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1
- 格式:ppt
- 大小:164.50 KB
- 文档页数:37
BCS: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Css(稳态血药浓度/坪浓度):指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等于体内消除的速率时的血药浓度。
MRT:药物在体内平均滞留时间。
阿霉素;是一个有效的化疗药物,但由于对心脏的毒性较大,常常使用受到限制。
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用的时间或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特点:一级速率过程的消除半衰期与剂量无关,而消除速率常数成反比因而半衰期为常数。
包合作用:将药物分子包钳与另一种物质分子的空穴结构内的制剂技术被动扩散: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扩散的过程。
(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顺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被动转运: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崩解:系指固体制剂在检查时限内全部崩解或溶解成碎粒的过程表观分布容积:是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间的一个比值,意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药物按血浆中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的液体总容积,并不代表具体生理空间。
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成分的结合程度波动百分数:系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稳态最大血药浓度值的百分数。
波动度:系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平稳血药浓度的比值。
残数法:是药物动力学中把一条曲线分段分解成若干指数函数的一种常用方法。
肠肝循环:是指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从尿中排出的现象。
处置: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总过程。
促进扩散:是指某些药物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
达坪分数fss(n):是指n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Cn与坪浓度Css相比,相当于Css的分数。
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药为动力学模型一般说来,一种药物要发挥其治疗疾病的作用,必须进入血液,随着血流到达作用部位。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药物的吸收,而借助于血液循环往体内各脏器组织转运的过程称为药物的分布。
药物进入体内以后,有的以厡型发挥作用,并以厡型经肾脏排出体外;有的则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称为药物的代谢。
代谢产物可能具有药理活性,可能没有药理活性。
不论是厡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最终都是经过一定的途径(如肾脏、胆道、呼吸器官、唾液腺、汗腺等)离开机体,这一过程称为药物的排泄。
有时,把代谢和排泄统称为消除。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就是研究药物、毒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除过程的定量规律的科学。
它是介于数学与药理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自从20世纪30年代Teorell为药物动力学奠定基础以来,由于药物分析技术的进步和电子计算机的使用,药物动力学在理论和应用两方面都获得迅速的发展。
至今,药物动力学仍在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有房室分析;矩分析;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药物药效学模型。
下面我们仅就房室分析作一简单介绍。
为了揭示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的定量规律,通常从给药后的一系列时间(t) 采取血样,测定血(常为血浆,有时为血清或全血)中的药物浓度( C );然后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数据(C —t 数据)进行分析。
一 一室模型最简单的房室模型是一室模型。
采用一室模型,意味着可以近似地把机体看成一个动力学单元,它适用于给药后,药物瞬间分布到血液、其它体液及各器官、组织中,并达成动态平衡的情况。
下面的图(一)表示几种常见的给药途径下的一室模型,其中C 代表在给药后时间t 的血药浓度,V 代表房室的容积,常称为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K 代表药物的一级消除速率常数,故消除速率与体内药量成正比,D 代表所给剂量。
图一(a)表示快速静脉注射一个剂量D ,由于是快速,且药物直接从静脉输入,故吸收过程可略而不计;图一(b)表示以恒定的速率K ,静脉滴注一个剂量D ;若滴注所需时间为丅,则K=D/丅。
药物的药物动力学模型构建与验证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构建和验证药物动力学模型是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科学家和医生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药效和副作用。
本文将介绍药物动力学模型的构建过程和验证方法。
一、药物动力学模型的构建药物动力学模型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药物的属性、体内过程和数学模型等多个因素。
下面将介绍药物动力学模型构建的主要步骤:1. 收集数据:构建药物动力学模型的第一步是收集与药物相关的数据,包括药代动力学参数、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实验室研究、临床试验或文献调研等方式获得。
2. 选择数学模型:根据收集到的数据,选择适合的数学模型来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
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一室模型、二室模型和生理药动学模型等。
3. 建立方程:根据选择的数学模型,建立描述药物动力学的数学方程。
方程需要考虑生物体的解剖和生理特征,以及药物的特性和作用机制等因素。
4. 参数估计:利用数学统计方法,估计药物动力学模型中的参数。
参数估计的准确性将对模型的可靠性和预测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5. 模型优化:对已建立的药物动力学模型进行优化,不断修改和调整参数,以提高模型的精确度和适应性。
二、药物动力学模型的验证药物动力学模型的验证是评价模型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过程,通常通过与实际数据的对比来进行。
1. 内部验证:将已获得的数据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利用训练集来建立药物动力学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验证集来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
内部验证主要评估模型的拟合程度和预测精度。
2. 外部验证:将已验证过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应用于独立的实验数据,并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
外部验证重点评估模型的适应能力和预测能力,以及模型是否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3. 敏感性分析:通过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评估模型对各个参数的敏感程度,以及参数变化对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
敏感性分析有助于了解和优化模型的可靠性。
药物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
一级动力学消除是描述药物在体内被代谢和排泄的过程的一种数学模型。
药物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1. 指数衰减:药物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过程是指数衰减的。
这意味着在单位时间内,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会以固定的比例减少,直到药物完全被清除出体外。
2. 常数半衰期:一级动力学消除中,药物的消除速率和体内浓度成正比。
这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以常数速率减少。
常数半衰期是指使药物浓度降低50%所需要的时间。
尽管半衰期在不同的个体和药物之间可能有所变化,但在一级动力学消除中,它保持恒定。
3. 一阶速率常数:一级动力学消除还要依赖于一阶速率常数,它表示单位时间内药物被消除的分数。
一阶速率常数与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度相关,且与药物本身的性质密切相关。
4. 独立于药物浓度:在一级动力学消除中,药物的消除速率仅与一阶速率常数有关,而与药物的浓度无关。
这是一级动力学消除的重要特点之一,它意味着无论药物浓度高低,药物按此模型消除的速率始终保持不变。
总结起来,药物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包括指数衰减、常数半衰期、一阶速率常数和独立于药物浓度。
了解药物的消除特点可以帮助医生和药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从而优化药物的使用和疗效。
前言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
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药物体内代谢物及代谢机理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通过药物在体内代谢产物和代谢机理研究,可以发现生物活性更高、更安全的新药。
近年来,国内外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在评价新药中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药物进入体内后,经过吸收入血液,并随血流透过生物膜进入靶组织与受体结合,从而产生药理作用,作用结束后,还须从体内消除。
通过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求算相应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后,对可以药物在体内过程进行预测。
因此新药和新制剂均需要进行动物和人体试验,了解其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药物代谢动力学》课程教学已有二十多年历史,本书是在原《药物动力学教学讲义》基础,经多年修正、拓展而成的。
全书十三章,三十余万字,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内容。
本书编著者均是长期在药物代谢动力学教学和研究第一线的教师。
因此,本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较强,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编者药物代谢动力学主编:王广基副主编:刘晓东,柳晓泉编者(姓氏笔画为序)王广基、刘晓东、陈西敬、杨劲、柳晓泉内容提要: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内容。
1.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疗效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2.消除:代谢+排泄。
3.转运:吸收+分布+排泄。
4.处置:分布+代谢+排泄。
5.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6.吸收:药物由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7.分布:指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随血液向组织和脏器转运。
8.代谢:指一种化学结构的物质转变成另一种化学结构的物质。
这个过程在酶的参与下进行,又称生物转化。
9.排泄:指药物或代谢物排出体外。
10.首过效应:吸收的药物随血液首先到达肝脏。
肝脏是药物的主要代谢器官,因为药物进入全身循环前首先受肝脏代谢,使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称~。
11.表观分布容积:是将全血或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是药动学的一个重要参数。
12.药物的累积:当药物对组织有特殊亲和性时,该组织往往就起了一种贮存的作用。
此时常看到药物从组织解离进入血液的速度要比进入组织的速度慢。
这样当连续用药时,能引起组织中药物浓度逐渐上升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蓄积。
13.血脑屏障:药物注射后,可迅速进入全身各组织,但向脑转运少。
这说明血液与脑组织之间存在着某种屏障——血脑屏障。
14.第一相反应:引入官能团,大多数脂溶性药物经氧化还原,水解生成极性基团。
15.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化合物的极性基团或由于第一相反应生成极性基团与机体成分结合。
16.酶促作用:给予某种化合物使药物代谢酶活性增强,因此促进药物代谢,称酶诱导。
引起诱导的化合物称诱导剂。
17.酶抑作用:某些药物可抑制肝微粒体中酶的作用而抑制另一些药物的代谢,导致后者的药理活性及毒副作用增强,这种药物称为抑制剂。
18.被动扩散:物质服从浓度梯度由高向低转运的过程。
19.主动转运:生物体内一些必要的物质,如K+、Na+、葡萄糖、氨基酸等,通过生物膜转运时,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可以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称~。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是关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过程的数学描述。
这种模型旨在对药物在体内的各种过程进行有效的量化,并且可以用来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和预测药物响应。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质量平衡方程。
描述药物在体内各组织间的分配和转换。
2.药物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内的速率。
3.药物分布。
药物在各组织之间的分布方式和速率。
4.药物代谢。
药物在体内的转化、代谢和清除过程。
5.药物排泄。
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途径和速率。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可以利用物理学、生理学、生化学等知识来建立,以理解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行为,从而指导药物的设计和使用。
同时,这
些模型也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使药物治疗更加精确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