⑵非整倍体变异 在离体培养中,经常也会出现奇数(n、3n等)的变异。这 可能是因为核融合,或者多被体细胞有丝分裂期间染色体 发生错配造成的。 染色体结构变异
李耿光等报道的玉米等再生植株中染色体结构 的变化频率显著高于染色体数目的异常,主要是染 色体断裂所引起的缺失以及粘合后出现的易位、 倒位、重排等引起的。
• 后代稳定快
一般无性系二代就可获得稳定株系,这是优良性状选择的 关键时期,从而大大缩短育种年限。但也有少部分无性系 是杂合体,要继续分离,不过多属简单分离,像株高,芒性等, 分离程度与供体植株的遗传背景有关,如水稻稳定无性系
• 能基本保持原品种的优良特性 仅改变1-2个性状,这就可以根据育种目标 , 针对现有品种的个别缺点进行选育,以期在短期 (2-3d)内筛选出所需的性状,避免基因重组带来 的麻烦。刁现民等认为 ,虽然利用无性系变异在 短时间内创造有很大突破的全新品种可能性比较 小,但针对现有 品种在株高、株型、抽穗期、粒 型、熟性、抗病性等单个性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 善是非常有效的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提出
Larkin和Scowcroft对有关植株变异的研 究结果进行总结,正式提出了植物细胞无 性系变异这一术语。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类型
遗传变异:自发变异,也有一部分是外植体中预先 存在的变异(个体发育中自然发生)
生理适应 非遗传变异 后生遗传变异
体细胞无性变异的类型
1) 生理适应是指由于某种外界条件存在而引起的性 状变异,这种变异会随着外界因素的消失而消失。 2) 后生遗传变异是指在基因的DNA序列没有发生变 化的情况下,基因功能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 了表型变化,它是由基因表达调控发生变化,并不涉及基 因结构的改变。 后生遗传变异在细胞水平上可遗传的,在诱发条件消 除后,也能通过细胞分裂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存在,但不能 通过再生植株的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植株,也不能继续表 现在再生植株的二次培养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