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东丰雄建筑作品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7.99 MB
- 文档页数:48
伊东丰雄作品临时性的若干思考1伊东丰雄作品“临时性”的设计思想和背景在伊东丰雄的设计中有不少作品都贯穿着“临时性”的概念,这个概念也成为了他的建筑哲学中的一部分,也是其建筑技术策略之一。
临时性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其真正成为世界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则要追溯到1851年,首届伦敦世博会通过应用标准化的工业生产配件,在短时间内便组装了水晶宫,同时在博览会结束后又如期拆除了水晶宫,这开辟了临时性建筑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由于临时性建筑空间功能的模糊性的要求,出现建筑的生长和置换。
当建筑空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由电脑控制生成相应的的建筑形态,这种形式就如同“自由生长”的临时性建筑。
伊东丰雄曾说过:“我认为我的建筑没有必要存在10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在我设计某个项目时,我只关心它在该时期或其后20年作何用。
极有可能,随着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技术的进一步的更新发展或者是经济及社会条件的变化,在其竣工之后,就根本没有人再需要它了。
”“建筑是一种临时性的存在”,是一种独特也是容易引起误会的说法。
通过对临时性的演绎,伊东丰雄明确的拒绝了西方将建筑看成是“石头的史书”和“凝固的音乐”这样的永恒性和固定性的标准。
在“临时性”的背后隐藏着伊东对日本当代城市的所做的现实主义解析:一方面作为对建筑短暂性的积极回应;一方面作为对“无背景”式的都市环境的最好诠释。
另外,“临时性”也是日本建筑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传统。
因而可以说“临时性”是一种交织着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时尚的独特的都市观,审美观和世界观[1]。
临时性充斥着现代社会,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伊东丰雄对于建筑设计的理解。
因此,建筑的临时性更多的是在描述其内部功能的临时性,另外,建筑的临时性也包括临时建筑,这类临时性的建筑在伊东丰雄近期的作品中可以找到,在这类建筑中,建筑的临时性是由建筑使用功能的临时性所导致的。
这其中所表达的临时性是对于建筑在历史长河中的临时性。
对于世界上大部分的建筑来说,它们的临时性都是显而易见的,除了象宫殿、纪念馆、体育馆等大型、有特殊意义的建筑,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临时性的。
伊东丰雄:像风一般轻逸的建筑作者:河西来源:《财富堂》2013年第05期2013年3月18日,普利茨克奖评委会因为伊东丰雄“将精神内涵融入设计,以及其作品中所散发出的诗意之美”而将本届普利茨克建筑奖授予现年72岁的这位日本建筑大师。
这是第六位获得普利茨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他的弟子妹岛和世前年获得了这个建筑界最高奖的肯定,可以说,至伊东丰雄获奖,日本建筑在普利茨克乃至世界建筑的舞台上获得的承认已经不言而喻有目共睹。
1985年,伊东丰雄进行了“以布包裹风的实验”,当他的弟子妹岛和世看到这个作品时,她说,她被刺痛了!轻逸的布取代了厚重的混凝土墙体,伊东丰雄说:“建筑像‘风’一样,每个时期都在变化,捉摸不定,但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这是在说建筑善变吗?还不如说他的建筑就在模仿风!1986年,伊东丰雄设计了他名噪一时的代表作“风之塔”,此作品呈透明圆柱状,是日本国铁横滨线的北幸地下街通风口,这回不是布,而是铝制板来包裹通风口里的风,铝制板当然要坚固一些,但同样轻逸。
伊东丰雄对建筑之轻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把流动和变化无常作为设计基础,是使用轻薄表皮的开拓者,使建筑具有渗透性——“消隐”。
他的作品有一种失去重量后的轻盈。
伊东试图设计一种流浪的建筑,隐喻都市人的彷徨与无奈,让建筑,在都市中移动和游牧。
1982到1984年的“银色小屋”,则让建筑的实体变成虚体,七个大小不同、功能各异的带有拱顶的独立小屋,可以快速建造,也能快速消失,这种即建即拆的临时性建筑,正是都市中流动性的象征,让人刺痛,又充满诗意。
日本建筑的“新陈代谢”伊东丰雄并不出生于日本,1941年6月1日,他出生于韩国汉城(今首尔),两年后随他的母亲和两个姐姐迁回日本,之后父亲也回到日本。
他的父亲1953年去世的时候,他年纪很小,还只有12岁,靠家人开的一家味噌店生活。
尽管如此,他的父亲乃至家庭对他日后从事建筑业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伊东丰雄说,他那时候喜欢的是打棒球,自己在青年时期对建筑学并无太大的兴趣,但因为祖父是木材经销商,而父亲为朋友绘制住房平面图,所以从小就接触到了建筑。
的柱子[1]。
最后玻璃表皮则展现出十分轻盈的姿态,伊东称其为信息时代的“媒体装”[1]。
这些元素体现出伊东对建筑空间及建筑美学的关注,而在这些元素表象的背后,则是伊东对信息时代特征敏锐的把握。
1信息时代的流动空间1.1对建筑边界的消除建筑通常被描述为一个封闭的空间体系隔绝于其周围环境,正如德国哲学家奥托·弗里德里希·博尔诺(Otto Friedrich Bollnow)所说:“在所有情况下,建筑都始于从混乱的空间中分割出来的一个特定的区域,并作为一个神圣的区域与世界其他地方区分开来。
”[2]137而伊东基于对信息时代的观察,提出建筑隔绝于环境的特性已经不再适用,伊东说:“资讯媒体的异常发达,在各种意义上正朝向一个没有边界的社会迈进。
”[3]伊东口中的“边界”有着多个层次的含义,在建筑层面指区分建筑内外空间的边界,“没有边界”指的是消除建筑内外空间的区隔,进而增加建筑内外空间的连续性。
1.1.1功能的不明确划分伊东曾说:“在仙台媒体中心里面,人们在体验建筑时在上下楼层穿梭,以及在各个楼层行走的姿态,如果将其延长放大,与其说是在建筑内部,还不如说像是在体验都市街道般的空间。
”[4]这体现出伊东想要消弭建筑内外空间差别的意图。
伊东认为在公共建筑空间里恢复人们在都市街道上的那种自由的行为模式,是消除建筑内外的差异性的一种方式,而这种“行为上的自由度”主要通过建筑功能的不明确划分来实现。
在仙台媒体中心平坦的地板上面,隔墙的摘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冲击着人们的观念与生活方式,进而对建筑设计产生影响。
步入信息时代,一些建筑师开始对新的建筑空间、美学与研究方法展开探索。
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就曾基于对信息时代的深刻理解,创作出“仙台媒体中心”这一划时代建筑。
回顾伊东丰雄在仙台媒体中心的创作历程,分析其创作理念与方法,探讨信息时代的建筑创作趋势这一课题。
关键词 伊东丰雄;仙台媒体中心;信息时代;流动空间;信息环境;轻盈表皮中图分类号 TU-024 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13.34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acts people’s concept and life style, and then has an impact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Entering the information age, some architects began to explore new architectural space, aesthetics and research methods. Japanese architect Toyo Ito created the landmark Sendai Media Center based on his deep understanding on the information age. This paper reviews Toyo Ito’s creative process in Sendai Media Center, analyzes his creative ideas and methods, and discusses the trend of architectural cre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Key words Toyo Ito; Sendai Media Center; information age; flow spac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light skin仙台媒体中心被公认为是体现信息时代建筑特征的先驱之作,也是建筑师伊东丰雄的代表作品。
伊东丰雄:好的建筑像一棵树(组图)VivoCity,伊东丰雄把海带进了购物中心嘉茂园,把公寓建筑和周遭环境打造为一个连续空间,人在楼宇中,楼在自然中日本建筑大师伊东丰雄,作品风格与他本人性格有着和谐的相似性:人文、简约、自然。
最近在新加坡举办的伊东丰雄个人展,浓缩了他近40年的设计精华。
伊东丰雄说:“好的建筑就像一棵树”,无论内在外在都符合自然结构,有益于生态平衡。
眼前这位谦虚和蔼、又别有一番儒士风范的老先生,看起来像是你在东京街头问路时,绝对会从他那里得到亲切回应的一位老人家,不过,他就是日本建筑大师伊东丰雄(70岁)。
没有雷姆·库哈斯极富盛气的棱角外表,亦不似保罗·安德鲁大胆写意的诗人气质,又与扎哈·哈迪德的艳丽仪态相去甚远,但在国际建筑设计界,伊东丰雄的作品风格真的与他本人的性格有着和谐的相似性——人文、简约、自然。
此次在新加坡举办的“MY COSMOS: From my room to my city”伊东丰雄个人展,浓缩了这位大师近40年的设计精华,而他的名字就是最凝练的开场白。
想要简短列举伊东丰雄的一两件代表作,非常有难度。
日本的长冈音乐厅、表参道TOD’s店、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台湾高雄世运会主场馆、西班牙Torrevieja休闲公园、伦敦Serpentine艺廊……这份作品名录可以继续延长下去。
确切统计出他经手过的设计作品数量并没有实质意义,量化看待一个设计者的作品,是具有讽刺性的行为;尤其对于关怀建筑使用者体验和居住者感受的伊东丰雄来说更是如此,我们何不从这个最令人好奇的话题开始——“伊东先生,您住在怎样的房屋里?您喜欢自己的房屋吗?”他说:“太太两年前过世后,我捐出了以前和太太一起定居的房子,搬进了现在居住的银色小屋(Silver Hut)。
银色小屋同时也是伊东丰雄建筑博物馆(Toyo Ito Architecture Museum)小小的一部分,但却是我早在1984年就有的设计概念。
伊东丰雄伊东丰雄是当今世界建筑舞台最为先锋的建筑师之一。
他的先锋性体现他的独特建筑哲学思想和对电子媒体时代(又称后现代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不确定性”特征的深刻领悟。
他开创了未来时代中新建筑的一个窗口,并且正在影响着下一代建筑师的思想和世界建筑未来的走向。
他是后现代社会的新建筑的拓荒者,他在建筑史上的地位将与柯布西耶等大师一样留在建筑星座人物榜上。
他所开创的建筑新天地和哲学思想,正在由日本向全世界弥漫扩散开来,并且将左右今后几十年内的建筑发展方向。
1,时代之背景工业时代以商品为基本单位,时代典型特征就是“确定性”或一元性,而后工业时代是以信息为基本单位,它典型特征是“不确定性”或者多元化,信息时代的重要外在表征是信息(数量上)的泛滥。
这样带来了一个问题:每个信息,(它被人们)占据或者关注的时间变短了。
在来来往往的信息流中,人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信息)流动的世界中,处在一个不断变幻的外部世界中,由此必然产生一种动荡的感觉,发现自己到处于“不确定性”中。
从信息层面讲,知识更新的时间在变短,喜好某一特定对象的时间在变短。
人们发现一切都在变,唯有不变的就是“变”本身。
身外的一切流动都在加速,生命标尺也在不停地变换,人们丧失了一种确定感,从而被抛入“变化”的深渊,也即“不确定性”之中(变化和“不确定性”可以互相推导出来)。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当网络在生活中铺展开来时,这种感觉就更加明朗和清晰。
面对网络,我们拥有虚拟世界,拥有庞大的信息获取量,但是,我们却迷失网络中。
网络最终作为信息社会的典型事物,即使最为不敏感的人,都无法不受到这种“不确定性”(虚拟性)的冲击。
下面分别从哲学层面和建筑层面分别阐述。
1.1哲学层面后现代哲学思潮认为时代本质表现为“不确定性”。
当代哲学家认为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性)与传统文化和现代主义之间发生了一种断裂关系,与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或不可翻译性,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具有某种不可言说或不可表达的。
简析日本伟大建筑——伊东丰雄的仙台媒体中心伊东的作品呈现出一种中性的甚至女性的色彩,他所惯用的玻璃这样轻薄透亮的材料、白色、空白与裸露为他的作品带来一丝抽离重量的轻逸感。
正是源于对当今消费时代特点的深刻思考,才使他的建筑语言如此地打动现代人漂浮的心,对于他而言创作建筑不是目的而只是确认自己生活方式的一种手段而已。
伊东设计的每一件东西都在尝试使建筑摆脱重力并远离形式和重量的共存而产生的矛盾。
而在仙台媒体中心(见图1),这个想法得到完美的诠释和放大,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轻舞飞扬的水立方体,即在建筑中加入很多其他元素后仍然保持原有的风貌。
对于伊东丰雄而言,轻盈是他实践其“临时性”理念的必经之路,而途中遇到的主要现实障碍,是沉重而凝固的结构。
在他的作品中,伊东丰雄尝试过两种方法去消除这个障碍。
首先是创造透明的结构。
传统的建筑元素,如梁、柱、内外墙都消失了,仅剩下朦胧化的三个要素:彻底开敞、保持着未完成状态的“平板”(Plate);由原本绝对垂直的柱子演变成的、曲折向上的空心“水草”(Tube)以及飘浮、透明、能呼吸的双层玻璃幕墙———“透明的皮肤”(Skin)。
在仙台媒体中心里柱子摆脱传统的垂直结构,建筑要素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伊东称其为“Tube”。
巨型螺旋般的“Tube”结构总共有13根(见图2)。
它们的外形是随机而自由的,充满生命力的,如同海藻一样自由伸展、旋转、蔓延。
它们形体偏心、失稳、均衡破缺。
这些结构从垂直方向上将楼板连在一起,它们既具有传统柱子的结构功能,也充当管道井的角色。
成束的钢管形成的中空的柱子,直径从2 m~9 m不等。
它们如同这座媒体建筑中的计算机网络一样自由贯穿于建筑的各个部分,“既是骨骼,又是血管,还是神经”,在这里,“结构、机械元素及建筑功能之间的界限消失了”。
最后概念形成了仙台媒体中心的最基本的元素:板(地面)、管(柱子)和外壳(正面/外墙)。
伊东一直努力进行基于严格抽象的管板式模型的研究工作,目的就是为了保持概念的清晰化。
伊东丰雄建筑思想分析浅谈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一、前言某晚,伊东丰雄私宅“银色小屋”,伊东丰雄与西泽立卫正在喝酒聊天,突然伊东一下捏扁了手上的铝合金啤酒罐,举着对西泽说:“建筑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西泽吓了一跳,桌上还摆着威士忌、日本清酒的酒杯,西泽举起威士忌酒杯问伊东:“这个不行吗,”伊东摇头,西泽又举起日本清酒酒杯,伊东还是摇头,晃着手中捏的变了形了的啤酒罐。
西泽好像一下醒悟过来一样理解了伊东建筑的本质。
二、伊东丰雄的思想背景建筑师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时代的精神,全面理解建筑师所生活的时代才能理解建筑师的建筑思想。
在中国,对大多数家庭来讲,住宅是一项重要用品,是一个需要经过慎重考虑的决定,一处身体以及心灵的归宿。
但是在日本却不同,由于火山季风和海岛的特殊风土,设计出持久坚固而结实的建筑的理念从来就不存在。
对于日本人来说,住宅仅仅是一处就寝的空间,一处临时避难的场所,尤其在东京这样一个消费至上的城市中,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更为明显,而建筑变得迅速不合时宜,无法适应现代城市,建筑早已沦为快速城市代谢物,因此伊东丰雄决定为建筑找到新的命运。
伊东丰雄曾说过:“我认为我的建筑没有必要存在100年或者更长时间,在我设计某个项目时,我只关心它在该时期或其后20年作何用。
极有可能,随着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技术的进一步的更新发展或者是经济及社会条件的变化,在其竣工之后,就根本没有人再需要它了”。
三、三个作品看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1) 银色小屋—建筑的临时性这是伊东丰雄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在这一时期,他是多以形式的轻盈、建筑的短暂性来获取流动感和漂浮性的意向。
小屋处在东京郊区的林间,大量使用了玻璃、铝合金和钢结构制作的格子屏障。
这些透明和半透明的材质使建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小屋看上去更象是私人聚会场所或是周末用的临时度假屋和工作室,不象是定居的场所。
建筑是由7个大小不同的带有拱顶的独立房子组合在一起的,这些房子各有功能,包括一个由混凝土柱子围成的庭院。
路易·康以古典的手法努力设计现代建筑——使玻璃、混凝土和钢铁充满历史氛围。
但伊东丰雄的设计使这种思想完全改变。
排列在图书馆的外表面的拱形的宽度,从6英尺到几乎50英尺,有一种随意的特色。
窗户平放在拱形的混凝土表面,使建筑物的外表面突出,仿佛建筑物被热缩塑料包封住。
伊东丰雄的设计还暗示了建筑前进的道路。
在本世纪初,建筑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自由的时代和实验的时代。
但像别的许多事物一样,精神的东西很快地被全球经济竞争的的贪婪包围。
这种竞争包括攫取金钱、不动产投机和狂热地吸引消费者。
产生快乐的设计——例如弗兰克·盖里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被作为在市场上出售商品,成了建筑师的一种陷阱。
以这样的观点看,伊东丰雄的建筑的不易接近性(inaccessibility)是一个优点。
他的建筑难以确定,还难以命名“品牌”。
由于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他的作品迫使我们通过广阔的镜头观察世界。
它要求我们在紧迫的确定之上选择缓慢的叙述。
伊东丰雄对笔者哀叹说:“我有时感到我们正在失去我们的身体的直觉。
孩子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在室外跑来跑去。
他们坐在电脑游戏的前面。
一些建筑师试图为这些新一代人用非常抽象的空间,找到一种语言。
我寻找某些更简单的事物,一种仍然有身体感觉的抽象概念。
我对这些更感兴趣。
”我们对墙的着迷,已经被对建筑的开敞和透明的追求所取代,去积极面对外面的世界。
打破对墙壁的依赖,对建筑师来说需要勇气与能力。
除此之外,对伊东丰雄来说,“慢”也是必须的。
城市是时间的累积,不是简单的拆了旧的,盖上新的,就是城市的进步,而是在长时间的叠加中,让城市的层次丰富起来。
我想说的是,建筑完全可以更自由。
他所指的自由,不仅是对建筑本身结构系统的自如运用,更是设计过程中构思的自由化表现;在伊东丰雄看来,透明度和优美的建筑风格是他设计的目标,这也是他钟爱于使用玻璃材料和白色涂料的原因。
事实上,他个人一直遵循着这个理念,并将它们真实地体现在他所展示的作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