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伊东丰雄的设计理念与作品
- 格式:docx
- 大小:16.76 KB
- 文档页数:2
2020·08伊东丰雄与路易斯·康是两位不同时代的建筑大师,伊东丰雄是一位现代建筑大师,而路易斯·康设计的建筑作品处于工业化时代的大背景下。
伊东丰雄从事建筑设计已达五十多年,并于2013年3月18日,获得201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他凭借自身对当下建筑设计的理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建筑作品,其代表作有银色小屋、风之塔、仙台媒体中心、岐阜媒体中心等。
路易斯·康是一位工业化时代的伟大建筑师,曾获得过美国建筑师协会(AIA )颁发的纪念金牌,路易斯·康具有极其出色的建筑理论研究与实践,其建筑理念与作品对于现代主义建筑起到很强的推进作用,其代表作有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萨尔克生物研究中心、金贝尔美术馆、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等。
本文拟通过对建筑师伊东丰雄与路易斯·康的作品进行比较,解读他们的思想,分析其建筑设计理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通过对不同时代的两位建筑大师思想与理念的浅析,对今后国内建筑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与帮助。
一、伊东丰雄与路易斯·康的设计理念伊东丰雄的建筑生涯开始于对“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 )的憧憬与失落[1]。
20世纪中叶,受到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化、泡沫经济等社会变化的影响后,伊东丰雄开始深入思考建筑设计尤其是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认为受现代主义与全球经济化的影响,大都市的建设已趋于均质化,并向着无视人性的道路前进,他认为有些重要的东西在城市的不断更新中被无情抛弃。
于是他开始对当下建筑设计进行解读,希望找回建筑的可延续性,于是他总结出以下四个要点:一是恢复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恢复地域性,三是继承土地固有的历史与文化,四是重建人际关系与社区的场所[2]。
抓住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多地抓住使用者的精神需求。
“静谧与光明”这五个字可以很好地描述路易斯·康的建筑精神,他认为建筑不仅存在于社会、经济等层面,更应该存在于精神层面,即体现人性意识,所以建筑应是可度量与不可度量的结合。
伊东丰雄作品中的临时性1伊东丰雄作品“临时性”的设计思想和背景在伊东丰雄的设计中有不少作品都贯穿着“临时性”的概念,这个概念也成为了他的建筑哲学中的一部分,也是其建筑技术策略之一。
临时性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其真正成为世界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则要追溯到1851 年,首届伦敦世博会通过应用标准化的工业生产配件,在短时间内便组装了水晶宫,同时在博览会结束后又如期拆除了水晶宫,这开辟了临时性建筑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由于临时性建筑空间功能的模糊性的要求,出现建筑的生长和置换。
当建筑空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由电脑控制生成相应的的建筑形态,这种形式就如同“自由生长”的临时性建筑。
伊东丰雄曾说过:“我认为我的建筑没有必要存在100 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在我设计某个项目时,我只关心它在该时期或其后20 年作何用。
极有可能,随着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技术的进一步的更新发展或者是经济及社会条件的变化,在其竣工之后,就根本没有人再需要它了。
”“建筑是一种临时性的存在”,是一种独特也是容易引起误会的说法。
通过对临时性的演绎,伊东丰雄明确的拒绝了西方将建筑看成是“石头的史书”和“凝固的音乐”这样的永恒性和固定性的标准。
在“临时性”的背后隐藏着伊东对日本当代城市的所做的现实主义解析:一方面作为对建筑短暂性的积极回应;一方面作为对“无背景”式的都市环境的最好诠释。
另外,“临时性”也是日本建筑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传统。
因而可以说“临时性”是一种交织着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时尚的独特的都市观,审美观和世界观[1] 。
临时性充斥着现代社会,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伊东丰雄对于建筑设计的理解。
因此,建筑的临时性更多的是在描述其内部功能的临时性,另外,建筑的临时性也包括临时建筑,这类临时性的建筑在伊东丰雄近期的作品中可以找到,在这类建筑中,建筑的临时性是由建筑使用功能的临时性所导致的。
这其中所表达的临时性是对于建筑在历史长河中的临时性。
对于世界上大部分的建筑来说,它们的临时性都是显而易见的,除了象宫殿、纪念馆、体育馆等大型、有特殊意义的建筑,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临时性的。
解读伊东丰雄建筑作品的“暂时性”理念表达王洁;吴俊【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5(0)2【摘要】For the special geographic feature and national tradition, the “temporary” culture of architecture has gradualy been formed in japan with diverse expression.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feature of information times, toyo ito has combined the theory of “temporality” with his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has made it more meaningful through his continuous thinking and practicing. This paper is mainly about the analysis on the theory of temporality of architecture through the four aspects below: the “temporality” of architectural forms, architecture reflects “temporary” things, the “temporality” of spatial functions and architecture regarded as “temporary” place in the city, and then discusses the enlightenment of this theory on architectural design.%独特的地理特点与民族传统使日本形成了丰富的“暂时性”建筑文化,对于建筑的“暂时性”形成了多角度的解读方法。
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及建筑作品评述摘要:伊东丰雄的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要研究其建筑,首先要理解其建筑思想。
本文通过对其建筑思想——时代的“不确定性”进行诠释,深入了解其建筑特征。
借此可为我们日后更好地向伊东丰雄学习提供一个粗略的轮廓。
关键词:伊东丰雄;不确定性;建筑思想;建筑设计正文:伊东丰雄是活跃在当今世界建筑舞台的先锋建筑师之一,他的先锋性来源于他的独特的建筑思想,其受到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吉勒·德勒兹的影响,将自己的建筑理念透过德勒兹的“游牧”(Nomad)的概念表现出来。
0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0.1 哲学基础在上世纪60 、70 年代,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作为时代变化的敏锐观察者,提出了“游牧”的概念,并作了比较系统的思想阐发:认为由于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变化,已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纽带关系,时代的本质更多的表现一种“块茎式文本”,即一切去除了中心、统一的后现代意义上的实体。
它去除了“一”(总体性、整体性、统一性);解除了根—树结构的中心化和层级化限制,自由伸展,不断制造新的连接;不断衍生差异,形成多元和撒播。
通俗的来说,“游牧”的概念也就是指时代的本质表现为“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又表现为多元化、复杂化等等概念,认为世间是不确定的。
而后现代思想就是在后工业化社会中,为抵抗客观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急速膨胀而产生的一种“非理性”排遣。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德勒兹的“游牧”思想就是后现代思想中的一块湿地,它几乎聚集了所有后现代理论的特性,并对整个后现代思想起着巨大的调节和引领作用。
0.2 建筑思想伊东丰雄在德勒兹的“游牧思想”的影响下,对日本社会的的状况以及生活方式,建筑创作、建筑空间等等都有着自己的理解。
比如,在伊东丰雄看来,“在日本,建筑不是一件长久的东西,他的生命也许就是几十年,大家对这也没有什么抵触感。
”“我认为,是运动、缓慢变化的空间以及它们将如何变化下去的那种感觉,产生了建筑中的时间单元。
伊东丰雄:好的建筑像一棵树(组图)VivoCity,伊东丰雄把海带进了购物中心嘉茂园,把公寓建筑和周遭环境打造为一个连续空间,人在楼宇中,楼在自然中日本建筑大师伊东丰雄,作品风格与他本人性格有着和谐的相似性:人文、简约、自然。
最近在新加坡举办的伊东丰雄个人展,浓缩了他近40年的设计精华。
伊东丰雄说:“好的建筑就像一棵树”,无论内在外在都符合自然结构,有益于生态平衡。
眼前这位谦虚和蔼、又别有一番儒士风范的老先生,看起来像是你在东京街头问路时,绝对会从他那里得到亲切回应的一位老人家,不过,他就是日本建筑大师伊东丰雄(70岁)。
没有雷姆·库哈斯极富盛气的棱角外表,亦不似保罗·安德鲁大胆写意的诗人气质,又与扎哈·哈迪德的艳丽仪态相去甚远,但在国际建筑设计界,伊东丰雄的作品风格真的与他本人的性格有着和谐的相似性——人文、简约、自然。
此次在新加坡举办的“MY COSMOS: From my room to my city”伊东丰雄个人展,浓缩了这位大师近40年的设计精华,而他的名字就是最凝练的开场白。
想要简短列举伊东丰雄的一两件代表作,非常有难度。
日本的长冈音乐厅、表参道TOD’s店、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台湾高雄世运会主场馆、西班牙Torrevieja休闲公园、伦敦Serpentine艺廊……这份作品名录可以继续延长下去。
确切统计出他经手过的设计作品数量并没有实质意义,量化看待一个设计者的作品,是具有讽刺性的行为;尤其对于关怀建筑使用者体验和居住者感受的伊东丰雄来说更是如此,我们何不从这个最令人好奇的话题开始——“伊东先生,您住在怎样的房屋里?您喜欢自己的房屋吗?”他说:“太太两年前过世后,我捐出了以前和太太一起定居的房子,搬进了现在居住的银色小屋(Silver Hut)。
银色小屋同时也是伊东丰雄建筑博物馆(Toyo Ito Architecture Museum)小小的一部分,但却是我早在1984年就有的设计概念。
关于伊东丰雄的设计理念与作品伊东丰雄的作品可被认为是对日本社会复杂性的最重要的诠释之一。
他的建筑很难适合严格的、一贯的思想潮流,事实上,伊东最初的意图并不是追求一种单一的研究,或者创造一种适用于任何地方的自己的正式风格。
他的研究始于对日本消费社会的留心观察及对其社会背景的解析。
尽管西方城市和街道都有其身的设计,背景都有恰当的参照物,但是诸如东京这类城市却表现出无特色的、且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城市特征,这种特征会在任何方向尢休止地延伸。
经过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跨距,建筑很快会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形式、新功能的建筑。
因此,城市的形象总是在变化之中,但始终没有改变其基本概念,即没有特色而易于粉碎,除了交通及通讯系统外缺乏恰当的参照物。
这些城市没有如同欧洲城市的真正持久的建筑,相反它们却保留了暂时的不稳定的宏观基础建设。
如果我们看看日本的传统会发现,由于地震的不断威胁、,建筑都是木制的而非室制或砖制,于是由于材料易于坏,通常很短时间建筑就要重新翻盖。
在日本文化中,设计出持久、坚固而结实的建筑的理念从来不存在。
伊东丰雄发展了短暂建筑的理念,短暂建筑是表现这些无背景大都市的最佳方式。
伊东的建筑材料的坚固性被减到最低程度。
他使用技术把结构及细节的尺寸几乎缩减到尽头,最大程度地使用玻璃,以使建筑抽象化而远离其物质性,为建筑增添与临时装置相似的易碎性。
在日本,由于城市背景变化很快,没有持久的东西。
因而,他的作品避免任何形式的坚固,而展现—种短暂的、脆弱的、易变的外观。
我们可以对日本城市进行现实主义解析。
伊东既关注建筑文脉,又脱离文脉的建筑设计方法,看起来似乎是自相矛盾的,然而却与西方传统、保守的设计有许多共同之处。
事实上,凡是有机会亲自目睹伊东在东京成横滨的现实作品的人,将会有一种与在杂志上所见的完全不同的印象。
在西方人看来,如此动态的、轻快的结构看上去既体现未来派风格,义充满幻想,因为他们以欧洲城市为背景来想像,然而当置身于他们自己的环境中时,效果也随之改变。
伊东丰雄伊东丰雄是当今世界建筑舞台最为先锋的建筑师之一。
他的先锋性体现他的独特建筑哲学思想和对电子媒体时代(又称后现代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不确定性”特征的深刻领悟。
他开创了未来时代中新建筑的一个窗口,并且正在影响着下一代建筑师的思想和世界建筑未来的走向。
他是后现代社会的新建筑的拓荒者,他在建筑史上的地位将与柯布西耶等大师一样留在建筑星座人物榜上。
他所开创的建筑新天地和哲学思想,正在由日本向全世界弥漫扩散开来,并且将左右今后几十年内的建筑发展方向。
1,时代之背景工业时代以商品为基本单位,时代典型特征就是“确定性”或一元性,而后工业时代是以信息为基本单位,它典型特征是“不确定性”或者多元化,信息时代的重要外在表征是信息(数量上)的泛滥。
这样带来了一个问题:每个信息,(它被人们)占据或者关注的时间变短了。
在来来往往的信息流中,人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信息)流动的世界中,处在一个不断变幻的外部世界中,由此必然产生一种动荡的感觉,发现自己到处于“不确定性”中。
从信息层面讲,知识更新的时间在变短,喜好某一特定对象的时间在变短。
人们发现一切都在变,唯有不变的就是“变”本身。
身外的一切流动都在加速,生命标尺也在不停地变换,人们丧失了一种确定感,从而被抛入“变化”的深渊,也即“不确定性”之中(变化和“不确定性”可以互相推导出来)。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当网络在生活中铺展开来时,这种感觉就更加明朗和清晰。
面对网络,我们拥有虚拟世界,拥有庞大的信息获取量,但是,我们却迷失网络中。
网络最终作为信息社会的典型事物,即使最为不敏感的人,都无法不受到这种“不确定性”(虚拟性)的冲击。
下面分别从哲学层面和建筑层面分别阐述。
1.1哲学层面后现代哲学思潮认为时代本质表现为“不确定性”。
当代哲学家认为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性)与传统文化和现代主义之间发生了一种断裂关系,与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或不可翻译性,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具有某种不可言说或不可表达的。
试论伊东丰雄的建筑语言一、伊东丰雄及其建筑思想伊东丰雄,1941年生于日本,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
1965-1969年在新潮运动领袖成员之一的菊竹清训事务所任职。
1986年他自己的住宅"银色小屋"是他的顶峰之作。
他曾说:"在日本,建筑不是一件长久的东西,它的生命也许就是几十年,大家对着也没有什么抵触感。
"他的建筑思想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1、暂时性伊东认为,所谓"日本建筑"的特质,即是一种"暂时性"。
例如,日本的传统建筑是以细柱支撑屋顶,而不是重墙,室内基本不设墙,代之以随时可移动和装拆的屏风、隔扇等"临时性"的构件划分空间。
80年代他设计了名为"Silver Hut"的自用住宅(图1)。
他避开有意识的形态操作,转而追求原始的建造方式,将各种用途的房间灵活地组成一个小的"集落"。
7个轻质钢拱顶轻巧地落在混凝土的柱上,核心部分是一个透空网顶覆盖着的起居室,其余部分则以柔软的帐蓬相裹。
阳光射进室内,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改变光和影的效果,让人体会到古老禅宗的无常感。
铝材的墙壁充分显示临时性的组合特征。
Silver Hut(图1)2、流动性伊东丰雄说:"我经常说的floating并不仅仅是描述我在建筑上想要达到的一种轻盈、无重量感,还传达着一种我们的生活正在与现实失去联系的观点;非常静态的空间开始运动变化形成流动的空间。
......我一直努力将这样连续地不断运动的空间在建筑中表现出来。
"他还指出城市空间是由不可移动的场体像建筑、土木工程组成的,同时也是流动的各种元素的积聚,这些流动是由诸如水、风、人、车不同力量所产生的,也是由不同种类的能量及信息产生的。
仙台媒体中心夜景(图2)比如,在仙台媒体中心的底层(图2),伊东丰雄将其用玻璃封闭起来,但四周的墙体没有任何框架,而且主立面的玻璃墙也是可以完全打开的,"墙"在此接近于虚无,使外界和建筑内部可以保持最大程度的交流。
简析日本伟大建筑——伊东丰雄的仙台媒体中心伊东的作品呈现出一种中性的甚至女性的色彩,他所惯用的玻璃这样轻薄透亮的材料、白色、空白与裸露为他的作品带来一丝抽离重量的轻逸感。
正是源于对当今消费时代特点的深刻思考,才使他的建筑语言如此地打动现代人漂浮的心,对于他而言创作建筑不是目的而只是确认自己生活方式的一种手段而已。
伊东设计的每一件东西都在尝试使建筑摆脱重力并远离形式和重量的共存而产生的矛盾。
而在仙台媒体中心(见图1),这个想法得到完美的诠释和放大,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轻舞飞扬的水立方体,即在建筑中加入很多其他元素后仍然保持原有的风貌。
对于伊东丰雄而言,轻盈是他实践其“临时性”理念的必经之路,而途中遇到的主要现实障碍,是沉重而凝固的结构。
在他的作品中,伊东丰雄尝试过两种方法去消除这个障碍。
首先是创造透明的结构。
传统的建筑元素,如梁、柱、内外墙都消失了,仅剩下朦胧化的三个要素:彻底开敞、保持着未完成状态的“平板”(Plate);由原本绝对垂直的柱子演变成的、曲折向上的空心“水草”(Tube)以及飘浮、透明、能呼吸的双层玻璃幕墙———“透明的皮肤”(Skin)。
在仙台媒体中心里柱子摆脱传统的垂直结构,建筑要素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伊东称其为“Tube”。
巨型螺旋般的“Tube”结构总共有13根(见图2)。
它们的外形是随机而自由的,充满生命力的,如同海藻一样自由伸展、旋转、蔓延。
它们形体偏心、失稳、均衡破缺。
这些结构从垂直方向上将楼板连在一起,它们既具有传统柱子的结构功能,也充当管道井的角色。
成束的钢管形成的中空的柱子,直径从2 m~9 m不等。
它们如同这座媒体建筑中的计算机网络一样自由贯穿于建筑的各个部分,“既是骨骼,又是血管,还是神经”,在这里,“结构、机械元素及建筑功能之间的界限消失了”。
最后概念形成了仙台媒体中心的最基本的元素:板(地面)、管(柱子)和外壳(正面/外墙)。
伊东一直努力进行基于严格抽象的管板式模型的研究工作,目的就是为了保持概念的清晰化。
伊东丰雄建筑思想分析浅谈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一、前言某晚,伊东丰雄私宅“银色小屋”,伊东丰雄与西泽立卫正在喝酒聊天,突然伊东一下捏扁了手上的铝合金啤酒罐,举着对西泽说:“建筑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西泽吓了一跳,桌上还摆着威士忌、日本清酒的酒杯,西泽举起威士忌酒杯问伊东:“这个不行吗,”伊东摇头,西泽又举起日本清酒酒杯,伊东还是摇头,晃着手中捏的变了形了的啤酒罐。
西泽好像一下醒悟过来一样理解了伊东建筑的本质。
二、伊东丰雄的思想背景建筑师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时代的精神,全面理解建筑师所生活的时代才能理解建筑师的建筑思想。
在中国,对大多数家庭来讲,住宅是一项重要用品,是一个需要经过慎重考虑的决定,一处身体以及心灵的归宿。
但是在日本却不同,由于火山季风和海岛的特殊风土,设计出持久坚固而结实的建筑的理念从来就不存在。
对于日本人来说,住宅仅仅是一处就寝的空间,一处临时避难的场所,尤其在东京这样一个消费至上的城市中,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更为明显,而建筑变得迅速不合时宜,无法适应现代城市,建筑早已沦为快速城市代谢物,因此伊东丰雄决定为建筑找到新的命运。
伊东丰雄曾说过:“我认为我的建筑没有必要存在100年或者更长时间,在我设计某个项目时,我只关心它在该时期或其后20年作何用。
极有可能,随着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技术的进一步的更新发展或者是经济及社会条件的变化,在其竣工之后,就根本没有人再需要它了”。
三、三个作品看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1) 银色小屋—建筑的临时性这是伊东丰雄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在这一时期,他是多以形式的轻盈、建筑的短暂性来获取流动感和漂浮性的意向。
小屋处在东京郊区的林间,大量使用了玻璃、铝合金和钢结构制作的格子屏障。
这些透明和半透明的材质使建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小屋看上去更象是私人聚会场所或是周末用的临时度假屋和工作室,不象是定居的场所。
建筑是由7个大小不同的带有拱顶的独立房子组合在一起的,这些房子各有功能,包括一个由混凝土柱子围成的庭院。
关于伊东丰雄的设计理念与作品
伊东丰雄的作品可被认为是对日本社会复杂性的最重要的诠释之一。
他的建筑很难适合严格的、一贯的思想潮流,事实上,伊东最初的意图并不是追求一种单一的研究,或者创造一种适用于任何地方的自己的正式风格。
他的研究始于对日本消费社会的留心观察及对其社会背景的解析。
尽管西方城市和街道都有其身的设计,背景都有恰当的参照物,但是诸如东京这类城市却表现出无特色的、且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城市特征,这种特征会在任何方向尢休止地延伸。
经过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跨距,建筑很快会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形式、新功能的建筑。
因此,城市的形象总是在变化之中,但始终没有改变其基本概念,即没有特色而易于粉碎,除了交通及通讯系统外缺乏恰当的参照物。
这些城市没有如同欧洲城市的真正持久的建筑,相反它们却保留了暂时的不稳定的宏观基础建设。
如果我们看看日本的传统会发现,由于地震的不断威胁、,建筑都是木制的而非室制或砖制,于是由于材料易于坏,通常很短时间建筑就要重新翻盖。
在日本文化中,设计出持久、坚固而结实的建筑的理念从来不存在。
伊东丰雄发展了短暂建筑的理念,短暂建筑是表现这些无背景大都市的最佳方式。
伊东的建筑材料的坚固性被减到最低程度。
他使用技术把结构及细节的尺寸几乎缩减到尽头,最大程度地使用玻璃,以使建筑抽象化而远离其物质性,为建筑增添与临时装置相似的易碎性。
在日本,由于城市背景变化很快,没有持久的东西。
因而,他的作品避免任何形式的坚固,而展现—种短暂的、脆弱的、易变的外观。
我们可以对日本城市进行现实主义解析。
伊东既关注建筑文脉,又脱离文脉的建筑设计方法,看起来似乎是自相矛盾的,然而却与西方传统、保守的设计有许多共同之处。
事实上,凡是有机会亲自目睹伊东在东京成横滨的现实作品的人,将会有一种与在杂志上所见的完全不同的印象。
在西方人看来,如此动态的、轻快的结构看上去既体现未来派风格,义充满幻想,因为他们以欧洲城市为背景来想像,然而当置身于他们自己的环境中时,效果也随之改变。
如同在欧洲,一些建筑师对于现存的共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及在建造中使用的传统材料高度重视。
伊东丰雄一开始就对日本社会的壮况及共生活方式进行客观的分析,接下来研究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就材料的使用及建筑上的解决办法言,即使结果完全相反,伊东丰雄在两者间处理的方法也没有太多不同。
要重新界定建筑和自然的关系,伊东靠的却是人工智慧─电脑设计演算法,是指在座标图上,由数学逻辑来控制点的运动。
在《伊东豊雄的建筑冒险十则》中,伊东说明他喜欢设计演算法的原因,因为它就像作曲,透过规则将一个音调定下,然后在某个框架上,一点点地去调整移动,在「安定」中制造一种「不安定」。
伊东认为新世纪建筑必须拥有「做出不安定状态」的企图。
而透过设计演算法所做出的建筑线条,不只是将大自然里的树枝、叶子等不规则线条,转化成便于建筑物使用的几何线条,它的本质也和大自然的法则相似,依循一个固定的逻辑,从一个点开始,然后延展开。
电脑演算还原自然逻辑
举例来说,在东京表参道上的精品店Tod's ,伊东就把店外行道树榉木树枝的剪影放入座标图,透过数学逻辑,不断地在图上重迭剪影,再依照这个图样设计建筑物的结构与外观。
如此一来,Tod's 的墙就像是由一根根树枝组成,和街道上真实的榉木相互辉映。
负责世运主场馆的在地建筑师刘培森认为,伊东豊雄和其他建筑师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有很强的结构与系统技术,这让他除了具备一般设计师的观察力,更能全方位实践自己的意志,并追求细节的完备。
「真诚
亲和的人格特质也是伊东的优势,他从来没有身段,总是诚恳地与人沟通,这让他不仅可以成功率领一个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的团队,也能说服业主采纳他各种前卫的提案,」刘培森说。
「不论多好的设计案,都必须在连影子和形体都不存在的阶段去说服对方,所以建筑的表现包括了思想意象和技术的传达,」伊东在《伊东豊雄建筑论文选:衍生的秩序》里再次强调沟通的重要性。
体育界常用的「意象训练」,藉由在脑海中不断想象某动作,使比赛时能顺利表现;运用在建筑上,伊东透过此概念说明来创造意象,并和业主、工程师、居民建立相同的愿景。
追求自由一向是伊东建筑的信仰,他认为,一旦被形式左右,人类的生命力与丰富性等特质就会流失。
那么能够享受自由的建筑会是什么样子?这赋予他创造建筑的冲劲与原动力。
可以期待不久的将来,台湾老百姓不用买机票飞到东京,也可以亲身感受到伊东豊雄的自由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