟的知识,多看看网上名家对今年的总结,关心一下一年来发生的事件,比较难的地方放在备考的中间阶段看,学会“浏览式”看书。除为数不多的学校外,通常专业课都不会成为我们考研的拦路虎,我们在重视专业课的同时,不用太担心专业课的学习。每天坚持学一点,天天保持学习的状态,最后出来的成绩可能都会让自己大吃一惊的。 1、理解比记忆更重要。记住的东西很容易忘掉,而理解的东西却能内化为自己的。凯程老师教授同学们在平时看专业书的时候除了特别重要的语句(如重要名词解释)外不用刻意地去背书上的表述,记住一句话的“形式”(表述)要比记住这句话的意思多花好几倍的时间,在紧张的考研时期花大把大把的时间去记别人的表述不值得,因此只要记住某个问题有几条几点以及每条每点的大体意思即可。当真正走到考场后你会发现你根本没时间回忆以前记的东西,那时那地脑子想的是什么就得在答题纸上写什么。 2、多看书没错,特别是期刊。首先,对那些报考不指定参考书的学校的同学来说,多看课本和期刊尤其重要。这些学校不指定参考书,它就可能出这一专业的任何一个知识点,而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会涵盖所有的知识点,要获知这些知识点,就要靠平时多看书和期刊,凯程老师会在平时讲课的过程中帮助同学们补充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对备考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考生来说,期刊就显得不可获缺了。其次,对备考那些指定参考书的学校来说,多看书和期刊也很重要。参考书的作用只是告知考生学习的方向,而不是说明题目的出题范围,已有学校这样明确说。我一同学研究完几所高校的试题后总结说,很多学校出的题都来自他们自己学校出版的书,而指定的参考书上却没有。总之,多看书和期刊没错,一来可以帮助开阔思路,二来显得答案特有深度,角度广而新。 3、重视真题,真题很重要,凯程老师总结了历年考研真题发现,很多情况下真题是这个学校出题的集中点,甚至有可能会成为后几年的题目,真题最好的利用方式就是以真题为中心选择看书的重点,这样能帮助同学们减轻复习的压力,节省复习的时间。 二、北大传播学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北大没有指定传播学考研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北大传播学考研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概论》许静,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李彬(著)新华出版社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考研参考书详解(一)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考研参考书详解(一)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考研传播学基础知识参考书 北大传播学很奇怪,有些书不是经典,但是应付考试非常有效,这些书我会重点说的。那就不在我的招呼范围之内了,爱看什么看什么。 1.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考研最有用的参考书——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这个是万能宝典。 如果对传播学一窍不通的人,第一个要看的绝对是教程,自然,最后临考复习的也应该是教程。 03年北大的综合卷出现了很多造纸术的发明之类的知识点,你不用害怕,其实就是媒介发展的一些重要发明,例如电话,电影,电报等等,这些在郭书里面都很仔细的说过。 06年考到了“大众”,“群集”,“公众”三个概念的区别,也是本书。 07年我记得考到了群体传播,郭书。 09年出现了“传媒作为市场”这个题目,同样是郭书。 反正既然没人提供详细的试题给我,我就凭着记忆随便说,错了别怪我。 总之,我罗列一下,大家就可以看到,郭书的意义了。 另外,郭书几个部分都很好——关于媒介制度的,以及效果研究这两块,但是不好的地方在于基本忽视了批判学派。批判的东西要另外的书本来补充。方法这块说到了一些,但不够深入。 人大老师的书还是很好的,它们多数并不有趣,比较乏味,但是条例清楚,逻辑严密,重要的是,他们是中国人,说话比较体贴我们的思考方式。所以,这本是最基础的考研宝典,无论你考人大,北大还是清华,这本都是不二之选。自然,广院可能喜欢《总论》,这是另外一码子事。 2.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考研参考书——李彬的《全球新闻传播史》 很多人都会说,应该介绍的是李彬的《传播学引论》(增补版),不过我还是认为应该介绍《全球》。 李彬《传播学引论》的价值就在于后面部分对批判学派的简介。前面部分可以在图书馆看过了就算了。别的书上也会有,而且李彬的特点就是文人色彩浓郁,所以很多话可以略过不听的,因为那是比喻和抒情。恰恰是这部分批判学派的内容,《全球》后面也有。等到我把两本书都弄到手之后,我差点哭了,本来可以不买引论的。 《全球》这本书的好处在于,把传播学和传播历史、新闻历史都揉捏在一起介绍,而且富有趣味,你可以看看人大老师的书,看的很郁闷之后看看全球,全球的语言我还是很喜欢的。 另:我本来总结过,只有北大传播根本不涉及新闻史,这点曾经让我觉得很幸运,因为作为跨专业的人,自然希望没有太多学了这个专业四年的人和我竞争。其实这是有偏差的想法,现在我也意识到了,北大08年的时候考到了美国宪法的第一修正案内容,这似乎也不是它第一次考宪法第一修正案,但这次是当作10多分的中等题目来出的。另外,09年在大传的名词解释部分出现了一道题——世界人权宣言。这个题目我是蒙的,但是给蒙对了。这个按下不表,后来我重新翻阅《全球》的时候,里面是说到过这个的。在传播学上几个比较重要的确立言论自由的法律中,宪法第一修正案和《世界人权宣言》,还有《人权宣言》,它们都有各自对应的条款。这等于是间接的考新闻史了,要非常小心。自然,我还是认为,新闻史不是必然的,也不会考很多,所以看看李彬这本《全球》应该足够应付了,至于中国的新闻历史,民国的那些,我到目前为止没见到北大考过。 3.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考研参考书——《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美)沃纳.赛佛林/等/2000-1-1/华夏出版社/48.00/平装/郭镇之/等 其实我不知道这本书到底翻译的好不好,我觉得还不错。有研友说:其价值就在与知识点相当的丰富,对效果观的源流有很好的总结。我很认同。本书如果入门看,会觉得很丰富,而且外国人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接触一下很妙。 然后我说一下这本书,它对模式有详细的总结,但是模式貌似北大不爱考,可谁也不敢不背。 另外,关于李彬在引论里面说到的普通语义学,这里有独立的章节介绍,我认为还不错。 本书说服的章节很有趣,关于说服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霍夫兰的学习理论,大家都知道,这是理性模式,另外一条是一致性理论,有四个小理论,海德的,奥古斯特,纽科姆等,其实就是三角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是非理性模式。到底是理性还是非理性呢?后来他用一个卡西奥普的精心可能性模式和卡兹的功能论来统合,说明,其实人是时而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