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妇女尚武风尚
- 格式:pdf
- 大小:63.74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专题复习【单元综述】本单元讲述的是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
起于581年,止于960年。
隋唐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国家强盛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繁荣与开放是其时代特征。
课文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中外交往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况。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形成,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经济上,精耕细作的农耕继续发展,新出现的耕作工具曲辕犁和灌漑工具筒车,推动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手工业方面,丝织技术高超,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出现新的陶器品种唐三彩;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频繁,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文化上,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与进步。
民族交往上,唐朝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友好往来,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外交上,开放的外交政策和社会风气,使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
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国家。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知识梳理】一、政治方面(一)朝代更迭1.隋朝:(1)隋文帝:581年,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589年,隋文帝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2)隋炀帝: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2.唐朝:(1)唐高祖: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唐太宗: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3)唐高宗:略(4)武则天:唐高宗的皇后,后登基为帝,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统治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5)唐玄宗:武则天的孙子,在他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因此时年号“开元”,故称“开元盛世”。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3课盛唐气象一、基础巩固1.下列工具由唐代农民改进而成的是A.B.C.D.【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故D符合题意;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排除A;水排是东汉杜诗发明的,排除B;耧车是西汉的播种工具,排除C。
故选D。
2.对于下图所示工具,《土贵要予赋水轮》中这样描述:“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yì汲取舀)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
”材料中“物”的作用是A.灌溉B.耕地C.鼓风D.播种【答案】A【详解】由图示以及“一轮十筒挹(yì汲取舀)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物为筒车,这是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所以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故本题答案为A。
3.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闻名中外,造型精美。
其中最著名的是()A.越窑的青瓷B.邢窑的白瓷C.唐三彩D.青花瓷【答案】C【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朝的手工业发达。
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唐三彩闻名中外,造型精美,色彩亮丽,C正确;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也是唐朝著名的瓷器,但是不是最著名,AB排除;青花瓷是明朝时期著名的瓷器,D排除;故选C。
4.宋代梅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
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
”材料中的“水轮”是指A.耧车B.筒车C.曲辕犁D.水排【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
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灌溉工具,并且不需要人力,结合所需可知,筒车是利用水力进行灌溉,B项正确;耧车是播种工具,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曲辕犁是耕作工具,而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灌溉工具,C项错误;水排是冶铁工具,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
5.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原因是①地处大运河、长江交汇处,是南北交通枢纽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长安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扬州地处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点,又紧邻长江口,交通便利,对外贸易发达,后来又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经济更加繁荣。
隋唐时期豪放女性形象与社会风尚引言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和开放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中国社会出现了一批勇于追求自由和发展个性的豪放女性。
这些女性不仅在外貌上有所突破,同时也在思想和行为上敢于挑战传统的束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隋唐时期豪放女性形象与社会风尚。
豪放女性的外表与装束在隋唐时期,由于社会的繁荣和自由氛围的鼓舞,许多女性开始大胆地展现自己的魅力和美丽。
她们不再拘束于传统的束缚,开始追求个性和时尚。
在外表上,她们喜欢打扮得艳丽而性感,尽显自己的魅力。
豪放女性通常将自己的头发盘成复杂的发髻,并佩戴各种饰物,如花环、发带和发饰。
她们还喜欢化浓妆,眼线和口红是她们的必备装饰品。
此外,豪放女性还喜欢穿着暴露和性感的服装,如露脐装和低胸装等。
这种大胆的装束让她们在人群中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豪放女性的思想解放在隋唐时期,豪放女性不仅在外表上有所突破,同时也在思想和行为上敢于挑战传统的束缚。
传统中国社会对女性有着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缺乏自由和平等的地位。
然而,在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这种传统观念开始受到挑战。
豪放女性开始追求知识和独立思考,她们渴望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活动。
许多豪放女性成为了文化艺术的代表,例如李清照、白居易和王昌龄等。
她们以她们的才华和智慧打破了传统观念,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和学者。
此外,豪放女性还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她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女性角色,而是努力为自己争取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豪放女性的行为举止除了在外貌和思想上的突破,豪放女性在行为和举止上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
她们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不再被父母和社会强加的婚姻安排束缚。
豪放女性通常会表现出大胆主动的特点,她们追求真爱,不害怕表达自己的感情。
她们也会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展现自己的魅力和个性。
此外,豪放女性在享受人生乐趣方面也表现得很开放。
多元文化下的女性风韵——《南北朝及唐代女性社会群体研究》评介作者:王新成来源:《丝绸之路》 2017年第20期[摘要]《南北朝及唐代女性社会群体研究》一书是西北师范大学黄兆宏教授主编的一部关于妇女社会群体研究的著作。
该书以独特的视角及新颖的观点,将南北朝、唐代妇女的生活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出来。
女性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大组成部分,其方方面面都是一个时代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古今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社会现实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现实关怀又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关键词]《南北朝及唐代女性社会群体研究》;妇女生活;社会地位[中图分类号]K239,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0-0019-02西北师范大学黄兆宏教授的专著《辽夏金的女性社会群体研究》于2016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发行,其姊妹篇《南北朝及唐代女性社会群体研究》于2017年出版。
前有荆玉,后为明珠,这本书是研究古代女性群体的又一力作。
全书除去绪论和后记共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南朝女性群体研究”(上编)、“北朝女性社会群体研究”(中编)、“唐代女性群体研究”(下编)及附录“唐五代时期的养子问题研究”(以上层社会为例),各部分又分不同的章节。
全书各章节以不同的角度为切入点,分别从文化教育、社会经济政治地位、法令、婚俗、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南北朝及唐代的女性群体的社会地位。
众所周知,南北朝、唐代女性社会群体的研究是史学界反复耕耘的一片沃土,在这个领域已经有了累累硕果。
通史类著作方面有,陈东原先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譹?訛,高洪兴、徐锦钧、张强的《妇女风俗考》?譺?訛,汪玢玲先生的《中国婚姻史》?譻?訛等著作,都涉及南北朝、唐代妇女社会群体的研究。
专著方面,姚薇元先生的《北朝胡婚考》?譼?訛就对北朝的胡婚情况作了论述。
朱大渭先生的《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譽?訛展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从衣食住行、婚姻、娱乐、教育等方面勾勒出女性群体的社会面貌。
唐朝女子服饰有哪些特点唐朝的女子服饰,丰美而华丽,款式之多,装饰之奇,都令人叹为观止。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唐朝女子服饰的特点分析,希望你喜欢。
唐朝女子服饰特点大唐二百余年的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汉服中的衫裙、圆领袍服与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唐制规定,女服分为四种即朝服、公服、祭服和常服,前三种为后妃命妇于朝会、祭祀等正式场合穿着的大、小礼服,后者为日常穿着的衣服。
唐代女子常服的上身是襦、衫,下身束裙,肩上加有披帛。
衫为单衣,襦有夹有絮,仅短至腰部,裙子长而多幅;还有袄、半臂、缦衫等,与衫、襦、裙配套穿着。
唐代女装的基本穿着是三件套:裙、衫、帔。
唐朝服饰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汉服装束。
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
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
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
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
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
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
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
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
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
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汉服集粹》隋唐篇隋唐五代妇女服饰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
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
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
唐初妇女服饰,仍以小袖短襦及长裙为主,裙腰束至腋下。
本图为梳“抛家髻”、穿襦裙的妇女(陕西西安东郊出土陶俑)。
初唐文吏服饰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仍穿礼服。
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一应俱全。
在大袖衫外加着裲裆,也是隋唐时期官吏服饰的一个特点。
本图为戴介帻、穿大袖衫的初唐文吏。
唐代文官大袖礼服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
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
本图为唐代文官大袖礼服展示图。
唐代官吏常服袍衫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
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
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
以后稍有变更。
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此土为唐代圆领袍衫展示图及纱罗幞头图。
隋代短襦长裙披帛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
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妇女的裙字有不少名目,在中上层妇女中,曾流行百鸟毛裙,由于这种裙子都用禽鸟羽毛制成,使大批珍禽瑞鸟遭受损害,后被朝廷下令禁止。
在广大妇女中间,则流行一种叫“石榴裙”的裙子,这种裙子用鲜艳夺目的红色染成,故名。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北上迎接韦咣,岭南归入隋版图。
冼夫人不顾七十多岁高龄,乘骏马,与隋使安抚岭南头领。
冼夫人不愧为女中豪杰,她一生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叛乱掠夺和贪暴,高瞻远瞩,有勇有谋,是一位卓越的女政治家和军事首领,她保持了岭南110余年的和平稳定,促进民族的融合和地方经济发展。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的第三个女儿,义军将起之时,“公主乃归鄠县庄所,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
”平阳公主打败了隋室进攻的同时,趁机扩大战果,“公主掠地至盩厔、武功、始平,皆下之。
”队伍也扩张到了7万多人。
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
平阳公主的这一万多精兵就称为“娘子军”。
平阳公主与其父兄一起共同攻下长安,她是唐朝建立过程中文韬武略的巾帼英雄。
她统领“娘子军”甚为有名,有力地支援了其父兄的正面战争,为唐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明朝王世贞《娘子关偶成》“夫人城北走降氏,娘子关前高义旗。
今日关头成独笑,可无巾帼赠男儿。
”在平阳公主的葬礼上,李渊命令鼓吹军乐,高祖曰:“鼓吹,军乐也。
往者公主于司竹举兵以应义旗,亲执金鼓,有克定之勋。
周之文母,列于十乱;公主功参佐命,非常妇人之所匹也。
何得无鼓吹!”这大概也是开了女子葬礼鼓吹军乐的先河吧!唐朝的非正式政权,比如农民起义也不乏妇女当首领的,像唐代的陈硕真。
陈硕真早年丧夫,家境贫寒,不忍见乡亲受官吏的压榨和迫害,便率众起义。
后来,在唐朝军队的打击下,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了,但她的反抗精神是女性尚武风尚的直接反映,也谱写了女性武将飒爽英姿的豪迈篇章。
她们的事迹都表现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在中国妇女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妇女干政风潮为了让妇女们永远安于依附顺从的地位,封建社会还为妇女规定了许多道德规范,就连妇女自身也为自己制定了许多清规戒律,更使妇女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泥潭。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知识点第1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隋朝的特点:589-618年(短暂而繁荣或繁盛一时)一、隋朝的统一1、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2、统一南北:589年灭陈统一全国3、隋朝的统一的意义:①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历史大趋势4、隋文帝时期(开皇之治)经济繁荣表现: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者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③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在位皇帝:隋炀帝开凿时间:605年二、大运河的开通中心:洛阳起止: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意义: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评价:(1)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2、创立:(1)萌芽: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确立: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3、意义(影响):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官的主要制度。
四、隋朝的灭亡1、原因:(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直接原因)隋末农民起义2、结果: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建立:时间:公元618年;建立者:李渊;都城:长安。
2、传位: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3、治国措施: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减省刑罚。
唐朝的民风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其民风开放、自由、多元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特点。
以下是唐朝民风的主要表现:
1.自由奔放的精神风貌:唐朝时期,社会思想较为开放,人们追求自由、奔放的生活方式。
这种自由精神在文化艺术、社交礼仪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2.尊重女性的社会风尚:唐朝时期,女性地位相对较高,社会上普遍尊重女性。
在家庭生活中,女性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甚至有些家族以女性为家长。
在社会活动中,女性也可以参与政治、商业和文化等方面的活动。
3.多元化的人文景观:唐朝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化的人文景观。
在城市中,各种文化交流频繁,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流思想、传播文化。
在农村中,农民们也拥有自己的信仰和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元素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4.尚武任侠的社会风气:唐朝时期,军队力量强大,尚武任侠的社会风气盛行。
这种风气不仅体现在军队中,也渗透到民间社会。
一些士人以侠义精神为榜样,追求武艺和侠义精神。
5.奢华消费的风俗习惯:唐朝时期,经济繁荣,人们生活水平较高,奢华消费的风俗习惯比较普遍。
在服饰、饮食、居所等方面,人们追求豪华、奢侈的风格。
这种消费观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富裕和繁荣。
总之,唐朝的民风具有自由奔放、尊重女性、多元化、尚武任侠和奢华消费等特点,这些特点为唐朝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以往都把孙中山与梁启超对立起来,视为水火不相容,大都以1905年至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大辩论为依据。
当时论战针锋相对的气势是不可否认的,但论战的实质常常被忽视,而这一点正是双方的共同点。
从争论的内容看,论点的三个问题都不是政治思想和政治目的的本质问题,而仅仅是政治手段问题。
尽管政治手段与政治内容不能说没有联系,却不能以此来决定思想本质。
孙中山赞成革命手段是由于他相信唯此才能建立共和国;梁启超反对革命手段是因为他相信“以武力颠覆中央政府,其与立宪制无一因果关系”,他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通过革命或暴力手段建立共和国。
显然两者的宗旨是相同的。
纵观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思想,从思想渊源来看主要是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这决定了其本质上的资产阶级性质,但在实践上却是保守的,主张渐进,以非暴力手段实现宪政思想。
这体现了梁启超君主立宪思想的两重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君主立宪思想以属于资产阶级性质,而且有一贯性。
至于为实现宪政目的所采取的手段或是某些实践活动,则是因时而异的,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主张,而这些主张多半决定于当时的社会矛盾及具体事件。
手段是非本质的,所以认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思想同革命派对立,视其水火不相容的主张,有一定的片面性。
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思想产生于多变的复杂时代,难免有其自身的矛盾与局限性,只有从本质上看问题,才能真正认识其思想的价值。
(责任编辑:宁沈生)隋唐妇女尚武风尚王春彦(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经孟子及远天近人的思想发展之后,又与礼教相依相存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汉武帝时董仲舒将其发展至顶点,将天道与君权、“三纲”、“人伦”联系起来,形成“夫为阳,妻为阴”、“三从四德”、“男主内、女主外”、“女不言外”等伦理思想,成为妇女展示自己才能的障碍。
从性别角度看,私有社会是一种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男权社会。
在男权的束缚下,妇女们处于从属地位,但隋唐妇女一扫她们温贞娴雅、娇羞柔媚的弱态,树立了妇女刚健强悍的形象,向中国男尊女卑的世俗偏见发起挑战,显示了女性的力量、价值、尊严,冲击了传统礼教,从形式和内容上改造着那个时代。
一、服饰渐以暴露,女着男装、戎装隋代女装大多上身穿窄袖衫襦,下身著曳地长裙,足登弓履或高头履,即所谓“小头鞋履窄衣裳”的样式。
唐初,女装因隋之旧,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的密切,特别是妇女思想的解放,唐代女装的形制趋向暴露和开放。
隋唐时期的妇女服装约有三种不同的风格:(1)隋至唐初,窄袖衫襦、长裙。
在山东嘉祥英山一号隋墓壁画《徐侍郎夫人出游图》中,可以看到女子窄袖衫襦的形象。
窄袖流行的原因,古今学者大都认为是受胡服的影响。
窄袖适应了北方少数民族人民的马上骑射,以圆领、左衽、窄袖、紧身、长袍为主要特征。
(2)初唐至盛唐,胡服、女著男装、戎装。
“仕女衣胡服”和“著丈夫衣服靴衫”是当时妇女服装中最显著的特点。
胡服之风在妇女服装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这显然是受了西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
“开元中,……奴婢服襕衫,而仕女衣胡服。
”元稹在《法曲》诗中曾描绘了当时仕女好胡服、胡妆的情景,诗云:“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至于社会风气开放到女子们聚与“露髻驰骋”,与少数民族的刚健不无关系。
盛唐以后,女着男装也是唐代十分流行的一种风气。
玄宗开元初,“或有著丈夫衣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
”李廓《长安少年行》十首之五“遨游携艳妓,装束似男儿”,“士庶之妻”也著男装。
女着男装的风气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开放和礼教的松弛。
武则天的爱女太平公主穿着男子的紫衫玉带、皂折上巾出现在高宗的宴会上。
戎装是极其特殊的一种男装,妇女爱穿戎装是当时的一种潮流。
唐玄宗时有位善舞剑器的公孙大娘,穿戎装舞剑。
戎装受到社会上许多女子的喜爱,纷纷效仿。
所以唐代诗人司空图在《剑器》诗中写道:“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
”到僖宗年间,洛阳妇女仍流行戎装和戴军人帽。
(3)盛唐后至五代,穿宽袖衫襦、长裙,袒露装风行。
半臂装逐渐演化为唐代妇女的专用服饰。
唐朝崇尚丰满为美,穿着低领露胸的纱衣,敢于露面于街市,甚至参加打马球等活动。
“半臂装裙襦者,东宫女史常侍奉之服也”。
唐诗中多处说到妇女著袒胸衫的形象,李群玉《赠歌姬诗》:“胸前瑞雪灯斜照”;方干《赠美人》:“粉胸半掩凝晴雪”等。
此外,周昉《簪花仕女图》中的妇人,不著内衣,仅以透明纱衣蔽体,可谓罕见。
这是唐代袒露装的另一种形式。
这些服饰新潮,表现了隋唐妇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刚健强悍的审美追求,这不仅是当时封建传统礼教的束缚有所放松的结果,也是妇女尚武精神的直接反映。
二、女性武将“飒爽英姿”少数民族疏于中原封建礼教的束缚,所以少数民族的妇女有一个更为广阔的活动平台。
这影响到中原文化,为中原女性的活动拓展了空间。
少数民族有着尚武的习俗,高超的马上骑射功夫便是最直接的证明。
在少数民族尤其是西北少数民族尚武习俗的推动下,隋唐妇女们不仅仅将“仕女衣胡服”、“著丈夫衣衫”、“穿戎装”等作为时尚,而且还付诸于现实军事生活的实践中,体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
岭南冼夫人,生活于梁、陈、隋三个朝代,“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
”后嫁与高凉太守冯宝,常和冯宝一起处理政事。
公元550年,冼夫人用计出其不意击败了谋反的李迁仕,平定岭南。
“及宝卒,岭表大乱,夫人怀集百越,数州晏然。
”公元589年,隋灭陈,岭南局势混乱。
邻近州县推选冼夫人为主,尊称圣母。
后冼夫人随大势,派长孙冯魂145・・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北上迎接韦咣,岭南归入隋版图。
冼夫人不顾七十多岁高龄,乘骏马,与隋使安抚岭南头领。
冼夫人不愧为女中豪杰,她一生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叛乱掠夺和贪暴,高瞻远瞩,有勇有谋,是一位卓越的女政治家和军事首领,她保持了岭南110余年的和平稳定,促进民族的融合和地方经济发展。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的第三个女儿,义军将起之时,“公主乃归鄠县庄所,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
”平阳公主打败了隋室进攻的同时,趁机扩大战果,“公主掠地至盩厔、武功、始平,皆下之。
”队伍也扩张到了7万多人。
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
平阳公主的这一万多精兵就称为“娘子军”。
平阳公主与其父兄一起共同攻下长安,她是唐朝建立过程中文韬武略的巾帼英雄。
她统领“娘子军”甚为有名,有力地支援了其父兄的正面战争,为唐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明朝王世贞《娘子关偶成》“夫人城北走降氏,娘子关前高义旗。
今日关头成独笑,可无巾帼赠男儿。
”在平阳公主的葬礼上,李渊命令鼓吹军乐,高祖曰:“鼓吹,军乐也。
往者公主于司竹举兵以应义旗,亲执金鼓,有克定之勋。
周之文母,列于十乱;公主功参佐命,非常妇人之所匹也。
何得无鼓吹!”这大概也是开了女子葬礼鼓吹军乐的先河吧!唐朝的非正式政权,比如农民起义也不乏妇女当首领的,像唐代的陈硕真。
陈硕真早年丧夫,家境贫寒,不忍见乡亲受官吏的压榨和迫害,便率众起义。
后来,在唐朝军队的打击下,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了,但她的反抗精神是女性尚武风尚的直接反映,也谱写了女性武将飒爽英姿的豪迈篇章。
她们的事迹都表现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在中国妇女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妇女干政风潮为了让妇女们永远安于依附顺从的地位,封建社会还为妇女规定了许多道德规范,就连妇女自身也为自己制定了许多清规戒律,更使妇女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泥潭。
女性只能遵循“男主外,女主内”、“女不言外”的要求,不得与社会交往,特别是不得参预政治生活。
但外族影响下社会风气的活跃、封建礼教的松动、封建王朝的强盛和封建统治者的大度与宽容为妇女干政打开了一个缺口。
隋唐以前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已经渐渐显露出来,北齐颜之推在描述北齐都邺城一带的妇女时说:“邺下风俗,专以妇持家门,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此乃恒代之遗风乎。
”到了隋唐时期,女性更是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武则天利用她的聪明才智,明争暗斗,她先于永徽六年(655年)登上了唐高宗皇后的宝座。
尽管当时朝中大臣有很多人反对她,但是武则天置封建伦理道德于不顾,最后将皇帝冠冕也改变了性别,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
在她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继续发展,她对唐朝的发展做了应有的努力。
她敢于冲破男尊女卑的罗网,打碎封建时代的桎梏,一跃登上皇帝宝座,妇女的尚武风尚使她们认识到女子与男子无别,这也增加了他们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跃性。
太平公主是一个“多权略”的女子,武则天末年,她与中宗、张柬之诛杀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等,使中宗继位,后又与唐玄宗清除韦后势力。
唐玄宗初年有7个宰相,其中有5个是她的人,《旧唐书》中有“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门”,因此她“军国大事,事必参决,如不朝谒,则宰臣就第议其可否”,这种情况为玄宗所不能容忍,乃诛其党,赐死公主。
太平公主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她几乎成了“武则天第二”,她是唐初的继武后、韦后之后的第三个干政的女人。
北朝妇女尚武风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隋唐妇女,使她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求打破对她们的局限,以求得与男子同等的权力。
这也与封建礼教的弱化、统治者的开放和宽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代是开放的,所以它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兼容的,在中国古代社会,它是最为例外的。
外来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少数民族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勇悍血液,加上魏晋民族交往频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深,少数民族的习俗和异域风情深深地影响到中原,也使妇女的思想更加的开放。
妇女的这种精神风貌与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统治者的宽容与大度紧密相连,也与外族的影响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和推动息息相关。
(责任编辑:刘向宏)浅议二战中的闪击战张献华(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在二战中,纳粹德国运用闪击战术,横扫欧洲,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下列事实即为佐证:27天内征服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有“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然而,“多行不义必自毙”,尽管德国运用了当时极为先进的战略,由于它进行的是侵略战争,再者,其国力有限等原因,德国的征服虽辉煌一时,但最后仍以失败而告终,留给后人无限的思索和探究。
一、闪击战的由来在德意志全部历史中,军事以及指导军事活动的指导思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甚至可以说是认识、了解德意志这个国家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