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现代雕塑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9
艺苑杂谈[摘 要]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阐述东西文化之间的交汇、对立与融合。
尝试从“意”与“象”多重内涵的角度对西方现代著名雕塑家的个案进行研究,梳理出西方雕塑家对于东方文化借鉴与融合的经验,借助“他者”经验来思考“自我”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寻找东方根性,重新审视东方文化立场应以何种艺术姿态与世界对话。
[关键词]意象;东方文化;西方雕塑家;融合[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2-0081-03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孔景才.意·象——西方现代雕塑家对东方文化的借鉴与融合[J].天工,2023(22):81-83.孔景才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意·象—西方现代雕塑家对东方文化的借鉴与融合作者简介:孔景才(1991—),男,汉族,广东广州人,硕士,研究方向:雕塑与公共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
一、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对立与融合(一)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东西方文化的相遇始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作为东方经济与文化输出的重要通道,“东方”成为“西方”向东眺望和想象的对象,同时也促进了大航海时代的来临。
(二)东西方文化的对立东方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形而上的境界,西方文化强调逻辑基础,这一点可以从古希腊思想巨匠身上得到证明。
东西文化差异源于不同的宗教、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相互对立的文化格局。
在哲学方面,东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内心修养和道德伦理,而西方文化注重理性思考和实证研究,强调个人自由和竞争意识。
在美学上,东方文化注重感性、自然、抽象、简洁、寓意等美学元素,追求内在精神的审美体验,而西方文化强调理性与秩序的美学理念。
(三)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的普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人们开始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从而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使其从二元对立的东西文化向多元的文化格局转变。
外国近现代雕塑艺术以欧洲最为突出。
它曾经产生了一批杰出的雕塑家和优秀作品。
作为欧洲近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可以三位法国雕塑家,即乌东、吕德、罗丹的《伏尔泰坐像》、《马赛曲》、《加莱义民》为例。
它们分别代表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三大艺术流派。
现代雕塑可以法籍罗马尼亚裔雕塑家布朗库西的《波嘉尼小姐》、法籍俄裔雕塑家扎特金的《被破坏的鹿特丹市纪念碑》、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国王与王后》、美国雕塑家里维拉的《无限大》为例,它们从不同方面生动地展示了现代雕塑艺术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法国近代著名肖像雕塑家乌东的《伏尔泰坐像》,是为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创作的全身像。
当时伏尔泰已是84岁高龄,且刚结束了长期被放逐国外的流浪生活不久。
所以,雕像自然地流露出伏尔泰明显的老态和瘦弱的身躯。
但是,通过他神采奕奕的脸部表情,特别是他那似能洞察切的敏锐的目光,人们仍能感觉到这位反对封建专制的不屈的斗士的聪明才智。
他身穿的古罗马式的长袍,既自然地掩盖了老年人形体上的缺陷,又使雕像具有雄浑、庄严的风格。
他头上的一条象征不朽的束发带,加强了这位杰出思想家巨大的内在精神力量。
法国近代著名的浪漫主义雕塑家吕德的《马赛曲》,是为巴黎大凯旋门创作的著名浮雕。
它原名《1792年义勇军出征》,表现1792的法国人民在反抗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封建帝国的战争中,马赛的义勇军开赴巴黎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的历史事件。
整个作品分上下两层:上层是象征法兰西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女神,她右手执剑、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左手高举,大声疾呼号召人们奋起保卫祖国。
她像疾风一般腾空向前的姿态,具有锐不可挡的气势和不可征服的力量。
F层是奔赴疆场的战士的行列。
其中最突出的是卷发蓄须、高举战盔的老战士和他身旁的无所畏惧的少年战士的形象。
他们是男女老少万众一心的法国人民的象征。
整个浮雕的构图复杂而严谨,依靠人物的彼此交错遮掩造成了一种千军万马的宏大气势。
它成功地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昂扬的斗争精神,从而使它成为歌颂法国人民为祖国自由而战的英雄纪念碑,在世界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西方雕塑是我国雕塑研究的重要组成,尤其是现代文化水乳交融的今天,国内雕塑企业更不能闭门造车,应该去“西方取经”,使国内雕塑艺术真正走上国际舞台。
宏佛作为铜雕行业的一员,认真的了解了西方雕塑的现代流派,在这里为大家讲解一下:西方现代雕塑进入20世纪后发展和演变非常迅速,主要系于空间与量块的相互作用,“最显著的趋向是雕塑已经开始向其他的艺术吸取新的养分,使内涵更为丰富。
同时,现代雕塑家大多富有高度的实验精神,不断地从事新的尝试与探索,创造现代雕塑的新领域。
”大致可分为5个流派。
1、立体派雕塑西方的现代雕塑是追随绘画艺术而发展的,当毕加索和波拉克倡导的立体派掀起波澜的同时,也影响到了雕塑和建筑等艺术形式。
立体派的雕塑,注重块面的结合,而否定了量感的表现,从多角度观察,去构成变化较为繁复的形态。
代表人物作品杜尚•维雍的《马》2、未来派雕塑在立体派兴起不久,意大利出现了未来派。
未来派运动所刻意表现的就是速度、运动和生活律动的赞美,认为美术就是速率。
未来派对现代雕塑的最大贡献,是它建立了对雕刻素材运用的新观念。
代表人物波菊尼3、构成派雕塑此派艺术是反写实艺术的重要派别,它远离了一切具象的自然,走向纯抽象构成。
代表人物作品杜利维拉《黄与黑》4、达达与超现实派雕塑达达派继构成派兴起,否定一切既成的艺术,肯定毫无艺术意义的物体为艺术品是其最大的艺术特色。
超现实派是由达达发展而来,使纯粹抽象雕塑的发展,转向于有机的方向。
而超现实主义与抽象构成主义之融合,则产生了有机的构成雕塑。
代表人物马塞尔•杜尚和米罗5、更前卫独特雕塑家布朗库西的雕塑,具有西欧的经验主义与东方的神秘主义互相融合产生的特殊风格,其作品彻底的走向抽象与单纯化,在平滑而光泽的大理石上,直接的雕琢,研磨出单纯化的形态,表现出对象的精髓。
到了现代这样的雕塑家出现不少。
这5个现代流派仍在发展,为西方艺术焕发青春活力起到了巨大作用,不过,西方的人体雕像仍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物雕像制作也柔和了多种现代流派艺术。
西方城市现代雕塑:物感与视觉现代性作者:余凌斐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第09期摘要:物感是客观化的直感力量,它是富有现代表现力的物感冲击力,是对物的感性力量的直接开启。
视觉现代性品质的关键在于物感的呈现,既超越了自然形态,又去除了多余装饰,具有现代简约的物感清晰地表现出来,这种现象在以“物”为本质属性的雕塑艺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现代雕塑家们企图摆脱传统雕塑的束缚,不再表现客观存在的形,而是对雕塑物自身材料、结构、语言进行挖掘,将形体从多余的装饰和复杂的意义中解放出来,以突出雕塑作为“物”的独立价值,而实现这一切的手段就是肌理、形态、空间、线条、色彩、形式等物感诸层次的融合。
以布朗库西和克拉格的作品为例,具体阐释西方现代雕塑是如何做到物感诸层次的融合,从而使雕塑物的情感效力得以释放。
关键词:物感;视觉现代性;现代雕塑一、物感与视觉现代性关于“物感”,阿达姆·卡尤索这样解释:“建筑的物理现场直接具有的情感效力[1]。
”物理现场指作为艺术媒介的物本身所具有的物理特征,如色泽、亮度、硬度、纹理、造型等。
也就是说,“物感”是客观化的直感力量,它是富有现代表现力的物感冲击力,是对物的感性力量的直接开启。
“物感”具有四重内涵:其一,就方式而言,人是以一种直接、感性的状态来接触物;其二,就对象而言,人是与物本身,而非物的功能进行接触;其三,在情绪状态方面,人在与物感性力量的接触时所产生的人与物相互感染的状态,并会收获一种惊喜感;其四,就其境界而言,“物感”不是一个封闭的状态,而是人与物之间相互开放。
在艺术领域,“物感”应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艺术物”摆脱外在多余装饰的束缚和历史、社会所赋予的意义内涵的约束,还原了物的原初直观性,物因此而得到了凸显与解放,回到艺术形式本身的创造。
二是“物感”具有情感效力和感性力量,通过人与物的感受,使物获得生命感与活力。
它是形式、线条、形状、肌理、色彩、空间等物感诸层次的融合构成,并因此迸发而出的表现力和情感效力。
西方现代雕塑卓格铁艺-卓格软装学院/college/观念雕塑艺术-西方现代雕塑观念艺术的主要表现形态-观念雕塑艺术观念艺术的特征-观念雕塑艺术集合雕塑艺术-西方现代雕塑露易斯·内威尔逊-集合雕塑艺术理查德·斯坦基维兹与马克迪·苏维罗-集合雕塑艺术英国爱德华多·保罗兹-集合雕塑艺术观念雕塑艺术-西方现代雕塑“观念艺术”也称“概念艺术”,早期继承了达达派反艺术的思想,但它主要受到波依斯新思维方式的影响。
由于70年代连续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在国际地位上的日益提高,观念艺术得以大大地强化。
因为观念艺术猜谜式的戏剧性场面很好地满足了文献展所设定的那种基准。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一种对欧洲艺术具有的,而在美国艺术中未能真正发现的东西,使欧洲艺术家找到昔日的感觉。
这种艺术创作的新方法不可抗拒地对美国艺术家产生了冲击。
进而与其它新艺术一起并行,形成了一个国际性潮流。
第一件被艺术史公认的观念艺术作品是约瑟夫·库苏斯(Joseph Kosuth)在1965年卡塞尔文献展上所做的《一把椅子和三把椅子》,库苏斯用一把实物椅子和这把椅子的照片,另外在字典里找到“椅子”文字的定义照片摆在一起。
作品几乎具有后来观念艺术的全部特征,没有形和色的艺术匠心,更没有情感的流露。
作者关心的似乎是传达一个哲学的命题,更倾向于思辨的游戏,但库苏斯没有波依斯那种强烈的社会使命感。
“观念艺术”一词最早是由批评家塞兰特·吉尔玛诺于1970年在法国图尔良组织的一次有影响的展览上正式命名的。
他认为“所谓的观念艺术其目的是反商业的、独断的、平凡的和反形式的,它主要关心媒介的物理性质和材料的易变性。
其重要之处在于艺术家所遭遇的实际材料,以及他们去理解现实的意图,尽管他们用标题和展示的方式是不易明白的,但却是敏锐的、晦涩的、个人的、激烈的”。
观念艺术的主要表现形态-观念雕塑艺术观念艺术的主要表现形态是采用装置的形式,自身行为(行为艺术)有时也融和些波普的艺术气氛。
2019-1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二十世纪西方现代雕塑风格简述郑亮(重庆市南岸区天台岗小学校,重庆400000)摘要:二十世纪西方现代雕塑变革突破了传统雕塑语言范畴,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旨在简要梳理西方现代雕塑风格形式,为探索富有个性的雕塑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二十世纪;现代雕塑;风格中图分类号:K82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36-0035-01二十世纪是个变革的年代,西方雕塑艺术开启了新的发展。
前卫雕塑家们抛弃了罗丹遵循的雕塑传统,以一种异常活跃的姿态出现在西方艺坛,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张扬个性特征,积极探索实践,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局面。
西方现代雕塑所产生的造型变革,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艺术现象,而是作为特定时代创作思想的直接反映,从而折射出艺术家生活的时代背景。
面对传统雕塑为参照的具像表现方面的成就,人们难以追赶,更无法超越,艺术的求新变革势在必行。
于是反对官方权威、反对即定模式、反对审美标准等雕塑作品应运而生。
艺术风格的形成,为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变革成为现实。
呈现雕塑所用的材料和形式的绝对多样性在这个时期愈发明显,雕塑不在是有固定边界的稳定概念,这时期的雕塑借鉴了诸多其他领域的艺术语言,成为一门独特的开放是学科。
追溯历史,流派纷呈的艺术风格形式推动了雕塑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我们无意去解释或评判一种风格形式的价值,也不去探讨是否是前卫的、先进的审美观念,只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梳理西方现代雕塑的风格形式。
立体主义的问世给艺术家带来了观察事物的新方法,立体主义在绘画中的革命,实质上是对艺术表现手法的大胆尝试。
而立体主义的突出贡献就是艺术创造思维意识的影响力,很快地,雕塑艺术也被卷入到艺术革新大潮中。
谈到立体主义就不能不谈它的代表人物毕加索,他不仅是立体主义的代表,更是现代艺术的开创者。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探索不仅证明了雕塑可以摆脱对材料和题材的限制而存在,而且还给予雕塑一种潜在的自由,由此产生的影响持续至今。
西方雕塑赏析总结简介西方雕塑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主题内涵吸引着无数艺术爱好者的注目。
本文将通过对西方雕塑艺术的赏析和总结,带领读者领略西方雕塑的魅力与艺术价值。
西方雕塑的历史发展西方雕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雕塑以神话题材为主,体现了古希腊人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理念。
古希腊雕塑以人体为主题,追求自然比例和动态效果,充满了力量和动感。
古罗马雕塑在古希腊雕塑的基础上发展,更加注重表现皇帝和贵族的权威和尊贵。
中世纪的雕塑艺术主要表现在教堂建筑中的装饰雕塑上,以宗教题材为主。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雕塑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艺术家们开始注重对人体形象的再现和表达感情。
巴洛克时期的雕塑艺术追求动态和丰富的装饰效果,富有戏剧性的表现形式。
18世纪的雕塑艺术呈现出优雅和精美的特点,更加注重对细节的处理。
19世纪以来,西方雕塑逐渐多样化,艺术家们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西方雕塑的主题和表现形式西方雕塑的主题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包括神话、历史、宗教等大题材,也包括人物、动物、风景等小题材。
在雕塑形式上,西方雕塑包括浮雕和立体雕塑两种,形式各异,表达方式独特。
1.浮雕雕塑:浮雕是将图案或形象雕刻在一个平面上,通过对图案或形象的凹凸处理,体现出立体感。
在浮雕雕塑中,雕刻面积相对较小,更加注重对细节的处理。
比如,在古希腊的浮雕雕塑中,可以看到神话故事中的英雄形象以及古希腊人的生活场景。
2.立体雕塑:立体雕塑是将物体的形象完全雕刻出来,具有三维的立体感。
立体雕塑可以通过不同的材料和手法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比如,大理石雕塑常常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金属雕塑则更加现代和抽象。
西方雕塑艺术的艺术家西方雕塑艺术涌现了众多杰出的艺术家,他们通过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创作理念对西方雕塑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代表作品有《大卫》和《圣母像》。
浅论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中的“精神性”——以贾科梅蒂作品为例苏栋梁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摘要:在西方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可以说是风格流派众多,尤其在绘画领域大师辈出。
但相对于绘画艺术的丰富,曾经在西方古代艺术中有着辉煌成就的雕塑艺术,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显现出边缘化的特点。
进入20世纪之后,西方现代艺术在60年代曾掀起了现代主义雕塑的艺术浪潮,以罗丹为起点,到后来的马约尔、布朗库西、贾科梅蒂,再到极少主义的艺术家,这是一条比较清晰的现代主义雕塑发展的线索,它从传统的学院雕塑、具像雕塑转向对形式、媒介、抽象的关注。
在时期的西方艺术界具有巨大影响力的雕塑家中,贾科梅蒂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不仅抛弃了罗马希腊流传下来对雕塑的理解和延续了上千年的雕塑艺术追求,并且在创作的初期,就表现出了对传统的颠覆以及勇敢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现代主义艺术;现代主义雕塑;现代主义绘画;贾科梅蒂;精神性一、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的特点西方雕塑在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自希腊罗马的写实雕刻传统仍在继续,比如东欧的—些雕塑家主要以写实的方法进行创作,虽然在表现手法以及创作风格上各不相同,但总体仍继续使用传统语言,保持以人物为中心努力塑造时代的英雄典型的道路,这部分雕塑家的创作集中于对重要的、历史性题材,有着典型的或者大众化的题材和大众化的视觉传达语言,他们的作品深受民众喜爱。
另一方面,在60年代曾掀的现代主义雕塑的艺术浪潮中,以罗丹为起点,到后来的马约尔、布朗库西、贾科梅蒂,再到极少主义的艺术家,从传统的学院雕塑、具像雕塑逐步走向形式、媒介直至抽象艺术。
实验性艺术的兴起开始取代学院派艺术,开始对“背离”传统,艺术家们放弃写实手法对人或物的再现塑造,转而用“体块”和“结构”来代替,这让习惯了传统雕塑艺术的公众难以接受。
即便如此,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其创作风格,将各种实验性探索作为传统到前卫的一种过渡,,譬如受达达派影响的超现实主义雕塑注重对人器官和潜意识中的形体的表现,追求艺术的非理性与偶然性效果。
西方近代雕塑形式的发展与演变一、西方雕塑的发展阶段纵观人类艺术史,雕塑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门艺术类别,在整个西方世界艺术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当中,雕塑的发展演变,是一门永远无法被人们忘怀的艺术精粹。
西方雕塑发展的历程中出现过三个高峰:古希腊、罗马是第一个高峰,意大利文艺复兴是第二个高峰,第三个高峰是公元19世纪的法国,雄居峰巅的巨匠是罗丹。
本文着重论述文艺复兴和罗丹的雕塑艺术。
二、文艺复兴雕塑首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的整体特点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的恢复和发扬,我们在这些雕塑作品中看得到很多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影子,例如米开朗基罗的戴维,塑造的人体形象健美、匀称,全身肌肉处于绷紧鼓胀状态,加强了力量感。
在此基础上,文艺复兴雕塑还对古希腊罗马进行了发扬光大,其中人文主义的旗帜无疑成了最鲜明的特点,表现出与在宗教神学思想笼罩下的中世纪雕塑截然不同的特征。
其次,雕塑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代表作品首推有着“文艺复兴之父”之称的雕塑大师多纳泰罗于1430 年创作的《戴维站在被杀巨人旁边》雕像,这一富有创新的完全独立作品,开创了多纳泰罗自然主义的先例,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传世之作。
后期的《加塔米拉达》骑马像,塞蒂尼亚诺的大理石作品《少女胸像》、《贵妇人像》等一系列雕塑,都是脱离宗教建筑并影响后世的优秀独立作品。
可以说,在文艺复兴时期,雕塑作为一种完全独立的艺术形式已逐步走向社会大众。
最后,雕塑表现手法和技巧有了较大改进,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们认为,艺术既然是模仿自然,就必须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从而在对自然事物进行精细观察的基础上来反映自然。
因此,文艺复兴带给雕塑艺术的不仅是题材内容的变化,而且也促进了雕塑表现手法与制作技巧的创新。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空间透视方法的运用。
2、人体解剖学原理的运用。
说明了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们,对人体解剖学的普遍运用和创作难度的更高追求。
三、西方19世纪雕塑19世纪的西方社会,是一个充斥着革命和战争以及剧烈的社会动乱、政治权利极剧变幻的时代,尤其是伴随着城市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期冀借助公共雕塑来展现城市、地区和国家的特征并促进帝国野心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浅谈西方雕塑的艺术特点摘要回首西方雕塑几千年的历史,无数振奋人心的时代、波澜壮阔的往事、战争,胜利、失败,对于民族的自豪,对于生活的热爱,都历历在目。
当一切都成为过去的时候,时代的灵魂便凝聚在了雕塑那坚硬的脉络里。
史前雕塑、古典雕塑、现代雕塑构成了西方雕塑史的三大发展。
而在每一个历史的时期里,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文化特点。
在其演变的过程中也在逐渐的丰富。
关键词西方雕塑史前雕塑古典雕塑现代雕塑艺术特点中图分类号:j30 文献标识码:a史前雕塑的时间漫长,在这一时期没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别,所以它标志着整个人类文明的最初探索,而并不单一的代表某一民族。
古典雕塑时期是各民族自身文化的形成时期,它十接反映出了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所产生的文化的差异。
此时的雕塑逐渐从人类的共性中独立出区域文化的个性,并且形成不同的传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依照各自的传统继承、发展和演变。
现代雕塑时期雕塑艺术的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局面,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已不再明显,这一时期的雕塑以艺术家张扬自身个性为特征。
西方雕塑的传统发端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但古希腊雕塑却又曾被古埃及雕塑深深的影响过,给我们留下了《掷铁饼者》、《米洛的维纳斯》等写实性雕塑的千古典范。
古希腊雕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
在“古风时期”希腊雕刻处于“摸索”阶段,它借用埃及雕塑的“正面律”法则来制作人像,形成了“古风”程式,这一时期的雕像形体大都比较古措、僵直,雕像的重心总是落在双足之间。
到了一批制作于公元前五世纪的青年裸体立像被发现时,人们看到旧的程式被突破了,人体的重心落在了一只脚上,整个人体因而放松,显得自然、真实。
于是这一批青年裸体立像的出现标志着希腊雕塑进入“古典时期”。
古典时期即希腊雕刻的全盛时期,这时的希腊雕塑在追求“真实的完美”,追求客观真实之美的境界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在文化史上通常把从从亚历山大远征远征开始到埃及托勒密王朝臣服于罗马帝国的历史阶段称为“希腊化时期”。
西方近现代人体雕塑艺术中的解剖学研究西方近现代人体雕塑艺术中的解剖学研究一、时间与运动的雕塑在欣赏罗丹表现运动的作品《青铜时代》时,一种逐渐站立起来的感觉油然而生,进而欣赏到一些塑造、过渡极为丰富的体、面, 这些曲曲折折、盘盘绕绕的塑造,犹如一条缓慢盘旋而上的蟒蛇,肌肉在律动,皮肤在跳动,生命在搏动。
罗丹把这一瞬间的艺术创造放大、延伸,以至于让欣赏者疑惑:在沉睡与苏醒之间是否有一段永远不能拉近的距离,时间以极慢的速度在罗丹手中用这个姿势渐渐延伸,时间在雕塑中体现出过去、现在和未来。
罗丹创作雕塑时为了塑造真正的人体运动过程,把人体姿势与先后连续的时间相融合,体现出时间的"发展"与人体姿态的统一。
也就是,在塑造一定的姿势时能够更多地体现出不同时间阶段的动作,使作品中的运动表现得更加丰富,赋予了生命的创造。
欣赏者的联想和与作品的共鸣更加强烈,尤其是在运动中联想到不同时间的内容。
罗丹作品《施洗者约翰》是其创作的最为出色的走动中的"人"。
作品中的约翰微微抬起头,仰望天空,略张着嘴,似乎在聆听着什么;右手向前伸出,似乎在承接着未来的期待与命运;右腿向前跨出大步的同时,左腿和上身中的左肩和左臂膀没有立即跟上来,保持着即要行走的瞬间姿态,仿佛有人在背后用力地推了他一把,使这种外力与自然力转换之间的瞬间运动被雕塑下来并赋予艺术创造,作品中的人物体内有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迫使他的运动富有生命的力量,作品中的人物雕塑运动感强烈。
作品中人体的行走运动与雕塑的静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把人体运动赋予雕塑的内涵,使人体的运动、雕塑与艺术达到永恒。
罗丹在创作作品时特殊处理了人物的运动姿态,在雕塑中融入了站立、思索、承接、行走四个姿态,不同时间里的四个姿态统一在行走的姿势中,把雕塑中的运动变得复杂、非同一般。
作品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静止的、有限的动作,更是一个极富艺术性与深刻内涵的运动。
二、变形与运动的雕塑卡尔波作品《舞蹈》也同样出色地塑造了运动的主题,在舞蹈的狂欢中体现出"生命的狂欢",使生命与舞蹈达到永恒。
在这次关于西方雕塑史的讲座中,我受益匪浅。
通过聆听专家的讲解,我对西方雕塑的发展历程、艺术风格以及代表作品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西方雕塑的发展历程西方雕塑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再到现代雕塑,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
以下是我在讲座中了解到的一些重要时期和特点。
1. 古希腊时期古希腊雕塑以其优美、和谐、庄重而著称。
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主要体现在神庙、公共建筑和墓葬等方面。
其中,代表作品有《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拉奥孔》等。
2. 古罗马时期古罗马雕塑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雕塑的传统,但在艺术风格上有所创新。
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以纪念性、实用性为主,如肖像雕塑、建筑雕塑等。
代表作品有《罗马法老像》、《凯撒像》等。
3. 中世纪时期中世纪雕塑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主要以宗教题材为主。
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多出现在教堂、修道院等宗教场所,如《圣母子像》、《圣约翰像》等。
4.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艺术家们开始追求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价值。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贝尔尼尼的《圣德肋撒的神韵》等。
5. 现代雕塑现代雕塑在形式、材料、技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打破了传统雕塑的束缚。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亨利·摩尔《斜倚的人》、亚历山大·卡尔德《移动的雕塑》等。
二、西方雕塑的艺术风格1. 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古希腊、古罗马雕塑的主要艺术风格,强调和谐、比例、秩序。
这一风格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复兴。
2.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强调情感、个性,追求自由、奔放。
这一风格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雕塑作品中较为突出。
3.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雕塑在形式、材料、技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追求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一风格在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的雕塑作品中尤为明显。
三、西方雕塑的代表作品1. 《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这是古希腊雕塑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古代艺术之花”。
目录摘要前言 (1)1西方现代雕塑发展的背景及基本特征 (1)1.1变异的形体 (2)1.2抽象的空间 (2)1.3越界的材料 (3)2现代雕塑发展的趋势 (4)2.1立体派对雕塑的影响 (4)2.2未来派 (5)2.3构成雕塑 (5)2.4达达与超现实派雕塑 (6)2.5布朗库西的影响力 (7)2.6现代雕塑的特色 (7)三.总结 (8)参考文献 (9)论西方现代雕塑摘要:20世纪西方雕塑艺术经历了一场迅速变化的动荡历程。
传统的艺术观念、审美标准和技法以至材料都被不断改变。
本文将新兴艺术的观念、方法和材料纳入考察范围,找出它们的基本特征,探讨现代雕塑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西方现代雕塑基本特征发展趋势前言二十世纪的雕塑和绘画一样,存在着两大对立的体系,现实主义和现代派。
虽然,这两大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在理论上越来越相互排斥,但在实践上却显示出相互融合的现象。
十九世纪末,现实主义的艺术自身遇到了如何进一步发展的危机。
现代派艺术的崛起,又是对现实主义艺术严峻的挑战,加剧了它的危机感。
现实主义艺术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出现了许多在艺术上散发出不朽光芒的作品。
如果认真分析一下现代派雕塑所包含的种种艺术现象,便不难发现,这些现象所反映的观念和思想,它们表达的语言和方式,有许多差异,甚至大相径庭。
如果要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的话,那么,以十九世纪末象征派、后印象派为启端的现代派艺术的总的特征是:象征性、表现性和抽象性。
在雕塑上这些特征也是非常鲜明、突出的。
1西方现代雕塑发展的背景及基本特征20世纪末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多姿多彩,新的理论与新的流派不断的出现,它在现代美术史上具有相当特殊的意义。
17世纪末以来,在美术的领域中,绘画一直占优势,雕塑则整体趋于微弱。
不过,到了19世纪后半期,法国雕塑家罗丹的出现为雕塑艺术带来了新的气息。
但是,就作品的实质而论,罗丹等人的雕塑并未摆脱“再现艺术”的范畴。
到了20世纪,由于正是各种新兴艺术流派澎湃发展的时候,随着工业发达,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变革,机械文明逐渐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自然也影响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态度。
在现代潮流的冲击下,不可否认地这种说明式的,故事性的再现艺术已经逐渐走向下坡,同时,在这革命性的现代艺术运动展开之际,一种追求新的形式与新的观念的艺术思潮开始萌芽了,现代雕塑诸流派也就从此随之诞生。
20世纪雕塑艺术的一大特征,是艺术家们都以一种实验与尝试性的态度去从事创作。
他们从造型艺术的根本出发,从传统的形式中锐变出来,创造了一种独特而崭新的风格。
同时,从事雕塑的创作者,并不仅限于雕塑家,很多画家们也从事雕塑的尝试。
1.1变异的形体20世纪现代雕塑的发展变化快,差异大。
然而,画家们在传统的雕塑语言向现代雕塑语言的转换过程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真正学雕塑出身的人却显得有点缩手缩脚。
雕塑的变化是从形体的变异开始的。
由于形体的变异在绘画中不需要过多的技术支持,所以,当画家们制作雕塑时,就很自然地把在绘画中已然存在的变异的形体带进了雕塑领域。
在绘画中,马蒂斯已经抛弃了体积与光影的描写,以及细微的色彩关系的表达,而是经过提炼的抽象形、色、点、线的整体组合,以表现音乐的节奏感和抒情意味。
因此,当他客串到雕塑领域时,也毫无顾忌地放弃了体积与光影效果,放弃了细腻的肌肉起伏的塑造,而只强调造型本身的形与线的视觉效果,以及由此构成的整体的节奏与韵律。
1.2抽象的空间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存在着抽象、表现主义和幻想三种主要的倾向或趋势。
其中,抽象的倾向最为突出,它不仅在绘画中有着充分体现,在雕塑的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抽象雕塑经过几代艺术家的不断探索才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它们体现的是雕塑家在创作中对雕塑语言的回归。
当米开朗基罗用人体表现“夜”与“昼”、“晨”与“暮”这样的抽象概念时,他也许没有想到,这种巧妙的构思有多大的内在潜力。
以后的雕塑家如罗丹,虽然对这种构思心领神会,但对它所蕴含的能力仍然估计不足。
他们都没有看到把具体的形体与抽象的观念建立起联系对于传统的雕塑规范是多么大的冲击。
而这正是20世纪雕塑艺术的又一个基本特征。
实际上,只要把具体的形体与抽象的观念位置倒过来,即将抽象的形体与具体的观念建立起联系,那么,现代雕塑就出现了。
然而,遗憾的是传统雕塑范围内的大师们都没有再向前跨出这一小步。
毕加索对抽象雕塑的贡献是决定性的。
毕加索第一件真正的立体主义雕刻是他创作的青铜《女子头像》,这件作品可以看作是其分析的立体主义绘画的三维表现。
他将对象的结构打散之后加以重新组合,从而使作品具有了一种传统雕塑无法获得的动态效果。
当然,毕加索对现代雕塑的贡献在于他为后人推开了通往全新领域的大门,毕竟他还是以绘画创作为主。
在雕塑领域的更大成就最终还是由雕塑家们完成的。
雕塑家布朗库西的早期作品如《沉睡的缪斯》,带有明显的新艺术运动的痕迹,但是他非常重视作品整体的和谐和材料的真实。
正是通过布朗库西形成了现代雕塑的重要特色,即尊重材料的特性,《空间中的鸟》就是这种特征的代表。
1.3越界的材料使用新材料也成为20世纪雕塑艺术的又一个显著特征,半个世纪以前,当罗丹因为自己的《青铜时代》被评论家们误认为是从模特儿身上翻制下来的作品而感到委屈的时候,同时有个大胆的年轻人竟然把一个现成的男用瓷质小便池倒过来放置就当成自己的作品了。
这时候的年轻人已经不用再为自己的“艺术”受到围攻而惶恐。
他大胆地给作品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泉》。
从这件骇俗的作品已经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艺术乃至人生的态度。
杜尚想证明的是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洞察,那就是艺术必将被日常事物所取代。
“物质”文化将被认为是唯一真正存在的东西。
包括人们已经习惯的艺术将被各种各样的实用物品吞没。
人们所能做的,就是从现成的物品中发现艺术。
关键在于如何选择,而不在于创造所谓独特的艺术作品。
这种艺术观念是对传统艺术观念的刻薄的挑战。
它给上万年的以石头和青铜为主体构成的雕塑世界带来了一堆新材料。
这个挑战是全面而又深刻的。
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被冲垮了,传统艺术的尊严也从此受到了威胁。
实际上,不管杜尚强调现成物品就是艺术品有多么离经叛道,他仍然是把现成物品从现实生活的环境中拿到了自己的雕塑工作室中,最终还把这些东西带到了展览馆中。
正如他自己所承认的,在把现成物品变成艺术品的过程中,关键在于选择。
这个选择活动也已经把艺术家的创作构思带进了现成物品。
或者说,现代物品还是经过了艺术家的改造才变成艺术品的。
无论是自行车车轮,还是小便池,都经过了哪怕是最小的改造,它们的艺术价值才能突出来。
2现代雕塑发展的趋势2.1立体派对雕塑的影响由毕加索和波拉克所倡导的立体派给现代雕塑颇大的启示与影响,现代的雕塑是追随着绘画发展出来的样式而来。
立体派兴起时,原来只是一个绘画运动,但是发展开来之后,影响到了雕塑及其它装饰,建筑艺术。
立体派绘画是将立体的物象在平面上作分解及再组织,立体派雕塑则是在立体的构成之中,经过分析而予以再组织。
因此立体派的雕塑,注重块面的结合,而否定了量感的表现,从多角度的观察,去构成变化较为繁复的形态。
在许多属于立体派系统的雕塑家中,最著名的是杜尚·维雍,他的雕塑作品《马》采用钢铁片曲卷成抽象的构成,富有机械性的感觉。
他的这件《马》,是表现“马”的运动形态,将一个形体,分解成数个块面组合而成,杜尚·维雍以机械文明中产生的新意念,积极地表现与这件作品中。
其次还有扎特金,他的作风是在厚重朴素的肌理与幻想的情绪中,表现原始的野性美,大胆地以凹凸的曲面从事有机的统一与组合。
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为《没有心脏的都市》,这是他为鹿特丹所塑造的战争纪念碑,表现一个人的悲痛喊叫的形态,他以此象征战争带给人类的恐怖。
在技巧上则是以立体派的绘画要素为根底。
扎特金被称为立体派的完成者。
2.2未来派在立体派兴起不久,意大利出现了未来派。
未来派运动所刻意表现的就是速度、运动和生活律动的赞美,认为美术就是速率。
波菊尼是这个未来派中有力的一分子,他写了一篇“未来派雕塑技术宣言”,其中有一段他特别强调说:“雕塑家为了适应造型的内在必要性,在一件作品上,可以使用二十种以上的材料,例如:玻璃、木、广告纸、混凝土、马毛、布、镜,以及电气的光……”。
波菊尼在素材方面打破传统的限制,同时又注重机械时代的速度与运动感之追求。
“在雕塑的构成上,如果要表现特别的律动感,可以利用小马达装在作品中,使之转动。
”这也是他在未来派雕塑技术宣言中特别记载的一点。
过去雕塑只注重空间的要素,到了未来派,则揉入了时间的要素,同时留意空间与时间的表现。
波菊尼的代表作《空间的单一连续体》,强力表现人物的步行之运动感,塑造出连续性与流动感的量块。
未来派对现代雕塑的最大贡献,是它建立了对雕刻素材运用的新观念。
本来,雕塑都是采用石、木、石膏等做材料,未来派的波菊尼则主张广泛使用一切新的材料,特别是科学时代的新产品。
此一观念的建立,对现代雕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2.3构成雕塑几何学的构成派,是反写实主义的艺术中最极端的一派,此派的雕塑,远离了一切具象的自然,走向几何学的纯抽象构成。
构成派主要分子塔特林发表了以木及铁等素材构成的作品,此后,他继续创作向机械时代相对应的新空间挑战的作品。
构成派的雕塑家他们主张,空间与时间都是雕塑的要素,强调以几何形态构成空间。
同时认为:“静止的韵律成为艺术的要素,是埃及美术三千年来形成的一种谬误。
以现代的知觉来说,艺术最重要的元素,应该是运动的韵律。
”构成派的代表作家中,贝维斯纳透过数理曲面的联想,追求速度感的构成,戈勃则采用塑胶和玻璃等透明体,致力于纯粹空间的表现。
此外,,美国雕塑家杜利维拉、李波德也是属于构成派系统的雕塑家。
前者是位颇能巧用金属构成的雕塑家,他的作品《黄与黑》,是利用一块薄钢片表现曲线的美。
后者是以细金属线编织出特殊的空间构成。
2.4达达与超现实派雕塑继构成派之后兴起的“达达派”,也带给现代雕塑有革命性的影响。
达达派最著名的一位艺术家是马塞尔·杜尚,他大胆地以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既成品,予以重新的组合,而肯定它为艺术品。
例如他用车轮、打字机等做成一件雕塑。
把这些物体变换另一环境,产生另一种气氛,同时也增加了想象的冲击作用。
马塞尔·杜尚的作品,最适于用来解释达达派的主张——否定一切既成的艺术,肯定毫无艺术意义的物体为艺术品。
由达达派发展出来的“超现实主义”,使纯粹抽象雕塑的发展,转向于有机的方向。
而超现实主义与抽象构成主义之融合,则产生了有机的构成雕塑。
此一发展方向,广泛地影响了现代雕塑的潮流。
超现实主义系统的画家米罗也从事于雕塑的创作,他的陶器雕塑,造型富有幻想与原始的气氛,他的雕塑被称为“超现实的物体”。
2.5布兰库西的影响力从20世纪前半期多种艺术运动兴起以后,有一位雕塑家,从未介入各种艺术而处于孤立的地位,这位雕塑家就是布朗库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