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原理教案全解-共31页
- 格式:doc
- 大小:205.50 KB
- 文档页数:31
教案2009 ~2010 学年第二学期院(系、部)电气工程系教研室课程名称《电路原理》任教对象2009级自动化1班主讲教师旷建军职称职务讲师使用教材《电路》第五版邱关源高教版《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 1部分可合二为一。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 2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 3部分可合二为一。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 4部分可合二为一。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 5部分可合二为一。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 6部分可合二为一。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7部分可合二为一。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8部分可合二为一。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9部分可合二为一。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部分可合二为一。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11部分可合二为一。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12 页部分可合二为一。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13 页部分可合二为一。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部分可合二为一。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部分可合二为一。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部分可合二为一。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部分可合二为一。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部分可合二为一。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部分可合二为一。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部分可合二为一。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部分可合二为一。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部分可合二为一。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部分可合二为一。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部分可合二为一。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部分可合二为一。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
高中物理电路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 掌握欧姆定律和基本电路的分析方法;3. 学会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分析和计算;4. 培养动手能力,能够独立设计和搭建简单电路。
二、教学内容1. 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单位;2.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3.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性质;4. 基本电路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分析;难点:基本电路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回忆电学基础知识和电路元件的基本概念。
2. 讲解(15分钟)教师介绍电流、电压、电阻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并讲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3. 实验(2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并利用欧姆定律进行分析。
4. 讲解(10分钟)教师介绍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性质及计算方法。
5. 讨论(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并搭建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进行计算和分析。
6.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五、板书设计1. 电流、电压、电阻的定义及单位;2. 欧姆定律:U=IR;3.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性质及计算方法;4. 基本电路的分析方法。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电路原理,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多加强电路设计和计算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
电路原理(I)Circuit Principle (I)学分:4学时:64(其中:课堂教学学时:64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适用专业:电气信息类教材:《电路(新形态)》,朱孝勇,傅海军.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12月第1版课程网站:在爱课程网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栏目有江苏大学“电路原理”课程网络资源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电路原理(I)”课程是一门研究电路理论、电路分析方法的基础课程,它属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
“电路原理(I)”是《电路原理》的第一部分内容,重点讲解电路理论的基本定理及基本分析方法,主要涉及直流电路分析(定律、方法及定理)、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含谐振、互感及三相)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理论的基本知识、基本分析计算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电子、电气工程基础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继相关课程准备必要的电学基础理论,为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及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电路理论基础。
“电路原理(I)”课程只包含理论授课,对应的实验课程另行单独开课。
(二)课程目标“电路原理(I)”的主要内容包含电路基本概念和电路定律、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方法、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电路定理、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分析、谐振电路、互感电路、三相电路分析与计算等。
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个方面,分述如下:1.知识目标课程目标1.1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掌握功率的计算;电阻、电压源以及电流源的伏安特性;课程目标1.2熟练掌握电阻的串联、并联和串并联等效;熟练掌握电源的等效变换方法;课程目标1.3熟练掌握回路电流法和结点电压法方程的列写;课程目标1.4 熟练掌握叠加定理及戴维宁定理;掌握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的应用;课程目标1.5熟练掌握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伏安关系,熟练掌握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及其应用;了解二阶电路的物理特征与电路元件参数的关系;课程目标1.6熟练掌握相量法;熟练掌握正弦电流电路的稳态电压、电流以及功率的计算;课程目标1.7 掌握正弦电流电路的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的特征与计算;课程目标1.8 掌握具有耦合电感的电路的计算;掌握空心变压器和理想变压器的分析方法;课程目标1.9 熟练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线电压与相电压、线电流与相电流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与功率的计算。
电路原理(II)学分:2学时:30 (其中: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电路原理(I)适用专业:电气信息类专业教材:《电路(新形态)》,朱孝勇、傅海军,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课程网站: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江苏大学“电路原理”课程网络资源一、课程目标“电路原理”课程是一门研究电路理论、电路分析方法的基础课程,属于电类及相关专业共同的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
“电路原理(II)”是“电路原理(I)”的后续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完整的掌握电路理论的基本知识、基本分析计算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为学习后继相关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理论知识,为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及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电路理论基础。
课程的具体目标如下:(一) 知识方面“电路原理(II)”主要包含非正弦周期电路的计算、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网络函数、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状态方程和二端口网络参数及其计算。
通过“电路原理(I)”以及高等数学和物理等相关课程的相关学习,掌握非正弦电流电路的分析计算,能够利用复频域分析法求解电路,计算网络函数以及相关分析,能够列写电路方程的三种矩阵形式以及状态方程,二端口网络参数及其等效电路的计算,包含:1.1熟练掌握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概念以及电压、电流有效值和功率的计算;1.2熟练掌握电阻元件、电感元件、电容元件、耦合电感元件的复频域形式;1.3理解并熟练掌握网络函数的极点、零点以及极、零点图的绘制;1.4 理解并掌握三种矩阵的写法以及相应的矩阵方程的形式;1.5 理解并掌握状态变量与状态方程的概念以及方程的列写方法;1.6 理解二端口的概念,掌握二端口网络参数的计算方法;1.7 掌握二端口网络参数与两种等效电路的等效方法。
(二) 能力与素质方面2.1能够对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并进行建模仿真验证;2.2能够利用复频域分析法对动态电路进行分析计算,利用零极点图定性绘制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2.3 能够对复杂的电路列写电路方程的三种矩阵形式;2.4 能够对复杂的电路列写状态方程;2.5 能够对二端口电路求取其网络参数;2.6 能够利用二端口网络参数对复杂电路进行计算。
高中物理教案:电路的基本原理一、引言电路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基础知识。
本教案将详细介绍电路的基本原理,包括电流、电压、电阻以及欧姆定律等重要概念和定律。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电路的运作原理,进一步提高对电路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电流的概念和计算1. 电流的定义电流是指单位时间内流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用字母"I"表示,单位是安培(A)。
2. 电流的计算公式电流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I = Q/t其中,I代表电流,Q代表流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t代表流过的时间。
3. 电流的方向电流的方向与正电荷的运动方向相反。
正电荷由高电位(正极)流向低电位(负极)。
三、电压的概念和计算1. 电压的定义电压是指电场中单位正电荷所具有的电势能。
用字母"U"表示,单位是伏特(V)。
2. 电压的计算公式电压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U = W/Q其中,U代表电压,W代表电荷所具有的电势能,Q代表电荷量。
3. 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存在可以使电荷产生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四、电阻的概念和计算1. 电阻的定义电阻是指导体抵抗电流流动的特性。
用字母"R"表示,单位是欧姆(Ω)。
2. 电阻的计算公式电阻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R = U/I其中,R代表电阻,U代表电压,I代表电流。
3. 电阻的特性不同材料的导体具有不同的电阻特性,常见的导体有导线、电阻器等。
五、欧姆定律1. 欧姆定律的概念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它表明电阻中通过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2. 欧姆定律的公式欧姆定律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表示:U = R * I或I = U/R其中,U代表电压,R代表电阻,I代表电流。
3. 欧姆定律的应用欧姆定律可以用来计算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和分析电路。
六、实例分析以一个简单的电路为例,分析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电路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组成和作用;(2)掌握电路的基本元件及其符号;(3)学会使用电压表、电流表等工具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4)能够分析简单电路的电压和电流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规律;(2)利用电路图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3)学会设计简单的电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使学生认识到电路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电路的基本概念、组成和作用;(2)电路的基本元件及其符号;(3)电路图中电流、电压的表示方法;(4)简单电路的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1)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规律;(2)复杂电路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2. 运用讲授法,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4. 实践操作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电压表、电流表、灯泡、导线、电池等;2.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PPT等;3. 教学资源:电路原理相关教材、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介绍电路的定义、电路图的表示方法,讲解电路的基本元件及其符号。
3. 学习电路的分析方法:讲解电路图中电流、电压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简单电路的电压和电流特点。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观察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规律。
六、教学内容1. 并联电路:介绍并联电路的定义、特点,讲解并联电路的电压和电流规律。
2. 串联电路:介绍串联电路的定义、特点,讲解串联电路的电压和电流规律。
3. 电路的欧姆定律:讲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应用。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第一章:电路基本概念1.1 电流、电压和电阻电流的定义和单位电压的定义和单位电阻的定义和单位欧姆定律:I = V/R1.2 电路元件电源电阻电容电感开关灯泡、电机等负载1.3 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混联电路第二章:电路分析方法2.1 基尔霍夫定律电流定律(KCL):进入节点的电流之和等于离开节点的电流之和电压定律(KVL):沿着闭合回路,电压的代数和为零2.2 节点电压分析法选择参考节点列出节点电压方程解方程求解节点电压2.3 网孔电流分析法列出网孔电流方程解方程求解网孔电流根据网孔电流求解节点电压第三章:直流电路3.1 简单的直流电路分析简单的串联、并联直流电路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3.2 复杂直流电路分析多个电源、负载的直流电路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和欧姆定律进行计算3.3 电路中的电源和负载特性电源的内阻和外特性负载的电阻和特性第四章:交流电路4.1 交流电的基本概念交流电的定义和表示方法交流电的频率、周期和相位4.2 交流电路的电阻、电容和电感电阻对交流电的影响电容对交流电的影响电感对交流电的影响4.3 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相量法阻抗分析法功率分析法第五章:电路实验与测量5.1 电路实验的基本方法实验目的和原理实验设备和仪器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5.2 电路测量技术电压测量电流测量电阻测量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讨论和结论实验报告的格式和规范第六章:数字电路基础6.1 数字电路概述数字电路的概念数字电路的分类数字电路的特点6.2 逻辑门电路与门、或门、非门与非门、或非门、异或门逻辑门电路的应用6.3 逻辑函数及其简化逻辑函数的定义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逻辑函数的简化方法第七章:组合逻辑电路7.1 组合逻辑电路概述组合逻辑电路的概念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组合逻辑电路的分类7.2 常用组合逻辑电路编码器译码器多路选择器算术逻辑单元7.3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与分析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第八章:时序逻辑电路8.1 时序逻辑电路概述时序逻辑电路的概念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时序逻辑电路的分类8.2 触发器基本触发器:SR触发器、JK触发器、T触发器、C触发器触发器的真值表和时序图触发器的功能描述8.3 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与分析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第九章:数字电路仿真与实验9.1 数字电路仿真概述数字电路仿真的概念数字电路仿真的作用数字电路仿真软件9.2 数字电路仿真实验逻辑门电路仿真实验组合逻辑电路仿真实验时序逻辑电路仿真实验9.3 数字电路实际操作实验实验目的和原理实验设备和仪器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第十章:数字电路应用实例10.1 微处理器微处理器的概念微处理器的结构微处理器的应用10.2 数字信号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的概念数字信号处理器的结构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应用10.3 数字电路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数字电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实例未来数字电路在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电路基本概念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定义和关系电路元件的功能和特性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难点解析:电流、电压和电阻是电路分析的基础,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后续电路分析至关重要。
暨南大学
全日制本科课程教案
2009 ~ 2010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电路原理
课程性质必修课
教材名称电路(第5版)
适用专业(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生类别内外招生
开课单位电气自动化研究所
授课教师李伟华
职称助教
暨南大学教务处制
二00 九年八月
《暨南大学全日制本科课程教案》填写说明
一、用宋体、5号字填写,每项页面大小可按照规定格式自行添减。
二、一次课为一份教案(不包括封面)。
三、“课程性质”填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学生类别”填内招生,外招生或内、外招生;公共选修课的“适用专业(方向)”填写“全校各专业”。
四、“开课单位”填学院、学系和教研室(无教研室只填学院和学系)。
五、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社会实践、实习或见习课、其他等。
六、“教学内容”应具体,而不应只填写教材章节名称或讲授主题的题目。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
电路原理课程教案。
电路原理(I)Circuit Principle (I)学分:4学时:64(其中:课堂教学学时:64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适用专业:电气信息类教材:《电路(新形态)》,朱孝勇,傅海军.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12月第1版课程网站:在爱课程网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栏目有江苏大学“电路原理”课程网络资源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电路原理(I)”课程是一门研究电路理论、电路分析方法的基础课程,它属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
“电路原理(I)”是《电路原理》的第一部分内容,重点讲解电路理论的基本定理及基本分析方法,主要涉及直流电路分析(定律、方法及定理)、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含谐振、互感及三相)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理论的基本知识、基本分析计算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电子、电气工程基础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继相关课程准备必要的电学基础理论,为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及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电路理论基础。
“电路原理(I)”课程只包含理论授课,对应的实验课程另行单独开课。
(二)课程目标“电路原理(I)”的主要内容包含电路基本概念和电路定律、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方法、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电路定理、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分析、谐振电路、互感电路、三相电路分析与计算等。
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个方面,分述如下:1.知识目标课程目标1.1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掌握功率的计算;电阻、电压源以及电流源的伏安特性;课程目标1.2熟练掌握电阻的串联、并联和串并联等效;熟练掌握电源的等效变换方法;课程目标1.3熟练掌握回路电流法和结点电压法方程的列写;课程目标1.4 熟练掌握叠加定理及戴维宁定理;掌握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的应用;课程目标1.5熟练掌握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伏安关系,熟练掌握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及其应用;了解二阶电路的物理特征与电路元件参数的关系;课程目标1.6熟练掌握相量法;熟练掌握正弦电流电路的稳态电压、电流以及功率的计算;课程目标1.7 掌握正弦电流电路的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的特征与计算;课程目标1.8 掌握具有耦合电感的电路的计算;掌握空心变压器和理想变压器的分析方法;课程目标1.9 熟练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线电压与相电压、线电流与相电流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与功率的计算。
理解电路原理物理学教案教案概述:该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电路原理,深入学习基本电路元件及其工作原理,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并通过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1. 了解电路基本概念,包括电流、电压、电阻等;2. 理解电路元件的分类、特点及工作原理;3. 掌握欧姆定律及其应用;4. 学会分析直流电路中的串并联关系;5. 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电路原理的理解。
教学内容:1. 电路的基本概念1.1 电流、电压、电阻的定义和计量单位1.2 回路、分支、节点的概念及关系1.3 电路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表示2. 电路元件及其工作原理2.1 电阻器2.1.1 固定电阻器和可变电阻器的特点与应用2.1.2 串联、并联电阻的等效电阻计算2.2 电容器2.2.1 电容器的结构和原理2.2.2 充放电过程中电容器的电压和电荷变化规律 2.3 电感器2.3.1 电感器的结构和原理2.3.2 磁场储能和感应电动势的产生3. 欧姆定律及应用3.1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和含义3.2 基于欧姆定律的电阻计算和电流、电压关系分析4. 串并联电路分析4.1 串联电路中的电阻、电流和电压关系4.2 并联电路中的电阻、电流和电压关系4.3 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计算5. 实验操作5.1 实验一:测量电阻值和电流强度5.2 实验二: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5.3 实验三:研究电感器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变化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引发学生对电路原理的思考,并引入电路基本概念的讲解。
2. 教学:逐个介绍电路元件的种类和工作原理,并展示实际电路板进行示范讲解。
3. 操练: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巩固电路原理相关概念和公式的理解。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电路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探索方向。
5.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学生亲手搭建电路、测量电流和电压,并记录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6.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点,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