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分析方法_数据流图
- 格式:ppt
- 大小:99.00 KB
- 文档页数:17
结构化分析方法结构化分析方法一、需求分析与需求分析方法需求阶段是软件开发的关键阶段。
需求分析的任务:准确地定义未来系统的目标,确定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系统必须做什么;用《需求规格说明书》规范的形式准确地表达用户的需求。
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四方面):◆需求获取:确定系统各方面需求;全面地提炼出系统的功能性与非功能性需求。
◆需求分析:对获取的需求分析和综合,给出系统解决方案和逻辑模型。
◆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为用户、设计人员的交流提供方便,还可作为控制软件开发进程的依据。
◆需求审评:复审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验证需求文档的一致性、可行性等。
1、需求获取的目的清楚地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完整地获取用户需求。
2、需求获取的内容用户需求分类:(1)功能性需求定义了系统做什么(描述系统必须支持的功能和过程)。
(2)非功能性需求(技术需求)定义了系统工作时的特性(描述操作环境和性能目标)。
3、需求分析的步骤4、需求分析过程示意(1)通过对现实环境的调查,获得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
(2)去掉具体模型中的非本质因素,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
(3)分析当前系统与目标系统的差别,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
5、需求分析的方法结构化分析(传统建模方法)、面向对象分析。
二、结构化分析方法1、结构化分析方法(Structure Analysis---SA)(1)定义是面向数据流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采用自顶向下,逐层分解,建立系统的处理流程,以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为主要工具,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
(2)结构化分析的主要步骤通过对用户的调查,以软件的需求为线索,获取当前系统的具体模型;去掉具体模型中非本质因素,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根据计算机的特点分析当前系统与目标系统的差别,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完善目标系统并补充细节,写出目标系统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
2、结构化分析方法使用的常用工具(1)数据流图(DFD—Data Flow Diagram )①作用从数据传递和加工的角度,在需求分析阶段以图形的方式描述数据流从输入到输出的移动变换过程,为系统建立逻辑模型。
1.软件生命周期中所花费用最多的阶段是()A、详细设计B、软件编码C、软件测试D、软件维护2.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和()软件,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以经济地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并有效地维护它,这就是软件工程。
A、开发测试B、运行管理C、开发管理D、开发维护3.软件是程序、数据及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其中“开发、使用和维护程序所需要的图文资料”指的是()A、程序B、数据C、文档D、以上都不是4.以下()不是软件危机的表现形式。
A、开发的软件不满足用户的需要B、开发的软件可维护性差C、开发的软件价格便宜D、开发的软件可靠性差5.软件产品与物质产品有很大区别,软件产品是一种()产品A、有形B、消耗C、逻辑D、文档6.从瀑布模型看,在它的生命周期中的八个阶段中,下面的几个选项中哪个环节出错,对软件的影响最大()。
A、详细设计阶段B、概要设计阶段C、需求分析阶段D、测试和运行阶段7.传统的()要求,必须等前一阶段的工作完成之后,才能开始后一阶段的工作;前一阶段的输出文档,就是后一阶段的输入文档。
A、原型模型B、瀑布模型C、螺旋模型D、喷泉模型8.下列软件开发模型中,适合于那些不能预先确切定义需求的软件系统的开发的模型是()。
A、原型模型B、瀑布模型C、基于知识的智能模型D、变换模型9.()是用户和设计交换最频繁的方法。
A、原型模型B、瀑布模型方法C、螺旋模型方法D、构件组装模型10.下列软件开发模型中,以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为基础,以用户的需求为动力,以对象来驱动的模型是()。
A、原型模型B、瀑布模型C、喷泉模型D、螺旋模型11.下列软件开发模型中,()只有在开发人员具有风险分析和排除风险的经验及专门知识时,才能获得成功。
A、原型模型B、瀑布模型C、喷泉模型D、螺旋模型12.()引入了“风险驱动”的思想,适用于大规模的内部开发项目。
A、增量模型B、喷泉模型C、原型模型D、螺旋模型1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软件生命周期模型的是()A、瀑布模型B、快速原型模型C、风险模型D、原子模型14.“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标系统必须做什么?”这是生命周期中()阶段要确定的事。
数据流图百科名片数据流图(Data Flow Diagram):简称DFD,它从数据传递和加工角度,以图形方式来表达系统的逻辑功能、数据在系统内部的逻辑流向和逻辑变换过程,是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的主要表达工具及用于表示软件模型的一种图示方法。
目录编辑本段简介数据流图是结构化分析方法中使用的工具,它以图形的方式描绘数据在系统中流动和处理的过程,由于它只反映系统必须完成的逻辑功能,所以它是一种功能模型。
数据流图英文缩写DFD(Data Flow Diagram)它是描绘信息流和数据从输入移动到输出的过程中所经受的变换。
数据流图从数据传递和加工的角度,以图形的方式刻画数据流从输入到输出的移动变换过程。
数据流程图包括:a.指明数据存在的数据符号,这些数据符号也可指明该数据所使用的媒体;b.指明对数据执行的处理的处理符号,这些符号也可指明该处理所用到的机器功能;c.指明几个处理和(或)数据媒体之间的数据流的流线符号;d.便于读、写数据流程图的特殊符号。
在处理符号的前后都应是数据符号。
数据流程图以数据符号开始和结束(除9.4规定的特殊符号外)编辑本段数据流数据流是一组数据。
在数据流图中数据流用带箭头的线表示,在其线旁标注数据流名。
在数据流图中应该描绘所有可能的数据流向,而不应该描绘出现某个数据流的条件。
加工(处理)在数据流图中加工用圆圈表示,在圆圈内写上加工名。
一个处理框可以代表一系列程序、单个程序或者程序的一个模块。
编辑本段组成元素数据流图数据流程图中有以下几种主要元素:→:数据流。
数据流是数据在系统内传播的路径,因此由一组成分固定的数据组成。
如订票单由旅客姓名、年龄、单位、身份证号、日期、目的地等数据项组成。
由于数据流是流动中的数据,所以必须有流向,除了与数据存储之间的数据流不用命名外,数据流应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命名。
□:数据源(终点)。
代表系统之外的实体,可以是人、物或其他软件系统。
○:对数据的加工(处理)。
结构化分析方法2篇第一篇:结构化分析方法结构化分析是一种系统工程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确定和描述系统或企业的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关系。
该方法旨在通过分析系统结构来确定对于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和流程。
利用结构化分析方法,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业务流程,并确定业务流程中的缺陷和潜在的优化机会。
本文将探讨结构化分析的一些方法和技术。
第一步:建立数据流图建立数据流图是结构化分析的第一步。
数据流图是一种图形表示法,能够对系统或业务流程的输入和输出进行明确描述,并帮助分析人员确定各个过程的功能、输入输出和数据流。
在此过程中,分析人员会进行多次会议、访谈和调查,以了解系统或企业的运作方式,确定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的规模和复杂性。
第二步:分析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是结构化分析的第二步。
在此过程中,分析人员会确定业务流程中的每个过程的输入和输出,并研究每个过程的功能和数据要求。
分析人员还会使用等级图来建立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层次,以便更好地理解业务流程的复杂性和结构。
第三步:确定数据流关系确定数据流关系是结构化分析的第三步。
在此过程中,分析人员会研究数据流图中的每个数据流和它所涉及的每个过程,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有助于分析人员确定数据流中的任何缺陷或改进机会,并利用这些信息来建立数据词汇表和数据字典。
第四步:建立数据词汇表和数据字典建立数据词汇表和数据字典是结构化分析的最后一步。
在此过程中,分析人员会记录所有业务流程中使用的数据元素,例如数据类型、长度、输入和输出条件等。
这有助于分析人员确定数据流图中的任何潜在缺陷或改进机会,并最终实现系统或企业的优化和改进。
结构化分析方法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企业流程,并确定潜在的优化机会。
这种技术的使用需要分析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以便能够深入了解流程的细节,并确定任何改进机会。
第二篇: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应用结构化分析方法是企业流程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可帮助公司识别和理解业务流程,并确定潜在的优化机会。
结构化方法及其数据流图绘制方法一、概念理解基本释义数据流图(Data Flow Diagram):简称DFD,它从数据传递和加工角度,以图形方式来表达系统的逻辑功能、数据在系统内部的逻辑流向和逻辑变换过程,是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的主要表达工具及用于表示软件模型的一种图示方法。
进一步理解数据流程图是结构化系统分析的主要工具。
结构化系统分析采用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方式来理解一个复杂的系统,用介于形式语言和自然语言之间的描述方式,通过一套分层次的图表工具描述系统。
数据流程图描述数据流动、存储、处理的逻辑关系,它不但可以表达数据在系统内部的逻辑流向,而且还可以表达系统的逻辑功能和数据的逻辑转换。
数据流程图的绘制是针对每一项业务的业务流程图进行的。
绘制数据流图的方法有多种。
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该从现行的系统出发,由总体到部分,由粗到细逐步展开,将一个复杂的系统逐步地加以分解,画出每一个细节部分,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二、正确绘制流程图应遵循的原则自顶向下分层展开绘制对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如果系统分析员一开始就注意每一个具体的逻辑功能,很可能要画出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处理逻辑。
它们之间的数据流像一团乱麻似的分布在数据流程图上。
这张图可能很大,要用几百张纸拼起来,不但使别人难以辨认和理解,甚至连系统分析员自己也会搞糊涂。
为了避免产生这种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自顶向下”分层展开绘制。
先用少数几个处理逻辑高度概括地、抽象地描述整个系统的逻辑功能,然后逐步地扩展,使它具体化。
即将比较繁杂的处理过程当成一个整体处理块来看待,先绘制出周围实体与这个整体块的数据联系过程,再进一步将这个块展开。
如果内部还涉及到若干个比较复杂的数据处理部分,同样先不管其内部,而只分析它们之间的数据联系,这样反复下去,依此类推,直至最终搞清了所有的问题为止。
由左至右地绘制绘制数据流程图,一般先从左侧开始,标出外部项。
左侧的外部项,通常是系统主要的数据输入来源,然后画出由该外部项产生的数据流和相应的处理逻辑,如果需要将数据保存,则在数据流程图上加上数据存储。
结构化方法有哪些
结构化方法是指一种系统性、标准化的分析与设计方法,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
常见的结构化方法包括:
1. 结构化分析方法(Structured Analysis):主要用于分析问题,将问题分解为多个子问题,通过定义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处理过程之间的关系来描述系统的功能和行为。
2. 结构化设计方法(Structured Design):根据结构化分析的结果,将系统的功能和行为转化为模块化的软件组件,确定模块之间的接口和调用关系。
3. 数据流图方法(Data Flow Diagram,DFD):用于描述系统的功能和流程,通过绘制数据流图来表示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处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4. 实体关系图方法(Entity Relationship Diagram, ERD):用于描述系统中的数据结构和实体之间的关系,通过绘制实体关系图来表示实体、属性和实体之间的关系。
5. 状态转换图方法(State Transition Diagram,STD):用于描述系统中的状态和状态之间的转换,通过绘制状态转换图来表示状态、事件和转换之间的关系。
6. 功能分解图方法(Functional Decomposition Diagram,FDD):将系统的
功能分解为多个子功能,通过绘制功能分解图来表示功能之间的关系和依赖。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或结合使用,根据问题的性质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