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SMT生产物料PCB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2.68 MB
- 文档页数:65
SMT生产作业流程介绍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是一种表面贴装技术,是目前电子制造业中主流的组装技术之一、SMT生产作业流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物料准备、制板、贴片、回焊、检测、修补与测试等。
一、物料准备:SMT生产的第一步是准备所需的物料。
这包括电子元器件、PCB板以及焊接材料等。
首先,需要根据电路设计准备好所需的元器件,包括电阻、电容、继电器等。
接着,需要准备好所需的PCB板,即将电子元器件焊接到上面的基板。
最后,还需要准备好焊接所需的材料,包括焊膏、钢网、锡珠等。
二、制板:制板是将电子元器件固定在PCB板上的过程。
首先,在PCB板上喷覆一层焊膏,然后将钢网放在焊膏上,并刮去多余的焊膏,只留下需要焊接的位置。
接着,将PCB板放置在自动化的贴片机上,在贴片机的引导下,自动将电子元器件精确地吸取并粘贴在PCB板上。
三、贴片:贴片是将电子元器件固定在PCB板上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将元器件和PCB板放置在自动化贴片机上,然后根据贴片机上设定的参数,贴片机会自动将元器件精准地贴到PCB板上。
贴片工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表面贴装技术(SMD),另一种是插件技术(THT)。
表面贴装技术是将元器件直接贴在PCB板上,而插件技术则是将元器件通过插针插入PCB板的孔中。
四、回焊:回焊是将焊接材料熔化,使电子元器件固定在PCB板上的过程。
将贴片好的PCB板放入回流焊炉中,通过加热回流炉,使焊膏熔化,并与元器件及PCB板表面形成可靠的焊接连接。
回焊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以保证焊接质量。
五、检测:检测是对焊接完成的PCB板进行质量检验的过程。
通过视觉检测系统、X射线检测、AOI检测等方法,对焊点和元器件的焊接质量进行检查。
同时也需要检查电路板上是否存在短路、开路等问题。
如果发现有焊接不良的问题,需要进行修补。
六、修补:修补是在检测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对焊接不良的元器件进行修复的过程。
SMT相关资料SMT(Surfac e Mounte d Techno logy表面贴装技术)一、标准零件标准零件是在SMT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主要是针对用量比较大的零件,本节只讲述常见的标准零件。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电阻(R)、排阻(RA或RN)、电感(L)、陶瓷电容(C)、排容(CP)、钽质电容(C)、二极管(D)、晶体管(Q)【括号内为PC B【印刷电路板】上之零件代码】,在PCB上可根据代码来判定其零件类型,一般说来,零件代码与实际装着的零件是相对应的。
1、零件规格:(1)、零件规格即零件的外形尺寸,SMT发展至今,业界为方便作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标准零件系列,各家零件供货商皆是按这一标准制造。
标准零件之尺寸规格有英制与公制两种表示方法,如下表英制表示法 1206 0805 0603 0402公制表示法 3216 2125 1608 1005含义: L:0.12inch(3.2mm) W: 0.06inch (1.6mm) L:0.08inch(2.0mm)W:0.05inch (1.25mm) L:0.06inch(1.6mm)W:0.03inch(0.8mm) L:0.04inch(1.0mm)W:0.02inch(0.5mm)注:A、L(Length):长度; W(Width):宽度; inch:英寸B、1inch=25.4mm(2)、在(1)中未提及零件的厚度,在这一点上因零件不同而有所差异,在生产时应以实际量测为准。
(3)、以上所讲的主要是针对电子产品中用量最大的电阻(排阻)和电容(排容),其它如电感、二极管、晶体管等等因用量较小,且形状也多种多样,在此不作讨论。
(4)、SMT发展至今,随着电子产品集成度的不断提高,标准零件逐步向微型化发展,如今最小的标准零件已经到了0201。
SMT技术讲解课件范本两篇第一篇:教师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SMT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掌握SMT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艺和设备。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SMT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SMT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2. SMT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艺和设备3. SMT技术的发展趋势教学资源:《电子制造技术》教科书、SMT技术补充阅读材料、SMT技术多媒体资源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SMT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2. 案例分析:分析SMT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艺和设备3. 小组讨论:探讨SMT技术的发展趋势4. 实践操作:进行SMT贴片机操作演示和练习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5分钟)活动内容:通过展示SMT技术在电子产品制造中的应用,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角色:讲解、引导。
预期成果:学生了解SMT技术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5分钟)活动内容:讲解SMT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教师角色:讲解、举例。
预期成果:学生掌握SMT技术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15分钟)活动内容:分析SMT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艺和设备。
教师角色:引导、解答疑问。
预期成果:学生了解SMT生产过程。
4. 小组讨论(10分钟)活动内容:探讨SMT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师角色:组织、指导。
预期成果:学生发表观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5. 实践操作(20分钟)活动内容:进行SMT贴片机操作演示和练习。
教师角色:演示、指导。
预期成果:学生掌握SMT贴片机的基本操作。
五、课堂管理1. 座位安排:学生按小组围坐,方便讨论和观察实践操作。
2. 分组策略:按学习能力和兴趣进行分组,提高团队协作效果。
3. 课堂纪律:强调实践操作的安全性和纪律性,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六、学生活动1. 问答:在知识讲解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
2. 小组合作: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协作。
SMT介绍培训资料课件.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基于教材《SMT技术与应用》的第1章和第2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表面贴装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工艺流程及其在电子产品制造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SMT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电子产品制造中的重要性。
2. 掌握SMT的主要工艺流程及其操作要点。
3. 能够运用SMT技术进行简单电子产品的组装与调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SMT工艺流程中的焊接、检测等关键技术及其操作要点。
教学重点:SMT基本概念、工艺流程及在电子产品制造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SMT技术介绍PPT、SMT工艺流程图、实物展示(如SMT组件、设备等)。
2. 学具:教材、《SMT技术与应用》工作手册、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利用PPT展示SMT技术在电子产品制造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SMT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2. 理论讲解(20分钟)介绍SMT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解读SMT工艺流程图,阐述各工艺环节的操作要点。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教材中的例题,讲解SMT组件的组装过程,分析影响焊接质量的因素。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工作手册,设计一个简单的SMT组装工艺流程。
5. 实物展示与操作演示(10分钟)展示SMT设备、组件等实物,演示焊接、检测等关键技术。
强调SMT技术的应用前景,鼓励学生课后深入了解SMT相关领域。
六、板书设计1. SMT基本概念2. SMT发展历程3. SMT工艺流程1)印刷2)贴片3)焊接4)检测5)后处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设计一个SMT组装工艺流程,并分析影响焊接质量的因素。
2. 答案:参照教材《SMT技术与应用》工作手册,结合课堂讲解,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SMT行业动态,了解新型SMT设备、材料及工艺,提高自身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