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我价值理论与成就动机

  • 格式:docx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自我价值理论与成就动机

摘要成就动机一向是被教育心理学家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本文试以自我价值理论的观点探讨成就动机的理论和应用问题。自我价值理论作为成就动机的一支新秀用新的视点审视和探讨了实际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对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很大。

关键词成就动机成就需要理论归因理论自我价值理论

行为是在自我系统的作用下产生的,同时又受到环境和社会情绪的影响。自我系统产生行为,主要中介于自我评价的结果产生的认知目标和情感能量作用于动机变量而实现的(Barbar等,1989)。学习行为也是如此。心理学家从各方面对这一环节进行阐述,从而产生了如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以及效能理论等众多的动机理论。其中,成就动机理论对于学习动机的类型划分、学习行为的解释等方面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是一个相对理想的理论模型。韦纳的归因理论,旨在从了解学生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主观归因解释,进而辅导学生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能力、努力与心身状况等),改进教学状况。大体来说,这些理论大多从学习动机的正面入手,着重探讨维持和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方法,但是,对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如随着孩子年级增高学习动机越来越低;有些学生确立自己无法完成的过高目标或者极易完成的过低目标;在完成任务时故意拖延等等。可见,以往的动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需要弥补的地方。

自我价值理论依托于成就动机理论,是成就动机理论的延伸和发展,针对教育现实,对归因理论中的某些观点提出挑战,从学生的消极归因方面入手探讨问题。同时,归因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对自我价值理论提供认知方面的解释。在介绍自我价值理论之前,先对成就动机理论和归因理论作一概括性的介绍,以自我价值理论的发展脉络形式呈现。

成就动机理论的发展

杜威曾提到:"能够培养的态度中,继续学习的渴望是最重要的。"在这里,"继续学习的渴望"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学习动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出现了很多种被广泛接受的成就动机的概念以及相关理论。下面介绍的即其中三种影响较为广泛的理论。

成就需要理论:

将成就动机看作学习的驱力的看法开始于1950年,其代表人物为John Atkinson和David McClelland。该理论认为:所有人的学习动机都可以用两种驱力来描述:追求成功的驱力和逃避失败的驱力。这两种相反的动机形式被看作是个体人格中的稳定特征。同时,这两种动机都被描述为情绪体验。追求成功的动机是"在成就中体验骄傲的能力";而避免失败的动机为"失败时感到的耻辱感"。理论假设所有动机实质上都是对情绪的预期。追求成功动机较高的个体以自己已取得的成功自豪,并对下一次的成功充满信心;而一些动机较低的个体由于先前的失败经验引发的羞耻感,而对下一次行动做出会再次感到羞愧的预期,从而选择逃避。David McClelland 给成就需要增添了一层新的含义,将成就动机放在竞争环境下讨论。

该理论的特征是用数量化的形式来表示成就动机的个体差异。用需要、诱因、个体期望等等变量综合起来预测成就动机。以此理论为指导的研究主要表现于与任务难度相关的问题上,如考察不同成就动机倾向的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任务难度。可自由选择的任务有难有易,但是除非有外在的诱因(比如钱或惩罚),逃避失败者是不会选择任何任务的,甚至是最简单的。

归因理论:

这种理论开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早期,代表人物:Bernard Weiner。该理论认为,成就动机的本质是认知过程而不是情绪预期。具体来讲,个体怎样解释其先前的成功与失败决定了他下一次对任务的选择、持续努力的时间、热情程度如何等等。也就是说,归因是成就

动机的决定因素。比如:一个人将他之前的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超群,则更可能在将来接受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并预期会再一次成功;而那些将自己成功归因为运气好的人则不会这么自信。

这种对动机的认知性质的再解释是理论上的根本性质的转变。用人们如何解释自己的经历代替情绪体验。这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如果真像此理论所说,认知可以控制动机,教育者将可以教授学生如何正确的、建设性的分析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而形成更有效的成就动机。

归因理论的一个特色也在于,他非常重视努力在成就中的积极作用。这建议教师应该基于学生是否努力进行奖励和惩罚,而不是根据学生成功与否。

上述两种理论从情绪和认知两方面对动机做出解释,而且用实验证实了其理论假设,可以说这是传统动机理论的一种突破性的进展(陈琦,刘儒德,1997)。但同时有其缺点和不足。如成就动机理论和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数学模型的建设、验证和解释上,而对理论本身的建设和完善稍显逊色,由此出现了一些不足,如关于外部社会生活条件对成就动机的影响这一方面的探讨还不够但对外在动机的来源以及影响的细节都缺乏深入地探讨;又如对成就和行为内部因素的关系的认识也是不充分的。而归因理论也有一些现象是此理论解释不了的,比如:为什么一些学生会隐藏自己的努力,拒绝表现出自己的辛苦?这些问题都成为自我价值理论发展的起点。

自我价值理论:

自我价值理论认为:学生的自尊感来源于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在自我价值理论中,感到自己具有过人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优势,有时候甚至超过了成绩好。所以,会有些学生采取根本不努力的手段,为自己的失败找到借口而不至于表现无能。从自我价值理论角度分析,课堂中学习动机的激发远远复杂于鼓励孩子刻苦努力,因为努力和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根据之前已有的理论,自我价值理论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发展和扩展

对成就动机、成功的不同定义:

以上所介绍的理论认为动机是认知的产物,羞愧或者骄傲等情绪来源于个体对其成功或失败的归因。这种提法来源于"朴素的科学家"的概念,是说每个人都在随时随地的分析身边的信息,以掌握自己以及身边的环境。归因也属于自我觉知的一部分。自我觉知对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精确的自我觉知使得个体公正的评价自己的优势以及缺点,抓住适合自己的成功机会,避免超越自己技能的任务。而自我价值理论对成就动机,以及对成功和失败都有不同的定义。此理论也来源于一种比喻,即"直觉的政治家"概念。这个概念是说:生活就像从政,需要处理很多相互冲突的要求,这个过程中需要让步和妥协。这些潜在的冲突多是客观的自我觉知与自我价值感之间的冲突。人有得到赞同、爱、尊重的需要,同时会拒绝或否认自己的失败。这种保护和防御以建立一个正面自我形象的倾向就是自我价值动机(self-worth motive)。在这种前提指导下,自我价值感便成为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机。

自我价值理论认为人类将自我接受作为最优先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价值是与其成就相等同的,用在学校,学生的价值通常来自于他们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能力。自我价值理论认为,学校中的成功应该被理解为:保持积极的、有关能力的自我形象,尤其是在遭遇竞争失败时。

有证据表明学生将能力看得很重要,有的时候重过一切。大学生中将有才华、有思想看作是学术成就的重要指标,远远重要于考试成绩(Covington&Omelich,1984)。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至少在年龄较大的学生中,能力就意味着价值,甚至独立于具体的成功。其他的一些研究证明了这个结论:同样对失败做解释,学生们更多的认为是努力不够而不是能力不够(Brown&Weiner,1984)。相对应的,对于成功学生们更倾向于解释为自己具有超群能力。但是,付出较少努力的成功被看得更有价值。这又一次表明有能力、有才华(经过很少努力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